君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君父 |
君父,漢語詞語,拼音是jūn fù,對君主的尊稱,與「臣子」相對應。
中文名:君父
拼音:jūn fù
出處:《京氏易傳》
釋義:特稱天子
出處
《史記》索隱:雖君父之尊而不奪臣子所好愛,使移其本意,是不能得也。故曰「匹夫不可奪志」是也。
《京氏易傳》:「配於人事:為首,為君父。」
《國語·晉語一》:「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
西漢京房《京氏易傳》:「配於人事:為首,為君父。」
《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下》:「陛下聖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豈當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廣將順君父之美,匡救銷滅既往之過,古今通義也。」
東漢 應劭《風俗通》:「禮,臣子無爵諡君父之義也,故群臣累其功美。」
東漢 公孫瓚《瓚表紹罪狀》:「卓既入雒而主見質,紹不能權譎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忝辱爵命,背上不忠,紹罪二也。」
《後漢書·馮衍傳》:「未知為臣,焉知為主?豈厭為臣子,思為君父乎!」
《後漢書·虞詡傳》:「主簿所訟,乃君父之怨;百上不達,是有司之過。」
《後漢書·耿弇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釃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賊虜遺君父邪?」
三國 曹魏 曹植《求自試表》:「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
三國 曹魏 杜預《春秋左傳正義》杜預註:「稱公者,五等之爵。雖尊卑殊號,臣子尊其君父,皆稱為公,是禮之常也。」
《魏書·志第十二·禮四之三》:「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備誨。」
《晉書·載記第二十六》:「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
《晉書·志第十·禮中》:「臣子衰麻不得為身而釋,以為君父則無不可。」
《晉書·志第十·禮中》:「固雖君父,義有所不隆,及在臣子,或以行顯。」
北魏 闞駰 《十三州志》:「大夫皆掌顧問、應對、言議。夫之言扶也,言能扶持君父也。」
《隋書·卷四十四·列傳第九》:「情滅人理,事悖先朝,是君父之罪人,非臣子之所赦。」
《隋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七》:「願陛下弘君父之慈,顧天性之義,各封小國,觀其所為。」
唐 元稹 《贈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欽承大寳,為億兆人之君父,奉十一聖之宗祧。」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八》:「臣下為殿下之股肱,殿下為臣下之君父,君父以存撫為務,股肱以匡救為心。」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一》:「借如君父有桀、紂之行,臣子無廢殺之理。」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報仇讎,晏然效忠,有死無二,誠大雅君子,社稷純臣。」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御英豪。」
北宋 蘇軾 《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只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類皆如此。」
《宋史·列傳第二十六》:「儻君父焦勞於上,臣子緘默於下,不能引大體以爭,則忠良之心,有所不至矣。」
《宋史·列傳第九十九》:「所向者義,所背者利;所向者君父,所背者權臣。」
《宋史·列傳第一百六》:「臣子不忍聞,而令君父聞乎?」
《宋史·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安有君父臨軒而臣子偃蹇不至,久立使者禮乎?」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八》:「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權臣。」
《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三》:「公不播告,使臣下輕議君父,可乎?」
《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四》:「私植黨與,陰結門第,凡見諸行事,惟知侂胄(韓侂胄),不知君父。」
《金史·列傳第二十》:「爾臣子也,君父所為,豈得言風俗。」
《金史·列傳第六十三》:「朝服而跪,見君父禮也。」
《新元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八》:「君臣之義,實同父子,豈有臣子而背其君父者!」
明 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憲副》:「嗚呼!求無愧於君父,在今日如石寓(袁可立子)者幾人也!」
《明史·列傳第七十八》:「陛下將焉用臣,臣亦何以仰報君父哉?」
《明史·列傳第九十七》:「夫雖遠御魑魅,必能為疆場效死,以報君父。」
《明史· 列傳第一百四》:「臣子不能感動君父,言愈數愈厭,故天以非常之變。」
《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三》:「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者。」
清 孫枝蔚《句容遇顏含章請予題二顏公祠》詩:「後來君父屢蒙塵,未聞宵小戒朝端。」
清 葉廷琯《吹網錄·立忠王璵為太子》:「被譖獲全,亦恩由君父,何得歸功臣下。」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三》:「從前的排斥外來學術和思想,大抵專靠皇帝;自六朝至唐 宋,凡攻擊佛教的人,往往說他不拜君父,近乎造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