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兆騫

於 2018年11月29日 (四) 16:38 由 Hwx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吳兆騫'''({{bd|1631年||1684年||Wu}}),詩人'''漢槎''','''季子'''。江南[[吳江]…”)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吳兆騫(1631年-1684年),詩人漢槎季子江南吳江人。以「丁酉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康熙二十年(1681年)納資放歸。

目錄

生平

性情狂放,曾竊取同學巾冠,尿在帽裡,強辯說︰「(帽)居俗人頭,何如盛溺?」與弟吳兆宜竝有才名,隨諸兄加入「慎交社」,縱酒放歌,吟詩作賦,曾對同郡好友汪鈍說:「江東無我,卿當獨秀。」有人規勸他不必如此傲慢,他說︰「安有名士而不簡貴者?」其師計青轔曾說︰「此子異時必有盛名,然當不免於禍。」

兆騫博涉文籍,《今世說》說他︰「每鼻端有墨,則是日讀書必數寸矣。」為徐乾學王士禛所賞識。吳偉業與賓客言:「江左三鳳凰,陽羨有陳生,雲間有彭郎,松林吳兆騫,才若雲錦翔」。順治十四年(1657年)舉人,以丁酉科場案流放寧古塔(約今黑龍江省寧安),窮愁饑寒[1],敲鑿冰塊,粗糧為食。幸得難友方拱乾的關照,順治十八年(1661年)方拱乾贖歸。吳偉業為此寫下一段詩句:「生男聰明慎莫喜,倉頡夜哭良有以。受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

康熙二年(1663年)吳兆騫之妻葛采真和妹吳文柔從蘇州來到關外,教書為業,第一個教的是寧古塔第一個流人陳嘉猷的長子陳光召,生活漸有改善,生二女一子。康熙四年夏(1665年),與張縉彥等七人組織了「七子之會」。朝鮮王朝節度使李雲龍以兵事路過寧古塔,吳兆騫作《高麗王京賦》,名震異邦。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黑龍江將軍巴海聘吳兆騫為幕府書記兼家庭教師,教其兩子額生、尹生讀書,禮遇甚重[2]。吳兆騫、張縉彥在新城西門外的雞陵山下發現泉水,稱之為北國名泉。

兆騫友人顧貞觀求援於納蘭性德,性德讀《金縷曲》「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週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竟泣下數行,允諾營救。經納蘭性德父明珠活動,兆騫獻千餘字《長白山賦》,「籍使臣歸獻天子,天子亦動容諮詢」[3],康熙二十年(1681)經納蘭明珠、徐乾學、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納資贖歸,前後歷經二十三年。回程中,將軍巴海派兵護送,並撥給驛車驛馬和飲食。

納蘭性德延聘兆騫教其弟揆敘讀書。吳兆騫後因細故與顧貞觀有嫌隙,明珠將他延入書房,上書「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幾字,不由大慟,聲淚俱下。後遊燕京,住在徐乾學家,因不適氣候,以疾死於京師旅舍,臨終時,最懷念寧古塔松蘑。納蘭性德為他料理後事,出資送靈柩回吳江,時年五十四歲。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中評論說:「詩歌悲壯,令讀者如相遇於丁零絕塞之間。……倘以老杜之沉鬱頓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兆騫詩天賦特高,風骨遒上。」著有《秋笳集》。

注釋

  1. 順治十八年(1661)吳兆騫在〈上父母書〉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2. 《寧古塔紀略》:「鎮守巴將軍聘吾父為書記,兼課其二子,長名額生,次名尹生,余及固山烏打哈隨學。」
  3. 徐釚:《吳兆騫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