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质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right|thumb|地球外观 '''地质学'''(法语德语:Geologie;{{lang-en|Geology}};拉丁语、…”)
 
行 1: 行 1:
[[File:The Earth seen from Apollo 17.jpg|right|thumb|地球外观]]
 
  
'''地质学'''([[法语]]、[[德语]]:Geologie ;{{lang-en|Geology}} ;[[拉丁语]]、[[西班牙语]]:Geologia;源于[[希腊语]] γῆ 和 λoγία)是对[[地球]]的起源 探讨压力与时间、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ref name="Geologie1">{{Cite book |isbn=978-3-827-42820-2 |author=Bahlburg, Heinrich;Breitkreuz, Christof |year=2012 |publisher=Spektrum Akademischer Verlag |location=München |title=Grundlagen der Geologie}}</ref>。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太空地质学]](Astrogeology)。
+
'''地质学'''([[法语]]、[[德语]]:Geologie ;Geology ;[[拉丁语]]、[[西班牙语]]:Geologia;源于[[希腊语]] γῆ 和 λoγία)是对[[地球]]的起源 探讨压力与时间、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ref name="Geologie1">{{Cite book |isbn=978-3-827-42820-2 |author=Bahlburg, Heinrich;Breitkreuz, Christof |year=2012 |publisher=Spektrum Akademischer Verlag |location=München |title=Grundlagen der Geologie}}</ref>。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太空地质学]](Astrogeology)。
  
 
==地质学的时间==
 
==地质学的时间==
[[File:Geologic Clock with events and periods zh.svg|thumb|300px|在圆盘中列出[[地质年代]],也列出地球历史上[[地质宙]]的相对长度]]
 
{{Main|地球历史|地质年代}}
 
 
 
 地质时间尺度涵盖了整个地球历史<ref>[http://www.stratigraphy.org/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124005705/http://www.stratigraphy.org/ |date=2009-01-24 }}. stratigraphy.org</ref>。其起点开始于最早的[[太阳系]]材料生成时,约在4.567Ga<ref name="4.567">{{Cite doi|10.1126/science.1073950 }}</ref>,地球的出现约在4.54 Ga<ref name="4.54">{{cite journal|author=Patterson, C.|year= 1956|title=Age of Meteorites and the Earth|journal=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volume=10|pages= 230–237}}</ref><ref name="4.54 book">{{Cite book |isbn=0-8047-2331-1 |author=Dalrymple, G. Brent |year=1994 |publisher=Stanford Univ. Press |location=Stanford, California |title=The age of the earth}}</ref>,一开始称为[[冥古宙]],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则是[[全新世]]<ref name="地质学教科书">{{Cite book |isbn=978-3-827-42820-2 |author=陶晓风 (编者);吴德超 (编者) |year=2012 |publisher=科学出版社 |title=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普通地质学}}</ref>。
 
 地质时间尺度涵盖了整个地球历史<ref>[http://www.stratigraphy.org/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124005705/http://www.stratigraphy.org/ |date=2009-01-24 }}. stratigraphy.org</ref>。其起点开始于最早的[[太阳系]]材料生成时,约在4.567Ga<ref name="4.567">{{Cite doi|10.1126/science.1073950 }}</ref>,地球的出现约在4.54 Ga<ref name="4.54">{{cite journal|author=Patterson, C.|year= 1956|title=Age of Meteorites and the Earth|journal=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volume=10|pages= 230–237}}</ref><ref name="4.54 book">{{Cite book |isbn=0-8047-2331-1 |author=Dalrymple, G. Brent |year=1994 |publisher=Stanford Univ. Press |location=Stanford, California |title=The age of the earth}}</ref>,一开始称为[[冥古宙]],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则是[[全新世]]<ref name="地质学教科书">{{Cite book |isbn=978-3-827-42820-2 |author=陶晓风 (编者);吴德超 (编者) |year=2012 |publisher=科学出版社 |title=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普通地质学}}</ref>。
  
 
===重要的地质事件===
 
===重要的地质事件===
* 4.567 Ga:[[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形成]]<ref name="4.567" />
+
* 4.567 Ga:[[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形成]]< name="4.567" />
* 4.54 Ga:地球吸积<ref name="4.54" /><ref name="4.54 book" />
+
* 4.54 Ga:地球吸积< name="4.54" />< name="4.54 book" />
 
* 约 4 Ga:[[后期重轰炸期]]的结束,出现第一个生命
 
* 约 4 Ga:[[后期重轰炸期]]的结束,出现第一个生命
 
* 约 3.5 Ga:开始[[光合作用]]
 
* 约 3.5 Ga:开始[[光合作用]]
行 123: 行 119:
  
 
== 历史 ==
 
== 历史 ==
[[File:Geological map Britain William Smith 1815.jpg|thumb|right|[[威廉·史密斯 (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的[[英格兰]]、[[威尔士]]和南[[苏格兰]][[地质图]]。1815年完成,是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图,以及那个时代最精确的地质图。<ref name="map">{{Cite book |isbn=0-06-093180-9 |author=Simon Winchester ; |year=2002 |publisher=Perennial |location=New York, NY |title=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illiam Smith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geology}}</ref>]]
+
Geological map Britain William Smith 1815.[[威廉·史密斯 (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的[[英格兰]]、[[威尔士]]和南[[苏格兰]][[地质图]]。1815年完成,是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图,以及那个时代最精确的地质图。<ref name="map">{{Cite book |isbn=0-06-093180-9 |author=Simon Winchester ; |year=2002 |publisher=Perennial |location=New York, NY |title=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illiam Smith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geology}}</ref>
{{Main|地质学史}}
 
  
 
 对地球的物质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论岩石》(Peri Lithon)。在[[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详细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矿物和金属,还正确的解释了[[琥珀]]的来源。
 
 对地球的物质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论岩石》(Peri Lithon)。在[[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详细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矿物和金属,还正确的解释了[[琥珀]]的来源。
  
 一些现代学者(如{{link-en| 菲尔丁·赫德森·加里森|Fielding Hudson Garrison}})认为,现代地质学开始于[[伊斯兰黄金时代|中世纪伊斯兰世界]]。<ref>"这些撒拉逊人不仅仅是几何、化学和地质学的起源者,还是路灯、窗玻璃、焰火、弦乐器、栽培水果、香水、香料等等的发明者。" (Fielding H. Garri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B. Saunders, 1921, p. 116)</ref>[[比鲁尼]]就是最早的{{Link-en| 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Geography in medieval Islam|穆斯林地质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叙述{{link-en| 印度地质|Geology of India}}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陆]]曾经是海洋的假设。<ref>{{cite book |title=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 The Achievements |series=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editor1-first=M. S.  |editor1-last=Asimov |editor2-first=Clifford Edmund |editor2-last=Bosworth |isbn=978-92-3-102719-2 |pages=211–214}}</ref>伊斯兰学者[[伊本·西那]]对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地理学的论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些内容为日后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ref>Toulmin, S. and Goodfield, J. (1965), ’The Ancestry of science: The Discovery of Time’, Hutchinson & Co., London, p. 64</ref><ref>{{cite report|title=The Contribution of Ibn Sina (Avicenna)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s |author=Munin M. Al-Rawi |publisher=Found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ivilisation |location=Manchester, UK |date=November 2002 |id=Publication 4039 |url=http://www.muslimheritage.com/uploads/ibnsina.pdf |format=pdf |accessdate=April 2012}}</ref>在中国,[[博学家]][[沉括]](1031–1095)提出陆地形成的假说。他在一个离海洋几百公里远的山中的看到,在一个地质[[地层]]里有贝壳类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论,陆地是由山脉的侵蚀和淤泥的[[沉降过程|沉积]]所形成的。<ref>{{cite book|last=Needham |first=Joseph |year=1986 |title=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location=Taipei |publisher=Caves Books, Ltd.|pages=603–604}}</ref>
+
 一些现代学者(如菲尔丁·赫德森·加里森|Fielding Hudson Garrison}})认为,现代地质学开始于[[伊斯兰黄金时代|中世纪伊斯兰世界]]。<ref>"这些撒拉逊人不仅仅是几何、化学和地质学的起源者,还是路灯、窗玻璃、焰火、弦乐器、栽培水果、香水、香料等等的发明者。" (Fielding H. Garri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B. Saunders, 1921, p. 116)</ref>[[比鲁尼]]就是最早的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Geography in medieval Islam|穆斯林地质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叙述印度地质|Geology of India}}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陆]]曾经是海洋的假设。<ref>{{cite book |title=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 The Achievements |series=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editor1-first=M. S.  |editor1-last=Asimov |editor2-first=Clifford Edmund |editor2-last=Bosworth |isbn=978-92-3-102719-2 |pages=211–214}}</ref>伊斯兰学者[[伊本·西那]]对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地理学的论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些内容为日后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ref>Toulmin, S. and Goodfield, J. (1965), ’The Ancestry of science: The Discovery of Time’, Hutchinson & Co., London, p. 64</ref><ref>{{cite report|title=The Contribution of Ibn Sina (Avicenna)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s |author=Munin M. Al-Rawi |publisher=Found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ivilisation |location=Manchester, UK |date=November 2002 |id=Publication 4039 |url=http://www.muslimheritage.com/uploads/ibnsina.pdf |format=pdf |accessdate=April 2012}}</ref>在中国,[[博学家]][[沉括]](1031–1095)提出陆地形成的假说。他在一个离海洋几百公里远的山中的看到,在一个地质[[地层]]里有贝壳类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论,陆地是由山脉的侵蚀和淤泥的[[沉降过程|沉积]]所形成的。<ref>{{cite book|last=Needham |first=Joseph |year=1986 |title=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location=Taipei |publisher=Caves Books, Ltd.|pages=603–604}}</ref>
  
 
 很早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比较零星分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从地中开采[[金属]]、[[黏土]]、[[煤]]和[[食盐|盐]]的一些知识,早已为[[矿工]]和有关的人们所知晓,而自然哲学家们则大都脱离这些实践,独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质理论。
 
 很早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比较零星分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从地中开采[[金属]]、[[黏土]]、[[煤]]和[[食盐|盐]]的一些知识,早已为[[矿工]]和有关的人们所知晓,而自然哲学家们则大都脱离这些实践,独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质理论。
行 135: 行 130:
  
 
1790年至1830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在这个时期,在考察岩层顺序以及岩层所含[[矿物]]和[[化石]]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ref name="Minerals">{{Cite book |isbn=978-0-789-49106-0 |author=Pellant, Chris |year=2002 |publisher=DK |location=New York |title=Smithsonian Handbooks: Rocks & Minerals}}</ref><ref name="Mineralien">{{Cite book |isbn=978-3-957-56016-2 |author=Neubert, Jörg |year=2015 |publisher=Phillis Verlag |location=Chemnitz |title=MUNDUS MINERALIS 2016: Die Welt der Mineralien}}</ref>。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太空地质学]](Astrogeology)。
 
1790年至1830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在这个时期,在考察岩层顺序以及岩层所含[[矿物]]和[[化石]]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ref name="Minerals">{{Cite book |isbn=978-0-789-49106-0 |author=Pellant, Chris |year=2002 |publisher=DK |location=New York |title=Smithsonian Handbooks: Rocks & Minerals}}</ref><ref name="Mineralien">{{Cite book |isbn=978-3-957-56016-2 |author=Neubert, Jörg |year=2015 |publisher=Phillis Verlag |location=Chemnitz |title=MUNDUS MINERALIS 2016: Die Welt der Mineralien}}</ref>。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太空地质学]](Astrogeology)。
  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表现在用根据化石内容来进行[[岩层]]分类。
+
 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表现在用根据化石内容来进行[[岩层]]分类。
  
 
 地质学史上有三场著名的争论。
 
 地质学史上有三场著名的争论。
  
 其一为[[水成论]]与{{link-en| 火成论|Plutonism}}之争,发生在18世纪末。争论的焦点在于[[岩石]]的形成理论,一方以[[德国]]科学家[[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Abraham G. Werner)为代表,强调形成岩石过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苏格兰]]科学家[[赫屯]](James Hutton)为代表,强调[[火]]的作用。现今已经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类构成,除了水成为主的[[沉积岩]]和火成为主的[[岩浆岩]],还存在一类[[变质岩]]。水成过程和火成过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
 其一为[[水成论]]与火成论|Plutonism}}之争,发生在18世纪末。争论的焦点在于[[岩石]]的形成理论,一方以[[德国]]科学家[[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Abraham G. Werner)为代表,强调形成岩石过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苏格兰]]科学家[[赫屯]](James Hutton)为代表,强调[[火]]的作用。现今已经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类构成,除了水成为主的[[沉积岩]]和火成为主的[[岩浆岩]],还存在一类[[变质岩]]。水成过程和火成过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为[[灾变论]]与渐变论(也称[[均变论]])之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持灾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的[[灾难]],是灾难导致了旧的[[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再创造。持渐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物种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微弱的[[地质作用]]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长期积累,不依靠大型的灾难也能够发生。
 
 其二为[[灾变论]]与渐变论(也称[[均变论]])之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持灾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的[[灾难]],是灾难导致了旧的[[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再创造。持渐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物种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微弱的[[地质作用]]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长期积累,不依靠大型的灾难也能够发生。
行 146: 行 141:
  
 
== 分支学科 ==
 
== 分支学科 ==
[[File:Geological time spiral.png|thumb|地质学时标图]]
 
 
 
{{div col|colwidth=20em}}
 
{{div col|colwidth=20em}}
 
* 基础学科
 
* 基础学科
行 154: 行 147:
 
** [[矿床学]]
 
** [[矿床学]]
 
** [[地球化学]]
 
** [[地球化学]]
* {{link-en| 地质史|Geological history of Earth}}
+
* 地质史|Geological history of Earth}}
 
** [[古生物学]]
 
** [[古生物学]]
 
** [[地层学]]
 
** [[地层学]]
行 160: 行 153:
 
** [[古地理学]]
 
** [[古地理学]]
 
** [[地质年代学]]
 
** [[地质年代学]]
** {{link-en| 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
+
** 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
 
** [[太空地质学|天文地质学]]
 
** [[太空地质学|天文地质学]]
 
** [[地球深部地质学]]
 
** [[地球深部地质学]]
行 174: 行 167:
 
** [[煤地质学]]
 
** [[煤地质学]]
 
** [[找矿勘探地质学]]
 
** [[找矿勘探地质学]]
** {{link-en| 矿山地质学|Mining geology}}
+
** 矿山地质学|Mining geology}}
 
* 其他
 
* 其他
 
** [[地球物理勘探]]
 
** [[地球物理勘探]]
行 192: 行 185:
 
** [[实验地质学]]
 
** [[实验地质学]]
 
** [[野外地质学]]
 
** [[野外地质学]]
** {{link-en| 同位素地质学|Isotope geochemistry}}
+
** 同位素地质学|Isotope geochemistry}}
 
** [[月质学]]
 
** [[月质学]]
 
** [[军事地质学]]
 
** [[军事地质学]]
行 213: 行 206:
 
; 网站
 
; 网站
 
* [http://cours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 课件资源网]{{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http://cours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 课件资源网]{{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refend}}
 
 
== 外部链接  ==
 
{{Commons category|Geology}}
 
 
 
== 参见 ==
 
== 参见 ==
{{Portal box|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史]]
 
* [[地质学史]]
 
* [[地质工程]]
 
* [[地质工程]]
 
* [[地球物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链接==
{{-}}
+
*[[ 地质学]]
{{ 地质学|state=expanded}}
+
*[[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
*[[ 自然的组成]]
{{ 自然的组成}}
+
*[[ 土壤科学]]
{{ 土壤科学}}
+
*[[地球科学分支]]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 地球科学分支]]
 
[[Category:地质学| ]]
 

於 2019年1月3日 (四) 16:15 的修訂

地質學法語德語:Geologie;Geology;拉丁語西班牙語:Geologia;源於希臘語 γῆ 和 λoγία)是對地球的起源 探討壓力與時間、歷史和結構進行研究的學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1]。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對象,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Astrogeology)。

地質學的時間

地質時間尺度涵蓋了整個地球歷史[2]。其起點開始於最早的太陽系材料生成時,約在4.567Ga[3],地球的出現約在4.54 Ga[4][5],一開始稱為冥古宙,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則是全新世[6]

重要的地質事件

地質年代比例

如果把地球誕生到現在的大約45億年縮小到1年,則人類(Homo sapiens)存在的時間只有極短的半個小時。





前寒武紀 n/a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顯生宙
古生代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顯生宙

把顯生宙放大: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紀 奧陶紀 泥盆紀 二迭紀 三迭紀 侏羅紀 白堊紀 古近紀
11月中旬 30 12/1 5 10 15 20 12/31

歷史

Geological map Britain William Smith 1815.威廉·史密斯英格蘭威爾士和南蘇格蘭地質圖。1815年完成,是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圖,以及那個時代最精確的地質圖。[7]

對地球的物質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論岩石》(Peri Lithon)。在古羅馬時期,老普林尼詳細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礦物和金屬,還正確的解釋了琥珀的來源。

一些現代學者(如菲爾丁·赫德森·加里森|Fielding Hudson Garrison}})認為,現代地質學開始於中世紀伊斯蘭世界[8]比魯尼就是最早的中世紀伊斯蘭地理學|Geography in medieval Islam|穆斯林地質學家}}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敘述印度地質|Geology of India}}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陸曾經是海洋的假設。[9]伊斯蘭學者伊本·西那對山脈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現代地理學的論題給出了詳細的解釋,這些內容為日後地質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10][11]在中國,博學家沉括(1031–1095)提出陸地形成的假說。他在一個離海洋幾百公里遠的山中的看到,在一個地質地層里有貝殼類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論,陸地是由山脈的侵蝕和淤泥的沉積所形成的。[12]

很早以前,地質學的知識比較零星分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如從地中開採金屬黏土的一些知識,早已為礦工和有關的人們所知曉,而自然哲學家們則大都脫離這些實踐,獨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質理論。

地質學在18世紀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在19世紀早期達到成熟階段。

1790年至1830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地質學的英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考察岩層順序以及岩層所含礦物化石上,人們做了大量工作[13][14]。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對象,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Astrogeology)。 工作方法的一大進步表現在用根據化石內容來進行岩層分類。

地質學史上有三場著名的爭論。

其一為水成論與火成論|Plutonism}}之爭,發生在18世紀末。爭論的焦點在於岩石的形成理論,一方以德國科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Abraham G. Werner)為代表,強調形成岩石過程中的的作用;另一方以蘇格蘭科學家赫屯(James Hutton)為代表,強調的作用。現今已經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類構成,除了水成為主的沉積岩和火成為主的岩漿岩,還存在一類變質岩。水成過程和火成過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為災變論與漸變論(也稱均變論)之爭,發生在19世紀早期。持災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的災難,是災難導致了舊的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再創造。持漸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物種演化的動力來自於微弱的地質作用在地球演變過程中的長期積累,不依靠大型的災難也能夠發生。

第三場爭論是固定論活動論之爭。固定論學說認為地殼的位置是永遠不變的,其運動方式以垂直運動為主。傳統的地槽地台學說就是一種固定論學說。活動論學說認為地殼的運動是以水平運動為主的,垂直運動雖然存在,但是是水平運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比如兩地塊水平擠壓處地殼向上隆起)。活動論隨着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逐漸被學者所認同。

分支學科

經典著作

  • 地質學原理(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

參考文獻

引用

  1. Bahlburg, Heinrich;Breitkreuz, Christof. Grundlagen der Geologie. München: Spektrum Akademischer Verlag. 2012. ISBN 978-3-827-42820-2. 
  2.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24.. stratigraphy.org
  3. doi:10.1126/science.1073950
    本引用來源將會在數十分鐘後自動完成。您可以檢查英文對應模板手動擴充
  4. Patterson, C. Age of Meteorites and the Earth.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56, 10: 230–237. 
  5. Dalrymple, G. Brent. The age of the earth.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 Press. 1994. ISBN 0-8047-2331-1. 
  6. 陶曉風 (編者);吳德超 (編者).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普通地質學. 科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3-827-42820-2. 
  7. Simon Winchester ;. 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illiam Smith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geology. New York, NY: Perennial. 2002. ISBN 0-06-093180-9. 
  8. "這些撒拉遜人不僅僅是幾何、化學和地質學的起源者,還是路燈、窗玻璃、焰火、弦樂器、栽培水果、香水、香料等等的發明者。" (Fielding H. Garri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B. Saunders, 1921, p. 116)
  9. Asimov, M. S.; Bosworth, Clifford Edmund (編). 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 The Achievement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 211–214. ISBN 978-92-3-102719-2. 
  10. Toulmin, S. and Goodfield, J. (1965), 』The Ancestry of science: The Discovery of Time』, Hutchinson & Co., London, p. 64
  11. Munin M. Al-Rawi. The Contribution of Ibn Sina (Avicenna)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s (pdf). Manchester, UK: Found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ivilisation. November 2002 [April 2012]. Publication 4039. 
  12.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aipei: Caves Books, Ltd. 1986: 603–604. 
  13. Pellant, Chris. Smithsonian Handbooks: Rocks & Minerals. New York: DK. 2002. ISBN 978-0-789-49106-0. 
  14. Neubert, Jörg. MUNDUS MINERALIS 2016: Die Welt der Mineralien. Chemnitz: Phillis Verlag. 2015. ISBN 978-3-957-56016-2.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