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安门」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纪念碑
升旗仪式
行 212: 行 212:
 
===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
  
 天安门升旗仪式北京市旅游委指定旅游项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亲自按下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1990年10月1日,《国旗法》颁布,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 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升旗时间视具体日出时间而定。
+
 天安门升旗仪式北京市旅游委指定旅游项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亲自按下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1990年10月1日,《国旗法》颁布,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 ]]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升旗时间视具体日出时间而定。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於 2019年12月16日 (一) 06:00 的修訂

 天安門
 

中文名稱 天安門

外文名稱 Tian'anmen Rostrum

地理位置 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

氣候類型 北溫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4800平方米

著名景點 金水橋、城樓、天安門廣場等

文物級別 國家級

文物批次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編號 30號

始建時間 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

設計者 蒯祥(明代)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1]。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裡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8年6月15日,天安門啟動修繕,預計2019年4月底恢復對外開放。

重大事件

五四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在這裡爆發,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宣戰。

1925年五卅運動

1935年,北平學生舉行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5年 ,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1948年,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學生舉行以反內戰、爭民主為內容的五四紀念活動。上海學生在上街宣傳時遭國民黨軍警毆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學生在南京組成請願團,進行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遭到鎮壓,學生一百餘人被打傷,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血案」。血案發生後,在全國掀起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群眾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並宣布就職,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會議還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會議還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綱領。下午3時,首都30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

1949年——2015年,一共舉行過14次國慶閱兵,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6次大閱兵。

2016年9月30日上午,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出席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

演變經過

元朝大都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歷時18年。大都城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

明朝北京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就位後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徵召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重建北京城。其時,江蘇蘇州府吳縣香山人蒯祥奉命設計建造皇宮,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承天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為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承天門。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

明天順元年(1456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由蒯祥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此次重建後的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承天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是當時北京城裡最大、最高的一座門樓。本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京城再次被毀。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門。

清朝天安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年間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

建國以後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一致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 當時的北平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對市區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清理,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國誕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 毛澤東率領黨、政、軍和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的負責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

1956年,對城樓東北翼角及劈裂、脫樣的角梁進行了翻修,接長了城台欄杆扶手。為確保天安門的絕對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關部門在對天安門城樓進行防雷工程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在頂部安裝了避雷設施。

1966年4月,邢台地震發生後,政府組織力量對城樓內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腳木、草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樑柱等構件進行了拉結,並增加了鐵箍。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2]。此次重建將原勾頭滴水瓦頭的龍紋改為葵花紋,將原大點金旋子彩畫改為金龍和璽彩畫,枋心繪西番蓮,且將大木改造。

1980年,又一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設計施工。

1984年,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

1988年,城樓開始對公眾開放。

1991年,天安門城樓上裝置了238組立面泛光照明設備。

1992年,為迎接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又在城樓上安裝了14道光芒四射燈。

199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對天安門及兩側紅宮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粉刷,新式大紅燈籠取代了舊燈籠,更換了城樓地毯和大廳內壁畫,廳內的紅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進行了油飾。

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展開修繕。此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將主要以對樑柱、屋頂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繪為主。

2011年國慶節前,天安門進行每年例行圍擋施工,通過施工,工人還將檢查天安門城樓主體部分是否有開裂、漏水等情況,然後進行修補。此外,還將對天安門城樓、東西紅牆等進行外牆粉刷。

2012年,為迎接國慶節和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天安門城樓紅牆將被重新粉刷。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對天安門城樓實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壟維護保養工程」施工。院內地面將進行鋪裝改造,解決地面防滑和破損問題。

2013年至2014年,專業權威機構對天安門城樓及城台進行了全面檢測,結果表明,天安門城樓及城台整體處於安全狀態,但也出現了城台滲水、牆體抹灰局部空鼓、城樓彩畫開裂、部分設備設施老化等情況。

建築特點

結構形制

具體位置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 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

城樓簡介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 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斗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城樓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着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着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着螭吻、仙人、走獸。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杆、欄板,雕刻着蓮花寶瓶圖案。

城台介紹

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兩幅大型標語。

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兩幅大型標語。

城門特徵

天安門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懸掛的毛澤東畫像造型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修葺完善

新中國成立後,1970年對天安門城樓進行了翻建,翻建後的天安門城樓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同時增添了廣播電視轉播等設施。

天安門城樓及城台修繕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18年6月15日正式開工。為避免修繕工程施工期間施工人員、設備設施與遊人交叉造成安全隱患,結合施工計劃安排,6月15日起天安門城樓停止對外開放。本次工程屬於常規保護性修繕,一是重做城台防水,剔補局部空鼓牆體,屋面瓦件局部查補;二是檢修或更換已達到使用年限的管線或設備;三是進行必要的彩畫修補和文物保養工作。工程將秉承不改變文物原狀以及「最小干預」的文物保護原則,精心維護,規範施工。專家指出,及時必要的修繕有利於天安門城樓及城台的永續保護[3]。本次主要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修繕,預計2019年4月底恢復對外開放,5月底全部完工。

文物遺存

金絲楠木盒

天安門城樓除底座是磚混結構外,整個城樓為木結構。60年代重建隊伍在天安門最高的脊瓦處數脊瓦數時,意外的發現中間黃色的琉璃脊瓦中藏着一塊金絲楠木盒,改琉璃瓦厚60厘米、寬80厘米,工人們雜碎後露出一個30厘米見方的木盒,上面清晰地顯露出一對精美的二龍戲珠雕刻圖案。工人們用撬棍戳破後,木盒酥了。木盒內藏有塊拇指大的紅寶石、硃砂。此外還有五彩糧黃豆高粱黑豆穀子玉米等物品[4],有的物品已分辨不清,金絲楠木盒裡的所有東西後來全部上交國庫。

炮彈之謎

天安門城樓炮彈在拆除西山牆時,一名工人取出一發直徑9.5厘米、高約45厘米的完整炮彈,指揮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門連同周圍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後來在拆除中又先後起出6發規格相同的炮彈,這7發炮彈始終是個謎。

文物保護

1949年夏秋之際,為迎接開國大典,原北平市政部門對天安門城樓多年來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污物進行了清除,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整修。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對天安門城樓進行大修。

具有550多年歷史的天安門城樓,由於兵火戰亂,長期失修,建築結構已嚴重壞損變形,主體已嚴重下沉。新中國成立後雖經多次維修加固,但未能徹底解決問題。1969年河北邢台地區發生了6到7.5級強烈地震,使天安門城樓損壞變形更甚。年底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門城樓。該工程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整個工期112天。

1984年,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考慮到城樓頂上彩燈、廣播新聞、電影等電器線路較多的原因,將彩燈電纜線單取線路,引出大頂部位並安裝了避雷器

主要景點

金水橋

金水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建於明永樂年間。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亘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橋」。 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

兩對華表

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群,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華表是天安門的一個重要標誌,與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雍容典雅的金水橋、威武雄健的石獅子渾然一體,已成為天安門前一道特有的美麗景觀。天安門前華表頂上的那隻蹲獸叫「」,望着皇宮外頭,人們稱它「望天犼」、「望君歸」。在天安門城樓後邊也有兩座同樣的華表,頂端也蹲着一隻石犼。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北,朝着皇宮的方向,人們稱它「望君出」。「望君出」就勸誡皇帝不要老是待在宮殿裡,該到民間看看百姓的疾苦[5]

天安門前金水橋畔兩座對稱的華表,原來並不在現在的位置。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和十月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遊行集會等群眾活動。為方便遊行隊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華表分別向東、向西並向北挪移數米至金水河岸邊並列擺放。

門前石獅

天安門前金水橋南北各安置一對身軀龐大的石獅。這四個白玉石大獅子,雕刻精緻。據《中國獅子藝術》一書記載:「這兩對石獅雕刻於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高2.5米,加上底座總高近3米,頭頂13個疙瘩,按當時規制,是最高等級的石獅。」這兩對石獅雕刻比例協調,瞪着大眼睛,微微側歪頭,半咧着嘴,鬣毛工整地纏捲成渦旋狀,前腿上有一個不大的「圓錢」紋,身披纓絡盤結錦帶,胸綬帶上有環鈴和纓絡穗墜。石獅的用材是一種灰白中夾帶着均勻淺灰綠色斑的石頭,抗自然風化能力強。石獅用整塊料石雕鑿而成,造型、尺寸和刻工都一樣,體現了明朝雕刻工藝,是北方石獅的代表。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

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的中央;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廣場的東西兩側遙遙相對;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矗立在廣場的南部。天安門廣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MuseumofChina)簡稱國博,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是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是一座系統收藏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及珍貴文物的著名藏館,是歷史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截止至2013年末,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展廳數量48個。

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monumenttothepeople'sheroes)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了紀念公元1840年以來,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而興建的。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建立這座紀念碑的決定。當天傍晚,毛澤東偕同全體政協委員參加了奠基典禮。毛澤東執杴鏟土為紀念碑奠定了基石。1952年8月正式開始動工興建,由梁思成等人設計。全國著名的建築家、雕刻家、美術家和全國優秀的雕刻工人都參加了建碑工作。紀念碑用一萬七千塊花崗石漢白玉石建成的,碑基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碑身高達三十七點九四公尺,是新中國誕生後在廣場修建的第一座建築,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1952年8月1日開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大活動

升旗儀式

天安門升旗儀式北京市旅遊委指定旅遊項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親自按下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1990年10月1日,《國旗法》頒布,要求升國旗時必須奏國歌,讓升旗儀式更加莊嚴隆重。從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務改成每月1日進行大升旗,36名國旗護衛隊員和62名武警軍樂團隊員和以往大升旗一樣,現場演奏三遍國歌。升旗時間視具體日出時間而定。

歷史意義

天安門廣場,北京市中心地帶,中國政治活動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裡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主、爭自由,反抗外國侵略和反動統治的鬥爭,更是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和外事迎賓的神聖重地,這裡是中國最重要的活動舉辦地和集會場所。

視頻

天安門相關視頻

天安門名稱的由來
天安門為何取名天安門?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