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申府」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献县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 行 1:
 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献县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 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也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大革命时期因政见不同退党。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打为右派分子,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6年逝世,享年93岁。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张申府
 +
| 圖像    = [[File:T0104befc4798cfc4da.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04befc4798cfc4da.jpg?size=320x475 原图链接]    [https://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50408/19493826.html 來自中华网]]]
 +
| 圖像說明 = 著名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
 +
| 出生日期 = 1905年1月24日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张崧年
 +
| 職業    = 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
 +
| 知名原因 = [[中国共产党]]三个主要创始人之一 </br> 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
 +
| 知名作品 = 《所思集》</br>《[[张申府]]文集》。
 +
}}
 +
 
 +
'''[[张申府]]'''(''' Zhang Shenfu''' ),(1893年-1986年),名崧年,[[ 张岱年]] 之兄,河北献县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 [[ 张国焘]] 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也是[[ 周恩来]] 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 朱德]]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 大革命时期]] 因政见不同退党。[[ 黄埔军校]] 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打为[[ 右派分子]] ,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6年逝世,享年93岁。
 +
 
 +
== 早期经历 ==
 +
 
 +
张申府曾经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黄埔军校的筹建、民盟成立等重大政治活动,却长期被政治冷落。<ref>[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408/c372328-24851175.html 女儿忆张申府:退党是父亲最后悔的事], 人民网, 2014-04-08</ref> 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因意气用事退党,从此鲜见于党史。
 +
 
 +
1931年张申府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利用讲坛宣传爱国主义,并投身于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而被清华大学解聘。<ref>[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408/c372328-24851175.html 女儿忆张申府:退党是父亲最后悔的事], 人民网, 2014-04-08</ref>
 +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申府到了武汉,1938年7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大会,张申府与"救国会"的[[沈钧儒]]等六人被聘为第一届参政员。1942年张申府加入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常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受到共产党人和[[民盟]]领导人的批判。1957年被认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
 
 +
== 主要著作 ==
 +
[[File:T01300ebed5fd3a1be5.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p0.so.qhmsg.com/bdr/_240_/t01300ebed5fd3a1be5.jpg 原图链接]
 +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7/18/content_271301.htm 來自光明网]]]
 +
《所思集》
 +
 
 +
《[[张申府]]文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
 
 +
== 学术研究 ==
 +
 
 +
张申府祖父是当地的富农,父亲和伯父都是晚清进士,他本人在早期又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因此拥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对中国的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研究。1906年,父亲将他送往[[顺天学堂]]读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中西结合的学校之一,开设数学、英文和科学课程。1914年,张申府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又转到数学系学习。张申府在这里迷上了数学,知道了罗素,并率先接受了罗素关于自由和平的学说。
 +
 
 +
在建国以后,张先生还同[[罗素]]先生有过一面之交,并有过一次交谈机会。
 +
 
 +
关于罗素,张申府晚年曾回忆:"我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已听过罗素的名字,很早之前我就买了他的《[[数学原理]]》,3年内,读尽罗素的所有著作--书籍、杂志,任何东西。"通过罗素,张申府开始深入研究西方思想,他说:"我很像罗素,支持正义,但同时不偏不倚,保持逻辑头脑。"
 +
 
 +
他是第一个研究罗素的中国人,自称"中国哲学第一人",[[钱钟书]]等名家也曾是他的学生和崇拜者。<ref>[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408/c372328-24851175.html 女儿忆张申府:退党是父亲最后悔的事], 人民网, 2014-04-08</ref>
 +
 
 +
先生一生致力于将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统一起来,取长补短。但极其遗憾,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一套学术体系。
 +
 
 +
== 生平纪事 ==
 +
 
 +
'''排满革命思想'''
 +
 
 +
1908年张申府先生在顺天高等学堂中学班学习时,与同学朱羲胄、[[李毓]]、[[李光宇]]、刘同度相友善,他早年的排满革命思想,即是受朱羲胄影响。该校当时有两个公认的怪人,一是梁焕鼎([[梁漱溟]])、一是郭仁林(原名人麟,号[[晓峰]]),学级都比他高两年,后来皆与他成为至交。
 +
 
 +
张申府14岁时随一位姓陈的远房表叔到北京求学,1913年张申府先生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数理,第二年考入北大文学院攻读哲学。两个月后,又转到了数学系。他原先的兴趣在数学,但1914年考上北大时,当时张预科尚未毕业,按规定无文凭的学生只能考北大文科,张只能先考入文科哲学系,又通过冯先生的关系转到理科数学系的。没想到这样一来,张又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中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张申府在哲学系只学了两个月,却对哲学,尤其是罗素的解析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翻译了《我们所能做的》、《[[哲学之价值]]》、《梦与事实》、《[[民主与战争]]》等。
 +
 
 +
'''留教北大'''
 +
 
 +
1917年,张申府以助教名义留北大工作,教预科数学和逻辑。通过同学郭晓峰,张申府认识了[[李大钊]]。这时[[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常去李处闲谈,因此张亦与之熟识,李大钊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由于工作比较忙,就让张申府帮助在登录室做一些工作。在李大钊离开的时候,张申府几次担任北大图书馆代主任,1918年[[毛泽东]]由伦理系的[[杨昌济]]老先生([[杨开慧]]父亲)介绍来担任登录室工友,在张申府先生领导下工作,张申府后来回忆说:"那是五四时期,毛泽东在我属下工作,解放之后,他到处说'张申府的老板面色很难看'。因为他忘不了我有一次要他重新再填写一叠图书卡片。"
 +
 
 +
1920年,[[共产国际]]东方局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帮助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他来到北京后,经北京大学俄籍教员柏烈伟的介绍,见到了李大钊和张申府,后来,魏金斯基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又到上海联系陈独秀。陈独秀曾担任过北大文学院院长,常出入李大钊的办公室,因此与张申府也有较多接触。他们三人于1918年冬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他同时还担任了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的编委,还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两个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的团员。另一位伟大的传奇[[郑超麟]]先生曾经回忆他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大程度是因为看了张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
 
 +
'''创办《每周评论》'''
 +
 
 +
1918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三人联手创办了颇具影响的杂志《[[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
 +
 
 +
张申府在当时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罗素、[[罗曼·罗兰]]等西方进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了罗素的多篇文章,并撰文评述其哲学思想,在当时曾有广泛的影响。张申府系统研究了罗素的各类著作,宣传研究罗素主义,仅25岁已成思想界罗素专家。'罗素'二字的翻译定名就是出自张手。[[罗素]]曾在给一位法国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的张申府先生,比我还了解我的著作"
 +
 
 +
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筹备建党,为了确定组织名称,在上海的陈独秀在给李大钊和张申府的信中说:创党之事"只有你与守常(李大钊)可以谈。可见张申府在当时的作用之重。<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314605.html 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周恩来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复杂难言的一生],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03-07</ref>
 +
 
 +
'''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
[[File:T011bb1b7f222141c2d.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1bb1b7f222141c2d.jpg 原图链接]
 +
[https://new.qq.com/omn/20180504/20180504A0OI86.html 來自腾讯网]]]
 +
1920年10月,这三人又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作为一个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张申府成为这个共产党前身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当时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两位创始人李大钊和张申府准备发展党员,他们首先看中了[[刘清扬]](后来张申府的妻子,天津学生运动和[[觉悟社]]的领袖,张申府正是通过她认识了[[周恩来]]),可是刘没有同意,他们后来发展的第三名叫[[张国焘]](有一说刘清扬不答应的原因是因为她看到发展名单排在她后面的是张国焘,张当时是刘清扬的热烈追求者,与刘有过一段并不愉快的恋情)
 +
 
 +
张申府不但参加了党的早期创建工作, 在当时还是"[[南陈北李]]"间的奔走串联者,为中共建党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
 
 +
1920年冬,申府先生以[[蔡元培]]先生秘书的名义,到法国深造。而[[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筹办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学, 张申府应聘前往教逻辑。同时李大钊、陈独秀在国内就委托他到法国后继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安定下来之后,申府先生于1921年初发展了刘清扬入党,又一同介绍周恩来入党,并与后来到达的党员[[赵世炎]]、[[陈公培]]在巴黎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先于张申府到达巴黎的周恩来原是准备在伦敦留学的。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那里的生活费用太贵,于是转回巴黎。中间,遇到了越南人阮爱国〔即[[胡志明]]〕,其时还是法国共产党员的胡志明向周恩来讲了不少[[马克思主义]]。后来周恩来听说他的好友刘清扬和张申府在法国,就急着去找他们,因此张申府成了周恩来革命的引路人,并成为周早期在政坛迅速崛起的重要关键人物。
 +
 
 +
1922年,张申府由于支持留法学生抗议中国学院院长吴稚晖拒收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入学而毅然辞去教授之职,眼看巴黎的生活日益艰难与刘清扬、周恩来一同乘车转往德国柏林。当时[[朱德]]和[[孙炳文]](中共后来的第一大美人[[孙维世]]的父亲)在德国,朱德由周恩来介绍认识了张申府,张申府又成为这两人的入党介绍人。
 +
 
 +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由于张申府当时的老大哥身份,他没有出席成立大会,但经常对他们发号施令,正是这种身份的隔离,终于1923年少年共产党宣布开除张申府。
 +
 
 +
在德国期间,张申府曾和大数学家[[希伯特]]探讨问题,并且第一个指出[[爱因斯坦]]相对论在思想界的重要作用。
 +
 
 +
1924年回国后,张申府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蒋介石]]的德文翻译,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最高的任职,张还负责黄埔第一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第一期录取揭榜时,后来的"[[黄埔三杰]]"之首共产党员[[蒋先云]]名列第一。(奇怪的是《陈赓大将》这部所谓忠实反映历史的电视剧里黄埔三杰的另二杰蒋先云和[[贺衷寒]]都不见了),可以说黄埔一期都是张申府的学生。
 +
 
 +
当时的[[政治部主任]]是另一位中共创党元老[[戴季陶]],在他离开时张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张申府为军校推荐人才,张申府开出十五人名单,第一个就是[[周恩来]],张还为周解决了欧洲回来的经费,用一手之力将周推上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也将他推上了政治舞台。
 +
 
 +
1924年6月下旬,张申府因与[[蒋介石]]难于共事,辞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
 +
 
 +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张申府列席了会议,会上因讨论党的纲领时反对与国民党结盟而与[[蔡和森]]、[[张太雷]]等人发生争执,而后负气提出退党,[[周恩来]]一度支持他的观点,但很快屈服,张后来有这样的评语:"我很快就离开,而周恩来留了下来,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而恩来则不同,他是弯而不折的……"<ref>[https://news.qq.com/zt2011/jd90zn/09.htm 思想的力量第09期:张申府], 腾讯网, </ref>
 +
 
 +
'''退党之后'''
 +
 
 +
退党之后,政治界少了一位明星,文化界却多了一名健将。张申府以教学和翻译著述为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大陆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所教的都是罗素哲学或逻辑。当时的哲学界:[[杜威]]实验主义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美的[[胡适]],[[柏格森]]生命哲学主要介绍者是留德的[[张君劢]],[[黑格尔]]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美留德的[[贺麟]],罗素新实在论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法的张申府。
 +
 
 +
1931年,张申府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教授, 讲授逻辑与[[西洋哲学史]]。当时,清华大学哲学系还有[[冯友兰]]、[[金岳霖]]、[[邓以蛰]]三位教授。几人颇相契合。〔冯友兰的堂妹后来还嫁给张申府的弟弟张岱年。〕几位大师级的教授齐聚哲学系 并称"[[四大金刚]]"阵容豪华,空前绝后,颇为壮观。张申府还第一个发掘了[[钱钟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他说:"钱钟书和我的兄弟张岱年并为国宝"。当年,钱钟书不过是20出头在校学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钱钟书和[[张岱年]]先生都已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著名学者,足见其先见之明。
 +
 
 +
1935年冬,张申府与刘清扬、姚克广([[姚依林]])、[[孙荪荃]](时任女一中校长,张申府当时的情人,后来嫁给了另一位传奇人物中共的创党元老[[谭平山]])等共同发动和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学潮,游行总指挥,政府嫉恨,于1936年2月将张申府、[[刘清扬]]同时逮捕,被关在[[安定门]]内的陆军监狱了两个月,才由[[冯玉祥]]保释出狱。出狱之后,又讲了几个月的课,到暑假时,清华当局囿于当局压力把张申府解聘了。
 +
 
 +
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这就是民盟的前身,后来知名的三党三派之一,救国会另几位主要领导是[[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成立,张申府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华北各界救国会的负责人,是爱国进步教授中一位活跃的较有影响的代表。
 +
 
 +
张申府离开共产党之后还追随[[邓演达]],与邓、[[章伯钧]]、[[黄琪翔]]共同创办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今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之前身),人称[[第三党]]。
 +
 
 +
1938年7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大会,张申府与"救国会"的沈钧儒等六人被聘为第一届参政员。张申府为参政员,与[[蒋介石]]矛盾日深,蒋有一次当面骂他,说他"反对政府","你不但写文章反对政府,还在防空洞里反对政府!"并表示有人在防空洞里亲耳听到的。张申府说,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个人,纯属无中生有。其实在防空洞里讲话的是章伯钧,事后章感到过意不去,曾登门向张申府表示安慰。他因为平白无辜挨了蒋的一通骂,怒气未消,就提出要离开重庆去打游击。政治部长[[张治中]]听说后,跑来一再慰留,他才留下了。结果是他的参政员当不成了。
 +
 
 +
在重庆开始热衷于搞宪政座谈会,就是各个在野小党派的经常性聚会,包括张君劢他们的国家社会党、[[左舜生]]他们的青年党、章伯钧的第三党、[[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派、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派]],沈钧儒和张申府算是代表救国会派,民主同盟就是从这样的聚会发展过来的,张申府是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并担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
 
 +
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
 
 +
1948年张申府在[[储安平]]的《观察》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正是因为这篇"不合时宜"的呼吁和平文章,为张申府今后的政治生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11月15日,在香港的民盟总部第四次扩大会议以"张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为由,开除了曾是创始人的张申府的盟籍。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痛斥叛徒张申府的卖身投靠"!十天后,已进入东北解放区的张申府的夫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共产党员、著名政治活动家[[刘清扬]]在《[[人民日报]]》刊登出离婚启事,标题为"张申府背叛民主为虎作伥,刘清扬严予指责"。并宣布与张申府从此仳离,一刀两断。
 +
 
 +
'''后悔退党'''
 +
 
 +
[[File:S11230971.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11230971.jpg 原图链接]]]
 +
张申府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一部分历史,公开资料并没有相关记载,其女儿张燕妮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内情。1925年1月,父亲在上海列席了[[中共四大]]。会议上,大家围绕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发生了争论。父亲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认为共产党应当保持它的独立性,不应当依附其他政党。当时有人说他幼稚可笑,父亲怒不可遏,一气之下表示要退党。当张申府回到北京后,李大钊等人劝他不要退党,他不为所动,很生气地说道:"大多数人赞成我我就干,不赞成我我就滚蛋,就在党外帮助干。"最终,张申府没能如愿,退出了共产党,他说自己是"宁折不弯",而周恩来是"弯而不折"。张燕妮认为,"以父亲跟蒋介石共事的经历,他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不可靠,曾说蒋介石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不可共事,这可能也是他退党的原因。"
 +
 
 +
张申府最后悔的另外一件事情则是1948年因为在共产党连连击败国民党,胜利在望时发表了《呼吁和平》一文被民盟开除,进而被彻底地赶下中国的政治舞台。关于《呼吁和平》一事,张申府曾为自己做过辩解:其实他在早些时候就写了这篇文章,但到1948年10月23日才将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观察》上。这时,解放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共产党已经从呼吁国共和平转变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张申府说,因为当时自己在北京教书,不知道形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结果文章就变得不合时宜了。晚年采访张申府的美国女作家舒衡哲说,张申府似乎总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而张燕妮则认为,张申府发表《呼吁和平》,"一方面是时间延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父亲受罗素和平思想的影响有关。抗战胜利后,父亲一直反对内战,力主和平,这与早些时间共产党、民主党派的主张相吻合。"也许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言行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发现事物长远的走向,但对于眼下政治局势的判断就糊涂得多。<ref>[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408/c372328-24851175.html 女儿忆张申府:退党是父亲最后悔的事], 人民网, 2014-04-08</ref>
 +
 
 +
'''身后事'''
 +
 
 +
从建国以后到1986年去世的半个世纪内中,张申府便被全面封杀,不准出面,不准说话,写作不准发表,他只能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孤寂冷清中度过余生。甚至平反后1992年出版过近四十万字的《民盟史话》,其中对张申府也还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根本不提他在民盟所起的作用。
 +
 
 +
1949年后,张申府的工作也成了问题,最后还是[[周恩来]]决定让他去北京图书馆作了研究员,1957年他毫无悬念地成为[[右派]]、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
 +
 
 +
所幸的是:"要清白,请长寿"的张申府先生坚韧地活到了八十年代,渐渐地看到历史被有心人士还原,而他的观点可以发表出来。
 +
 
 +
1986年张申府先生辞世,享年93岁。是中共建党领导人中仅次于[[罗章龙]]和[[刘仁静]]的活的最久的人。
 +
 
 +
== 子孙追忆 ==
 +
 
 +
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间府]]献县小垛庄,今河北省沧县杜生镇小垛庄村。
 +
 
 +
祖父濂公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当选国会议员。父亲早年在家乡读私塾,14岁时到北京求学。
 +
 
 +
父亲少年时非常勤励,在小学住校时,同宿舍的七八人中,有几个[[纨绔子弟]],整日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而他根本不予理会,一心苦读,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北平顺天高等学堂中学班。
 +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风暴席卷神州,父亲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情绪高昂,决心投身于民族革命的大潮中,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当时,以孙炳文为总编辑的天津《[[民国报]]》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父亲以"赤子"为笔名,写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在该报上发表,总题目为《零金碎玉》。
 +
 
 +
辛亥革命后,学校停课,同窗好友,星散各方。回家乡暂住一段后,1912年暑期,他再次来到北京,考入高等师范学堂附属中学班。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了新的生活。
 +
 
 +
当时的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附属高中,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以免试升入本科。父亲在预科上了一年,觉得并不很吃力, 便报考了本科,入文科哲学门(系)学习,不久转入数学门(系)。
 +
 
 +
1917年,父亲在北大毕业,留校做助教,教逻辑和数学。三年后提为讲师,其间曾一度协助李大钊同志在北大图书馆工作。
 +
 
 +
是年初,[[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厉行改革,[[气象一新]]。思想敏感活跃的父亲对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深感兴趣,在一系列文章中,他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罗素、[[罗曼·罗兰]]等西方进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了罗素的多篇文章,并撰文评述其哲学思想,在当时曾有广泛的影响。
 +
 
 +
1919年5月4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一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也推动了许多进步团体的活动和发展。在此前后,父亲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的活动,并任《新青年》编委,还参加了《每周评论》的创刊工作。这期间除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交往甚密外,还认识了[[天津觉悟社]]的刘清扬、 周恩来、[[邓颖超]]等进步青年。
 +
 
 +
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酝酿创建工作也在积极进行。1920年初,父亲参加了党的早期创建工作, 在"南陈北李"间奔走串联,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人士为沟通文化交流,组织了华法教育会,倡议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五四"运动后,逐渐形成了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
 +
 
 +
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筹办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学, 父亲应聘前往教逻辑,1920年底到达法国巴黎。此行他还肩负着 一个重要使命,即受陈独秀、李大钊委托在海外建立发展中共党组 织。1921年年他先后介绍刘清扬和已先期到达法国的周恩来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即与周恩来、刘清扬和从国内来的党员赵世炎、陈公培五人在巴黎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并与国内的陈独秀常有书信往来。
 +
[[File:T01e1cf426997e09e69.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p4.so.qhmsg.com/bdr/_240_/t01e1cf426997e09e69.jpg 原图链接]
 +
[http://news.eastday.com/c/20160518/u1ai9381817p7.html 來自东方网]]]
 +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左二)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右二)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
 
 +
1921年9月,爆发了留法学生要求开放[[里昂大学]]的斗争。父亲为此奔走活动,并去向吴稚晖交涉,但毫无结果,最终这场斗争在中法当局的联合迫害下失败了。父亲无比愤慨,盛怒之下辞去了教书之职,离开了里昂中法大学。
 +
 
 +
1922年父亲和刘清扬、周恩来一起转到德国,后与周恩来一起介绍已到德国的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中共旅欧支部成立,父亲和周恩来、赵世炎等在其中负主要责任。
 +
 
 +
1923年底,父亲经请示党中央后,离开德国,经莫斯科回到祖国。
 +
 
 +
到北京后,他本拟再回北大教书,不意竟为胡适等所拒。经李大钊介绍,父亲到了广州。
 +
 
 +
是时,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创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为了培养革命军事人材,广州正在筹办黄埔军校。父亲到粤后,马上参加了这项工作,并被任命为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时受聘在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
 
 +
父亲任职黄埔军校后不久,即感到时任校长的蒋介石为人跋扈、刚愎自用,难于长期共事,遂借机离开军校,而在暑期父亲回京休假返粤后,[[国民党右派]]、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却突然翻脸,借故不再下聘书,父亲失去广东的工作,不得已转到上海。
 +
 
 +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父亲列席了会议,会上因讨论党的纲领与人争执,而后负气提出退党,他认为:"在党内因意见分歧,发生龃龉,反而多所妨碍","在党 外仍当与党配合工作,永远同党保持友谊关系似更妥",表现出传统士大夫那种"合则即,不合则离"的态度。
 +
 
 +
此后父亲主要的教学和翻译著述为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大陆大学、大厦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难日甚一日,满怀爱国情感 的父亲,经常利用讲坛,痛斥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宣传爱国思想,并 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成立,父亲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华北各界救国会的负责人,是爱国进步教授中一位活跃的较有影响的代表。
 +
 
 +
父亲的爱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安。1936年2月,他被捕入狱,直至5月,经[[冯玉祥]]先生保释和社会各界的声援营救,才获释。但他回到清华大学不久,即被学校解聘。
 +
 
 +
离开清华大学后,父亲仍致力于抗日救国运动,后作为救国会的代表参加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常委,为了推进国共合作,他与其他民盟领导人一起,作为第三方面斡旋国共间的和平谈判。
 +
 
 +
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父亲被安排在北京图书馆任研究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冲击,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
 
 +
== 其他信息 ==
 +
 
 +
'''推荐周恩来进入黄埔军校'''
 +
 
 +
1924年5月12日,孙中山任命第一批黄埔军官学校的教官,其中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副主任张申府。周恩来后来任政治部副主任,缘于张申府的推荐。
 +
 
 +
张申府是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共四大会议上,反对因接受国共合作而造成的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领导而"负气退党"。在北京期间,曾与毛泽东同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在"五四"运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作为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李大钊]]、[[陈独秀]]联手创办了《每周评论》。1920年至1923年底在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书,是巴黎中国共产党支部的创立人之一。在法国期间,张申府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蒋介石]]访问莫斯科时结识了张申府,并对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孙中山在前苏联的支持下,创办黄埔军校时,因急需大量人才,他特别对留学人员予以关注。在"联俄""联共"的思想指导下,对共产党组织中的人才也进行吸收。但当时因历史条件限制,中国共产党人以公开的身份进入黄埔军校很难。创建初期,只有张申府一人以公开的共产党员身份进入黄埔军校。当时国民党高层人士也曾动员张申府像其他人一样,保持双重身份,既当共产党员,又有国民党员身份,但张申府坚决拒绝加入国民党。由于张申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又有在法国当教授的经历,加之又与蒋介石相熟于莫斯科,于是获得了孙中山的任命书。
 +
 
 +
张申府进入黄埔军校后,开始在军校里发展共产党员。当时正值黄埔军校初创,缺乏人才,学校很依靠共产党人到军阀统治区去招收学员,[[毛泽东]]、[[张国焘]]等推荐和招收了相当部分的共产党员到黄埔军校。而张申府则向[[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等推荐教官。孙中山把创建黄埔军校的事情委托廖仲恺和蒋介石办理,在蒋不在广州的时候,则由廖仲恺主持筹建工作。当时廖仲恺和戴季陶是国民党左派,他们两人请张申府推荐在国外读书的优秀学生,张申府一口答应。张为此写了推荐信,推荐了15名在国外读过书的优秀学生,他们的身份都是共产党员。名单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周恩来,还有[[恽代英]]、[[赵世炎]]、[[高语罕]]、[[沈雁冰]]等,这些人当时都是共产党中的精英。周恩来在1920年之前就认识张申府,去勤工俭学时,又比张先到法国,1920年两人在巴黎相逢,接触的更多,经常聚会畅谈,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法国支部方面的事情,两人经常有着一致的意见,在这些日子里,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于是当张申府请他来黄埔军校的信函到了巴黎,周恩来很快复信应允。张申府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廖仲恺。廖仲恺看到张推荐的青年学子,都是很有些名气的青年,也就立即批准同意,并嘱张马上给周恩来等海外留学人员寄去归国的路费。
 +
 
 +
周恩来在法国收到黄埔军校寄给他的归国路费,立即启程乘船回国,并于1924年初抵达广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黄埔军校的工作之中。由于周恩来的出色工作,使原来近乎于空壳的政治部,在很短的时间内工作就做得有声有色。进入黄埔军校两个月之后,周恩来被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并由此开始了他另一阶段的革命生涯。
 +
 
 +
== 后人评价 ==
 +
 
 +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黄埔军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推介[[爱因斯坦]]的人,他是一二九运动的幕后总指挥,他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他是[[民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是毛泽东北大图书馆的领导,他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他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他是《[[每周评论]]》的创办人,他是活得最久的中国共产党创党元老之一,他是妇女解放的先驱……他是谁?他就是张申府先生,或者可以叫他张崧年先生……
 +
 
 +
== 参考资料 ==

於 2022年7月27日 (三) 10:04 的最新修訂

張申府
著名大學教授,哲學家,數學家
出生 1905年1月24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張崧年
職業 大學教授,哲學家,數學家
知名於 中國共產黨三個主要創始人之一
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
知名作品 《所思集》
張申府文集》。

張申府( Zhang Shenfu ),(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張岱年之兄,河北獻縣人,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哲學家,數學家。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 張國燾由他介紹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也是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又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是毛澤東的"頂頭上司"。 大革命時期因政見不同退黨。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957年被打為右派分子,曾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1986年逝世,享年93歲。

早期經歷

張申府曾經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黃埔軍校的籌建、民盟成立等重大政治活動,卻長期被政治冷落。[1] 他於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因意氣用事退黨,從此鮮見於黨史。

1931年張申府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九一八事變後,他經常利用講壇宣傳愛國主義,並投身於抗日運動,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而被清華大學解聘。[2]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申府到了武漢,1938年7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大會,張申府與"救國會"的沈鈞儒等六人被聘為第一屆參政員。1942年張申府加入民主政團同盟,並任中央常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寫了一篇《呼籲和平》的文章,受到共產黨人和民盟領導人的批判。1957年被認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衝擊,直到1979年才獲徹底平反,後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辭世,享年93歲。

主要著作

《所思集》

張申府文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學術研究

張申府祖父是當地的富農,父親和伯父都是晚清進士,他本人在早期又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因此擁有紮實的古文功底,對中國的文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1906年,父親將他送往順天學堂讀書,這是中國最早的中西結合的學校之一,開設數學、英文和科學課程。1914年,張申府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後又轉到數學系學習。張申府在這裡迷上了數學,知道了羅素,並率先接受了羅素關於自由和平的學說。

在建國以後,張先生還同羅素先生有過一面之交,並有過一次交談機會。

關於羅素,張申府晚年曾回憶:"我其實在辛亥革命之前已聽過羅素的名字,很早之前我就買了他的《數學原理》,3年內,讀盡羅素的所有著作--書籍、雜誌,任何東西。"通過羅素,張申府開始深入研究西方思想,他說:"我很像羅素,支持正義,但同時不偏不倚,保持邏輯頭腦。"

他是第一個研究羅素的中國人,自稱"中國哲學第一人",錢鍾書等名家也曾是他的學生和崇拜者。[3]

先生一生致力於將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統一起來,取長補短。但極其遺憾,在他的諸多著作中,並沒有形成系統的一套學術體系。

生平紀事

排滿革命思想

1908年張申府先生在順天高等學堂中學班學習時,與同學朱羲胄、李毓李光宇、劉同度相友善,他早年的排滿革命思想,即是受朱羲胄影響。該校當時有兩個公認的怪人,一是梁煥鼎(梁漱溟)、一是郭仁林(原名人麟,號曉峰),學級都比他高兩年,後來皆與他成為至交。

張申府14歲時隨一位姓陳的遠房表叔到北京求學,1913年張申府先生考上北京大學預科學習數理,第二年考入北大文學院攻讀哲學。兩個月後,又轉到了數學系。他原先的興趣在數學,但1914年考上北大時,當時張預科尚未畢業,按規定無文憑的學生只能考北大文科,張只能先考入文科哲學系,又通過馮先生的關係轉到理科數學系的。沒想到這樣一來,張又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中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張申府在哲學系只學了兩個月,卻對哲學,尤其是羅素的解析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先後翻譯了《我們所能做的》、《哲學之價值》、《夢與事實》、《民主與戰爭》等。

留教北大

1917年,張申府以助教名義留北大工作,教預科數學和邏輯。通過同學郭曉峰,張申府認識了李大釗。這時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常去李處閒談,因此張亦與之熟識,李大釗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由於工作比較忙,就讓張申府幫助在登錄室做一些工作。在李大釗離開的時候,張申府幾次擔任北大圖書館代主任,1918年毛澤東由倫理系的楊昌濟老先生(楊開慧父親)介紹來擔任登錄室工友,在張申府先生領導下工作,張申府後來回憶說:"那是五四時期,毛澤東在我屬下工作,解放之後,他到處說'張申府的老闆面色很難看'。因為他忘不了我有一次要他重新再填寫一疊圖書卡片。"

1920年,共產國際東方局代表魏金斯基來華,幫助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他來到北京後,經北京大學俄籍教員柏烈偉的介紹,見到了李大釗和張申府,後來,魏金斯基在李大釗的介紹下又到上海聯繫陳獨秀。陳獨秀曾擔任過北大文學院院長,常出入李大釗的辦公室,因此與張申府也有較多接觸。他們三人於1918年冬共同創辦了《每周評論》,由張申府負責編輯,他同時還擔任了中國現代最偉大的雜誌之一《新青年》的編委,還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兩個社團:少年中國學會和新潮社的團員。另一位偉大的傳奇鄭超麟先生曾經回憶他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很大程度是因為看了張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創辦《每周評論》

1918年冬陳獨秀、李大釗、張申府三人聯手創辦了頗具影響的雜誌《每周評論》,由張申府負責編輯。

張申府在當時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羅素、羅曼·羅蘭等西方進步思想家,先後在《新青年》等雜誌上翻譯了羅素的多篇文章,並撰文評述其哲學思想,在當時曾有廣泛的影響。張申府系統研究了羅素的各類著作,宣傳研究羅素主義,僅25歲已成思想界羅素專家。'羅素'二字的翻譯定名就是出自張手。羅素曾在給一位法國友人的信中說:中國的張申府先生,比我還了解我的著作"

1920年8月中旬,陳獨秀籌備建黨,為了確定組織名稱,在上海的陳獨秀在給李大釗和張申府的信中說:創黨之事"只有你與守常(李大釗)可以談。可見張申府在當時的作用之重。[4]

建立共產主義小組

1920年10月,這三人又共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基層組織--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作為一個共產主義的信仰者,張申府成為這個共產黨前身的最早創始人之一。當時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兩位創始人李大釗和張申府準備發展黨員,他們首先看中了劉清揚(後來張申府的妻子,天津學生運動和覺悟社的領袖,張申府正是通過她認識了周恩來),可是劉沒有同意,他們後來發展的第三名叫張國燾(有一說劉清揚不答應的原因是因為她看到發展名單排在她後面的是張國燾,張當時是劉清揚的熱烈追求者,與劉有過一段並不愉快的戀情)

張申府不但參加了黨的早期創建工作, 在當時還是"南陳北李"間的奔走串聯者,為中共建黨作出了卓絕的貢獻。

1920年冬,申府先生以蔡元培先生秘書的名義,到法國深造。而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巴黎籌辦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學, 張申府應聘前往教邏輯。同時李大釗、陳獨秀在國內就委託他到法國後繼續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安定下來之後,申府先生於1921年初發展了劉清揚入黨,又一同介紹周恩來入黨,並與後來到達的黨員趙世炎陳公培在巴黎成立了共產黨小組。先於張申府到達巴黎的周恩來原是準備在倫敦留學的。在倫敦住了一段時間後,感到那裡的生活費用太貴,於是轉回巴黎。中間,遇到了越南人阮愛國〔即胡志明〕,其時還是法國共產黨員的胡志明向周恩來講了不少馬克思主義。後來周恩來聽說他的好友劉清揚和張申府在法國,就急着去找他們,因此張申府成了周恩來革命的引路人,並成為周早期在政壇迅速崛起的重要關鍵人物。

1922年,張申府由於支持留法學生抗議中國學院院長吳稚暉拒收勤工儉學的中國留學生入學而毅然辭去教授之職,眼看巴黎的生活日益艱難與劉清揚、周恩來一同乘車轉往德國柏林。當時朱德孫炳文(中共後來的第一大美人孫維世的父親)在德國,朱德由周恩來介紹認識了張申府,張申府又成為這兩人的入黨介紹人。

1922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立,由於張申府當時的老大哥身份,他沒有出席成立大會,但經常對他們發號施令,正是這種身份的隔離,終於1923年少年共產黨宣布開除張申府。

在德國期間,張申府曾和大數學家希伯特探討問題,並且第一個指出愛因斯坦相對論在思想界的重要作用。

1924年回國後,張申府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並擔任了蔣介石的德文翻譯,是中共從事早期軍事工作的黨員之一。1924年5月,孫中山任命張申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是當時中共在黃埔軍校最高的任職,張還負責黃埔第一期學生的口試、筆試監考和閱卷工作。第一期錄取揭榜時,後來的"黃埔三傑"之首共產黨員蔣先雲名列第一。(奇怪的是《陳賡大將》這部所謂忠實反映歷史的電視劇里黃埔三傑的另二傑蔣先雲和賀衷寒都不見了),可以說黃埔一期都是張申府的學生。

當時的政治部主任是另一位中共創黨元老戴季陶,在他離開時張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黃埔軍校開辦後,特別需要政治工作幹部,黨代表廖仲愷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張申府為軍校推薦人才,張申府開出十五人名單,第一個就是周恩來,張還為周解決了歐洲回來的經費,用一手之力將周推上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也將他推上了政治舞台。

1924年6月下旬,張申府因與蔣介石難於共事,辭去政治部副主任職務。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張申府列席了會議,會上因討論黨的綱領時反對與國民黨結盟而與蔡和森張太雷等人發生爭執,而後負氣提出退黨,周恩來一度支持他的觀點,但很快屈服,張後來有這樣的評語:"我很快就離開,而周恩來留了下來,我是一個寧折不彎的人,而恩來則不同,他是彎而不折的……"[5]

退黨之後

退黨之後,政治界少了一位明星,文化界卻多了一名健將。張申府以教學和翻譯著述為生,先後在暨南大學、大陸大學、大夏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所教的都是羅素哲學或邏輯。當時的哲學界:杜威實驗主義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美的胡適柏格森生命哲學主要介紹者是留德的張君勱黑格爾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美留德的賀麟,羅素新實在論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法的張申府。

1931年,張申府被清華大學聘為哲學教授, 講授邏輯與西洋哲學史。當時,清華大學哲學系還有馮友蘭金岳霖鄧以蟄三位教授。幾人頗相契合。〔馮友蘭的堂妹後來還嫁給張申府的弟弟張岱年。〕幾位大師級的教授齊聚哲學系 並稱"四大金剛"陣容豪華,空前絕後,頗為壯觀。張申府還第一個發掘了錢鍾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他說:"錢鍾書和我的兄弟張岱年並為國寶"。當年,錢鍾書不過是20齣頭在校學生,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錢鍾書和張岱年先生都已經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著名學者,足見其先見之明。

1935年冬,張申府與劉清揚、姚克廣(姚依林)、孫蓀荃(時任女一中校長,張申府當時的情人,後來嫁給了另一位傳奇人物中共的創黨元老譚平山)等共同發動和領導了北平的"一二九"學潮,遊行總指揮,政府嫉恨,於1936年2月將張申府、劉清揚同時逮捕,被關在安定門內的陸軍監獄了兩個月,才由馮玉祥保釋出獄。出獄之後,又講了幾個月的課,到暑假時,清華當局囿於當局壓力把張申府解聘了。

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國會(這就是民盟的前身,後來知名的三黨三派之一,救國會另幾位主要領導是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成立,張申府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和救國會的執行委員,後又擔任華北各界救國會的負責人,是愛國進步教授中一位活躍的較有影響的代表。

張申府離開共產黨之後還追隨鄧演達,與鄧、章伯鈞黃琪翔共同創辦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今日中國農工民主黨之前身),人稱第三黨

1938年7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大會,張申府與"救國會"的沈鈞儒等六人被聘為第一屆參政員。張申府為參政員,與蔣介石矛盾日深,蔣有一次當面罵他,說他"反對政府","你不但寫文章反對政府,還在防空洞裡反對政府!"並表示有人在防空洞裡親耳聽到的。張申府說,自己根本不認識這個人,純屬無中生有。其實在防空洞裡講話的是章伯鈞,事後章感到過意不去,曾登門向張申府表示安慰。他因為平白無辜挨了蔣的一通罵,怒氣未消,就提出要離開重慶去打游擊。政治部長張治中聽說後,跑來一再慰留,他才留下了。結果是他的參政員當不成了。

在重慶開始熱衷於搞憲政座談會,就是各個在野小黨派的經常性聚會,包括張君勱他們的國家社會黨、左舜生他們的青年黨、章伯鈞的第三黨、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派、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派,沈鈞儒和張申府算是代表救國會派,民主同盟就是從這樣的聚會發展過來的,張申府是民主同盟的主要發起人並擔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

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1948年張申府在儲安平的《觀察》寫了一篇《呼籲和平》的文章,正是因為這篇"不合時宜"的呼籲和平文章,為張申府今後的政治生命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11月15日,在香港的民盟總部第四次擴大會議以"張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為由,開除了曾是創始人的張申府的盟籍。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痛斥叛徒張申府的賣身投靠"!十天後,已進入東北解放區的張申府的夫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共產黨員、著名政治活動家劉清揚在《人民日報》刊登出離婚啟事,標題為"張申府背叛民主為虎作倀,劉清揚嚴予指責"。並宣布與張申府從此仳離,一刀兩斷。

後悔退黨

張申府晚年回憶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參與創建的中國共產黨。關於這一部分歷史,公開資料並沒有相關記載,其女兒張燕妮向記者透露了一些內情。1925年1月,父親在上海列席了中共四大。會議上,大家圍繞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合作問題發生了爭論。父親反對共產黨加入國民黨,認為共產黨應當保持它的獨立性,不應當依附其他政黨。當時有人說他幼稚可笑,父親怒不可遏,一氣之下表示要退黨。當張申府回到北京後,李大釗等人勸他不要退黨,他不為所動,很生氣地說道:"大多數人贊成我我就干,不贊成我我就滾蛋,就在黨外幫助干。"最終,張申府沒能如願,退出了共產黨,他說自己是"寧折不彎",而周恩來是"彎而不折"。張燕妮認為,"以父親跟蔣介石共事的經歷,他已經預感到蔣介石不可靠,曾說蔣介石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不可共事,這可能也是他退黨的原因。"

張申府最後悔的另外一件事情則是1948年因為在共產黨連連擊敗國民黨,勝利在望時發表了《呼籲和平》一文被民盟開除,進而被徹底地趕下中國的政治舞台。關於《呼籲和平》一事,張申府曾為自己做過辯解:其實他在早些時候就寫了這篇文章,但到1948年10月23日才將這篇文章發表在了《觀察》上。這時,解放軍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共產黨已經從呼籲國共和平轉變到將革命進行到底。張申府說,因為當時自己在北京教書,不知道形勢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結果文章就變得不合時宜了。晚年採訪張申府的美國女作家舒衡哲說,張申府似乎總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而張燕妮則認為,張申府發表《呼籲和平》,"一方面是時間延遲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與父親受羅素和平思想的影響有關。抗戰勝利後,父親一直反對內戰,力主和平,這與早些時間共產黨、民主黨派的主張相吻合。"也許用哲學思想指導自己言行的人,往往能敏銳地發現事物長遠的走向,但對於眼下政治局勢的判斷就糊塗得多。[6]

身後事

從建國以後到1986年去世的半個世紀內中,張申府便被全面封殺,不准出面,不准說話,寫作不准發表,他只能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孤寂冷清中度過餘生。甚至平反後1992年出版過近四十萬字的《民盟史話》,其中對張申府也還是語焉不詳,一筆帶過,根本不提他在民盟所起的作用。

1949年後,張申府的工作也成了問題,最後還是周恩來決定讓他去北京圖書館作了研究員,1957年他毫無懸念地成為右派、在文革中受到衝擊,直到1979年才獲徹底平反。

所幸的是:"要清白,請長壽"的張申府先生堅韌地活到了八十年代,漸漸地看到歷史被有心人士還原,而他的觀點可以發表出來。

1986年張申府先生辭世,享年93歲。是中共建黨領導人中僅次於羅章龍劉仁靜的活的最久的人。

子孫追憶

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間府獻縣小垛莊,今河北省滄縣杜生鎮小垛莊村。

祖父濂公是清末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後當選國會議員。父親早年在家鄉讀私塾,14歲時到北京求學。

父親少年時非常勤勵,在小學住校時,同宿舍的七八人中,有幾個紈絝子弟,整日吃喝玩樂,不務正業,而他根本不予理會,一心苦讀,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北平順天高等學堂中學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革命風暴席捲神州,父親和其他熱血青年一樣,情緒高昂,決心投身於民族革命的大潮中,做新時代的弄潮兒。當時,以孫炳文為總編輯的天津《民國報》公開進行革命宣傳。父親以"赤子"為筆名,寫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在該報上發表,總題目為《零金碎玉》。

辛亥革命後,學校停課,同窗好友,星散各方。回家鄉暫住一段後,1912年暑期,他再次來到北京,考入高等師範學堂附屬中學班。翌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開始了新的生活。

當時的北大設文、法、理、工科和預科。"預科"相當於附屬高中,學制為三年(後改兩年),畢業後可以免試升入本科。父親在預科上了一年,覺得並不很吃力, 便報考了本科,入文科哲學門(系)學習,不久轉入數學門(系)。

1917年,父親在北大畢業,留校做助教,教邏輯和數學。三年後提為講師,其間曾一度協助李大釗同志在北大圖書館工作。

是年初,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實行"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厲行改革,氣象一新。思想敏感活躍的父親對哲學、政治、社會、人生等重大問題深感興趣,在一系列文章中,他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羅素、羅曼·羅蘭等西方進步思想家,先後在《新青年》等雜誌上翻譯了羅素的多篇文章,並撰文評述其哲學思想,在當時曾有廣泛的影響。

1919年5月4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爆發了,這一運動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也推動了許多進步團體的活動和發展。在此前後,父親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新潮社的活動,並任《新青年》編委,還參加了《每周評論》的創刊工作。這期間除與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交往甚密外,還認識了天津覺悟社的劉清揚、 周恩來、鄧穎超等進步青年。

隨着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的醞釀創建工作也在積極進行。1920年初,父親參加了黨的早期創建工作, 在"南陳北李"間奔走串聯,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法人士為溝通文化交流,組織了華法教育會,倡議中國學生赴法勤工儉學。"五四"運動後,逐漸形成了勤工儉學運動的高潮。

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巴黎籌辦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學, 父親應聘前往教邏輯,1920年底到達法國巴黎。此行他還肩負着 一個重要使命,即受陳獨秀、李大釗委託在海外建立發展中共黨組 織。1921年年他先後介紹劉清揚和已先期到達法國的周恩來同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即與周恩來、劉清揚和從國內來的黨員趙世炎、陳公培五人在巴黎成立了共產黨小組,並與國內的陳獨秀常有書信往來。

1921年春,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左二)和入黨介紹人張申府(右一)、劉清揚(右二)在柏林萬賽湖。左一為趙光宸

1921年9月,爆發了留法學生要求開放里昂大學的鬥爭。父親為此奔走活動,並去向吳稚暉交涉,但毫無結果,最終這場鬥爭在中法當局的聯合迫害下失敗了。父親無比憤慨,盛怒之下辭去了教書之職,離開了里昂中法大學。

1922年父親和劉清揚、周恩來一起轉到德國,後與周恩來一起介紹已到德國的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底,中共旅歐支部成立,父親和周恩來、趙世炎等在其中負主要責任。

1923年底,父親經請示黨中央後,離開德國,經莫斯科回到祖國。

到北京後,他本擬再回北大教書,不意竟為胡適等所拒。經李大釗介紹,父親到了廣州。

是時,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開創了國共合作的新局面。為了培養革命軍事人材,廣州正在籌辦黃埔軍校。父親到粵後,馬上參加了這項工作,並被任命為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時受聘在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父親任職黃埔軍校後不久,即感到時任校長的蔣介石為人跋扈、剛愎自用,難於長期共事,遂藉機離開軍校,而在暑期父親回京休假返粵後,國民黨右派、廣東大學校長鄒魯卻突然翻臉,藉故不再下聘書,父親失去廣東的工作,不得已轉到上海。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父親列席了會議,會上因討論黨的綱領與人爭執,而後負氣提出退黨,他認為:"在黨內因意見分歧,發生齟齬,反而多所妨礙","在黨 外仍當與黨配合工作,永遠同黨保持友誼關係似更妥",表現出傳統士大夫那種"合則即,不合則離"的態度。

此後父親主要的教學和翻譯著述為生,先後在暨南大學、大陸大學、大廈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難日甚一日,滿懷愛國情感 的父親,經常利用講壇,痛斥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宣傳愛國思想,並 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國會成立,父親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和救國會的執行委員,後又擔任華北各界救國會的負責人,是愛國進步教授中一位活躍的較有影響的代表。

父親的愛國行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安。1936年2月,他被捕入獄,直至5月,經馮玉祥先生保釋和社會各界的聲援營救,才獲釋。但他回到清華大學不久,即被學校解聘。

離開清華大學後,父親仍致力於抗日救國運動,後作為救國會的代表參加民主政團同盟,並任中央常委,為了推進國共合作,他與其他民盟領導人一起,作為第三方面斡旋國共間的和平談判。

共和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父親被安排在北京圖書館任研究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受到衝擊,直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獲徹底平反,後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辭世,享年93歲。

其他信息

推薦周恩來進入黃埔軍校

1924年5月12日,孫中山任命第一批黃埔軍官學校的教官,其中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副主任張申府。周恩來後來任政治部副主任,緣於張申府的推薦。

張申府是中共早期創始人之一。他在中共四大會議上,反對因接受國共合作而造成的國民黨對共產黨的領導而"負氣退黨"。在北京期間,曾與毛澤東同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過。在"五四"運動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並作為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李大釗陳獨秀聯手創辦了《每周評論》。1920年至1923年底在法國里昂大學中國學院教書,是巴黎中國共產黨支部的創立人之一。在法國期間,張申府介紹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蔣介石訪問莫斯科時結識了張申府,並對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孫中山在前蘇聯的支持下,創辦黃埔軍校時,因急需大量人才,他特別對留學人員予以關注。在"聯俄""聯共"的思想指導下,對共產黨組織中的人才也進行吸收。但當時因歷史條件限制,中國共產黨人以公開的身份進入黃埔軍校很難。創建初期,只有張申府一人以公開的共產黨員身份進入黃埔軍校。當時國民黨高層人士也曾動員張申府像其他人一樣,保持雙重身份,既當共產黨員,又有國民黨員身份,但張申府堅決拒絕加入國民黨。由於張申府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影響,又有在法國當教授的經歷,加之又與蔣介石相熟於莫斯科,於是獲得了孫中山的任命書。

張申府進入黃埔軍校後,開始在軍校里發展共產黨員。當時正值黃埔軍校初創,缺乏人才,學校很依靠共產黨人到軍閥統治區去招收學員,毛澤東張國燾等推薦和招收了相當部分的共產黨員到黃埔軍校。而張申府則向孫中山、蔣介石、廖仲愷等推薦教官。孫中山把創建黃埔軍校的事情委託廖仲愷和蔣介石辦理,在蔣不在廣州的時候,則由廖仲愷主持籌建工作。當時廖仲愷和戴季陶是國民黨左派,他們兩人請張申府推薦在國外讀書的優秀學生,張申府一口答應。張為此寫了推薦信,推薦了15名在國外讀過書的優秀學生,他們的身份都是共產黨員。名單的第一個名字就是周恩來,還有惲代英趙世炎高語罕沈雁冰等,這些人當時都是共產黨中的精英。周恩來在1920年之前就認識張申府,去勤工儉學時,又比張先到法國,1920年兩人在巴黎相逢,接觸的更多,經常聚會暢談,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法國支部方面的事情,兩人經常有着一致的意見,在這些日子裡,兩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於是當張申府請他來黃埔軍校的信函到了巴黎,周恩來很快覆信應允。張申府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廖仲愷。廖仲愷看到張推薦的青年學子,都是很有些名氣的青年,也就立即批准同意,並囑張馬上給周恩來等海外留學人員寄去歸國的路費。

周恩來在法國收到黃埔軍校寄給他的歸國路費,立即啟程乘船回國,並於1924年初抵達廣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黃埔軍校的工作之中。由於周恩來的出色工作,使原來近乎於空殼的政治部,在很短的時間內工作就做得有聲有色。進入黃埔軍校兩個月之後,周恩來被任命為政治部副主任,並由此開始了他另一階段的革命生涯。

後人評價

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他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是中國羅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黃埔軍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他是中國第一個推介愛因斯坦的人,他是一二九運動的幕後總指揮,他是新青年雜誌的編委,他是民盟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他是毛澤東北大圖書館的領導,他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他是朱德的入黨介紹人,他是《每周評論》的創辦人,他是活得最久的中國共產黨創黨元老之一,他是婦女解放的先驅……他是誰?他就是張申府先生,或者可以叫他張崧年先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