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巴士总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彩虹巴士总站(英文:Choi Hung Bus Terminus)位于香港黄大仙区彩虹道与太子道东交界,观塘绕道近彩虹出口之下。
总站路线资料
九龙巴士14D线
油塘 ↔ 彩虹 蓝田(广田邨) → 彩虹(特别班次) 2011年8月25日投入服务,主要疏导小巴60线于早上繁忙时间的乘客,只在早上学校上课日繁忙时间行驶。途经蓝田启田邨、秀茂坪、四顺、清水湾道、彩云邨、坪石、彩虹邨等地方。
九龙巴士26M线
彩虹 ↺ 观塘 1983年1月7日投入服务,以循环线形式运作,来往彩虹邨和观塘,每天清晨至午夜为往返牛池湾、四顺和观塘的乘客,提供港铁接驳服务。
九龙巴士91线(特别班次)
彩虹 → 清水湾 每天晨早服务
九龙巴士203E线
彩虹 ↔ 九龙站 1986年11月17日投入服务,来往黄大仙区的彩虹和油尖旺区的九龙站,为黄大仙区、九龙城区及油尖旺区的居民和学生提供巴士服务。于2008年6月22日与九龙巴士5号线互调总站,总站从富山巴士总站延伸至此总站。
九龙巴士203X线
彩虹 → 佐敦(炮台街)
过海隧道巴士113线
彩虹 ↔ 坚尼地城(卑路乍湾) 1976年5月16日投入服务,来往彩虹及坚尼地城(卑路乍湾),由九巴及新巴联合经营,提供坚尼地城、西营盘、中环、金钟及湾仔来往公主道、九龙城、东头邨、黄大仙、钻石山及彩虹邨的过海隧道巴士服务。
途经路线资料
九龙巴士3D线
慈云山(中) ↔ 观塘(裕民坊) 1970年1月3日投入服务,行走慈云山(中)及观塘(裕民坊)之间,舒缓日渐不胜负荷及路线迂回的15A线。
九龙巴士3M线
慈云山(北) ↔ 彩云 彩云 → 慈云山(南)(特别班次) 1979年12月16日配合香港地铁“修正早期系统”延至尖沙咀提供接驳服务,于1991年9月15日起在往慈云山(北)方向途经本总站。
九龙巴士5号线
富山 ↔ 尖沙咀码头 1933年6月11日九巴接办本线,行走富山及尖沙咀码头之间。曾于1965年1月24日至2008年6月22日以本总站为总站。
九龙巴士N3D线
观塘(裕民坊) ↔ 慈云山(中)
过往路线
九龙巴士90线
九龙巴士91线(正规班次)
九龙巴士92线
九龙巴士93R线
九龙巴士96R线
九龙巴士290线 (第一代)
城巴E23线
城巴E23P线
九巴13线
黄大仙区
黄大仙区(英语: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区中的一个行政区,位于香港九龙半岛东北部,面积为926公顷,以辖内有赤松黄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黄大仙区人口为425,235人。
黄大仙区亦是全香港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份;其东面以飞鹅山、东山、象山与西贡区为界,以清水湾道、龙翔道(清水湾道与观塘道之间之间)与观塘区为界,西面则沿联合道(东头邨道与竹园道之间)、竹园道(广播道、联合道与横跨龙翔道天桥之间)的竹园道与九龙城区的九龙塘、九龙城为界,南接太子道东、东头村道(东正道与联合道之间)、东正道、沙浦道、贾炳达道与九龙城区启德和九龙城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约750米至飞鹅山道之间一段沙田坳道属沙田区,道路以南属黄大仙区)、竹园北邨、翠竹花园以北狮子山(狮子山山顶属沙田区,山顶以南属黄大仙区)与沙田区为界。
地理
黄大仙区位于九龙半岛东面,北方背靠狮子山、大老山及慈云山,东临飞鹅山,包括竹园、黄大仙、马仔坑、牛池湾、钻石山、慈云山、斧山、乐富、横头磡、新蒲岗等地方,因此本区亦成全香港唯一无海岸线的行政区。
启德明渠源自慈云山,至蒲岗村道成为明渠,沿彩虹道至太子道东,经启德下的暗渠流入前启德机场跑道和观塘间水道。
历史
命名
黄大仙原名“竹园”,因为在区内有一座赤松黄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众多,于1969年政府设立市区民政处而命名黄大仙。
牛池湾原名“龙池湾”,明朝时被义大利传教士讹称为“牛屎湾”,到了清朝时期改名为牛池湾。
乐富原名“老虎岩”,简称“老虎”,因原名带有“煞气”,遂雅化成现有名字。
钻石山本是一个石矿,名字是“将石块钻出”的意思,港英政府把此地名翻译成英文时,误解了钻(动词)石山为钻石(名词)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认为“黄大仙区”一名有道教及中国民间信仰色彩,并建议改以“竹园区”或“慈黄区”(“慈云山”、“黄大仙祠”的合称)取代,但有关建议从未获政府当局理会,并被民众指称不懂尊重传统文化。
宋代至明代
根据族谱及《新安县志》,南宋时,蒲岗村(今新蒲岗)、衙前围村已陆续开村;而大墈村也曾发现两宋时期的铜钱。至于宋代以前的情况,由于未有相关文物出土,目前未能证实。
清朝
康熙廿七年(1688年)刊行的《新安县志》中,新安县下分三乡(恩德乡、延福乡及归城乡)、七都、五十七图,合共509条村庄,黄大仙区属延福乡五都,五都中有“衙前村”(衙前围村)及“莆冈村”(蒲岗村)。而到嘉庆廿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县志》中,新安县下分四区,黄大仙区一带由官富司管辖,其下有“衙前村”、“莆冈村”及“牛池湾”(牛池湾村)三村。
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佛伦特里(Volonteri)绘制中英对照的《新安县全图》,在今日黄大仙区范围内标示了“竹园”(Chuk-ün,即竹园村)、“宝冈”(Pau-kong,即蒲岗村)、“衙前”(Nga-ts'in,即衙前围村)、“大庵”(Tai-um,即大磡村)、“圆岭”(Un-ling,即元岭村)、“牛屎湾”(Ngau-shi-wan,即牛池湾村)及没有英语标示的“弘莆”(疑为彭莆围)。
英治初期
光绪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区包括大屿山等235个离岛租借予英国99年,黄大仙区自此划归英国殖民地香港管治。
1937年政府划分新九龙4区,分别为“九龙城区”、“九龙塘区”、“深水埗区”及“荔枝角区”,黄大仙区在“九龙城区”内。
日占时期
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翌年成立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将全香港分为28个区(香港岛12区、九龙8区及新界7区,其后于九龙增加“启德区”),每区由“区役所”(其后更名“区政所”)管治。日占时期黄大仙区仍未成立,所属地区约为当时的“元区”(即九龙城)及“启德区”内。
日军扩建启德机场,从1942到1943年强行迁拆附近的村落,历史悠久的蒲岗村整条村亦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