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斗门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斗门区是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下辖市辖区,曾经是县。斗门区政府驻地位于井岸镇。 据《赵氏族谱》记载,斗门的大赤坎、南门等村的赵氏大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匡美的第八代子孙怿夫的后裔(俗称魏王派),是大赤坎、南门赵氏的始祖。因为南宋时皇室曾逃难到这里[1]

历史演变

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

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乡。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黄梁都改称黄梁镇。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镇为区,按数字编列,称香山县为第八区。

1925年,改称为中山县八区。

1930年,改称为中山县黄梁区。

1931年,区名按数字编列,称中山县第八区。上横、大沙、马墩称新会县第八区。

1951年3月,仍为中山县第八区。上横、大沙、马墩称新会县第九区。

1958年11月,称中山县斗门大公社,为中山县7个大公社之一。横粉乡、大沙乡属新会县睦洲人民公社。

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斗门县,隶属广东省佛山地区。

1983年7月,斗门县归属珠海经济特区,成为珠海唯一的市辖县。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斗门撤县建区,同年12月斗门区正式挂牌成立,称为珠海市斗门区。

行政区划

斗门区下辖5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珠海市西部(东经113°05′至113°25′、北纬21°59′至22°25′),磨刀门到崖门之间。从赤鼻岛至白蕉七围交界线,东西之间最宽33.4公里,总面积674.8平方公里。斗门区东连中山市,北倚江门市,与澳门水域相连。

珠海市斗门区的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广泛沉积平原和仍在发育的滩涂。故呈现平中有凸,凸中有平和平中有凹的明显层状地貌。全区地形特点是低山突屹,平原宽广,孤丘众多,水道交错,河涌密布,滩涂淤积浮露迅速。境内东北部低于西南部,山丘边缘的冲积地带高于江河两侧的沉积平原。

丘陵和珠江口冲积平原共同形成了斗门的地貌,而冲积平原中河网隔成的一个个小岛是水乡人的主要居住地。

黄杨山是珠海市最高的山,在斗门区境内,方圆31平方公里,地跨斗门、井岸、乾务、白蕉等镇。主峰高581米,也是珠三角最高的山峰之一,被誉为“珠江门户第一峰”[2]

据说很久以前,斗门是个海湾,海湾内山峰耸立,居中的黄杨山脉巍峨绵延,像条巨大的苍龙。西江水到此便五门分流,他们带着西江沿岸的肥泥沃土,在此落地生根,不断淤积成为二十多个河网纵横的绿洲平原。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发源于云南,流经广西,在广东佛山三水与东江、北江交汇。其干流在江门、中山注入南海。与东江、北江合称珠江。

磨刀门位于珠海市洪湾企人石,是西江径流的主要出海口门。磨刀门的年径流量923亿立方米,占珠江入海总径流量的28.3%,年输沙量2314万t,占珠江入海总输沙量的33%。磨刀门最大涨潮差1.9m,最大落潮差2.29m。

鸡啼门位于斗门区大霖,邻接磨刀门内海区的西侧,是鸡啼门水道的出海口。鸡啼门的年径流量为197亿立方米,占珠江入海总径流量的6.1%,年输沙量496万t,占珠江出海总输沙量的7%。最大涨潮差2.44m,最大落潮差2.71m。鸡啼门是1959年泥湾门堵海工程完成以后形成的出海口门,此前,位于鸡啼门上游16km处的坭湾门才是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一。

虎跳门是虎跳门水道的出海口门。虎跳门的年径流量202亿立方米,占珠江入海总径流量的6.2%,年输沙量为509万t,占珠江入海总输沙量的7.2%,最大涨潮差2.51m,最大落潮差2.66m。

当地水资源:斗门区降雨在1100至3339毫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为1998.8毫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201毫米,年径流总量为9.3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50。斗门区陆地面积为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2.1毫米,浅层地下水总量约为0.50亿立方米。

客水资源:过境客水为769亿立方米。其中磨刀门水道523亿立方米,鸡啼门水道140亿立方米,虎跳门水道106亿立方米。综览主客水量:全区平均每年拥有淡水资源约为778.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26.65万立方米。

斗门区位于珠江的出海口,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五门(崖门、磨刀门、鸡啼门、坭湾门、虎跳门)经过斗门。区内河涌纵横交错,较大的河流有黄杨河螺洲河、友谊河、大生河等,小河小涌不计其数,众多的河涌将斗门分割成一个个小岛,使斗门区成为珠三角著名的水乡。

气候环境

斗门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终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夏少酷热,冬少严寒,湿度大,云量多,降雨丰沛,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台风、暴雨比较频繁,低温冷寒时有发生,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季特点

(一)春季

春季气候特点是日照少、湿度大,阴雨雾多,天气逐渐回暖。初春有冷空气南侵,常见“倒春寒”天气,出现低温阴雨。4月上旬,暖湿气流发展,冷空气受制减速停滞,暖湿西南风增强,形成低空急流,易产生大雨、暴雨,雨量增多进入前汛期。5月中下旬,南海西南季风形成,频繁降雨,进入前汛高峰期,可持续到初夏。1991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和1999年雨水偏少,发生春旱。

(二)夏季

盛夏,盛吹东南或偏南风,天气晴热,阳光充足,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多,最高气温35℃左右。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低压和台风多,八九月是多发期,既带来丰沛雨量,又常因台风暴雨成灾。

(三)秋季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西风急流季节性南移,低层夏季风南撤,东北季风开始形成,全区出现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初秋,有时仍受南海及西太平洋热带低压和台风影响,带来雨水。后随台风路线偏南,影响减少。11月以后,冷空气开始增强,气温逐渐下降,旱季开始。

(四)冬季

全县盛吹东北季风,常遇冷空气南下,有时气温剧降,伴有六级以上大风,持续多日。随后,因冷空气南移出海和气团变性,气温又逐渐回升。这种准周期性的东北季风潮反复过程,是冬季气候的基本特征。冬末,南海暖空气逐渐加强,容易造成冷暖气流对峙,往往出现低温阴雨或长阴雨天气。表现为前冬以干冷为主,后冬以湿冷为主的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斗门沃土广袤,全区陆地面积674.8平方千米,其中可用于工业开发的规划用地超过100平方千米,工业用地价格在珠三角地区最低。工业用地基准地价252元/㎡。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西江水系多条泾流流经斗门,在这里与海水交汇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下,上游冲来的大量有机屑在这里淤集,加上气候温暖、风浪平静,十分适宜各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长,形成水产种类繁多的优越渔场,可捕可养。

2011年,斗门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原生地带性植被破坏严重,仅存少量的次生阔叶林,基本上是人工森林植被。区内植被主要组成种类有556种,分别隶属于145科385属。

2011年,斗门区主要野生经济动物有169种,分隶于4纲28目61科。在低山丘陵区有猕猴野猪赤麂南狐大灵猫小灵猫豹猫水獭鼬獾红颊獾穿山甲赤腹松鼠豪猪及各种鼠类。

2011年,区内有三个公园:尖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黄杨河畔华发水郡省级湿地公园、霞山公园。区级自然保护区四个:黄杨山自然保护区、锅盖栋自然保护区、竹篙岭自然保护区、竹洲头岛水松林自然保护区。

人口民族

2000年,斗门县辖10个镇。总人口401529人,各镇人口:上横镇23583、莲溪镇13562、六乡镇19849、斗门镇41294、五山镇26068、乾务镇19023、白蕉镇61534、井岸镇108074、红旗镇21999、平沙镇49689、自藤湖虚拟镇9755、城南虚拟镇7099。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斗门地区的方言主要有四邑话、客家话、水上话三大类。随着外地来斗门县定居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南腔北调”随处可闻,但斗门地区仍以四邑话为主。

交通运输

港口:斗门及其周边有斗门、珠海九洲湾仔、万山等5个一类港口口岸。其中斗门港有3000吨泊位码头4个,货运码头面积11万平方米,年吞吐量15万标准箱,近期将发展为30万个标箱。

珠海港是中国沿海主枢纽港,距大西国际水道仅1海里,航线联通全球,已投入使用有2个2万吨泊位、1个8万吨石化公用码头,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也分别在2008年底和2009年6月完成。目前已有各类码头泊位20个,预计未来5年,年货物吞吐能力将超过8000万吨。斗门港九洲港香洲港每天有30多班快船直达香港深圳

铁路:斗门区境内共建成1条货运铁路,规划1条城际轨道。广珠铁路于2012年12月29日通车,与珠海金湾机场、珠海港及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江珠(江门至珠海)高速公路相配套。斗门境内设斗门站。该线初期为货运功能,远期预留客运条件。广佛江珠城际轨道项目起于广州芳村站,途经广州佛山江门、珠海4个城市,线路将经斗门区终至珠海机场,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广珠交通走廊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场:斗门距珠海机场20千米,珠海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30多条,每天有航班飞往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大中城市。2008年旅客吞吐量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4万吨,远小于它的设计容量1200万人次/年和60万吨/年,发展潜力很大。周边还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4个现代化空港,通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高速公路:广州~深圳~珠海(广深珠)高速公路已通车,从斗门到珠江三角洲任何一个地级市车程不超过2小时。境内有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阳江~珠海)和江珠高速公路(江门~珠海)。

基础设施

供电:斗门电力充沛,除由广东省大电网供电,还有装机空量为372万千瓦的珠海发电产供电,可以充分保障全区生活、生产用电需要。

供水:斗门淡水资源丰富,已建成平岗、龙井等一批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达300万吨,除满足本区需要外,还向澳门和市区供水。

污水处理:设计规模15万吨的斗门城区污水处理厂,首期已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二期扩建后,每日处理污水达10万吨。新青、富山工业园正在筹备建设日处理污水能力分别为5万吨及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通讯服务:斗门通讯发展迅速,光纤网已遍布城乡,全面普及了公共电话、传真、无线移动电话、IP电话、各种方式的互联网接入(包括宽带接入)等服务。

民间风俗

民间过生日分整生日(逢十生日)与零生日(每年生日)。一般寿庆为整生日。“二十不做寿”,称为“过生日”;十岁一般也不做,“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因“十”与“贼”,“九”与“鸠”谐音,;四十岁一般也不做寿,因忌“四”与“死”谐音。寿辰前一天,儿女、媳妇、女婿等献寿礼,有的献由面捏成桃形,内包豆沙、莲蓉等的“寿桃”,有的献“长寿挂画”或粉丝,有的献“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幛。这些统称“暖寿”。

寿辰这日,寿公或寿婆,晨起梳妆后,就进行拜寿仪式。这时堂上“寿烛”高燃,有钱人家悬挂红底金字“寿屏”。寿公、寿婆正中而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依长幼次序,一对对斟茶跪拜,献吉祥词。然后,全家老少吃“寿面”,还要向左邻右舍分送“寿面”。中午或晚上设“寿筵”,宴请亲朋好友,宴席间一定喝酒,因酒与“元”谐音,好意头。有钱人家还请戏帮唱“祝寿戏”。

斗门渔家,其寿庆风俗不少与陆地人家相同,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如他们祝大寿时,不是整生日。而是男五十一、六十一、七十一、女五十七、六十七、七十七,俗话说:“男第一,女第七,唔发达,唔话值”。寿庆这天,最小的媳妇要装水让寿公或寿婆洗漱。寿庆完毕后,寿主要给子女一条(或各一条)裤,含意“富”贵,还要给晚辈或亲戚各一块金属镀金的桃形“金牌”。

名胜古迹

斗门区地形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滩涂组成,其间水道交错,富于变化。由于自然和人文历史的积淀,斗门区旅游资源融山、水、海、岛、泉、寺、文、史、迹于一体。1991年起,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业。至2000年,建有珠海御温泉度假村[3]金台寺、鳄鱼岛、万盛乡村俱乐部、生态百果园、灯笼沙水乡风情旅游区、渔家乐海上游、美加鸵鸟养殖场等旅游景点,另外重新开发斗门古街、南门菉猗堂、六乡水松林等旅游景点,加上特色美食如重壳蟹、白藤湖莲藕、白鸽鱼、黄金风鳝、上横黄沙蚬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斗门区有高尔夫球场一家,位于乾务镇的万盛乡村俱乐部,此外,周边还有珠海国际,翠湖、金湾、东方4个高尔夫球场。区内有广东省最著名的温泉“御温泉”,是中国第一家日式露天温泉,设有20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温泉。拥有乾务水库、白藤湖度假区、恒丰游乐场等。

名人

梁捷( 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三九年): 斗门乾务鄕人士,生前曾任职售货员,后加入抗日组织第四游击区纵队司令部,一九三九年抗撃侵华日军时不幸殉国,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五日,澳门各界人士在湾仔乡校大操场举行梁捷追悼会.

邝美云:一九八二年香港小姐亚军,香港珠宝商人及政治人物,第十三届港区人大代表. 宗教信仰是佛教。

语言

本地通行四邑话,斗门地区人民俗称斗门话,与标准粤语(广州话)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还有使用蜑家话(水上话)和客家话。

斗门十景

御温泉度假村、黄杨山、耀朗假日休闲俱乐部、金台寺、菉猗堂、十里莲江、斗门古街、尖峰山森林公园、灯笼沙水乡、排山古村[4]

地方特产

白藤莲藕[5]

视频

斗门区相关视频

【航拍】美丽珠海-斗门
珠海市斗门区城市宣传片
《广东地名故事·珠海篇》——斗门区斗门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