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杨嘉墀(Yang,Jiachi)(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男,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也是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倡导人之一。[1][2]
人物简介
杨嘉墀,江苏省吴江县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863计划倡导人之一,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牵头建议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杨嘉墀星”。[3]
生平
- 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 1941年9月至1942年6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任助教。
- 1942年7月至1946年12月,在昆明前资源委员会电工器材厂任助理工程师。
- 1947年至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 1950年至1955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文革后1968年接手调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1985年,其有关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1986年3月,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863计划。
- 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
- 1995年,王大珩、杨嘉墀、卢嘉锡等20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针对当时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朱镕基副总理批示后,国家计委拨出专门经费一亿元予以支持。
-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強、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2000年,王大珩、杨嘉墀等联名提出发展中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抢未来世界汽车计算平台制高点的建议。
- 2002年4月,王大珩、杨嘉墀和金国藩院士上书,《建议国家计委将“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列专项支持发展》。
- 2003年10月22日,杨嘉墀会见中国航天员。
- 2005年1月,他又与屠善澄等五位院士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根据建议安排实施。
- 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在北京逝世。
获奖记录
荣誉称号
-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获奖)
- 1990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获奖)
- 1984年-被评为航天部劳动模范 (获奖)
所获奖项
- 2000年-获IEEE(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的“千年勋章”成就奖 (获奖)
-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奖)[4]
- 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奖)
- 1995年- 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 (获奖)
- 1985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获奖)
纪念
2024年7月16日,杨嘉墀院士诞辰105周年之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京举行纪念杨嘉墀院士诞辰105周年档案图片展。[6]
視頻
參考文獻
- ↑ 杨嘉墀院士生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两弹一星元勋赋——杨嘉墀赋【中国科讯】 ,搜狐,2019-10-08
- ↑ 航天大家 | 杨嘉墀:用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和科学家眼界,腾讯网
- ↑ 科技人物 | 从哲学到航天他全精通,生命最后时刻为“北斗”发声!,澎湃新闻客户端
- ↑ 杨嘉墀科技奖介绍. 中国自动化学会. [2016-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30).
- ↑ 仰望苍穹,“嘉星”闪耀丨纪念杨嘉墀院士诞辰105周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