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

图片来自itsfun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1749年1月24日-1806年9月13日),英国辉格党资深政治家,自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年任下议院议员长达38年之久,是皮特担任首相期间的主要对手。

父亲同为辉格党员的福克斯,年仅19岁的时候就已经打破议会规例晋身下院。他的早期言论及主张虽然倾向保守,但很快就随著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以及受埃德蒙·伯克的影响而愈趋激进,其激进程度在当时的英国议会中可谓无人可及。

目录

介绍

福克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大力谴责策划派兵镇压革命的首相诺斯勋爵及英皇乔治三世;至于在法国大革命及随后的日子,他亦对革命予以支持和肯定,并极力反对英国政府对法国作战,以及对国民实施的一系列战时高压政策。相反,他的党友伯克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却变得保守,两人出现分歧,最终更以割席收场。另一方面,福克斯在议会中积极提倡政治改革宗教容忍,此外又努力捍卫自由和少数异见人士的权益,到晚年还推动废除奴隶贸易,颇受称誉,对当时的政治发展具启发性影响。

然而,由于意见相左,再加上生活相当不检,福克斯长年被乔治三世敌视,两人关系恶劣,而乔治三世还认定其长子威尔斯亲王乔治因福克斯的影响而变得奢侈放纵,结果多次坚拒及阻止福克斯出仕。福克斯从政40年,仅曾三次短暂地在内阁供职。在1782年3月,福克斯首次被委任到罗金汉侯爵内阁,出任英国历史上首任外务大臣,但在任仅约四个月就因为首相换人而辞职。到1783年4月,福克斯成功与政敌诺斯勋爵合组“福克斯-诺斯联盟”,再次出任外务大臣一职,但政府到同年12月被乔治三世强行解散而下野。历经约23年后,福克斯才于1806年被委任到“贤能内阁”供职,并第三度任外相。他作为重要政治人物,却长年处于在野状态,实属罕见。可是,他的第三段外相任期亦不长久,在任约七个月就因病死于任内。福克斯死时甚受国民爱戴,身后因此获葬于伦敦西敏寺

生平

早年生涯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在1749年1月24日生于伦敦西敏的干读道九号(9 Conduit Street),[1]亨利·福克斯,第一代霍兰勋爵(1705年-1774年)及其妻卡罗琳·伦诺克斯女爵所生的第三子,母亲卡罗琳是里奇蒙公爵的其中一名女儿,也是查理二世之曾孙女。不幸的是,福克斯二哥死于夭折,至于兄长斯蒂芬·福克斯(1745年-1774年)后来在1774年继承父亲为第二代霍兰勋爵,但旋于同年卒故。此外,他还有一名胞弟名亨利·爱德华·福克斯(1755年-1811年)为著名英国陆军将领。[2]

霍兰勋爵对儿子宠爱有加,有说福克斯小时曾想把父亲的掷到地上,他对之毫不责备,并让儿子随便把表掷得毁烂。又有一次,据悉他答应让福克斯看著工人们将一道墙壁拆掉,但福克斯还未看,工人便已把墙壁得清光。为了不让儿子扫兴,他竟著令工人们重新建过另一道墙,然后再在儿子面前拆掉。此外,霍兰勋爵又让儿子自行选择心仪的学校,这使得福克斯年幼时选择入读伦敦旺兹沃思(Wandsworth)一所由法国人开办的学校。到1757年,他转读著名寄宿学校伊顿公学,并在校内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在1761年,尚在求学的福克斯曾被父亲带回伦敦,参观乔治三世的加冕大典。不久以后,他于1763年随父亲到欧洲大陆到处游历,曾到访过法国巴黎比利时斯帕等地,他在外地结识过不少品流复杂的人士,在父亲容许下洒钱赌博,而且还年仅14岁就与女人发生性行为。福克斯在同年返回伊顿复学,但因为在欧陆染杂放荡的生活习惯而在校内颇受非议,这些经历使他在日后还变得嗜赌、沉迷女色及热衷追逐外国时尚。

福克斯在1764年10月升读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除了研读经典文学外,还涉猎不少数学学科,另外,他又对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文法文等有一定研究。不过,福克斯在牛津的时间不长,最终亦没有正式从牛津大学毕业。相反,他钟情于游历欧洲大陆,并在1767年随父前往法国,流连在巴黎沙龙,广结朋友,并曾与不少巴黎社交界的知名人物如伏尔泰爱德华·吉本拉法耶特侯爵等等见面。福克斯在那里过著写意的生活,在巴黎的马场更与朋友合养了数只马匹。

投身政治

在得到父亲的安插下,福克斯在1768年大选中买得下议院西萨克斯郡米德赫斯(Midhurst)选区议席,当年年仅19岁,未符议员的年龄最低要求,但他仍照样成为下院议员。自1768年至1774年期间,福克斯踊跃在下院发言,前后多达254次, 尽管言论远较后期温和,但仍使他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演讲者。在议会中,他先后表态支持辉格党格拉夫顿公爵政府(1768年-1770年)及之后由诺斯勋爵领导的托利党政府(1770年-1782年),期间在1769年发生的下院米德尔塞克斯选举争议中,福克斯高调宣称代表下院发言,并极力否认激进派候选人约翰·威尔克斯的当选有效,这使他一度在民间形象低落; 后于1772年,他又支持检控伦敦市市长布拉斯·克劳士贝(Brass Crosby),指克劳士贝鼓励非法印制议会会议记录,从而引发声援克劳士贝的暴力示威,在一连串的混乱事件中,福克斯与首相诺斯勋爵曾遭暴徒袭击,更被推倒泥泞之中。

尽管身为诺斯勋爵的支持者,但福克斯在1770年至1774年间的政途并不畅顺。首先在1770年2月,他获诺斯委任为海军部委员会委员,但旋于同月15日因为反对政府的《皇家婚姻法案》而宣布辞职,理由是有关法案可能会使其父母婚姻的认受性存疑。直到1772年12月28日,诺斯勋爵委任福克斯到财政部委员会供职,但福克斯到1774年2月却因为不满政府无力阻止民间印制和派发议会辩论记录而请辞。除此之外,福克斯一家当时亦不满诺斯没有将其家族拥有的男爵爵位晋为伯爵爵位,所以使两方存有嫌隙。然而,福克斯多次请辞的举动很快就引起宫廷的关注,而英皇乔治三世还认定福克斯轻率处事,随便辞职,再加上他声名狼藉的道德操守,乔治三世认为福克斯不可信任之馀,亦不能胜任国家大事。

美国革命

自1774年以后,随著父亲的去世,使福克斯出现变化。受到他的前辈及在议会的提携人埃德蒙·伯克影响,以及受北美洲殖民地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启发,福克斯开始重新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定位,罢脱过往毫无固定立场可言的家族式政治意识,转而加入辉格党内由以罗金汉侯爵为首的罗金汉派系

在这个时期开始,福克斯开始在议会大力以诺斯勋爵和政府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处理手法为谩骂对象,在议会几乎成为抨击诺斯政府最厉害的一位。在1775年,他更在下院谴责诺斯勋爵是:一败涂地的舵手,将国家带到如斯险境……查塔姆勋爵普鲁士国王、甚至是亚历山大大帝,他们没有一位所攻占得的领土面积,比这位尊贵勋爵失去的领土要多——他失去的是一个洲的领土。

福克斯本身曾间中与托马斯·杰佛逊接触,亦在巴黎见过班杰明·富兰克林。他相信英国根本很难有希望再镇压北美殖民地,并认为当地之所以爆发革命,是因为专横而不问责的英国政府苛政连年,才会使当地人民争取自由,起而反抗。在这个时期开始,福克斯和他的支持者还经常穿著暗黄色蓝色的衣服,这两种颜色正好用于乔治·华盛顿的革命军服装,以示福克斯对他们的认同。至于福克斯的朋友卡莱尔伯爵甚至形容到,英国政府每次在美洲遇上挫败,都会使他开心得乐此不疲。福克斯对诺斯政府的大力抨击,使得诺斯勋爵的支持者相当不满,其中下院议员威廉·阿当斯更曾因此与福克斯进行决斗。两人的决斗在1779年11月29日进行,结果福克斯被刺伤。

除此之外,福克斯亦因为对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取态而与英皇乔治三世交恶,他作为镇压当地革命的主要参与者,使福克斯对他愈加憎恶。一方面,福克斯认为英皇决意挑战国会权威,并干预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所建立的宪政体制,意图在英国建立欧陆式的君主专制统治;但另一方面,乔治三世也把福克斯形容为赌徒浪子,并把“任何做人要重名声、重诚信的原则抛诸脑后……卑劣得令人作呕……离经叛道。” 在1780年4月6日,约翰·邓宁在下院动议“皇室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且还正在增强,有必要予以削弱。”其动议随后以233票对215票获得通过。 福克斯事后以“光荣”来形容投票结果,并在4月24日发言表示:现在的问题是,要么让美丽的架构(指宪政)维持,[尽管]自由……之血已经流出;要么让我们屈从于专制暴政,而它正好在国内有不少拥护者。

不过,福克斯事实上没有在一开始参与邓宁的动议辩论,相反,他当时在下院议事厅毗连的西敏堂主持大型的民众集会,宣扬平等代表的信息。而这个时期的福克斯强硬地抗衡皇室影响力,亦使他与18世纪晚期兴起的激进运动联结在一起。在1780年6月,伦敦爆发戈登暴动,虽然福克斯对暴力事件予以谴责,但他却高调表示“宁愿让暴民统治也不要接受正规军队管治”。[3] 未几,福克斯在同年7月宣布在下院大选寻求连任,并将出选人口稠密的西敏选区,结果在10月10日获12,000票高票当选,一时间被舆论誉为“人民的人”(Man of the People)。

宪政危机

在1782年3月,诺斯勋爵领导的政府终于因为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败而垮台,乔治三世转而向辉格党招手,寻求组阁的可能性。在得到谢尔本伯爵穿针引线下,福克斯所支持的罗金汉侯爵出任首相一职。不过,由于新政府并非由罗金汉主动牵头成立,以致内阁大受皇室掣肘,其中,新政府将内阁的北方大臣南方大臣重新改组为内务大臣外务大臣两职,并分别由代表皇室利益的谢尔本伯爵及主张制衡君权的福克斯出任,福克斯另外兼任下议院领袖,但两方关系始终并不融洽。

福克斯一家一直与谢尔本存有嫌隙,后者本身是老皮特的支持者,福克斯先父曾相信自己在英、法两国于1763年就七年战争媾和后仕途停滞,就是因谢尔本所致。 而另一方面,虽说新置的外务大臣全权掌管外交政策,可是福克斯却不满谢尔本插手干预英、美在巴黎进行的和谈;谢尔本同时又涉嫌私相授受,大洒金钱向同僚发放退休金,但由于福克斯曾在诺斯担任首相期间抨击过类似的问题,结果谢尔本的操守问题也拖累福克斯的支持度受影响。

不久以后,罗金汉宣布承认前十三州殖民地独立,但却突然在7月1日卒故任内,结果乔治三世以谢尔本伯爵出任首相,而福克斯及其支持者遂拒绝在内阁供职,使得辉格党出现分裂。尽管福克斯坚拒出仕于谢尔本政府,但他却出乎意料地与诺斯勋爵走在同一阵线,试图拖垮谢尔本政府。两人在1783年2月14日组织联盟,并宣称联盟是建基于“深厚的善意及互信”。然而,尽管福克斯在1770年代初曾短暂与诺斯合作过,但两人却彼此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视对方为头号敌人,其中福克斯更多次极力谴责诺斯,使外界有舆论认为福克斯为了重返政府才不惜一切与诺斯修好。

尽管乔治三世极力阻止,但在得到托利党及以福克斯为首的辉格党反对派支持下,他们在1783年4月2日在下院取得足够优势,成功使谢尔本政府垮台。这个“福克斯-诺斯联盟”掌政后选择由波特兰公爵担任首相,但大权则落在分别出任内政大臣的诺斯勋爵及外务大臣福克斯身上。而这次也是乔治三世自登位以来,首次没有参与其中的组阁行动。

面对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败,再受福克斯与诺斯的组阁打击,乔治三世曾一度心灰意冷而有意退位。[4] 但考虑到儿子威尔斯亲王乔治生活不检,嗜赌好色,而且宠信福克斯,一旦继位将难以设想而瞬即打消退位念头。 此外,乔治三世还认定其子生活骄奢放荡,也是拜福克斯的影响所致。

不过乔治三世兴幸的是,福克斯-诺斯联盟的支持度没多久就急剧下滑。首先是,福克斯不顾大部分同僚反对,建议政府每年拨款100,000英镑生活费予威尔斯亲王。这个建议不单令与儿子陷于不和的乔治三世相当不满,外界也认为这样做与谢尔本的私相授受没有分别,质疑福克斯向来对经济事务的重视只是虚有其表。到1783年11月,政府引入《东印度草案》,计划将东印度公司及皇室对印度人事的任免权专移到一个新成立的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将由内阁任命,并只可由国会废除。有关建议触动不少既得利益者而招来反对,坊间有舆论更开始对福克斯大加抨击,而且在政治漫画中将他加以讽刺。

尽管《东印度草案》在下议院以153票对80票获得通过,但乔治三世随即通知上议院的贵族,警告谁投票通过草案,谁就是他的敌人。在乔治三世的恐吓下,草案在1783年12月17日于上院以76票对95票被否决。[5] 草案否决后,乔治三世随即在12月19日迫使波特兰内阁垮台,并在得到19名上院贵族支持下,选择以年仅24岁的威廉·皮特出任首相。由于福克斯与诺斯一派仍在下院占有优势,因此他们设法阻止皮特的政府能够有效运作。在他们的带领下,多项由皮特政府提出的议案遭到否决。这种乱局一直持续到1784年3月,乔治三世宣布解散国会,举行大选,结果皮特成功在下院取得足够多数主导议会大局。

在1784年3月的大选中,福克斯所属的西敏选区选战相当激烈,而其绯闻情妇德文郡公爵夫人乔治亚娜也协助福克斯进行竞选。虽然福克斯最后以些微票数险胜,但在得到皮特和乔治三世的支持下,一连串质疑选举结果合法性的法律诉讼接踵而来,使选举最终结果超过一年也未能公布。[6] 迫于无奈下,福克斯唯有购买位于苏格兰的蒂茵自治市(Tain Burghs)“口袋选区”议席,才能继续在下议院议事。在这个时期,福克斯逐渐认定乔治三世亲手扼杀罗金汉-谢尔本政府及福克斯-诺斯政府,另外又故意解散对自己不利的国会,干预立法程序。至于皮特本身无财无势,更使福克斯认定他仅仅是皇室的傀儡。[7] 虽然如此,自皮特出任首相后,皮特与乔治三世的民望节节抬升,相反福克斯逐渐被视为麻烦制造者,刻意挑战宪政及君主的仅馀权力,而不少讽刺漫画更将他描绘成奥利弗·克伦威尔盖伊·福克斯马基亚维利甚至是撒旦等等的负面形象。

在野生涯

皮特上任首相初期的其中一项首要政策,是在1785年向下议院提出改革国会,建议废除36个“腐败选区”(rotten borough),并将原有议席重新分配到伦敦及其他人口较多的郡,以加强国会及选举的代表性。尽管福克斯支持有关的改革,但方案仍然以174票对248票被否决, 而有关议会改革的议题一直要到十年后才再被提出。

在1787年,下院通过对涉嫌贪污勒索的前孟加拉总督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作出弹劾,并委任18人调查团对事件作出深入聆讯,其中福克斯与另外14名福克斯党人都获委入调查团。[8] 虽然调查团当时由埃德蒙·伯克主导,不过福克斯最初也对聆讯怀有相当兴趣,因为假如聆讯能够展示出黑斯廷斯与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的管治失当,将可以为“福克斯-诺斯联盟”当年提出的《1784年印度草案》进行平反。[9] 另一方面,福克斯亦希望借此置皮特于困境,皮特一方面担心抨击黑斯廷斯会令乔治三世及东印度公司的声望受损,但如果公开为黑斯廷斯辩护却又会招来普遍舆论及卫道人士如威廉·威伯福斯的批评,结果皮特在黑斯廷斯事件中只能够含糊推诿。[10] 然而,随著这种错综复杂的聆讯一直拖沓地进行,外界与福克斯对聆讯关注的热潮亦渐渐减退。而在伯克的主持下,有关聆讯迟至1795年才告结束,黑斯廷斯则被裁定无罪。

摄政危机

1788年10月尾,乔治三世突然出现精神失常,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一般相信其病因是由家族遗传的噗瑳症诱发,但当时的医学界却毫无头绪。陷入失常以后,乔治三世曾将橡树当成是普鲁士国王,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他把皮特形容为“流氓”,但却将福克斯说成是“朋友”。此后乔治三世遭到软禁以便接受诊治,而坊间更有流言指乔治三世是被福克斯落毒谋害。 理由是乔治三世的失常,让威尔斯亲王乔治有机会进行摄政,从而赶乔治三世所信任的皮特政府下台,并改由其亲信福克斯上台执政。


不过,事件发生之时,福克斯正身在意大利,以致未能联络上,而他在外地亦只有看马报的习惯,所以也不能在第一时间知悉有关消息。三星期后,福克斯于1788年11月25日返回英伦,但因为旅途赶急而染上大病,未能即时作出回应。直到12月10日,福克斯在下院认为威尔斯亲王有权立即成为摄政王,以代理君职,但皮特则加以反对,并表示威尔斯亲王与任何一位英国人都有同等机会摄政,只不过威尔斯亲王作为乔治三世的长子及皇位继承人,才有较佳的条件进行摄政。由于当时国会具宪制权力决定由谁人摄政,使得两派在议题上争论不休。除了权力的争斗外,一方面福克斯认定乔治三世已经永久失常,因此从宪制角度出发,乔治三世已经算是死亡,任何人挑战威尔斯亲王的继承资格,将等同干犯其财产拥有权及长子继承权。可是,另一方面,皮特却相信乔治三世仅仅是短暂性的失常,因此认为乔治三世只是暂不在位,皇位绝非出缺。

正当福克斯期待威尔斯亲王出任摄政王,并著手草拟自己的内阁阁员名单之际,皮特仍坚持先就摄政的先例及在宪制上的角色进行详细的讨论,以确立出相关的法律理据,另外他还草拟《摄政草案》以便让两院通过。在草拟条文的过程中,皮特又加入大量限制,以大大削弱摄政王的权力(有关草案后来成为1811年摄政的基础)。《摄政草案》在1789年2月12日获下院通过,并送交上院表决。但正当上院准备通过草案的前夕,却传出乔治三世回复正常的消息。乔治三世很快就恢复神智,并从新管控国家,圣保罗大教堂随后更在4月23日为乔治三世的康复举行感恩崇拜,不过其子威尔斯亲王出任摄政王,以及福克斯出任首相的希望,却由此破灭。

法国大革命

在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福克斯对此表示欢迎,并将之解读成欧洲大陆模仿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回应当年7月14日于巴黎发生的攻占巴士底狱事件时,福克斯更曾形容“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件,在世上前所未有,多么美妙!”在1791年4月,福克斯复在下院发言,表示“仰慕法国的新宪法,而整个看来,更是自由最了不起和辉煌的标记……” 然而,福克斯却对一些辉格党老党友的论调感到意外,其中埃德蒙·伯克曾在其著作《法国大革命反思》中评论,担心当地革命是一场反对传统与正当权威的暴力叛乱,并由一些脱离现实的乌托邦思想及抽象概念所诱发,最终有可能会演变成无政府状态,甚而是独裁政权。福克斯看过该书后,直言内容“层次拙劣”及“支持托利党观点”,但为了顾全与伯克的友谊而没有再加以批评,相反,一些更激进的辉格党人如理查·布林斯里·谢里敦却因此与伯克决裂。

尽管政治形势不稳,这时福克斯转移他的视线,提出要求废除不公平的《测验法案》及《公司法案》,以停止剥削英格兰非国教徒(English Dissenters)的自由。在1790年3月2日,他在下院发表了一篇长而具说服力的演说,对宗教迫害加以抨击,但皮特却以维护圣公会及社会秩序为理由,反对废除有关法案。至于伯克却因为对法国的激进起义仍犹有馀悸,所以在辩论中支持皮特一方,并将非国教徒(Nonconformists)形容为信奉“持危险和搞派别原则的人”。福克斯对伯克的取态颇感失望,并回应指他“奇怪地遗弃旧日所持的原则……将自己填满不幸和羞耻……”最终福克斯的动议以105票对294票遭到否决。未几,福克斯成功地支持《1791年罗马天主教解脱法案》通过,扩大了英国天主教徒的权利。

踏入1791年,西班牙俄罗斯对英国的威胁开始与日俱增,比法国大革命的威胁还要迫切。面对这种局势,福克斯反对皮特政府在英、西努特卡湾争端(Nootka Sound Crisis)以及俄罗斯占领鄂图曼帝国位于黑海鄂察奇乌(Ochakiv)港口一事上所持的好战立场。相反,他促成两件争端和平解决,并因此深得凯萨琳大帝的赏识。凯萨琳还下令打造一尊福克斯的半身像,放到西塞罗狄摩西尼象之间,成为她其中一件藏品。 在4月18日,福克斯又联同威廉·威伯福士、皮特及伯克等人,在下院支持废除奴隶贸易,但尽管他们慷慨陈词,反对废奴的票数仍然要多75票,使动议被否决。

无可奈何的是,福克斯与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立场迥异,最终促成两人关系决裂。在1791年5月6日,正当下院讨论有关加拿大政府的草案时,伯克戏剧性地从座位站起,并走对议会另一方,坐到皮特的旁边。虽然伯克的倒戈获得一些保守辉格党员追随,但他与福克斯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友谊却从此决裂,而且从没有修复过来。一直到1797年临终前,伯克仍宁愿向妻子表示拒见福克斯,也不愿与他修好。

参考文献

  1. Powell. Charles James Fox, Valiant Voice for Liberty. The Freeman, Vol. 46, No. 9. 1996. 
  2. Mitchell. Charles James Fox.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7. 
  3. Thompson 1963, p. 78
  4. Pares 1953, p. 120
  5. Reid 1969, p. 190
  6. Reid 1969, p.206
  7. Mitchell 1992, p. 75
  8. Mitchell 1992, p. 76
  9. Mitchell 1992, p. 77
  10. Mitchell 1992, p.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