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圖片來自itsfun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1749年1月24日-1806年9月13日),英國輝格黨資深政治家,自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年任下議院議員長達38年之久,是皮特擔任首相期間的主要對手。

父親同為輝格黨員的福克斯,年僅19歲的時候就已經打破議會規例晉身下院。他的早期言論及主張雖然傾向保守,但很快就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受埃德蒙·伯克的影響而愈趨激進,其激進程度在當時的英國議會中可謂無人可及。

介紹

福克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大力譴責策劃派兵鎮壓革命的首相諾斯勳爵及英皇喬治三世;至於在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日子,他亦對革命予以支持和肯定,並極力反對英國政府對法國作戰,以及對國民實施的一系列戰時高壓政策。相反,他的黨友伯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卻變得保守,兩人出現分歧,最終更以割席收場。另一方面,福克斯在議會中積極提倡政治改革宗教容忍,此外又努力捍衛自由和少數異見人士的權益,到晚年還推動廢除奴隸貿易,頗受稱譽,對當時的政治發展具啟發性影響。

然而,由於意見相左,再加上生活相當不檢,福克斯長年被喬治三世敵視,兩人關係惡劣,而喬治三世還認定其長子威爾斯親王喬治因福克斯的影響而變得奢侈放縱,結果多次堅拒及阻止福克斯出仕。福克斯從政40年,僅曾三次短暫地在內閣供職。在1782年3月,福克斯首次被委任到羅金漢侯爵內閣,出任英國歷史上首任外務大臣,但在任僅約四個月就因為首相換人而辭職。到1783年4月,福克斯成功與政敵諾斯勳爵合組「福克斯-諾斯聯盟」,再次出任外務大臣一職,但政府到同年12月被喬治三世強行解散而下野。歷經約23年後,福克斯才於1806年被委任到「賢能內閣」供職,並第三度任外相。他作為重要政治人物,卻長年處於在野狀態,實屬罕見。可是,他的第三段外相任期亦不長久,在任約七個月就因病死於任內。福克斯死時甚受國民愛戴,身後因此獲葬於倫敦西敏寺

生平

早年生涯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在1749年1月24日生於倫敦西敏的干讀道九號(9 Conduit Street),[1]亨利·福克斯,第一代霍蘭勳爵(1705年-1774年)及其妻卡羅琳·倫諾克斯女爵所生的第三子,母親卡羅琳是里奇蒙公爵的其中一名女兒,也是查理二世之曾孫女。不幸的是,福克斯二哥死於夭折,至於兄長斯蒂芬·福克斯(1745年-1774年)後來在1774年繼承父親為第二代霍蘭勳爵,但旋於同年卒故。此外,他還有一名胞弟名亨利·愛德華·福克斯(1755年-1811年)為著名英國陸軍將領。[2]

霍蘭勳爵對兒子寵愛有加,有說福克斯小時曾想把父親的擲到地上,他對之毫不責備,並讓兒子隨便把錶擲得毀爛。又有一次,據悉他答應讓福克斯看著工人們將一道牆壁拆掉,但福克斯還未看,工人便已把牆壁得清光。為了不讓兒子掃興,他竟著令工人們重新建過另一道牆,然後再在兒子面前拆掉。此外,霍蘭勳爵又讓兒子自行選擇心儀的學校,這使得福克斯年幼時選擇入讀倫敦旺茲沃思(Wandsworth)一所由法國人開辦的學校。到1757年,他轉讀著名寄宿學校伊頓公學,並在校內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在1761年,尚在求學的福克斯曾被父親帶回倫敦,參觀喬治三世的加冕大典。不久以後,他於1763年隨父親到歐洲大陸到處遊歷,曾到訪過法國巴黎比利時斯帕等地,他在外地結識過不少品流複雜的人士,在父親容許下灑錢賭博,而且還年僅14歲就與女人發生性行為。福克斯在同年返回伊頓復學,但因為在歐陸染雜放蕩的生活習慣而在校內頗受非議,這些經歷使他在日後還變得嗜賭、沉迷女色及熱衷追逐外國時尚。

福克斯在1764年10月升讀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除了研讀經典文學外,還涉獵不少數學學科,另外,他又對拉丁文希臘文意大利文法文等有一定研究。不過,福克斯在牛津的時間不長,最終亦沒有正式從牛津大學畢業。相反,他鍾情於遊歷歐洲大陸,並在1767年隨父前往法國,流連在巴黎沙龍,廣結朋友,並曾與不少巴黎社交界的知名人物如伏爾泰愛德華·吉本拉法耶特侯爵等等見面。福克斯在那裡過著寫意的生活,在巴黎的馬場更與朋友合養了數隻馬匹。

投身政治

在得到父親的安插下,福克斯在1768年大選中買得下議院西薩克斯郡米德赫斯(Midhurst)選區議席,當年年僅19歲,未符議員的年齡最低要求,但他仍照樣成為下院議員。自1768年至1774年期間,福克斯踴躍在下院發言,前後多達254次, 儘管言論遠較後期溫和,但仍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矚目的演講者。在議會中,他先後表態支持輝格黨格拉夫頓公爵政府(1768年-1770年)及之後由諾斯勳爵領導的托利黨政府(1770年-1782年),期間在1769年發生的下院米德爾塞克斯選舉爭議中,福克斯高調宣稱代表下院發言,並極力否認激進派候選人約翰·威爾克斯的當選有效,這使他一度在民間形象低落; 後於1772年,他又支持檢控倫敦市市長布拉斯·克勞士貝(Brass Crosby),指克勞士貝鼓勵非法印製議會會議記錄,從而引發聲援克勞士貝的暴力示威,在一連串的混亂事件中,福克斯與首相諾斯勳爵曾遭暴徒襲擊,更被推倒泥濘之中。

儘管身為諾斯勳爵的支持者,但福克斯在1770年至1774年間的政途並不暢順。首先在1770年2月,他獲諾斯委任為海軍部委員會委員,但旋於同月15日因為反對政府的《皇家婚姻法案》而宣佈辭職,理由是有關法案可能會使其父母婚姻的認受性存疑。直到1772年12月28日,諾斯勳爵委任福克斯到財政部委員會供職,但福克斯到1774年2月卻因為不滿政府無力阻止民間印製和派發議會辯論記錄而請辭。除此之外,福克斯一家當時亦不滿諾斯沒有將其家族擁有的男爵爵位晉為伯爵爵位,所以使兩方存有嫌隙。然而,福克斯多次請辭的舉動很快就引起宮廷的關注,而英皇喬治三世還認定福克斯輕率處事,隨便辭職,再加上他聲名狼藉的道德操守,喬治三世認為福克斯不可信任之餘,亦不能勝任國家大事。

美國革命

自1774年以後,隨著父親的去世,使福克斯出現變化。受到他的前輩及在議會的提攜人埃德蒙·伯克影響,以及受北美洲殖民地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啟發,福克斯開始重新為自己的政治立場定位,罷脫過往毫無固定立場可言的家族式政治意識,轉而加入輝格黨內由以羅金漢侯爵為首的羅金漢派系

在這個時期開始,福克斯開始在議會大力以諾斯勳爵和政府對美國獨立戰爭的處理手法為謾罵對象,在議會幾乎成為抨擊諾斯政府最厲害的一位。在1775年,他更在下院譴責諾斯勳爵是:一敗塗地的舵手,將國家帶到如斯險境……查塔姆勳爵普魯士國王、甚至是亞歷山大大帝,他們沒有一位所攻佔得的領土面積,比這位尊貴勳爵失去的領土要多——他失去的是一個洲的領土。

福克斯本身曾間中與托馬斯·傑佛遜接觸,亦在巴黎見過班傑明·富蘭克林。他相信英國根本很難有希望再鎮壓北美殖民地,並認為當地之所以爆發革命,是因為專橫而不問責的英國政府苛政連年,才會使當地人民爭取自由,起而反抗。在這個時期開始,福克斯和他的支持者還經常穿著暗黃色藍色的衣服,這兩種顏色正好用於喬治·華盛頓的革命軍服裝,以示福克斯對他們的認同。至於福克斯的朋友卡萊爾伯爵甚至形容到,英國政府每次在美洲遇上挫敗,都會使他開心得樂此不疲。福克斯對諾斯政府的大力抨擊,使得諾斯勳爵的支持者相當不滿,其中下院議員威廉·阿當斯更曾因此與福克斯進行決鬥。兩人的決鬥在1779年11月29日進行,結果福克斯被刺傷。

除此之外,福克斯亦因為對北美殖民地獨立的取態而與英皇喬治三世交惡,他作為鎮壓當地革命的主要參與者,使福克斯對他愈加憎惡。一方面,福克斯認為英皇決意挑戰國會權威,並干預自1688年光榮革命以來所建立的憲政體制,意圖在英國建立歐陸式的君主專制統治;但另一方面,喬治三世也把福克斯形容為賭徒浪子,並把「任何做人要重名聲、重誠信的原則拋諸腦後……卑劣得令人作嘔……離經叛道。」 在1780年4月6日,約翰·鄧寧在下院動議「皇室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而且還正在增強,有必要予以削弱。」其動議隨後以233票對215票獲得通過。 福克斯事後以「光榮」來形容投票結果,並在4月24日發言表示:現在的問題是,要麼讓美麗的架構(指憲政)維持,[儘管]自由……之血已經流出;要麼讓我們屈從於專制暴政,而它正好在國內有不少擁護者。

不過,福克斯事實上沒有在一開始參與鄧寧的動議辯論,相反,他當時在下院議事廳毗連的西敏堂主持大型的民眾集會,宣揚平等代表的信息。而這個時期的福克斯強硬地抗衡皇室影響力,亦使他與18世紀晚期興起的激進運動聯結在一起。在1780年6月,倫敦爆發戈登暴動,雖然福克斯對暴力事件予以譴責,但他卻高調表示「寧願讓暴民統治也不要接受正規軍隊管治」。[3] 未幾,福克斯在同年7月宣佈在下院大選尋求連任,並將出選人口稠密的西敏選區,結果在10月10日獲12,000票高票當選,一時間被輿論譽為「人民的人」(Man of the People)。

憲政危機

在1782年3月,諾斯勳爵領導的政府終於因為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敗而垮台,喬治三世轉而向輝格黨招手,尋求組閣的可能性。在得到謝爾本伯爵穿針引線下,福克斯所支持的羅金漢侯爵出任首相一職。不過,由於新政府並非由羅金漢主動牽頭成立,以致內閣大受皇室掣肘,其中,新政府將內閣的北方大臣南方大臣重新改組為內務大臣外務大臣兩職,並分別由代表皇室利益的謝爾本伯爵及主張制衡君權的福克斯出任,福克斯另外兼任下議院領袖,但兩方關係始終並不融洽。

福克斯一家一直與謝爾本存有嫌隙,後者本身是老皮特的支持者,福克斯先父曾相信自己在英、法兩國於1763年就七年戰爭媾和後仕途停滯,就是因謝爾本所致。 而另一方面,雖說新置的外務大臣全權掌管外交政策,可是福克斯卻不滿謝爾本插手干預英、美在巴黎進行的和談;謝爾本同時又涉嫌私相授受,大灑金錢向同僚發放退休金,但由於福克斯曾在諾斯擔任首相期間抨擊過類似的問題,結果謝爾本的操守問題也拖累福克斯的支持度受影響。

不久以後,羅金漢宣佈承認前十三州殖民地獨立,但卻突然在7月1日卒故任內,結果喬治三世以謝爾本伯爵出任首相,而福克斯及其支持者遂拒絕在內閣供職,使得輝格黨出現分裂。儘管福克斯堅拒出仕於謝爾本政府,但他卻出乎意料地與諾斯勳爵走在同一陣線,試圖拖垮謝爾本政府。兩人在1783年2月14日組織聯盟,並宣稱聯盟是建基於「深厚的善意及互信」。然而,儘管福克斯在1770年代初曾短暫與諾斯合作過,但兩人卻彼此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視對方為頭號敵人,其中福克斯更多次極力譴責諾斯,使外界有輿論認為福克斯為了重返政府才不惜一切與諾斯修好。

儘管喬治三世極力阻止,但在得到托利黨及以福克斯為首的輝格黨反對派支持下,他們在1783年4月2日在下院取得足夠優勢,成功使謝爾本政府垮台。這個「福克斯-諾斯聯盟」掌政後選擇由波特蘭公爵擔任首相,但大權則落在分別出任內政大臣的諾斯勳爵及外務大臣福克斯身上。而這次也是喬治三世自登位以來,首次沒有參與其中的組閣行動。

面對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敗,再受福克斯與諾斯的組閣打擊,喬治三世曾一度心灰意冷而有意退位。[4] 但考慮到兒子威爾斯親王喬治生活不檢,嗜賭好色,而且寵信福克斯,一旦繼位將難以設想而瞬即打消退位念頭。 此外,喬治三世還認定其子生活驕奢放蕩,也是拜福克斯的影響所致。

不過喬治三世興幸的是,福克斯-諾斯聯盟的支持度沒多久就急劇下滑。首先是,福克斯不顧大部分同僚反對,建議政府每年撥款100,000英鎊生活費予威爾斯親王。這個建議不單令與兒子陷於不和的喬治三世相當不滿,外界也認為這樣做與謝爾本的私相授受沒有分別,質疑福克斯向來對經濟事務的重視只是虛有其表。到1783年11月,政府引入《東印度草案》,計劃將東印度公司及皇室對印度人事的任免權專移到一個新成立的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將由內閣任命,並只可由國會廢除。有關建議觸動不少既得利益者而招來反對,坊間有輿論更開始對福克斯大加抨擊,而且在政治漫畫中將他加以諷刺。

儘管《東印度草案》在下議院以153票對80票獲得通過,但喬治三世隨即通知上議院的貴族,警告誰投票通過草案,誰就是他的敵人。在喬治三世的恐嚇下,草案在1783年12月17日於上院以76票對95票被否決。[5] 草案否決後,喬治三世隨即在12月19日迫使波特蘭內閣垮台,並在得到19名上院貴族支持下,選擇以年僅24歲的威廉·皮特出任首相。由於福克斯與諾斯一派仍在下院佔有優勢,因此他們設法阻止皮特的政府能夠有效運作。在他們的帶領下,多項由皮特政府提出的議案遭到否決。這種亂局一直持續到1784年3月,喬治三世宣佈解散國會,舉行大選,結果皮特成功在下院取得足夠多數主導議會大局。

在1784年3月的大選中,福克斯所屬的西敏選區選戰相當激烈,而其緋聞情婦德文郡公爵夫人喬治亞娜也協助福克斯進行競選。雖然福克斯最後以些微票數險勝,但在得到皮特和喬治三世的支持下,一連串質疑選舉結果合法性的法律訴訟接踵而來,使選舉最終結果超過一年也未能公佈。[6] 迫於無奈下,福克斯唯有購買位於蘇格蘭的蒂茵自治市(Tain Burghs)「口袋選區」議席,才能繼續在下議院議事。在這個時期,福克斯逐漸認定喬治三世親手扼殺羅金漢-謝爾本政府及福克斯-諾斯政府,另外又故意解散對自己不利的國會,干預立法程序。至於皮特本身無財無勢,更使福克斯認定他僅僅是皇室的傀儡。[7] 雖然如此,自皮特出任首相後,皮特與喬治三世的民望節節抬升,相反福克斯逐漸被視為麻煩製造者,刻意挑戰憲政及君主的僅餘權力,而不少諷刺漫畫更將他描繪成奧利弗·克倫威爾蓋伊·福克斯馬基亞維利甚至是撒旦等等的負面形象。

在野生涯

皮特上任首相初期的其中一項首要政策,是在1785年向下議院提出改革國會,建議廢除36個「腐敗選區」(rotten borough),並將原有議席重新分配到倫敦及其他人口較多的郡,以加強國會及選舉的代表性。儘管福克斯支持有關的改革,但方案仍然以174票對248票被否決, 而有關議會改革的議題一直要到十年後才再被提出。

在1787年,下院通過對涉嫌貪污勒索的前孟加拉總督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作出彈劾,並委任18人調查團對事件作出深入聆訊,其中福克斯與另外14名福克斯黨人都獲委入調查團。[8] 雖然調查團當時由埃德蒙·伯克主導,不過福克斯最初也對聆訊懷有相當興趣,因為假如聆訊能夠展示出黑斯廷斯與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的管治失當,將可以為「福克斯-諾斯聯盟」當年提出的《1784年印度草案》進行平反。[9] 另一方面,福克斯亦希望藉此置皮特於困境,皮特一方面擔心抨擊黑斯廷斯會令喬治三世及東印度公司的聲望受損,但如果公開為黑斯廷斯辯護卻又會招來普遍輿論及衛道人士如威廉·威伯福斯的批評,結果皮特在黑斯廷斯事件中只能夠含糊推諉。[10] 然而,隨著這種錯綜複雜的聆訊一直拖沓地進行,外界與福克斯對聆訊關注的熱潮亦漸漸減退。而在伯克的主持下,有關聆訊遲至1795年才告結束,黑斯廷斯則被裁定無罪。

攝政危機

1788年10月尾,喬治三世突然出現精神失常,從現代醫學角度出發,一般相信其病因是由家族遺傳的噗瑳症誘發,但當時的醫學界卻毫無頭緒。陷入失常以後,喬治三世曾將橡樹當成是普魯士國王,而更令人擔憂的是,他把皮特形容為「流氓」,但卻將福克斯說成是「朋友」。此後喬治三世遭到軟禁以便接受診治,而坊間更有流言指喬治三世是被福克斯落毒謀害。 理由是喬治三世的失常,讓威爾斯親王喬治有機會進行攝政,從而趕喬治三世所信任的皮特政府下台,並改由其親信福克斯上台執政。


不過,事件發生之時,福克斯正身在意大利,以致未能聯絡上,而他在外地亦只有看馬報的習慣,所以也不能在第一時間知悉有關消息。三星期後,福克斯於1788年11月25日返回英倫,但因為旅途趕急而染上大病,未能即時作出回應。直到12月10日,福克斯在下院認為威爾斯親王有權立即成為攝政王,以代理君職,但皮特則加以反對,並表示威爾斯親王與任何一位英國人都有同等機會攝政,只不過威爾斯親王作為喬治三世的長子及皇位繼承人,才有較佳的條件進行攝政。由於當時國會具憲制權力決定由誰人攝政,使得兩派在議題上爭論不休。除了權力的爭鬥外,一方面福克斯認定喬治三世已經永久失常,因此從憲制角度出發,喬治三世已經算是死亡,任何人挑戰威爾斯親王的繼承資格,將等同干犯其財產擁有權及長子繼承權。可是,另一方面,皮特卻相信喬治三世僅僅是短暫性的失常,因此認為喬治三世只是暫不在位,皇位絕非出缺。

正當福克斯期待威爾斯親王出任攝政王,並著手草擬自己的內閣閣員名單之際,皮特仍堅持先就攝政的先例及在憲制上的角色進行詳細的討論,以確立出相關的法律理據,另外他還草擬《攝政草案》以便讓兩院通過。在草擬條文的過程中,皮特又加入大量限制,以大大削弱攝政王的權力(有關草案後來成為1811年攝政的基礎)。《攝政草案》在1789年2月12日獲下院通過,並送交上院表決。但正當上院準備通過草案的前夕,卻傳出喬治三世回復正常的消息。喬治三世很快就恢復神智,並從新管控國家,聖保羅大教堂隨後更在4月23日為喬治三世的康復舉行感恩崇拜,不過其子威爾斯親王出任攝政王,以及福克斯出任首相的希望,卻由此破滅。

法國大革命

在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福克斯對此表示歡迎,並將之解讀成歐洲大陸模仿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回應當年7月14日於巴黎發生的攻佔巴士底獄事件時,福克斯更曾形容「這是多麼偉大的事件,在世上前所未有,多麼美妙!」在1791年4月,福克斯復在下院發言,表示「仰慕法國的新憲法,而整個看來,更是自由最了不起和輝煌的標記……」 然而,福克斯卻對一些輝格黨老黨友的論調感到意外,其中埃德蒙·伯克曾在其著作《法國大革命反思》中評論,擔心當地革命是一場反對傳統與正當權威的暴力叛亂,並由一些脫離現實的烏托邦思想及抽象概念所誘發,最終有可能會演變成無政府狀態,甚而是獨裁政權。福克斯看過該書後,直言內容「層次拙劣」及「支持托利黨觀點」,但為了顧全與伯克的友誼而沒有再加以批評,相反,一些更激進的輝格黨人如理查·布林斯里·謝里敦卻因此與伯克決裂。

儘管政治形勢不穩,這時福克斯轉移他的視線,提出要求廢除不公平的《測驗法案》及《公司法案》,以停止剝削英格蘭非國教徒(English Dissenters)的自由。在1790年3月2日,他在下院發表了一篇長而具說服力的演說,對宗教迫害加以抨擊,但皮特卻以維護聖公會及社會秩序為理由,反對廢除有關法案。至於伯克卻因為對法國的激進起義仍猶有餘悸,所以在辯論中支持皮特一方,並將非國教徒(Nonconformists)形容為信奉「持危險和搞派別原則的人」。福克斯對伯克的取態頗感失望,並回應指他「奇怪地遺棄舊日所持的原則……將自己填滿不幸和羞恥……」最終福克斯的動議以105票對294票遭到否決。未幾,福克斯成功地支持《1791年羅馬天主教解脫法案》通過,擴大了英國天主教徒的權利。

踏入1791年,西班牙俄羅斯對英國的威脅開始與日俱增,比法國大革命的威脅還要迫切。面對這種局勢,福克斯反對皮特政府在英、西努特卡灣爭端(Nootka Sound Crisis)以及俄羅斯佔領鄂圖曼帝國位於黑海鄂察奇烏(Ochakiv)港口一事上所持的好戰立場。相反,他促成兩件爭端和平解決,並因此深得凱薩琳大帝的賞識。凱薩琳還下令打造一尊福克斯的半身像,放到西塞羅狄摩西尼象之間,成為她其中一件藏品。 在4月18日,福克斯又聯同威廉·威伯福士、皮特及伯克等人,在下院支持廢除奴隸貿易,但儘管他們慷慨陳詞,反對廢奴的票數仍然要多75票,使動議被否決。

無可奈何的是,福克斯與伯克對法國大革命的立場迥異,最終促成兩人關係決裂。在1791年5月6日,正當下院討論有關加拿大政府的草案時,伯克戲劇性地從座位站起,並走對議會另一方,坐到皮特的旁邊。雖然伯克的倒戈獲得一些保守輝格黨員追隨,但他與福克斯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友誼卻從此決裂,而且從沒有修復過來。一直到1797年臨終前,伯克仍寧願向妻子表示拒見福克斯,也不願與他修好。

參考文獻

  1. Powell. Charles James Fox, Valiant Voice for Liberty. The Freeman, Vol. 46, No. 9. 1996. 
  2. Mitchell. Charles James Fox.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7. 
  3. Thompson 1963, p. 78
  4. Pares 1953, p. 120
  5. Reid 1969, p. 190
  6. Reid 1969, p.206
  7. Mitchell 1992, p. 75
  8. Mitchell 1992, p. 76
  9. Mitchell 1992, p. 77
  10. Mitchell 1992, p.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