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永泰县简称樟,雅称永阳,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部,东邻福清、闽侯、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介于北纬25°39'-26°05',东经118°23'-119°12'之间。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46公里。[1]

目录

区域位置

永泰大峡谷永泰县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部,东邻福清、闽侯、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地理坐标为北纬25°39’—26°05’,东经118°23’—119°12’。面积2243.4平方千米。辖9镇、12乡。人口35.87万。

行政区划

永泰县政府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经118度23分至119度12分,北纬25度39分至26度05分之间。东邻闽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2241平方公里。建县后境域屡有变动,宋代曾按水流向,把藤山乡划归本县,山溪乡划归莆田县,建国后边界地区辖属也多次改动。

1955年4月把潼关乡寨前村(32户)划归仙游县。

1956年3月,将霞拔乡兰前村7户24人,划给闽清县,1962年复归本县。

1957年7月,把嵩口区东湖乡两个村135户564人,划归仙游县。

1958年,德化县标头乡大傅村(11户)划归本县。同年,将长庆区珠峰、珠洋两村,划给尤溪县,共划出132户,457人,耕地553亩。4月又将一都、善山、东山三个乡19个村1238户,4992人,耕地9144亩,划归福清县。9月将叶洋乡29村920户,3355人,耕地1451.7亩,竹林10362亩,划归闽侯县。

1964年6月,尤溪县中仙公社珠峰村56户198人,划归本县盖洋公社。

隶属

永泰县卫星图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本土活动,这是形成永泰县土著民族的基础。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迁入永泰县,人口逐渐繁衍增多。唐代建县前设永泰镇,镇址大樟。建县之后县名永泰,雅称永阳。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元、明、清一直沿用。民国3年(1914年),因与广西省永福县重名,又恢复旧名永泰县。

本县隶属各代不同,唐属长乐郡。闽王延政,改属东都。宋属福州。元属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清属福建省福州府。民国3年废府属东路道;同年改属闽海道;16年道废直属省辖;23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24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32年复归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建国初期属闽侯专署;1957年至1959年改属晋江专署;1960年又归闽侯专署;1971年至1983年属莆田地区;1983年4月起改属福州市。

2008年,永泰县辖9个镇、12个乡:樟城镇嵩口镇梧桐镇葛岭镇城峰镇清凉镇长庆镇同安镇大洋镇、塘前乡、富泉乡、岭路乡、赤锡乡、洑口乡、盖洋乡、东洋乡、霞拔乡、盘谷乡、红星乡、白云乡、丹云乡。[2]

自然环境

永泰县由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早先大规模火山喷发,加之造山运动至今的新构造运动,使全县地貌作大幅度的上升和间歇上升,构成现代的高峻地势,且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县以中低山地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个别达千米左右,山势高亢。不同火山岩岩性抗风化程度的差异,使地形多呈尖峰峭岭,切割强烈,具山陡坡急的特点,仅大樟溪沿岸的侵入岩区和部分火山岩区呈低缓丘陵与山间侵蚀盆地展布。大致上以大樟溪为界,地势上可分为不同的西南和东北两部分:

西南部山势高大雄伟,千米山峰连绵不绝,断裂面、深切谷、瀑布壮观。其中嵩口赤水至葛岭、塘前的近东西向主体山脉横亘永泰县南部,长约100公里,宽约15公里,海拔高度自西向东起伏下降。东湖尖海拔1681.9米,为全县最高山峰。其邻近区域在县内山势最为高大雄伟,群山海拔常在1100~1400米,向北延伸的盖洋、长庆方向山势减缓,海拔由千米以上降至800米左右,向东的赤锡一带山势略缓,海拔常在600米左右。再延东至岭路一带的地势起伏上升,千米山峰连绵再现。沿溪流两侧高差变化大,地形陡峻,奇峰林立,悬崖、突岩、峭壁皆是,局部形似喀斯特小貌。葛岭、塘前一带地势再缓,而后没入福州平原。

东北部山势较缓,海拔常在600~800米,点状分布千米孤峰。大洋、同安、丹云、霞拔、白云、东洋、盘谷等地形成阶级侵蚀阶面上的丘陵及山间小盆地,其中以同安——大洋盆地较为平坦开阔,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山间小盆地面积亦在10~30平方公里。

县内山脉水系展布方向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长庆、盖洋、嵩口一带受浦城富岭至永泰嵩口大南北向构造制约,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展布。洑口——嵩口——赤锡——县城——葛岭受大樟溪深大断裂控制,沿岸山脉多呈北东向、北西向,水系呈网格状,尤其以赤锡为中心,网格状特征最为显著,间距在10~20公里不等。城关、清凉、红星一带受东西向构造影响,常见山脊呈东西向,石柱山、云山地区以破火山口为中心,山脉呈环状阶梯展布(每一阶梯常形成200米左右的环带状壁崖),水系呈放射状等。

大樟溪自西向东,深切县中部,形成长廊式谷地,谷地由两岩狭窄丘陵、山间侵蚀小盆地、山前侵蚀阶地组成,其中以城关丘陵侵蚀盆地、嵩口山间小盆地、梧桐丘陵盆地、葛岭山前冲洪积盆地较具规模。面积均在20~30平方公里不等。大樟溪支流计有数十条,多形成狭谷和部分斗状、串珠状小回廊谷地。

永泰县,常年平均气温在14.6~20.1摄氏度之间,自大樟溪河谷地向南北两侧山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0.6摄氏度,相当于向北推移60公里,其中年平均气温降低0.56摄氏度/100米;6~9月为0.59~0.6摄氏度/100米;1~2月为0.51摄氏度/100米;其他各月为0.53摄底度/100米~0.57摄氏度/100米。但由于地形的影响,虽海拔高相近,气温却有明显不同。如该县西部的嵩口、长庆、梧桐一带的气温比海拔高度低的葛岭、樟城等地还高一些。河谷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以上,其中梧桐、嵩口等地近20摄氏度。低、中山地区在17摄氏度以下,紫山等中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下。梧桐与紫山两地纬度相差很少,而年平均气温却差距达5.5摄氏度。各季节的气温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分布相似,实有“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气温逐月变化基本近于周期性,以1月(或2月)为最低,月平均在5.5~11.0摄氏度。2月以后,气温逐月回升,上升的幅度以4月最大,达4.5摄氏度左右。至7月(或8月)气温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0~29.0摄氏度。8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以10~11月降温最为剧烈,平均达4.5摄氏度左右。以樟城和盘谷资料为例,1月为最低值,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0.2摄氏度和6.7摄氏度;7月最为最高值,月平均气温分别为35.5摄氏度和24.40摄氏度(见曲线图)。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就概括了气候上的寒暑所在。

永泰县全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之间,溪谷低丘向高山递增。西部的嵩口、长庆、洑口等地在1500毫米以下,1967年嵩口年雨量仅为1012.3毫米,是该县的少雨量地区。东北部的白云、丹云等地,年雨量达1700毫米多。东南部的二楼,年雨量达到1800毫米以上,是该县雨量较多的地区。白云最大年际差值达1536.1毫米;樟城的年际差也达779.1毫米,但多数年份雨量达1200~1800毫米之间。[3]

历史沿革

公元766年(唐永泰二年)析侯官县西乡、尤溪县东乡置永泰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

公元1102年(宋崇宁元年)因避宋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

宋时分为丰和、通化、和平3乡。元代仍沿其旧。明代改通化乡为中和乡,清沿明制。

公元1914年(民国3年)因与广西永福县同名复改永泰县。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州、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

公元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公元1942年(民国31年)并为嵩口、葛岭两个区。

公元1946年(民国35年)划为鹤皋、梧桐、嵩口3镇和泉山、三爱、赤埔、台口、葛岭、龙鲤、盖洋、莲峰、霞东、文辅、大洋、清溪、雁凤、丹叶14乡。

1949年8月15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仍沿其旧。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改属晋江专区,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61年划为18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归福州市,划为21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2个镇19个乡,后陆续将7个乡改镇。

1997年,永泰县辖9镇12乡:樟城镇、葛岭镇、城峰镇、清凉镇、梧桐镇、嵩口镇、长庆镇、同安镇、大洋镇、塘前乡、富泉乡、岭路乡、赤锡乡、盖洋乡、东洋乡、霞拔乡、红星乡、白云乡、丹云乡、盘谷乡、洑口乡,县政府驻樟城镇。

2000年,永泰县辖9镇12乡:樟城镇、嵩口镇、梧桐镇、葛岭填、城峰镇、清凉镇、长庆镇、同安镇、樟洋镇、塘前乡、富泉乡、岭路乡、赤锡乡、洑口乡、盖洋乡、东洋乡、霞拔乡、盘谷乡、红星乡、白云乡、丹云乡,8个居委会、254个行政村。面积2241平方千米,人口35.87万人。

2003年,永泰县辖9个镇、12个乡:樟城镇、嵩口镇、梧桐镇、葛岭镇、城峰镇、清凉镇、长庆镇、同安镇、樟洋镇、塘前乡、富泉乡、岭路乡、赤锡乡、洑口乡、盖洋乡、东洋乡、霞拔乡、盘谷乡、红星乡、白云乡、丹云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35.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5万人。

2004年11月1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永泰县樟洋镇更名为大洋镇的批复》(闽政文[2005]335号):同意永泰县樟洋镇更名为大洋镇。

物产资源

截止2009年,水能蕴藏量和人均占有地表水居全省之冠。水电开发潜力巨大,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51万千瓦,其中大樟溪干流已规划7级,装机容量27万千瓦。地热水异常面积达2.8平方公里,水温高、水质好,自冒水温多在30-70℃,最高达83℃,日出水量可达3000多吨。已发现或初步探明储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金、银、钼、锌、紫砂土、高岭土等10多种。[4]

经济建设

2008全年生产总值39.13亿元,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3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9.33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18.7%。财政总收入1.69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26.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5亿元,增长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55亿元,增长2.4%;各项贷款余额9.73亿元,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6亿元,增长3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8亿元,增长16.1%。坚持对外开放,新批合同外资780万美元,增长173.7%;实际利用外资577.65万美元,增长67.4%;出口总值(海关口径)730.45万美元,增长105.2%;内资实际到资2.61亿元,增长30.9%。

2008年,永泰县建筑业全年完成产值42.03亿元,增长26.6%,其中:省外19.03亿元,增长21.7%,占建筑业产值的45.3%。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入库税收4867.75万元,增长44.45%。推进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整顿工作。界竹口电站主体工程完成90%以上,进入安装工程阶段;白云抽水蓄能电站已与福建投资开发总公司签订开发意向书,并完成预可研招标工作。全年完成水电投资2.01亿元,增长11.3%;在建电站11座,装机容量7.6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5.17亿千瓦时,发电产值1.03亿元。

工业经济

2008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22亿元,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98亿元,增长38.9%。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实现产值13.63亿元,增长39.9%。不锈钢制品、烤鳗加工、工艺品制造、电力生产供应、纺织服装等5个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成为永泰县工业主力。福建深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福州环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48批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填补了永泰县高新技术企业的空白。

农业经济

2008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67亿元,增长6.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2万公顷,总产11.44万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畜牧、水产、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产业朝着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县名、特、优水果种植面积0.2万公顷。李果种植面积0.8万公顷,产量3.8万吨;青梅种植面积0.33万公顷,产量1.5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18万公顷,产量28.12万吨;茶叶生产面积0.2万公顷,产量0.30万吨;食用菌生产5000万袋,产量3.59万吨。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大洋龙泰蔬菜有限公司西红柿种植基地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机梅、芙蓉李、白色金针菇、白云槟榔芋等生产项目列入福州市首批1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项目。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品牌农业持续发展,取得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认证3个;4家茶叶精制厂和3家蜜饯企业通过QS认证;顺达食品公司“李都”牌蜜饯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永泰李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后组建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永泰蓝丰高盖山农民蔬果专业合作社为福州市首家。

旅游产业

2008年,永泰县成功创建全市第一个、全省第五个“中国优秀旅游县”,被评定为“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镇举办“中国永泰赶墟节”。青云山入选“福州十大名片”。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御温泉酒店建成并对外营业;大樟溪休闲娱乐中心部分项目已对外营业;弥勒之里理疗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部分景区周边开办了多家农家饭店。全年全县接待游客93.8万人次,增长38.8%;旅游业总收入2.78亿元,增长43.3%。

2010年概况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亿元,增长11.6%;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3.21亿元,增长2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不含基金)2.1亿元,增长31%。

三次产业持续增长。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9亿元,增长5.5%。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一步发展,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GAP标准出口示范企业各1家,列入农业部第一批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单位企业1家。油茶良种繁育及配套技术列为国家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二次产业加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32.6亿元,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亿元,增长19.2%。成功引进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创意产业园;一批新增工业项目按期推进。永泰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可研报告阶段。建筑业发展加快,完成建安产值86.55亿元,增长37.8%;建安和房地产业入库税收1.3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拉动明显。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66.1万人次,增长20%;创旅游产值4.29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增长18.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含两路),增长56.6%,超额完成市下达的42.56亿元任务。项目数量、年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和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全年签约外资项目3项,总投资5500万美元;内资项目12项,总投资56.02亿元;新批合同外资119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75万美元,出口总值1416万美元,均超额完成年预期目标。内资实际到资5.55亿元,增长40.5%。[5]

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

2008年,永泰县完善41个“双百工程”示范村和整治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双百工程”试点村共新建住房863幢,完成造福搬迁139户620人。完成20个行政村通水任务,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初级水利化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县25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总里程达739.5千米,总投资2.65亿元。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年度任务450口全部完成;“家园清洁”行动15个乡镇155个村通过验收,嵩口镇被列为全省示范镇。132个行政村村部建设全面完成。新建行政村水泥篮球场17个、体育健身路径15条。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495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06人。

城市建设

2008年,永泰县按照省会中心城市“后花园”的定位,高起点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路网框架规划和人口用地专项规划,编制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燃气规划、城区住房建设规划。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持续推进,吉祥小区、泰盛名居、永福广场、鸿景家园、北门闽峰小区、建工影剧院等地块开发建设加紧进行。城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拆除违规建筑68座、违章搭盖28处;新铺设人行道3305平方米,修复破损路面845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5300平方米;增设县公路收费站至城峰工业区路灯,更新江滨路路灯;组建龙翔客运出租车公司,城区全面布设交通标识,重要路段设置交通减速带。向福永高速公路线路走向规划及工程预可方案已通过审查。

各项改革

2008年,永泰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新成绩,绩效评估年度考评成绩位居福州八县(市)第三名。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120个村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国有资产监管、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储转让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坚持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凡进必考”,公开考录国家公务员21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名、进城教师58名。创新人才开发机制,依托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建立人才信息库,出台《永泰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办法》。

人民生活

2008年,永泰县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全面启动。新农合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参合农民23.7万人、参保率81.81%。实施省市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办法,为城乡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就学和生活援助。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使78名患者重见光明。初步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按规定要求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问题,城区学校共接纳农民工子女2613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3062个,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229户26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6人,解决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192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39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10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5元,分别增长24.5%、12.3%。

文教卫生

2008年,永泰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16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部分竣工,15个农村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完成。被授予“首批福建省读书援助示范县”。以优良成绩通过省、市对县教育督导评估验收。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省级1项、市级7项、县级21项。永泰三中科技实践活动课题《保护名山室研究》获得第二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椽板龙、纸狮、虎尊拳、安海拳成功申报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口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完成长庆、盖洋、岭路3所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全面启动免费婚检服务,恢复婚检以来全县婚检率达85%。组队参加第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5‰,通过了省计生工作年检。

永泰一中发展历史

永泰一中是一所创办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她坐落于永泰县城龙峰山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才辈出。校园松樟交柯,绿荫成片,因势矗立,错落有致。如果说参天的古木和掩映其间的古旧门房见证了城中创办以来的育才辉煌,那么雄踞于校园之巅的百年校庆献礼建筑——科学楼则展现着当今一中的办学风采。多年来,永泰一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三万多名优秀毕业生。1978年学校被认定为莆田地区重点中学,1981年被认定为省重点中学1992年被定级为省三级达标校,2004年5月升格为省二级达标学校,自1993年以来连续被授予第五、六、七、八届省文明学校,2000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第二、三届省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水利发展

赤壁生态景区永泰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大樟溪在境内流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78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0.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72万千瓦。永泰的水利工程可追溯到宋乾道年间,系农民自修自用。样式有山塘、旱池、陂渠等。但工程小,受益面积少,抗旱能力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组织农民兴建蓄引水工程,陆续建成了尖山水库、先进水库、顶隔水库、大喜水库、白云水库、汪洋水库、方广水库、丘洋水库等和灌溉面积达千亩以上的东升渠、翻身渠、高湖渠、环山圳等,还建起了一批水泵站。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积极利用水能资源发展水电事业,1957年建成第一个水电站——梧桐水电站。1994年全县有水库76座,引水工程5117个,其中蓄水百万亩以上的水库10座,10万亩以上的水库33座,还有机灌站、电灌站等,有效灌溉面积达17.54万亩。全县有水电站160多座,装机容量达5.03万千瓦,其中1000千瓦以上电站的6座,500~1000千瓦水电站8座,100~500千瓦电站22座。

林业发展

永泰天门山永泰山场辽阔,森林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重点林区。林木除杉、松、竹外,还有众多种类的杂木和许多古稀珍树。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国家曾在洑口、嵩口、梧桐等地建立国营采伐场,实行合理采伐。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全县性严重的滥伐,致使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1973年国家拨巨资在丹云大湖办国营林场,营造速生林。1975年全县有集体林场24个、国营林场1个。1987年全县林木蓄积量为534.7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为164.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4%。90年代后,森林得到较好的保护,1994年林木蓄积量为479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为22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2%,林业总产值达1.06亿元。[6]

著名景点

城东南塔山公园有烈士墓、联奎塔。盖洋赤岭风雅清幽的暗亭寺景区,千峰耸立,别具特色。白云乡姬岩(鸡岩)浓荫覆翠,云雾缭绕。樟洋棋杆院里村高盖山(名山室)有紫盖峰、龙岭池、飞升台诸胜。葛岭方广岩有天泉阁、玉泉洞、“一片瓦”、脱凡楼等景,为闽山胜地。名胜古迹还有城峰太原滩唐代石刻“清流戏凤”,赤锡溪门桃源洞,岭路青云山青龙瀑布、状元洞、水帘宫、八仙崖、云天石廊、玉女相思岩、鲤鱼潭、神谷、天池(古火山口),塘前小雄溪龙潭瀑布、铺锦滩、莒溪尺五楼,嵩口寿春寺、德星楼、祭门司遗址、林带溪石刻,梧桐教忠寺、岩仑洞、宋状元郑侨墓,樟城重光寺,富泉力华瑞应寺,同安凤凰寺、清凉白鹤仙山、极乐寺,长庆下祭寺(能仁寺)、文昌阁(奎光阁)、龙门石刻。

永泰赤壁景区:

赤壁景区占地2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亿元,截至2012年,已投入4000多万元。赤壁溪贯穿景区全境,共有九十九弯、八十八曲,溪水清澈见底,森林植被完好,瀑布凌空飞泻,奇峰千姿百态,石龙蜿蜒盘旋,石柱直插云霄。景区内有红豆杉、柳杉王、刺桫椤群等珍稀植物,还有山羊、穿山甲、短尾猴等野生动物。  

乐峰赤壁生态风景区野生短尾猴赤壁景区已开发出千米石龙、百米石柱、赤壁瀑布、珠帘瀑布、野外烧烤场、天然猴观赏园、自然生态观赏区等十大景点和五公里长的赤壁溪漂流项目。其中不惜以高造价修建的千米栈道是福建省景区仅有的风景线。景区正在加紧对天池草原、仙女峰、石走廊的开发及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赤壁生态景区位于福州市西面的永泰县境内,闽江南港的大樟溪畔,面溪靠山方圆23平方公里。景区距福州市区仅40公里,紧靠永福省道公路,交通便捷。赤壁潭上悬崖有元末潮洲总管王翰书刻“赤壁”大字,因此而得名。此外,清李拔刻“中流砥柱”,知县三原王钢书刻“峥嵘江表”均完好无损。景区内山峦起伏,奇峰怪石,惟妙惟肖;飞瀑叠泉,溪涧纵横,水碧泉甘;林木葱茏,山花俏丽,鸟鸣蝶舞,呈现着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濑下河滩,古渡石刻,原始梯田,峡谷溪漂,双溪戏猴,云海龙脊,赤壁瀑布,栈道古藤,田园山庄,赤壁天池十大景片更是堪称奇观,故有小黄山之美称。

赤壁生态景区已成为我省著名旅游景区之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景区保持了原始粗犷野趣极强的自然风貌,成群结伙的顽猴时常出没,伴随游客,山羊、野兔、穿山甲、狸猫、小浣熊等野生动物穿梭自如。植物生长繁茂,种类多样,有维管束植物多达7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水松、银杏、刺桫椤等就有近20种。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藤山林自然保护区及福州农业经济开发区。[12]主要景观:峡谷瀑布、天湖草场、石柱古柏、悬崖峭壁、海豚戏球、板龟吸水、雄狮瀑布、巨蟮入洞、幽谷瀑布、佛光潭、擎天一柱、洗墨崖、大仙桃、无源三叠瀑布等。[7]

特色产品

永泰芙蓉李永泰特产主要有永泰芙蓉李、青梅、柿子、板栗、福桔、西甜瓜等水果及其产品,此外香菇、绿茶、茶籽油、地瓜烧酒、加饭酒及竹草编、软木画等也极具特色。永泰蜜饯闻名遐迩,主要产品有李干、化核嘉应子、蜜李饼、盐水梅、酸梅露等。

荣誉称号

永泰草编中国建筑之乡

中国武术之乡

中国李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县

中国温泉之乡

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