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泰縣簡稱樟,雅稱永陽,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福清、閩侯、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遊,北接閩清。介於北緯25°39'-26°05',東經118°23'-119°12'之間。東西長84公里,南北寬46公里。[1]
區域位置
永泰大峽谷永泰縣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福清、閩侯、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遊,北接閩清。地理坐標為北緯25°39』—26°05』,東經118°23』—119°12』。面積2243.4平方千米。轄9鎮、12鄉。人口35.87萬。
行政區劃
永泰縣政府永泰縣位於福建省中部,東經118度23分至119度12分,北緯25度39分至26度05分之間。東鄰閩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遊,北接閩清。東西長84公里,南北寬46公里,總面積2241平方公里。建縣後境域屢有變動,宋代曾按水流向,把藤山鄉劃歸本縣,山溪鄉劃歸莆田縣,建國後邊界地區轄屬也多次改動。
1955年4月把潼關鄉寨前村(32戶)劃歸仙遊縣。
1956年3月,將霞拔鄉蘭前村7戶24人,劃給閩清縣,1962年復歸本縣。
1957年7月,把嵩口區東湖鄉兩個村135戶564人,劃歸仙遊縣。
1958年,德化縣標頭鄉大傅村(11戶)劃歸本縣。同年,將長慶區珠峰、珠洋兩村,劃給尤溪縣,共劃出132戶,457人,耕地553畝。4月又將一都、善山、東山三個鄉19個村1238戶,4992人,耕地9144畝,劃歸福清縣。9月將葉洋鄉29村920戶,3355人,耕地1451.7畝,竹林10362畝,劃歸閩侯縣。
1964年6月,尤溪縣中仙公社珠峰村56戶198人,劃歸本縣蓋洋公社。
隸屬
永泰縣衛星圖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本土活動,這是形成永泰縣土著民族的基礎。東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遷入永泰縣,人口逐漸繁衍增多。唐代建縣前設永泰鎮,鎮址大樟。建縣之後縣名永泰,雅稱永陽。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諱改名永福縣。元、明、清一直沿用。民國3年(1914年),因與廣西省永福縣重名,又恢復舊名永泰縣。
本縣隸屬各代不同,唐屬長樂郡。閩王延政,改屬東都。宋屬福州。元屬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清屬福建省福州府。民國3年廢府屬東路道;同年改屬閩海道;16年道廢直屬省轄;23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24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2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建國初期屬閩侯專署;1957年至1959年改屬晉江專署;1960年又歸閩侯專署;1971年至1983年屬莆田地區;1983年4月起改屬福州市。
2008年,永泰縣轄9個鎮、12個鄉:樟城鎮、嵩口鎮、梧桐鎮、葛嶺鎮、城峰鎮、清涼鎮、長慶鎮、同安鎮、大洋鎮、塘前鄉、富泉鄉、嶺路鄉、赤錫鄉、洑口鄉、蓋洋鄉、東洋鄉、霞拔鄉、盤谷鄉、紅星鄉、白雲鄉、丹雲鄉。[2]
自然環境
永泰縣由於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早先大規模火山噴發,加之造山運動至今的新構造運動,使全縣地貌作大幅度的上升和間歇上升,構成現代的高峻地勢,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縣以中低山地為主,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個別達千米左右,山勢高亢。不同火山岩岩性抗風化程度的差異,使地形多呈尖峰峭嶺,切割強烈,具山陡坡急的特點,僅大樟溪沿岸的侵入岩區和部分火山岩區呈低緩丘陵與山間侵蝕盆地展布。大致上以大樟溪為界,地勢上可分為不同的西南和東北兩部分:
西南部山勢高大雄偉,千米山峰連綿不絕,斷裂面、深切谷、瀑布壯觀。其中嵩口赤水至葛嶺、塘前的近東西向主體山脈橫亘永泰縣南部,長約100公里,寬約15公里,海拔高度自西向東起伏下降。東湖尖海拔1681.9米,為全縣最高山峰。其鄰近區域在縣內山勢最為高大雄偉,群山海拔常在1100~1400米,向北延伸的蓋洋、長慶方向山勢減緩,海拔由千米以上降至800米左右,向東的赤錫一帶山勢略緩,海拔常在600米左右。再延東至嶺路一帶的地勢起伏上升,千米山峰連綿再現。沿溪流兩側高差變化大,地形陡峻,奇峰林立,懸崖、突岩、峭壁皆是,局部形似喀斯特小貌。葛嶺、塘前一帶地勢再緩,而後沒入福州平原。
東北部山勢較緩,海拔常在600~800米,點狀分布千米孤峰。大洋、同安、丹雲、霞拔、白雲、東洋、盤谷等地形成階級侵蝕階面上的丘陵及山間小盆地,其中以同安——大洋盆地較為平坦開闊,面積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山間小盆地面積亦在10~30平方公里。
縣內山脈水系展布方向受地質構造控制明顯。長慶、蓋洋、嵩口一帶受浦城富嶺至永泰嵩口大南北向構造制約,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展布。洑口——嵩口——赤錫——縣城——葛嶺受大樟溪深大斷裂控制,沿岸山脈多呈北東向、北西向,水系呈網格狀,尤其以赤錫為中心,網格狀特徵最為顯著,間距在10~20公里不等。城關、清涼、紅星一帶受東西向構造影響,常見山脊呈東西向,石柱山、雲山地區以破火山口為中心,山脈呈環狀階梯展布(每一階梯常形成200米左右的環帶狀壁崖),水系呈放射狀等。
大樟溪自西向東,深切縣中部,形成長廊式谷地,谷地由兩岩狹窄丘陵、山間侵蝕小盆地、山前侵蝕階地組成,其中以城關丘陵侵蝕盆地、嵩口山間小盆地、梧桐丘陵盆地、葛嶺山前沖洪積盆地較具規模。面積均在20~30平方公里不等。大樟溪支流計有數十條,多形成狹谷和部分斗狀、串珠狀小迴廊谷地。
永泰縣,常年平均氣溫在14.6~20.1攝氏度之間,自大樟溪河谷地向南北兩側山區,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5~0.6攝氏度,相當於向北推移60公里,其中年平均氣溫降低0.56攝氏度/100米;6~9月為0.59~0.6攝氏度/100米;1~2月為0.51攝氏度/100米;其他各月為0.53攝底度/100米~0.57攝氏度/100米。但由於地形的影響,雖海拔高相近,氣溫卻有明顯不同。如該縣西部的嵩口、長慶、梧桐一帶的氣溫比海拔高度低的葛嶺、樟城等地還高一些。河谷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以上,其中梧桐、嵩口等地近20攝氏度。低、中山地區在17攝氏度以下,紫山等中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下。梧桐與紫山兩地緯度相差很少,而年平均氣溫卻差距達5.5攝氏度。各季節的氣溫分布趨勢與年平均氣溫分布相似,實有「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
氣溫逐月變化基本近於周期性,以1月(或2月)為最低,月平均在5.5~11.0攝氏度。2月以後,氣溫逐月回升,上升的幅度以4月最大,達4.5攝氏度左右。至7月(或8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0~29.0攝氏度。8月以後,氣溫逐漸下降,以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攝氏度左右。以樟城和盤谷資料為例,1月為最低值,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0.2攝氏度和6.7攝氏度;7月最為最高值,月平均氣溫分別為35.5攝氏度和24.40攝氏度(見曲線圖)。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就概括了氣候上的寒暑所在。
永泰縣全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之間,溪谷低丘向高山遞增。西部的嵩口、長慶、洑口等地在1500毫米以下,1967年嵩口年雨量僅為1012.3毫米,是該縣的少雨量地區。東北部的白雲、丹雲等地,年雨量達1700毫米多。東南部的二樓,年雨量達到1800毫米以上,是該縣雨量較多的地區。白雲最大年際差值達1536.1毫米;樟城的年際差也達779.1毫米,但多數年份雨量達1200~1800毫米之間。[3]
歷史沿革
公元766年(唐永泰二年)析侯官縣西鄉、尤溪縣東鄉置永泰縣,以年號永泰為縣名。
公元1102年(宋崇寧元年)因避宋哲宗陵諱改名永福縣。
宋時分為豐和、通化、和平3鄉。元代仍沿其舊。明代改通化鄉為中和鄉,清沿明制。
公元1914年(民國3年)因與廣西永福縣同名復改永泰縣。歷屬福州、長樂府、東都、福州、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
公元1936年(民國25年)劃為3個區,公元1942年(民國31年)並為嵩口、葛嶺兩個區。
公元1946年(民國35年)劃為鶴皋、梧桐、嵩口3鎮和泉山、三愛、赤埔、台口、葛嶺、龍鯉、蓋洋、蓮峰、霞東、文輔、大洋、清溪、雁鳳、丹葉14鄉。
1949年8月15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仍沿其舊。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晉江專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61年劃為18個人民公社,1983年劃歸福州市,劃為21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2個鎮19個鄉,後陸續將7個鄉改鎮。
1997年,永泰縣轄9鎮12鄉:樟城鎮、葛嶺鎮、城峰鎮、清涼鎮、梧桐鎮、嵩口鎮、長慶鎮、同安鎮、大洋鎮、塘前鄉、富泉鄉、嶺路鄉、赤錫鄉、蓋洋鄉、東洋鄉、霞拔鄉、紅星鄉、白雲鄉、丹雲鄉、盤谷鄉、洑口鄉,縣政府駐樟城鎮。
2000年,永泰縣轄9鎮12鄉:樟城鎮、嵩口鎮、梧桐鎮、葛嶺填、城峰鎮、清涼鎮、長慶鎮、同安鎮、樟洋鎮、塘前鄉、富泉鄉、嶺路鄉、赤錫鄉、洑口鄉、蓋洋鄉、東洋鄉、霞拔鄉、盤谷鄉、紅星鄉、白雲鄉、丹雲鄉,8個居委會、254個行政村。面積2241平方千米,人口35.87萬人。
2003年,永泰縣轄9個鎮、12個鄉:樟城鎮、嵩口鎮、梧桐鎮、葛嶺鎮、城峰鎮、清涼鎮、長慶鎮、同安鎮、樟洋鎮、塘前鄉、富泉鄉、嶺路鄉、赤錫鄉、洑口鄉、蓋洋鄉、東洋鄉、霞拔鄉、盤谷鄉、紅星鄉、白雲鄉、丹雲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35.8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5萬人。
2004年11月1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永泰縣樟洋鎮更名為大洋鎮的批覆》(閩政文[2005]335號):同意永泰縣樟洋鎮更名為大洋鎮。
物產資源
截止2009年,水能蘊藏量和人均占有地表水居全省之冠。水電開發潛力巨大,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51萬千瓦,其中大樟溪幹流已規劃7級,裝機容量27萬千瓦。地熱水異常面積達2.8平方公里,水溫高、水質好,自冒水溫多在30-70℃,最高達83℃,日出水量可達3000多噸。已發現或初步探明儲量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金、銀、鉬、鋅、紫砂土、高嶺土等10多種。[4]
經濟建設
2008全年生產總值39.13億元,增長1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63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9.33億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13.17億元,增長18.7%。財政總收入1.69億元,增長26.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04億元,增長26.9%。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75億元,增長3.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55億元,增長2.4%;各項貸款餘額9.73億元,增長8.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6億元,增長3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8億元,增長16.1%。堅持對外開放,新批合同外資780萬美元,增長173.7%;實際利用外資577.65萬美元,增長67.4%;出口總值(海關口徑)730.45萬美元,增長105.2%;內資實際到資2.61億元,增長30.9%。
2008年,永泰縣建築業全年完成產值42.03億元,增長26.6%,其中:省外19.03億元,增長21.7%,占建築業產值的45.3%。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入庫稅收4867.75萬元,增長44.45%。推進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全面完成小水電清理整頓工作。界竹口電站主體工程完成90%以上,進入安裝工程階段;白雲抽水蓄能電站已與福建投資開發總公司簽訂開發意向書,並完成預可研招標工作。全年完成水電投資2.01億元,增長11.3%;在建電站11座,裝機容量7.66萬千瓦。全年發電量5.17億千瓦時,發電產值1.03億元。
工業經濟
2008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22億元,增長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98億元,增長38.9%。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33家,比上年增加12家,實現產值13.63億元,增長39.9%。不鏽鋼製品、烤鰻加工、工藝品製造、電力生產供應、紡織服裝等5個行業增長速度較快,成為永泰縣工業主力。福建深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福州環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第48批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填補了永泰縣高新技術企業的空白。
農業經濟
2008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67億元,增長6.1%。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12萬公頃,總產11.44萬噸。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畜牧、水產、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等六大特色產業朝着優質化、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全縣名、特、優水果種植面積0.2萬公頃。李果種植面積0.8萬公頃,產量3.8萬噸;青梅種植面積0.33萬公頃,產量1.55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18萬公頃,產量28.12萬噸;茶葉生產面積0.2萬公頃,產量0.30萬噸;食用菌生產5000萬袋,產量3.59萬噸。農業保險試點穩步實施。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快,大洋龍泰蔬菜有限公司西紅柿種植基地列入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有機梅、芙蓉李、白色金針菇、白雲檳榔芋等生產項目列入福州市首批16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區項目。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家。品牌農業持續發展,取得有機食品認證1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無公害認證3個;4家茶葉精製廠和3家蜜餞企業通過QS認證;順達食品公司「李都」牌蜜餞獲福建省著名商標,「永泰李干」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先後組建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永泰藍豐高蓋山農民蔬果專業合作社為福州市首家。
旅遊產業
2008年,永泰縣成功創建全市第一個、全省第五個「中國優秀旅遊縣」,被評定為「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鎮舉辦「中國永泰趕墟節」。青雲山入選「福州十大名片」。旅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御溫泉酒店建成並對外營業;大樟溪休閒娛樂中心部分項目已對外營業;彌勒之里理療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部分景區周邊開辦了多家農家飯店。全年全縣接待遊客93.8萬人次,增長38.8%;旅遊業總收入2.78億元,增長43.3%。
2010年概況
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7億元,增長11.6%;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3.21億元,增長28%,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不含基金)2.1億元,增長31%。
三次產業持續增長。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9億元,增長5.5%。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進一步發展,新增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和GAP標準出口示範企業各1家,列入農業部第一批全國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單位企業1家。油茶良種繁育及配套技術列為國家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二次產業加快發展。全縣工業總產值32.6億元,增長1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4億元,增長19.2%。成功引進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創意產業園;一批新增工業項目按期推進。永泰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可研報告階段。建築業發展加快,完成建安產值86.55億元,增長37.8%;建安和房地產業入庫稅收1.3億元,增長34%。第三產業拉動明顯。旅遊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年接待遊客166.1萬人次,增長20%;創旅遊產值4.29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億元,增長18.1%。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3億元(含兩路),增長56.6%,超額完成市下達的42.56億元任務。項目數量、年投資計劃完成情況和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全年簽約外資項目3項,總投資5500萬美元;內資項目12項,總投資56.02億元;新批合同外資119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75萬美元,出口總值1416萬美元,均超額完成年預期目標。內資實際到資5.55億元,增長40.5%。[5]
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
2008年,永泰縣完善41個「雙百工程」示範村和整治村新農村建設規劃。「雙百工程」試點村共新建住房863幢,完成造福搬遷139戶620人。完成20個行政村通水任務,被列為福建省第五批初級水利化縣。農村公路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全縣254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總里程達739.5千米,總投資2.65億元。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年度任務450口全部完成;「家園清潔」行動15個鄉鎮155個村通過驗收,嵩口鎮被列為全省示範鎮。132個行政村村部建設全面完成。新建行政村水泥籃球場17個、體育健身路徑15條。舉辦新型農民科技培訓495期,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1006人。
城市建設
2008年,永泰縣按照省會中心城市「後花園」的定位,高起點進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路網框架規劃和人口用地專項規劃,編制了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燃氣規劃、城區住房建設規劃。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持續推進,吉祥小區、泰盛名居、永福廣場、鴻景家園、北門閩峰小區、建工影劇院等地塊開發建設加緊進行。城區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綜合整治成效明顯,拆除違規建築68座、違章搭蓋28處;新鋪設人行道3305平方米,修復破損路面845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5300平方米;增設縣公路收費站至城峰工業區路燈,更新江濱路路燈;組建龍翔客運出租車公司,城區全面布設交通標識,重要路段設置交通減速帶。向福永高速公路線路走向規劃及工程預可方案已通過審查。
各項改革
2008年,永泰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機關效能建設取得新成績,績效評估年度考評成績位居福州八縣(市)第三名。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120個村落實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國有資產監管、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儲轉讓進一步規範。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和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紮實推進。堅持機關事業單位進人「凡進必考」,公開考錄國家公務員21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8名、進城教師58名。創新人才開發機制,依託縣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建立人才信息庫,出台《永泰縣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勵辦法》。
人民生活
2008年,永泰縣城鎮居民醫保工作全面啟動。新農合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參合農民23.7萬人、參保率81.81%。實施省市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辦法,為城鄉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就學和生活援助。實施「白內障復明工程」,使78名患者重見光明。初步建立城鎮廉租住房制度,按規定要求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問題,城區學校共接納農民工子女2613人。全縣新增就業崗位3062個,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229戶26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46人,解決農村貧困家庭「一戶一就業」192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390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210人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15元,分別增長24.5%、12.3%。
文教衛生
2008年,永泰縣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16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項目部分竣工,15個農村中心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部完成。被授予「首批福建省讀書援助示範縣」。以優良成績通過省、市對縣教育督導評估驗收。組織實施科技項目省級1項、市級7項、縣級21項。永泰三中科技實踐活動課題《保護名山室研究》獲得第二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椽板龍、紙獅、虎尊拳、安海拳成功申報為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嵩口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完成長慶、蓋洋、嶺路3所鄉鎮衛生院門診樓建設。全面啟動免費婚檢服務,恢復婚檢以來全縣婚檢率達85%。組隊參加第六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各2項;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5‰,通過了省計生工作年檢。
永泰一中發展歷史
永泰一中是一所創辦於1902年的百年老校。她坐落於永泰縣城龍峰山麓,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人才輩出。校園松樟交柯,綠蔭成片,因勢矗立,錯落有致。如果說參天的古木和掩映其間的古舊門房見證了城中創辦以來的育才輝煌,那麼雄踞於校園之巔的百年校慶獻禮建築——科學樓則展現着當今一中的辦學風采。多年來,永泰一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創辦以來,為社會輸送了三萬多名優秀畢業生。1978年學校被認定為莆田地區重點中學,1981年被認定為省重點中學1992年被定級為省三級達標校,2004年5月升格為省二級達標學校,自1993年以來連續被授予第五、六、七、八屆省文明學校,2000年以來連續被評為第二、三屆省警民共建先進單位。
水利發展
赤壁生態景區永泰水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大樟溪在境內流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78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0.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72萬千瓦。永泰的水利工程可追溯到宋乾道年間,系農民自修自用。樣式有山塘、旱池、陂渠等。但工程小,受益面積少,抗旱能力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組織農民興建蓄引水工程,陸續建成了尖山水庫、先進水庫、頂隔水庫、大喜水庫、白雲水庫、汪洋水庫、方廣水庫、丘洋水庫等和灌溉面積達千畝以上的東升渠、翻身渠、高湖渠、環山圳等,還建起了一批水泵站。在興修水利工程的同時,積極利用水能資源發展水電事業,1957年建成第一個水電站——梧桐水電站。1994年全縣有水庫76座,引水工程5117個,其中蓄水百萬畝以上的水庫10座,10萬畝以上的水庫33座,還有機灌站、電灌站等,有效灌溉面積達17.54萬畝。全縣有水電站160多座,裝機容量達5.03萬千瓦,其中1000千瓦以上電站的6座,500~1000千瓦水電站8座,100~500千瓦電站22座。
林業發展
永泰天門山永泰山場遼闊,森林資源豐富,是福建省重點林區。林木除杉、松、竹外,還有眾多種類的雜木和許多古稀珍樹。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國家曾在洑口、嵩口、梧桐等地建立國營採伐場,實行合理採伐。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現全縣性嚴重的濫伐,致使森林遭到嚴重的破壞。1973年國家撥巨資在丹雲大湖辦國營林場,營造速生林。1975年全縣有集體林場24個、國營林場1個。1987年全縣林木蓄積量為534.7萬立方米,有林地面積為164.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4%。90年代後,森林得到較好的保護,1994年林木蓄積量為479萬立方米,有林地面積為22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2.2%,林業總產值達1.06億元。[6]
著名景點
城東南塔山公園有烈士墓、聯奎塔。蓋洋赤嶺風雅清幽的闇亭寺景區,千峰聳立,別具特色。白雲鄉姬岩(雞岩)濃蔭覆翠,雲霧繚繞。樟洋棋杆院裡村高蓋山(名山室)有紫蓋峰、龍嶺池、飛升台諸勝。葛嶺方廣岩有天泉閣、玉泉洞、「一片瓦」、脫凡樓等景,為閩山勝地。名勝古蹟還有城峰太原灘唐代石刻「清流戲鳳」,赤錫溪門桃源洞,嶺路青雲山青龍瀑布、狀元洞、水簾宮、八仙崖、雲天石廊、玉女相思岩、鯉魚潭、神谷、天池(古火山口),塘前小雄溪龍潭瀑布、鋪錦灘、莒溪尺五樓,嵩口壽春寺、德星樓、祭門司遺址、林帶溪石刻,梧桐教忠寺、岩侖洞、宋狀元鄭僑墓,樟城重光寺,富泉力華瑞應寺,同安鳳凰寺、清涼白鶴仙山、極樂寺,長慶下祭寺(能仁寺)、文昌閣(奎光閣)、龍門石刻。
永泰赤壁景區:
赤壁景區占地23平方公里,計劃投資1億元,截至2012年,已投入4000多萬元。赤壁溪貫穿景區全境,共有九十九彎、八十八曲,溪水清澈見底,森林植被完好,瀑布凌空飛瀉,奇峰千姿百態,石龍蜿蜒盤旋,石柱直插雲霄。景區內有紅豆杉、柳杉王、刺桫欏群等珍稀植物,還有山羊、穿山甲、短尾猴等野生動物。
樂峰赤壁生態風景區野生短尾猴赤壁景區已開發出千米石龍、百米石柱、赤壁瀑布、珠簾瀑布、野外燒烤場、天然猴觀賞園、自然生態觀賞區等十大景點和五公里長的赤壁溪漂流項目。其中不惜以高造價修建的千米棧道是福建省景區僅有的風景線。景區正在加緊對天池草原、仙女峰、石走廊的開發及景區配套設施建設。赤壁生態景區位於福州市西面的永泰縣境內,閩江南港的大樟溪畔,面溪靠山方圓23平方公里。景區距福州市區僅40公里,緊靠永福省道公路,交通便捷。赤壁潭上懸崖有元末潮洲總管王翰書刻「赤壁」大字,因此而得名。此外,清李拔刻「中流砥柱」,知縣三原王鋼書刻「崢嶸江表」均完好無損。景區內山巒起伏,奇峰怪石,惟妙惟肖;飛瀑疊泉,溪澗縱橫,水碧泉甘;林木蔥蘢,山花俏麗,鳥鳴蝶舞,呈現着大自然的旖旎風光。瀨下河灘,古渡石刻,原始梯田,峽谷溪漂,雙溪戲猴,雲海龍脊,赤壁瀑布,棧道古藤,田園山莊,赤壁天池十大景片更是堪稱奇觀,故有小黃山之美稱。
赤壁生態景區已成為我省著名旅遊景區之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景區保持了原始粗獷野趣極強的自然風貌,成群結夥的頑猴時常出沒,伴隨遊客,山羊、野兔、穿山甲、狸貓、小浣熊等野生動物穿梭自如。植物生長繁茂,種類多樣,有維管束植物多達70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水松、銀杏、刺桫欏等就有近20種。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生態藤山林自然保護區及福州農業經濟開發區。[12]主要景觀:峽谷瀑布、天湖草場、石柱古柏、懸崖峭壁、海豚戲球、板龜吸水、雄獅瀑布、巨蟮入洞、幽谷瀑布、佛光潭、擎天一柱、洗墨崖、大仙桃、無源三疊瀑布等。[7]
特色產品
永泰芙蓉李永泰特產主要有永泰芙蓉李、青梅、柿子、板栗、福桔、西甜瓜等水果及其產品,此外香菇、綠茶、茶籽油、地瓜燒酒、加飯酒及竹草編、軟木畫等也極具特色。永泰蜜餞聞名遐邇,主要產品有李干、化核嘉應子、蜜李餅、鹽水梅、酸梅露等。
榮譽稱號
永泰草編中國建築之鄉
中國武術之鄉
中國李果之鄉中國優秀旅遊縣
中國溫泉之鄉
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