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藏寺 (北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藏寺 (北京)
圖片來自sogou

法藏寺,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幸福东街南口处,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

简介

法藏寺旧址的所在地原名“霍家桥”,今称“火桥”,尚有“火桥北里”地名。

法藏寺在幸福东街南端以东,铁路西侧,旧址今为龙潭路以北、铁路西侧的绿地。火桥北里在铁路东侧,与该绿地隔铁路相望。

法藏寺原名弥陀寺,建于金朝大定年间(1161年—1190年)。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太监裴静善重修,更名为法藏寺。法藏寺内有一座法藏寺塔,俗称“法塔”或“乏塔”。塔在寺的后院。法藏寺毁于清末民初,仅存一塔。

清朝吴长元辑录的《宸垣识略》记载:“法藏寺在霍家桥,俗呼白塔寺,盖弥陀塔也。大定中建,景泰间修,更曰法藏。”“法藏寺弥陀塔中空可登”。清末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九月重阳日游法藏寺,登塔眺远。寺在左安门内,后寺圮,唯塔独存。”清末震钧写的《天咫偶闻》记载:“天坛之东有法藏寺,浮屠十三级,登之所见甚远,都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寺已毁尽,惟浮屠仅存,而往者如故。其中容人之地无多,登者蚁附近至绝顶,则才容二客挨肩而过。斗室之中,喘息不得出,竟不知其何乐。”明朝郭正域有诗赞法藏寺曰:“古刹城南寺,莲花处处开。金轮平地转,香雨半天来。清话逢元度,论文有辨才。真如非幻境,云水两徘徊。”因为北方地高风急,所以过去的塔多为实心而无法攀登。法藏寺塔是少有的空心可攀登的塔。旧时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攀登法藏寺塔的人终日不绝。那时重阳节登高,北京北城居民一般去阜成门外的五塔寺,南城居民一般来法藏寺塔。 另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法藏寺僧人举办法会,在塔内各层的佛像前点灯,夜晚灯光映照法塔,伴随着法会的梵呗之声。文人将此描绘为“金光明空,乐作天上”,“诸佛诸魔向灯笑”。1966年至1967年间,由于塔身倾斜严重且有裂痕,又由于塔旁铁路由单行线改为双行线,所以法藏寺塔被拆除。

法藏寺塔高约33米,7层、8面,第一层为入口无窗户,其他6层每层有8个窗户(每面一个),每个窗户前有坐佛一尊,每尊佛前有油灯一盏。从第一层的入口进塔后,有砖砌螺旋式台阶,越往上台阶越窄,到第七层只能容两人一上一下。第七层内有两块石碑,刻着该寺建立经过。塔顶为铜制,并有金属条从塔顶暗通到地下,这使该塔不遭雷击。

法藏寺塔是老北京很有名的古迹,也有不少传说故事。法藏寺塔别名“乏塔”。传说鲁班北京内城西城有五座塔:庆寿寺双塔万松老人塔白塔寺北海白塔,而东城连一座塔也没有,于是和妹妹说想在东城造一座塔,获得妹妹赞同。兄妹俩在杭州西湖仿雷峰塔造了座塔,随后让这塔到北京东城去住。这塔答应后,化身为黑大汉,从杭州往北京东城走,很快走到离北京内城不远处的法藏寺,却因在寺旁贪看别人赌钱玩而误了时辰,天亮了不能再移动,只好现了原形,成了法藏寺塔。北京人说:“鲁班爷修的塔,走累啦,站在这里啦,真是‘乏塔’,咱们就叫它乏塔吧。”

2001年,崇文区园林局曾计划在法藏寺旧址东南的龙潭公园新建“法塔夕照”景区,即在公园西北门附近重建法藏寺塔。这一地点位于法藏寺旧址以东数百米处。但该计划最终并未实施。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