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諾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泰诺人(Taíno)隶属阿拉瓦克人(Arawak),是加勒比地区主要原住民之一。在15世纪后期欧洲人到达之前,是古巴、牙买加、伊斯帕尼奥拉岛(现在的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国)、大安的列斯群岛中的波多黎各、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和巴哈马等地最主要的居民,在那里他们被称为卢卡亚人|Lucayans(Lucayans),他们所说的泰诺语|Taíno language,属于阿拉瓦克语系(Arawakan)之一。
泰诺人的祖先是从南美进入加勒比地区的。按接触时间的不同,泰诺人被分为三类:西泰诺人(牙买加、古巴大部、巴哈马);典型泰诺人(伊斯帕尼奥拉岛和波多黎各);东泰诺人(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泰诺族群与小安的列斯群岛南部的加勒比人存在冲突。
在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到达时,伊斯帕尼奥拉岛(现在的多明尼加和海地)有五位泰诺酋长和五块领地,每块领地作为贡土,由各自的大首领(酋长)执掌。埃伊地(Ayiti)(高山之地)是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泰诺土著名,该名字在海地克里奥尔语中一直作为对“海地”的称呼而延用至今。
古巴,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大岛屿,原划归29个酋长。后来大部分原定居点变成了西班牙殖民城市,但仍保留了原来的泰诺名称,譬如:哈瓦那、巴塔瓦诺(Batabanó)、卡马圭、巴拉科阿、巴亚莫等。古巴一词来自泰诺语,其确切含义不清楚,但它可被译为“沃土辽阔”(cubao),或“好地方”(coabana)。
波多黎各也作为世袭领地归属于泰诺部落酋长。在西班牙征服时,最大的泰诺人集聚区可能超过了3000人。
泰诺人历史上的邻敌是另一起源于南美的民族——加勒比人,主要生活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两个族群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术研究的主要科题。在15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由于受加勒比人的侵袭,泰诺人逐渐被驱往加勒比地区东北(现今南美之外的地区)。众多妇女遭虏掠,导致很多加勒比妇女都会讲泰诺语。
西班牙人在1492年第一次抵达巴哈马群岛、古巴、伊斯帕尼奥拉岛,而后进入波多黎各。由于首次远征中,西班牙人没有带女性,因此,他们就与泰诺妇女同居,结果导致混血儿(麦士蒂索儿童)的出现。在海地,西班牙人对泰诺妇女的性侵行为也屡见不鲜雷捷|1907|p=23阿克莱恩 et al.|2003|p=12。学者们认为,在古巴存在大量的麦士蒂索人(种族与文化的混合),类似情况的,还有几个遗存止19世纪的印第安村庄。
在西班牙殖民者定居后,泰诺族就成为一个灭绝的种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对传染病的免疫能力。第一次记录在伊斯帕尼奥拉岛[1] 爆发的天花病疫是在1518年12月或1519年1月。将近90%的当地人死于这场瘟疫。阿博特|2010另外,殖民者带来的战争以及残酷奴役,还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到1548年克里斯普|2006,本地人口已降至不足500人。
起源
目前关于西印度群岛土著民的起源有两种理论。
- 其中之一提出,泰诺人的祖先来自亚马逊盆地中部,并且与雅诺马马人有关。这是通过语言、文化和陶瓷等证据来证明的。他们先是迁到北部海岸的奥里诺科河谷。从那里,经现在的圭亚那和委内瑞拉进入特立尼达岛,抵达西印度群岛,然后再沿小安的列斯群岛到达古巴和巴哈马群岛。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包括这些人在奥里诺科河谷的古文化遗迹以及他们的亚马逊盆地语言。
- 另一种称为“环加勒比海”的理论争称,泰诺人的祖先源自哥伦比亚安第斯地区。提出这一概念的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海恩斯·斯图尔特”(Julian H. Steward),表明了从安第斯山脉到西印度群岛的迁移过程以及向中美洲、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南美亚马逊盆地的并行迁移过程。
作为史实的泰诺文化据信在西印度群岛已高度发达。泰诺人创作的故事说,他们出自现今伊斯帕尼奥拉岛上一座圣山的山洞中。在波多黎各,21世纪的研究显示,极高比例的人群都带有美洲印第安人线粒体基因组(MtDNA)。而在发现的两个主要单倍型基因中,有一个在泰诺祖先组中并不存在,因此,其他美洲印第安人也是泰诺人基因祖先之一。
粮食和农业
泰诺人的主食包括蔬菜、水果、肉类和鱼。因西印度群岛从无原生大型动物,因此,他们捕捉和食用小型动物,如硬毛鼠及其他哺乳动物、蚯蚓、蜥蜴、海龟和鸟类。他们用渔叉抓海牛,使用网、叉、毒、篱或钓钩来捕鱼;利用驯化的鸟来诱捕野生鹦鹉,从树上和其他植物中抓鬣蜥。泰诺人还饲养动物以长期食用:鱼和海龟分别被养在堰池里,硬毛鼠和犬则被关进畜栏中。
由于该地区缺乏较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泰诺人都成为了技艺娴熟的渔民。其中一种捕鱼技术就是雷莫拉(䲟鱼)钓,即用鱼线将䲟鱼系在独木舟,等待䲟鱼将自身吸附到另一条更大的鱼身上,甚至是海龟身上。一旦吸到,男人们就会跳入水中,将它们捕捞上来。泰诺人使用的另一种捕鱼方法是,将切碎的番泻叶(senna)灌木根茎抛到附近的小溪或河流中,一旦鱼吃下这种饵食,就会被麻醉很长时间,渔民就可抓获它们。这种毒并不妨碍鱼的食用性。大部分泰诺族男孩还常在浅水和红树林中采拾贻贝和牡蛎。
在波多黎各、伊斯帕尼奥拉岛和牙买加等较开化的岛屿上,泰诺群体更多地依赖物于农业。重要的块根作物地,如作为主食的木薯,事先通过堆土(Conucos)改善土壤排水和肥力,并延缓侵蚀,使作物能更长时间地储存在地下。不太重要的作物耕地,如玉米地,只是通过简单地刀耕火种方式进行清理。通常情况下,Conucos高3英尺,周长九英尺,排列成行。主要块根作物是尤卡/木薯、一种栽培的可食用木本灌木和淀粉块根,使用一种木制锄头“Coa”来种植。妇女们加工处理各种有毒木薯,通过压榨挤出毒汁,再将根块磨粉后烤成面包。甘薯(红薯)是接下来另一种重要的块根作物。
而南美大陆上的做法相反,他们并不将玉米磨粉烤面包,而是直接将玉米棒煮熟后吃掉。在大陆,玉米面包发霉的速度较西印度群岛高湿环境下的木薯面包更快。泰诺人还栽种南瓜、豆类、辣椒、花生、菠萝、烟草、葫芦(西印度南瓜)并在屋子周围种植棉花。其他水果和蔬菜如:棕榈果,番石榴和泽米(Zamia)根等均采自野外。
西班牙人与泰诺人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登上了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上,这是泰诺人遇到的首批欧洲人。哥伦布描述泰诺人身材高大、体格匀称,性格善良、高尚。 哥伦布曾写道:
他们与我们进行了交换,把他们最好的东西给了我们,...他们取悦我们...他们非常温和,没有恶意;既不杀戮也不偷盗...殿下可以相信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他们爱邻居如自己,有这个世界上最甜美的语辞,并且很温顺、很开朗。
当时,泰诺人的邻居有古巴西端的“瓜纳哈塔贝人|Guanajatabey”(Guanahatabeys)、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瓜德罗普到格林纳达的“岛屿加勒比人”、佛罗里达的“蒂穆夸人|Timucua”(Timacua)和“艾斯人|Ais people|艾斯(Ais)部落”。泰诺人原称的瓜纳哈尼(Guanahaní),被哥伦布改名为“圣萨尔瓦多”(西班牙语为“神圣救世主”),而哥伦布对泰诺人“印第安人”的称呼,现已涵盖西半球所有的原住民。有一群泰诺人曾陪同哥伦布乘船返回了西班牙。
在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时,他开始要求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泰诺人向他进贡。根据柯克帕特里克·塞尔的描叙,每个超过14岁的成年人按规定必须每三月交纳一只足金鹰铃(hawks bell),金铃不够时,代以25磅棉纱。一旦收不到这些贡赋,西班牙人会砍断泰诺人的手,并扣住他们直至血流尽而死。这些残忍的做法激起了泰诺人对西班牙人很多次的抵抗,这些抵抗活动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则没有。
1511年,波多黎各的阿圭巴纳二世|Agüeybaná II、阿拉西博|Arasibo(Arasibo)等几大酋长与加勒比人结盟,试图推翻西班牙人。但起义遭到胡安·庞塞·德莱昂总督的印第安-西班牙军队镇压。泰诺酋长哈土依(Hatuey)带领400名当地人从伊斯帕尼奥拉岛逃到了古巴,并与古巴当地人联合到一起。1512年2月2日他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1520年,一名叫恩里基|Enriquillo(Enriquillo)的泰诺酋长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发动了3000多名泰诺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暴动。迫使西班牙皇室政府赐予了这些泰诺人土地和特许令。尽管该地区存在小规模的西班牙军事力量。但他们经常通过外交单位,或在强大的本土盟友帮助下,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为换取季节性薪水及宗教和语言教育,泰诺人被要求为西班牙人和印第安土地拥有者工作,这种强迫劳动制度是监护征赋制的内容之一。
參考文獻
- ↑ [文章網址 伊斯帕尼奥拉岛],來源,文章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