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錫縣城隍廟舊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無錫縣城隍廟舊址
圖片來自sohu

无锡县城隍庙旧址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恒隆广场(Center 66)南侧的后西溪广场上。该建筑建造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历经变迁,现存庙门戏台和一些附属建筑。

介紹 

无锡之有城隍庙始于宋代,原建筑位于无锡县衙西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熊懋徙建城隍庙于三皇街,正统二年(1437年)庙毁,知县项伾重修。后知县范泽又修,邵宝撰写了重修记。渐至明末,迭有修葺。清康熙初,无锡知县吴兴祚又重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大殿倒塌,地方人士进行募资修建。嘉庆年间,增建了西偏厅、堂屋、走廊、庑舍等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城隍庙被太平軍烧毁,仅剩头门及仪门。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邑人吴汝渤等集资兴修,才重建内殿。

当时整座庙的建筑,由门头、仪门、庑舍、大殿、庭院等部分组成,其中门头挂“城隍庙”竖匾,仪门书“你来了吗”横额一块,戏台直通大殿,中间有一空地,可容千人。正中大殿屋檐下挂有一把大算盘,两旁写有四句歇语:“人有千算,天只一算,阴谋暗算,总归失算。”殿内神龛中供城隍神像,旁立判官,神案前有八个泥塑皂隶,还有牛头马面。大殿后是庭院,庭院内有后殿,供有比大殿中略小的城隍神像一尊,是要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抬至惠山朝拜东岳行庙之用。另有内殿,为城隍卧室,供奉城隍夫人。

辛亥革命后,庙宇作为民居、学校。1983年改为崇安区少年宫,存有偏厅、廊庑、廊亭、侧门等建筑。其中,戏台与庙门相连,呈凸字形,门旁置抱鼓石一对,浮雕日月麒麟图案,两边厢房构成戏台的两翼,是化妆间、道具室。过去有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廿八为城隍诞辰,每于前一日请戏班演京戏两天酬神,民众聚观于殿内。戏台高约3米。台口两侧立花岗石方柱一对。石柱北面和东西两面内侧各镌楹联一付。北面楹联,其上联为:“神听和平,雅奏重番新乐府”,下联为:“民钦正直,崇台式焕旧规模。”

2008年11月,因建恒隆广场,东大街各建筑悉数拆除,崇安区少年宫内的城隍庙亦在列。2013年9月,随着无锡恒隆广场的开幕,拆迁时悉心保存的城隍庙旧址原建筑构件亦予重组回迁,使六十余年内一直藏于其他建筑内的城隍庙重得面世。

逸事

  • 无锡县城隍庙原在无锡县衙门西侧,后遭祝融,惟城隍神像被抢救出来,抬至三皇街郑公祠旁暂居。无锡郑氏后裔也慷慨捐出郑公祠南侧原郑元和的宅第,重建了无锡县城隍庙,这即是如今之城隍庙。至于郑元和,亦为一古代名人。此人出身于宦绅之家,生活常不检点,曾堕落成乞丐,相传“莲花落”就是他所创。后来,名妓李亚仙与他相知,收留了他。郑受李亚仙鼓励,发奋读书,最后一举高中。各剧种中的“绣襦记”便是由郑元和、李亚仙的故事编成的。
  • 在过去,凡新任县令必到城隍庙中斋宿,以示报到。此外,在民间,若家中有人去世,亲属便要到城隍庙烧“回头香”,需在夜里从后门进入大殿,烧纸后,摸着每根殿柱转一圈,以免亡者被锁在柱子上受罪。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