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世杰 (金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世杰
出生 1661年2月13日
南明
逝世 1721年10月5日
大清台湾诸罗县竹堑
职业 台湾乡绅
王世杰
新竹城隍庙的王世杰长生禄位
王世杰
新竹竹莲寺的王世杰长生禄位

王世杰(1661年2月13日-1721年10月5日[1]),原名公禄元安世杰福建泉州同安县金门城外东沙人(今金门县金城镇珠沙里东沙),为康熙年间(具体时间一说是在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左右[2])带领汉人迁居开发竹堑地区(今台湾新竹市一带)的主要人物,兴筑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后代捐献了土地、资金给不少新竹市的庙宇,如新竹都城隍庙竹莲寺及“东瀛福地土地庙[3]。他后来于巡视水圳时被当地原住民出草袭杀,死后归葬金门蔡厝太武山麓,其在金门的古厝与古墓已被金门县政府公告为县定古迹[3]

生平

王世杰出生于明末清初的明永历十五年正月十五日(1661年2月13日),三岁时(1663年)清军从明郑手中攻下金门厦门,进行迁界,王世杰与父母王尚春、何媛娘及两位兄长世什、世传因而随乡人搬到同安县城,不久父母相继过世,兄弟三人相依为命[3][1]

康熙十三年(1674年)发生三藩之乱,明延平王郑经耿精忠之邀反攻闽南,迁居之金厦居民逐渐重返故乡,王世杰在此时曾加入郑军当军伕[3]。后来康熙十九年(1680年)金门再次被清军攻陷后,王世杰随郑军撤回台湾[3]

郑克塽继位后,台湾北路的原住民兴兵反抗明郑,王世杰以运粮官的身分与军队前往镇压,后来因功获准以“跑马定界”赐其拓垦之权,王世杰便挑中竹堑之地[3][2][1]。后来因为施琅灭了明郑,清朝并实施海禁,使王世杰一时无法返乡招募人力,只能进行小规模开发[3]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世杰返回金门与兄长一同到同安扫墓祭拜父母,并于十月二十日(11月12日)将父母迁葬回金门兰厝山[3][1]。而后当清廷对台政策开放后,王世杰两度返乡带侄孙与乡亲约一百多人回到竹堑拓垦农地,兴修水利,奠定汉人在竹堑地区的基础[3]。其开垦区域以竹堑社社域境内,后来的东门街、暗街仔为基础,向西北、西南开垦,形成了竹堑北庄与竹堑南庄两个垦区庄[2]。而王世杰为了照顾留在金门的族人,他在浦边建了一座二落大厝,并在竹堑设祭田,将其营收送回金门供年节祭祖、修护祖坟、祖厝之用,此一措施直到马关条约台湾割让后才中止[3]。在此同时,为了令其迁居竹堑的乡亲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从金门请了土地公过来竹堑建庙供奉,为今新竹市东门街(暗街仔)的“东门堡福德祠”(俗称“东瀛福地”)[3]

台湾通史》〈王世杰列传〉记载他“康熙五十馀年,始垦海滨之地:曰大小南势,曰上下羊寮,曰虎仔山,曰油车港,曰南庄,凡二十有四,为田数千,岁入谷数万。既又垦迤南之地:曰树林头,曰后湖庄,曰八卦厝,曰南雅,曰金门厝,曰姜寮,曰北庄,凡十有三社。俨然一方之雄矣。”依照竹莲寺新竹城隍庙长生禄位来看,王世杰应该也捐纳监生的功名。

康熙六十年八月十五日(1721年10月5日),王世杰于巡视水圳途中遭到原住民袭杀,首级被取,其族人用金属铸一头入殓,葬于金门蔡厝太武山麓,因为王世杰后代定居台湾,所以扫墓之事委由留在金门的王世杰兄长后裔代行,王世杰墓亦被称为“金头壳墓”[3][1]

其他

王世杰家族在乾隆初期因为诉讼官司影响开始衰落,后人较知名者有王士俊,为新竹著名仕绅郑用锡的老师[3]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1. 1.0 1.1 1.2 1.3 1.4 王世杰古厝与古墓.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Chinese (Taiwan)). 
  2. 2.0 2.1 2.2 曾品沧. 《台湾历史辞典·王世杰》 四版一刷. 远流. 2006-09-25: 206页. ISBN 957-01-7430-7.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黄振良、陈炳容 (2009年11月). 《前人的足迹 金门的古迹与先贤·竹堑垦首 王世杰》. 金门县金城镇: 金门县文化局. pp. 147-157页. ISBN 978-986-02-1047-7.

对外连结

王世杰.台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