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甘泉寺 (桃园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泉寺 (桃园市)
图片来自pixnet

甘泉寺,旧称福龙寺福龙山寺,是位于台湾桃园市观音区观音里的观音寺,为观音区地名的由来。

沿革

在咸丰十年(1860年),相传竹北二堡石牌岭庄一名叫黄等的人在河流中捡到近似观音的石像,并将此石观音建置于路傍,成为众人崇拜的对象。半年后,白沙墩庄黄云中黄云中,字文伟,祖籍广东陆丰,台湾客家人,1822年生,贡生。在咸丰年间,他与当地闽人首领郭火金和谈,平息该地的闽客械斗。1894年去世。曾孙黄贻徐曾任职观音乡户籍课长。等发起募捐,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建筑寺宇奉祀之,称“福龙山寺”、“福龙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水曾献殿联,上书:“法雨化甘泉苍海波中闻贝叶,慈云流淡水白沙堆土显昙花。”

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于庙宇破损严重,埔顶庄曾坤房、石观音庄刘文进等乡绅发起修建募款,六个月完工,并改名为“甘泉寺”。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阿房等重新改造。1905年建立的南崁公学校石观音分校(今观音国小)过去尚无校舍时,借用庙堂上课。

1991年,庙前广场被征地为桃园客运汽车停车场和调度站,引起信众不满。1993年整修,1997年完成。1997年委由圣光公司在庙宇后墙施作长17.6、高10.5公尺的铜制浮雕,图案两旁有金童玉女,另外两只神龙腾云驾雾。

2002年报导时,地址在观音乡观音村甘泉街一号,紧邻观音乡公所。

祭祀

农历正月二十,天穿日,当地客家人会来此庙膜拜。除顶礼还愿外,因客家习俗在天穿日工作会招来不幸,因此来庙祭拜也有消灾解厄效果。日治时期,观音庄首长还选在这日开放白沙岬灯塔,让上完香的客家人至灯塔游玩,借此拢络人心。观音文化工作阵,曾在这天举办灯塔节活动,让观音的客人耆老重温当年。

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会举行神猪比赛。在2011年报导时,台湾动物社会研究院主任陈玉敏说,全台湾观音寺839家中,只有竹林山观音寺、观音甘泉寺、竹北莲华寺三家会举办此比赛。

昔日,此地的客家人会让小孩拜此石观音为契子。庙方管委会总干事曾献斌曾表示,石观音曾托梦指示共有16尊石观音像流落各地,希望信众代为协寻,于是庙方依据神明指点,依序在云林古坑台中太平、及苗栗狮头等地找到8尊圣石,其中5尊以分火形式作为其他庙宇供奉主神,自留3尊奉祀,在石观音文化节活动也以会邀请各地的石观音回家扫街绕境。

地名

因此寺皈依者增加,当地形成聚落,地方名“石观音街”,后来发展成石观音庄。1920年,日本政府时行施州厅制度,删除“石”字,定名“观音庄”,战后改名“观音乡”。

名井

此庙的甘泉井传说以能治病闻名。该井处于低洼处,南方及东南方地势较高且均为受压地下水层,在加上泉井旁约一百公尺处为观音溪,因此为自流井。

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时,多有信徒会来此泉水取水。香客会携带水桶,沿甘井亭的阶梯走到泉眼处取水;若取用量并不大可直接到正殿的观音像前装取水。在台湾日治时期的《桃园厅志》就记载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七月,当时有患眼疾者用此庙挖出的泉水洗眼,洗之即愈,人们皆感到惊讶,数十里外之百姓亦来参谒,声名远播,便改寺名为“甘泉寺”。另说发生在光绪十二年,在修庙时发生。还有一说是传闻捡到石观音的黄等发现涌出泉水,患者痊愈。清治时期的《新竹县志初稿》则记录相传石观音也是从泉水出现。

丁善玺在拍《八百壮士》被爆伤,在医院躺了一个月。这时丁妻萧蓉梦到南极仙翁要她去中坜找观音治疗她先生的病,辗转到观音乡找到甘泉寺。丁善玺喝了该寺的井水后伤痛减轻,后来又在一场高速公路的车祸中幸运生还。因此,夫妻从天主教改宗佛教,太太还皈依华严莲社的南亭法师。丁导演为了还愿遂拍摄佛教主题电影的故事《阴阳有情天》,由妻子亲自饰演观音,男女主角分别是秦汉徐枫。在电影上映时,丁善玺本想把妻子梦中景况写一篇文字大肆宣传一番,但唯恐被人说成导人迷信,招致影片禁映,之后才在佛教会对居士说。李翰祥在1981年投稿在《民生报》的连载文章,以多篇文章详述此事。

在拍《旗正飘飘》时,丁善玺及妻子萧蓉、林青霞杨丽菁等人参加此寺的一百零一年周年庆典与抗战殉难军民追悼会。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