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献公」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物生平
SYM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5 次修訂)
行 1: 行 1:
== 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人物篇之-秦献公 ==
 
{{#ev:youku|XMzcxMzMzOTc0OA|center}}
 
 
== 秦献公 ==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吕氏春秋]]》记载公子连。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他为了终止秦国继续沦落的脚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名称=秦献公
 
|名称=秦献公
|图像=[[File:秦献公.jpg|缩略图| |[http://ly3077.blog.163.com/blog/static/134217609201181861041288/ 原图链接]]]
+
|图像=[[File:秦献公.jpg|缩略图|
 +
居中|[http://ly3077.blog.163.com/blog/static/134217609201181861041288/ 原图链接]]]
 
|图说=
 
|图说=
 
|别称=秦元献公、秦元王
 
|别称=秦元献公、秦元王
行 42: 行 34:
 
|着作=
 
|着作=
 
}}
 
}}
== 人物生平 ==
 
  
秦献公初出奔于魏。[[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后庶长菌改杀出子,他乘机回国,被菌改迎立即位。曾废止从死(殉葬)制度,城[[栎阳]](今陕西省今西安市阎良区),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
+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吕氏春秋]]》记载[[公子连]]。[[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
 
 +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他为了终止[[秦国]]继续沦落的脚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
 
 +
=='''人物生平'''==
 +
 
 +
[[ 秦献公]] 初出奔于魏。[[秦惠公]]死,子[[ 出子]] 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后庶长菌改杀[[ 出子]] ,他乘机回国,被菌改迎立即位。曾废止从死([[ 殉葬]] )制度,城[[栎阳]](今[[ 陕西省]] [[ 西安市]][[ 阎良]] 区),在蒲、[[ 蓝田]] (今[[ 陕西]][[ 蓝田]] 西)等地设县。[[ 秦献公]] 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 石门]] (今[[ 山西]][[ 运城]] 西南),斩首6万,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
 +
 
 +
==='''太子被废'''===
 +
 
 +
[[秦献公]]于[[前424年]]出生。<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生献公。</ref>[[秦献公]]出生前,[[秦国]]国政长期由权臣把持。[[秦献公]]的曾祖父[[秦怀公]]遭[[庶长]]鼌为首的大臣们围攻,自杀而死,其祖父[[秦昭子]]早死,[[秦献公]]之父[[秦灵公]]继位。<ref>《史记·卷五·秦本纪》:怀公四年,庶长鼌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ref>[[秦灵公]]死后,身为[[太子]]的[[秦献公]]没有能够继位,权臣迎立从[[晋国]]归来的[[秦简公]]继位,<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ref><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简公从晋来。</ref>[[秦献公]]被迫流亡至[[魏国]]
  
=== 太子被废 ===
+
==='''回 国继位'''===
秦献公于[[前424年]]出生。<ref>《史记·卷十五·六 年表》:秦灵公元年,生献公。</ref>秦献公出生前,秦国国政长期由权臣把持。秦献公的曾祖父[[秦怀公]]遭[[庶长]]鼌为首的大臣们围攻,自杀而死,其祖父[[秦昭子]]早死,秦献公之父[[秦灵公]] 继位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怀公四年,庶长鼌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ref>秦灵公死后,身为太子的秦献公没有能够继位,权臣迎立从[[晋国]]归来的[[秦简公]]继位,<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ref><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简公从晋来。</ref>秦献公被迫流亡至魏国。<ref name="吕氏春秋"/>
 
  
=== 回国继位 ===
+
[[ 秦国]] 经历[[ 秦简公]] 、[[秦惠公]] ([[ 战国]])|[[ 秦惠公]]两代君主后,[[前386年]],年仅两岁的[[秦出公]]继位。因君主年幼,朝政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高兴纷纷隐居,百姓忧虑国政而议论纷纷,流亡在魏的[[ 秦献公]] 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 秦国]] [[ 秦献公]] 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 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 秦献公]] 被迫前往[[ 戎族]] 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太后派军队捉拿[[ 秦献公]] ,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
秦国经历秦简公、[[秦惠公 (战国)|秦惠公]]两代君主后,[[前386年]],年仅两岁的[[秦出公]]继位。因君主年幼,朝政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高兴纷纷隐居,百姓忧虑国政而议论纷纷,流亡在魏的秦献公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太后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
 
  
[[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太后自杀,秦出公被杀{{NoteTag| 《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秦出公及太后被秦国群臣杀死后沉入深渊。<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应为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出公为自杀,秦出公死时年仅三、四岁,不可能自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为避讳秦出公被杀而这样记载。}}, 秦献公正式继位。在[[监突]]的劝说下,秦献公赦免了右主然,另赐守城的兵士每人二十石米,菌改因迎立之功被封为[[官大夫]]。<ref name="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卷二十四·不苟论·当赏》: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太子,立为献公。诛出公。</ref>
+
[[前385年]],[[ 秦献公]] 与哗变军队到达[[ 秦国]] 首都[[雍城]](今[[ 陕西省]][[凤翔县]]南),太后自杀,[[ 秦出公]] 被杀《[[ 史记·卷五·秦本纪]] 》记载[[ 秦出公]] 及太后被[[ 秦国]] 群臣杀死后沉入深渊。<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应为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ref>《[[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记载[[ 秦出公]] 为自杀,[[ 秦出公]] 死时年仅三、四岁,不可能自杀,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避讳[[ 秦出公]] 被杀而这样记载。[[ 秦献公]] 正式继位。在[[监突]]的劝说下,[[ 秦献公]] 赦免了右主然,另赐守城的兵士每人二十石米,菌改因迎立之功被封为[[官大夫]]。《[[ 吕氏春秋·卷二十四·不苟论·当赏]] 》:[[ 秦小主]] 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 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 公子连]] 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 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 立,是为[[ 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 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 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ref>《[[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 》:([[ 秦出公]] )二年,庶长改迎[[ 灵公]] 太子,立为[[ 献公]] 。诛[[ 出公]]
  
=== 大力改革 ===
+
===''' 大力改革'''===
秦献公继位时,秦国历经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ref>秦献公继位后,为改变内外交困的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政策包括:
 
  
==== 废止人殉 ====
+
[[秦 公]] 继位 时,[[秦 ]] 历经几代君位动荡 国力大为削弱 ,[[ 魏国]] [[ 秦国]] 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 河西]] 地区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 以往者数易君 君臣乖乱 故晋复强 河西地 。</ref>[[秦献公]]继位后,为改变内外交困的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政策包括:
秦国自[[秦 公]]时 开始使用人殉 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ref>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秦 穆公]] 死时 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 其中包括[[ 子车氏]] 三良[[ 奄息]] [[ 仲行]]、[[鍼虎]]。<ref>《史记·卷五·秦本纪》: 穆公)三十九年 缪公卒 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 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ref>
 
  
==== 迁都栎阳 ====
+
===='''废止人殉'''====
[[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位于[[渭北平原]]东部,属于水力发达的良田区,同时也是商业贸易繁荣,通往[[三晋]]的必经之路。《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曾称赞栎阳:(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为了削弱国内权臣势力以及便于收复河西失地,秦献公于[[前383年]]发兵营造新都栎阳,并将秦国首都自雍城迁至此。<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二年,城栎阳。《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徙都之。”</ref>
 
  
====  行为市 ====
+
[[秦国]]自[[秦武公]]时开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 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ref>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 ]]死时,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车氏]]三良[[ 奄息]] 、[[仲 ]]、[[鍼虎]] 。<ref>《史记·卷 ·秦本纪》: (秦穆公)三十九年,缪 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 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 、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ref>
[[ 前378年]] 在秦国国内颁布“初 为市”的政策 。<ref>《史记·卷 ·秦 始皇 本纪》: 为市 。</ref>
 
  
==== 户籍相伍 ====
+
===='''迁都[[栎阳]]'''====
秦献公于[[前375年]]在秦国国内颁布新的户籍制度,按照五家为一伍作为基本单位将全国人口进行编制。
 
  
==== 推广 制 ====
+
[[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 ]]东南)位于[[ 渭北平原]] 东部 属于水力发达 良田 ,同时也是商业贸易繁荣,通往[[三晋]] 必经之路 。《[[ 史记·卷 一百二十九 · 货殖列传]] 曾称赞[[栎阳]] :([[栎邑]] 北却[[戎翟]] 东通[[三晋]] 亦多大贾 为了削弱国内权臣势力以及便 收复[[ 河西]] 失地,[[ 秦献公]] [[ 前383年]] 发兵营造新都[[ 栎阳]] ,并将[[ 秦国]] 首都自[[ 雍城]] 迁至此 。<ref>《史记·卷五· 秦本纪 》:(秦献公) 年, 城栎阳。《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徙都之 </ref>
早在[[ 前688年]], 秦武公就在新征服 边境要地设县来加强对该地 区的 控制 <ref> 《史记·卷 · 秦本纪 》:( 秦武公 十年 伐邽、冀戎 初县之 </ref>秦献公 于[[ 前379年]] 在蒲(今山西省[[ 隰县]] 北)、[[ 蓝田县|蓝田]] (今陕西省[[ 西安市]][[ 蓝田县]] 西)、[[ 善明氏]] 设县 。<ref>《史记·卷 五· 六国年表 》:(秦献公) 年, 初县蒲、蓝田、善明氏 。</ref>
 
  
=== 对外战争 ===
+
===='''初行为市'''====
秦献公刚继位时,发兵抵达[[渭水]]上游,攻打[[西戎|獂戎]]。[[羌族]]首领[[忍 (羌)|忍]]的叔父[[卬 (羌)|卬]]因畏惧秦国的兵力,带领自己的部族向南出走到[[赐支河]]以西数千里,与其他羌人部族不再往来。<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昂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ref>前374年,秦献公派[[胡苏]]率军攻打[[韩国 (战国)|韩国]],但在[[酸水]]被韩将[[韩襄]]击败。<ref>《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周烈王)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ref>[[前371年]],秦国与[[赵国]]在[[高安 (消歧义)|高安]]交战,被赵国击败。<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四年,与秦战高安,败之。</ref>
 
  
==== 废止人殉 ====
+
[[秦 公]] [[ 前378年]] [[ 秦国]] 国内颁布“初 为市”的政策 。<ref>《史记·卷 ·秦 始皇 本纪》: 立七 年, 为市 。</ref>
秦国自[[秦武公]]时开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ref>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秦 公]] 死时,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 子车氏]] 三良[[ 奄息]] 、[[仲 ]]、[[鍼虎]] 。<ref>《史记·卷 ·秦本纪》: (秦穆 )三十九 年, 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 、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ref>
 
  
== 个人评价 ==
+
===='''户籍相伍'''====
=== 身先士卒 ===
 
  
这一点,我们在[[ 《大 帝国》]] [[ 电视剧]] 中多处可以发现这个场面,另外从 献公嬴师隰身中毒箭这一关键场面也可以得知,秦献公嬴师隰是一个马背 王,不仅执政而且也执戈天下,可以说是一代武王,另外,还有书上提到的[[石门大捷]], 也能证明其赫赫武功, 了使穷困潦倒的秦人不惧大魏方阵,竟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使弱秦能敌强魏,其英雄浩气永世长存。其过人之志,也是令后 敬仰不已
+
[[秦 献公]] [[ 前375年]] 在[[ 秦国]] 国内颁布新的户籍制度 按照五家为一伍作 基本单位将全国 口进行编制
  
=== 善操士气 ===
+
===='''推广县制'''====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粮草官之死,与粮草官之葬这两点可以看出 ,在 王命未履之时,为正王命,为示王威,为维护制度法规之尊严,铁面无私毫不留情,立即要斩杀粮草官。这一点作为一个行军打仗 统帅,是 起码要做到 的。 但是当得知粮草官饥困劳累而死 立即放下身段。作为一个亲民爱兵 慈祥有情的一国 父,立即命军前厚葬以示昭章 这一高一低之间,能不让军前士卫感动流涕?所以 秦献公 嬴师 不仅能打仗而且 度人心 ,善 操士气
+
  早在[[前688年]] [[秦武公]]就 新征服 边境 地设县来加强对该地区 控制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十年 伐邽、冀戎 初县 之。</ref>[[ 秦献公]]于[[前379年]]在蒲(今[[山西省]][[ 县]]北)、[[蓝田县]]|[[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西)、[[ 明氏]]设县。<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六年 初县蒲、蓝田、 明氏 </ref>
  
 +
==='''对外战争'''===
  
===  累细节 ===
+
[[秦献公]]刚继位时,发兵抵达[[渭水]]上游,攻打[[西戎|獂戎]]。[[羌族]]首领[[忍 (羌)|忍]]的叔父[[卬 (羌)|卬]]因畏惧[[秦国]]的兵力,带领自己的部族向南出走到[[赐支河]]以西数千里,与其他羌人部族 再往来。<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昂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ref>前374年,[[秦献公]]派[[胡苏]]率军攻打[[韩国]] ([[战国]])|[[韩国]],但在[[酸水]]被韩将[[韩襄]]击败。<ref>《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周烈王)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ref>[[前371年]],[[秦国]]与[[赵国]]在[[高安]] ([[消歧义]])|[[高安]]交战,被[[赵国]]击败。<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四年,与秦战高安,败之。</ref>
  
在赢渠梁提出秦兵必须休息,而且指出秦国必败之时,秦献公嬴师隰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仍然坚信自己,秦军也未因此有所士心动摇,那都是秦献公嬴师隰藐视魏军,自己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所致。虽然少梁失败,自己也命赴黄泉,后来孝公也不得不割地求和,但是大家想一下,要是没有秦献公嬴师隰不幸中箭,那么少梁之战,最终结果还未知。很有可能秦献公嬴师隰赢得这场战争。所以秦献公嬴师隰这个 稳重深沉,不漏玄机,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不因战前小节动摇其雄心壮志,这是何等的气魄。
+
===='''废止 殉'''====
  
=== 内藏外显 ===
+
[[秦国]]自[[秦武公]]时开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ref>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秦穆公]]死时,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穆公)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ref>
  
这一点和第3点类似,在[[赢渠梁]]和秦献公争吵之后,在后来秦献公和他的将军们开作战会议的时候,献公就像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同时将这么严重的问题,并没有说给他的将军们,难道献公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吗?显然不是,而是秦献公将这万斤重负深深的藏在了自己的心里,然而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往直前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
+
=='''个人评价'''==
  
《史记·卷五·秦本纪》<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5.htm 秦本纪第五] ,国学网</ref>: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
==='''[[身先士卒]]'''===
  
== 选择 后人 ==
+
  这一点,我们在[[《大秦帝国》]]的[[电视剧]]中多处可以发现这个场面,另外从[[秦献公]][[嬴师隰]]身中毒箭这一关键场面也可以得知,[[秦献公]][[嬴师隰]]是一个马背国王,不仅执政而且也执戈天下,可以说是一代[[武王]],另外,还有书上提到的[[石门大捷]],也能证明其赫赫武功,为了使穷困潦倒的秦人不惧大魏方阵,竟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使弱秦能敌强魏,其英雄浩气永世长存。其过人之志,也是令 后人 敬仰不已。
  
=== 艰难选择 ===
+
==='''善操士气'''===
  
  其实按照孙老的描述来讲秦献公在[[少梁战役]]的时候已经有54岁了, 个年龄在古代已经是地道的老者 应该早已经有后世安排。当然孙老的书中要交待 是怕 现隔阂 但是我个人认 秦献公嬴师隰更 难得是两个儿子那个更能带领秦国走下去的选择。其实两个儿子都很有特点 秦献公嬴师隰在两者 断的在犹豫 犹豫的原因就是他和其他国王不 样,他不是仅仅想找 一个 像自己 的, 找一个能领导秦国走向富强 接班人 如果他只是找 一个 像自己的,答案就很简单,那就是赢虔,无论是带 打仗 还是个性脾气 都是赢虔莫属 但是他还是在犹豫,这说明 秦献公嬴师隰心 思不简单
+
 这 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粮草官之死 与粮草官之葬这 点可以看 出, 在王命未履之时, 正王命, 示王威 为维护制度法规 尊严,铁面无私毫 留情 立即要斩杀粮草官。这 点作为 一个 行军打仗 统帅 ,是要 起码要做到 。但是当得知粮草官饥困劳累而死 立即放下身段。作为 一个 亲民爱 兵, 慈祥有情的一国之父 立即命军前厚葬以示昭章。这一高一低之间 能不让军前士卫感动流涕?所以[[ 秦献公]][[ 嬴师隰]]不仅能打仗而且善度人 ,善操士气
  
=== 广征意见 ===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秦献公嬴师隰为了选定接班人,他什么人的意见都听,家内争取王后,甚至是黑伯的意见都听。庙堂之上听臣子,特别是重要臣子,如甘龙等的意见。更重要,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包括老兵在内,都一一询问。更有意思的是征求两个儿子的意见,这个意见也让他踏实,甚至成了确定人选的关键参考。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
==='''不累细节'''===
  
=== 谨慎彻底 ===
+
  在[[赢渠梁]]提出秦兵必须休息,而且指出[[秦国]]必败之时,[[秦献公]][[嬴师隰]]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仍然坚信自己,秦军也未因此有所士心动摇,那都是[[秦献公]][[嬴师隰]]藐视魏军,自己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所致。虽然少梁失败,自己也命赴黄泉,后来[[孝公]]也不得不割地求和,但是大家想一下,要是没有[[秦献公]][[嬴师隰]]不幸中箭,那么[[少梁]]之战,最终结果还未知。很有可能[[秦献公]][[嬴师隰]]赢得这场战争。所以[[秦献公]][[嬴师隰]]这个人稳重深沉,不漏玄机,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不因战前小节动摇其雄心壮志,这是何等的气魄。
  
这一点,可以从最后他对待赢虔的态度和手法之上,虽然他对赢虔很了解,但是还是做了以防万一的做法,在清理法理规章制度上双重保证了赢渠梁的领导地位,这时候他才撒手而去,可见秦献公嬴师隰这个人,不只是能打仗,而且做事细致入微,谨慎小心。
+
==='''内藏外显'''===
  
== 相关事件 ==
+
这一点和第3点类似,在[[赢渠梁]]和[[秦献公]]争吵之后,在后来[[秦献公]]和他的将军们开作战会议的时候,[[献公]]就像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同时将这么严重的问题,并没有说给他的将军们,难道[[献公]]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吗?显然不是,而是[[秦献公]]将这万斤重负深深的藏在了自己的心里,然而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往直前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
 +
 
 +
《[[史记·卷五·秦本纪]]》<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5.htm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ref>:[[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
 
 +
=='''选择后人'''==
 +
 
 +
==='''艰难选择'''===
 +
 
 +
  其实按照[[孙老]]的描述来讲[[秦献公]]在[[少梁战役]]的时候已经有54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代已经是地道的老者,应该早已经有后世安排。当然[[孙老]]的书中要交待,是怕两子出现隔阂,但是我个人认为[[秦献公]][[嬴师隰]]更为难得是两个儿子那个更能带领[[秦国]]走下去的选择。其实两个儿子都很有特点,[[秦献公]][[嬴师隰]]在两者之间不断的在犹豫,犹豫的原因就是他和其他国王不一样,他不是仅仅想找一个像自己的,而是他要找一个能领导[[秦国]]走向富强的接班人,如果他只是找一个像自己的,答案就很简单,那就是[[赢虔]],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个性脾气,都是[[赢虔]]莫属,但是他还是在犹豫,这说明[[秦献公]][[嬴师隰]]心思不简单。
 +
 
 +
==='''广征意见'''===
 +
 
 +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秦献公]][[嬴师隰]]为了选定接班人,他什么人的意见都听,家内争取王后,甚至是[[黑伯]]的意见都听。庙堂之上听臣子,特别是重要臣子,如[[甘龙]]等的意见。更重要,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包括老兵在内,都一一询问。更有意思的是征求两个儿子的意见,这个意见也让他踏实,甚至成了确定人选的关键参考。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
 
 +
==='''谨慎彻底'''===
 +
 
 +
这一点,可以从最后他对待[[赢虔]]的态度和手法之上,虽然他对[[赢虔]]很了解,但是还是做了以防万一的做法,在清理法理规章制度上双重保证了[[赢渠梁]]的领导地位,这时候他才撒手而去,可见[[秦献公]][[嬴师隰]]这个人,不只是能打仗,而且做事细致入微,谨慎小心。
 +
 
 +
==''' 相关事件'''==
 +
 
 +
*[[秦献公]]在位时,于前382年、前375年和前369年发生[[日食]],其中前382年为[[日全食]],白天光线昏暗。前369年,[[秦国]]瘟疫流行。<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三年,日蚀,昼晦。</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年,日蚀。</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蚀。</ref>
 +
 
 +
*[[东周]][[太史儋]]于前374年拜见[[秦献公]]时说:“[[周朝]]与[[秦国]]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国]]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统一天下的人出现”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ref>
  
*秦献公在位时,于前382年、前375年和前369年发生[[日食]],其中前382年为[[日全食]],白天光线昏暗。前369年,秦国瘟疫流行。<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三年,日蚀,昼晦。</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年,日蚀。</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蚀。</ref>
 
*[[东周]][[太史儋]]于前374年拜见秦献公时说:“[[周朝]]与秦国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国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统一天下的人出现” 。<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ref>
 
 
*前369年,桃花在冬天开放。<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十六年,桃冬花。</ref>
 
*前369年,桃花在冬天开放。<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十六年,桃冬花。</ref>
  
*前368年四月至八月,秦国首都栎阳下起金色的雨《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发生于秦献公十八年,即前367年。<ref>杨宽根据《周季编略》考订年表记载的时间正确,见杨所着《战国史料编年编证》第266页。</ref>关于栎阳雨金,一说为流星雨,一说为龙卷风刮起的金属物质在栎阳附近掉落。<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七年,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ref>秦献公认为是吉兆,建[[畦畤]]祭祀[[白帝]]。<ref>《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ref>
+
*前368年四月至八月,[[ 秦国]] 首都[[ 栎阳]] 下起金色的雨《[[ 史记·卷五·秦本纪]] 》记载发生于[[ 秦献公]] 十八年,即前367年。<ref>杨宽根据《周季编略》考订年表记载的时间正确,见杨所着《战国史料编年编证》第266页。</ref>关于[[ 栎阳]] 雨金,一说为流星雨,一说为龙卷风刮起的金属物质在[[ 栎阳]] 附近掉落。<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七年,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ref>[[ 秦献公]] 认为是吉兆,建[[畦畤]]祭祀[[白帝]]。<ref>《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ref>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二十三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今韩城东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太子渠梁即位。<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16.htm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ref>
+
*公元前362年([[ 秦献公]] 二十三年),[[ 秦国]] [[ 少梁]] (今[[ 陕西]][[ 韩城]] 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 庞城]] (今[[ 韩城]] 东南)。[[ 公叔痤]] 早年在[[ 魏国]] [[ 秦献公]] 不薄,[[ 献公]] 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 公叔痤]] 放回[[ 魏国]] 。不久,[[ 秦献公]] 就去世了。[[ 太子渠]] 梁即位。<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16.htm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ref>
  
== 史籍记载 ==
+
==''' 史籍记载'''==
  
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秦出公被沉渭河溺死,献公嬴师隰即位,废止从死(殉葬)制度,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公元前378年(秦献公七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将魏人赶出函谷关,这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天子周显王派遣特使庆贺,赠以黼黻。《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5.htm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ref>
+
[[ 秦惠公]] 死,子[[ 出子]] 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 秦出公]] 被沉渭河溺死,[[ 献公]][[ 嬴师隰]] 即位,废止从死([[ 殉葬]] )制度,迁都[[ 栎阳]] (今[[ 陕西]][[ 临潼]] [[ 渭水]] 北岸),在蒲、[[ 蓝田]] (今[[ 陕西]][[ 蓝田]] 西)等地设县。公元前378年([[ 秦献公]] 七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 石门]] (今[[ 山西]][[ 运城]] 西南),斩首6万,将魏人赶出函谷关,这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天子[[ 周显王]] 派遣特使庆贺,赠以[[ 黼黻]] 。《[[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5.htm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ref>
  
== 其他形象 ==
+
==''' 其他形象'''==
=== 文学形象 ===
 
在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秦献公于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短暂登场,只描写了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时的预言以及雨金栎阳。<ref>《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秦献公之世,上天雨金三日,周太史儋私叹曰:“秦之地,周所分也,分五百余岁当复合,有霸王之君出焉,以金德王天下。今雨金于秦,殆其瑞乎?”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ref>
 
  
=== 影视形象 ===
+
==='''文学形象'''===
2009年首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秦献公由[[许还山]]饰演。<ref>[[http://yule.sohu.com/20091110/n268422164.shtml]]</ref>
+
 
 +
在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秦献公]]于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短暂登场,只描写了[[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时的预言以及雨金栎阳。<ref>《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秦献公之世,上天雨金三日,周太史儋私叹曰:“秦之地,周所分也,分五百余岁当复合,有霸王之君出焉,以金德王天下。今雨金于秦,殆其瑞乎?”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ref>
 +
 
 +
===''' 影视形象'''===
 +
 
 +
2009年首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 秦献公]] 由[[许还山]]饰演。<ref>[[http://yule.sohu.com/20091110/n268422164.shtml]]</ref>
 +
 
 +
==视频==
 +
===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人物篇之-秦献公===
 +
{{#ev:youku|XMzcxMzMzOTc0OA|center}}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
 +
[[Category:东周軍政人物]]
 +
[[Category:春秋战国时期人物]]
 +
[[Category:秦國君主]]

於 2019年10月7日 (一) 11:17 的最新修訂

秦獻公
別稱 秦元獻公、秦元王
師隰
別名
諡號 獻公
時代 戰國
國家 秦國
身份 秦國君主
出生日期 前424年
逝世日期 前362年
在位年代 前384年-前362年
秦靈公
子女 秦孝公
太子 秦孝公
都城 雍城、櫟陽
墓葬 囂圉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xí),《呂氏春秋》記載公子連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靈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他為了終止秦國繼續淪落的腳步,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是秦國實現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人物生平

秦獻公初出奔於魏。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與宦官掌權,引起國人不滿。後庶長菌改殺出子,他乘機回國,被菌改迎立即位。曾廢止從死(殉葬)制度,城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在蒲、藍田(今陝西藍田西)等地設縣。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為市」。十年,立戶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軍於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6萬,是為戰國時秦對東方各國的第一次大勝。

太子被廢

秦獻公前424年出生。[1]秦獻公出生前,秦國國政長期由權臣把持。秦獻公的曾祖父秦懷公庶長鼌為首的大臣們圍攻,自殺而死,其祖父秦昭子早死,秦獻公之父秦靈公繼位。[2]秦靈公死後,身為太子秦獻公沒有能夠繼位,權臣迎立從晉國歸來的秦簡公繼位,[3][4]秦獻公被迫流亡至魏國

回國繼位

秦國經歷秦簡公秦惠公 (戰國)|秦惠公兩代君主後,前386年,年僅兩歲的秦出公繼位。因君主年幼,朝政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宦官,賢臣心中不高興紛紛隱居,百姓憂慮國政而議論紛紛,流亡在魏的秦獻公得知消息後就想返回秦國秦獻公及其隨從來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以東的邊塞,守將右主然不讓他們通過。秦獻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國。太后派軍隊捉拿秦獻公,但軍隊在行進途中發生譁變。

前385年秦獻公與譁變軍隊到達秦國首都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太后自殺,秦出公被殺《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秦出公及太后被秦國群臣殺死後沉入深淵。[5]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出公為自殺,秦出公死時年僅三、四歲,不可能自殺,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為避諱秦出公被殺而這樣記載。秦獻公正式繼位。在監突的勸說下,秦獻公赦免了右主然,另賜守城的兵士每人二十石米,菌改因迎立之功被封為官大夫。《呂氏春秋·卷二十四·不苟論·當賞》:秦小主夫人用奄變,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連亡在魏,聞之,欲入,因群臣與民從鄭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義,不兩主。公子勉去矣!」公子連去,入翟,從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聞之,大駭,令吏興卒,奉命曰:「寇在邊」。 卒與吏其始發也,皆曰「往擊寇」,中道因變曰:「非擊寇也,迎主君也」。公子連因與卒俱來,至雍,圍夫人,夫人自殺。公子連立,是為獻公,怨右主然而將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賞之。監突爭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眾,若此則人臣爭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獻公以為然。故復右主然之罪,而賜菌改官大夫,賜守塞者人米二十石。</ref>《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出公)二年,庶長改迎靈公太子,立為獻公。誅出公

大力改革

秦獻公繼位時,秦國歷經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6]秦獻公繼位後,為改變內外交困的局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主要政策包括:

廢止人殉

秦國秦武公時開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達六十六人。[7]自此之後,秦國的人殉制度經久不衰。秦穆公死時,人殉多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車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8]

遷都櫟陽

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位於渭北平原東部,屬於水力發達的良田區,同時也是商業貿易繁榮,通往三晉的必經之路。《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曾稱讚櫟陽:(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為了削弱國內權臣勢力以及便於收復河西失地,秦獻公前383年發兵營造新都櫟陽,並將秦國首都自雍城遷至此。[9]

初行為市

秦獻公前378年秦國國內頒布「初行為市」的政策。[10]

戶籍相伍

秦獻公前375年秦國國內頒布新的戶籍制度,按照五家為一伍作為基本單位將全國人口進行編制。

推廣縣制

早在前688年秦武公就在新征服的邊境要地設縣來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11]秦獻公前379年在蒲(今山西省隰縣北)、藍田縣|藍田(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西)、善明氏設縣。[12]

對外戰爭

秦獻公剛繼位時,發兵抵達渭水上游,攻打獂戎羌族首領的叔父因畏懼秦國的兵力,帶領自己的部族向南出走到賜支河以西數千里,與其他羌人部族不再往來。[13]前374年,秦獻公胡蘇率軍攻打韓國 (戰國)|韓國,但在酸水被韓將韓襄擊敗。[14]前371年秦國趙國高安 (消歧義)|高安交戰,被趙國擊敗。[15]

廢止人殉

秦國秦武公時開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達六十六人。[16]自此之後,秦國的人殉制度經久不衰。秦穆公死時,人殉多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車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17]

個人評價

身先士卒

這一點,我們在《大秦帝國》電視劇中多處可以發現這個場面,另外從秦獻公嬴師隰身中毒箭這一關鍵場面也可以得知,秦獻公嬴師隰是一個馬背國王,不僅執政而且也執戈天下,可以說是一代武王,另外,還有書上提到的石門大捷,也能證明其赫赫武功,為了使窮困潦倒的秦人不懼大魏方陣,竟也身先士卒鼓舞士氣,使弱秦能敵強魏,其英雄浩氣永世長存。其過人之志,也是令後人敬仰不已。

善操士氣

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糧草官之死,與糧草官之葬這兩點可以看出,在王命未履之時,為正王命,為示王威,為維護制度法規之尊嚴,鐵面無私毫不留情,立即要斬殺糧草官。這一點作為一個行軍打仗的統帥,是要起碼要做到的。但是當得知糧草官飢困勞累而死,立即放下身段。作為一個親民愛兵,慈祥有情的一國之父,立即命軍前厚葬以示昭章。這一高一低之間,能不讓軍前士衛感動流涕?所以秦獻公嬴師隰不僅能打仗而且善度人心,善操士氣。


不累細節

贏渠梁提出秦兵必須休息,而且指出秦國必敗之時,秦獻公嬴師隰並未一蹶不振,而是仍然堅信自己,秦軍也未因此有所士心動搖,那都是秦獻公嬴師隰藐視魏軍,自己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所致。雖然少梁失敗,自己也命赴黃泉,後來孝公也不得不割地求和,但是大家想一下,要是沒有秦獻公嬴師隰不幸中箭,那麼少梁之戰,最終結果還未知。很有可能秦獻公嬴師隰贏得這場戰爭。所以秦獻公嬴師隰這個人穩重深沉,不漏玄機,也是我們值得借鑑的。不因戰前小節動搖其雄心壯志,這是何等的氣魄。

內藏外顯

這一點和第3點類似,在贏渠梁秦獻公爭吵之後,在後來秦獻公和他的將軍們開作戰會議的時候,獻公就像沒發生任何事情一樣。同時將這麼嚴重的問題,並沒有說給他的將軍們,難道獻公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嗎?顯然不是,而是秦獻公將這萬斤重負深深的藏在了自己的心裡,然而表現出來的仍然是一往直前的勇氣和大無畏的精神。

史記·卷五·秦本紀[18]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選擇後人

艱難選擇

其實按照孫老的描述來講秦獻公少梁戰役的時候已經有54歲了,這個年齡在古代已經是地道的老者,應該早已經有後世安排。當然孫老的書中要交待,是怕兩子出現隔閡,但是我個人認為秦獻公嬴師隰更為難得是兩個兒子那個更能帶領秦國走下去的選擇。其實兩個兒子都很有特點,秦獻公嬴師隰在兩者之間不斷的在猶豫,猶豫的原因就是他和其他國王不一樣,他不是僅僅想找一個像自己的,而是他要找一個能領導秦國走向富強的接班人,如果他只是找一個像自己的,答案就很簡單,那就是贏虔,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個性脾氣,都是贏虔莫屬,但是他還是在猶豫,這說明秦獻公嬴師隰心思不簡單。

廣徵意見

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秦獻公嬴師隰為了選定接班人,他什麼人的意見都聽,家內爭取王后,甚至是黑伯的意見都聽。廟堂之上聽臣子,特別是重要臣子,如甘龍等的意見。更重要,也是更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徵求老百姓的意見,包括老兵在內,都一一詢問。更有意思的是徵求兩個兒子的意見,這個意見也讓他踏實,甚至成了確定人選的關鍵參考。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謹慎徹底

這一點,可以從最後他對待贏虔的態度和手法之上,雖然他對贏虔很了解,但是還是做了以防萬一的做法,在清理法理規章制度上雙重保證了贏渠梁的領導地位,這時候他才撒手而去,可見秦獻公嬴師隰這個人,不只是能打仗,而且做事細緻入微,謹慎小心。

相關事件

  • 東周太史儋於前374年拜見秦獻公時說:「周朝秦國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後來秦國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統一天下的人出現」 。[22]
  • 前369年,桃花在冬天開放。[23]

史籍記載

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與宦官掌權,引起國人不滿,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秦出公被沉渭河溺死,獻公嬴師隰即位,廢止從死(殉葬)制度,遷都櫟陽(今陝西臨潼渭水北岸),在蒲、藍田(今陝西藍田西)等地設縣。公元前378年(秦獻公七年)「初行為市」。十年,立戶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軍於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6萬,將魏人趕出函谷關,這是為戰國時秦對東方各國的第一次大勝。天子周顯王派遣特使慶賀,贈以黼黻。《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28]

其他形象

文學形象

在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秦獻公於第八十六回《吳起殺妻求將 騶忌鼓琴取相》中短暫登場,只描寫了太史儋拜見秦獻公時的預言以及雨金櫟陽。[29]

影視形象

2009年首播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中,秦獻公許還山飾演。[30]

視頻

上下五千年春秋戰國人物篇之-秦獻公

參考資料

  1.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靈公元年,生獻公。
  2. 《史記·卷五·秦本紀》:懷公四年,庶長鼌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靈公,懷公孫也。
  3. 《史記·卷五·秦本紀》: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
  4.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簡公從晉來。
  5. 《史記·卷五·秦本紀》:出子(應為出公)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
  6.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7.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8.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穆公)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
  9.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獻公)二年,城櫟陽。《史記集解》引徐廣曰:「徙都之。」
  10.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獻公立七年,初行為市。
  11.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12.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獻公)六年,初縣蒲、藍田、善明氏。
  13.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獂戎。忍季父昂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
  14.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下》:(周烈王)二年,秦胡蘇帥師伐韓,韓將韓襄敗胡蘇於酸水。
  15.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成侯)四年,與秦戰高安,敗之。
  16.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17.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穆公)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
  18. 秦本紀第五,國學網
  19.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獻公)三年,日蝕,晝晦。
  20.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獻公)十年,日蝕。
  21.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獻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蝕。
  2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獻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23.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獻公)十六年,桃冬花。
  24. 楊寬根據《周季編略》考訂年表記載的時間正確,見楊所着《戰國史料編年編證》第266頁。
  25.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獻公)十七年,櫟陽雨金,四月至八月。
  26.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櫟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
  27.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國學網
  28. 秦本紀第五,國學網
  29.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六回·吳起殺妻求將 騶忌鼓琴取相》:秦獻公之世,上天雨金三日,周太史儋私嘆曰:「秦之地,周所分也,分五百餘歲當複合,有霸王之君出焉,以金德王天下。今雨金於秦,殆其瑞乎?」及獻公薨,子孝公代立。
  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