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二方面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原图链接

红二方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政府多次"围剿"。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所属:中国工农红军

代表人物:贺龙

创建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溯源: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

概况

红二方面军,于1930年7月,湘西地区的红4军和鄂西地区的红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会师后合编为红2军团。1931年3月缩编为红3军。1933年6月,湘赣苏区红17师和湘鄂赣苏区红18师合编为红6军团。1934年8月,红6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向湖南中部转移。10月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1.7万余人从湖南省桑植县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1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5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随即与红四方面军北上,于10月22日在甘肃静宁以北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

编制

总指挥: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 湖南桑植洪家关,指挥南昌起义,元帅)

政治委员: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 湖南湘阴人,病逝)

副总指挥:肖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 湖南嘉禾县,参加湘南起义,上将)

副政治委员:关向应(1902年~1946年7月21日 满族,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上海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病逝)

参谋长:李达(1905年4月19日~1993年7月12日 陕西眉县,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参加宁都起义,上将)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1903年~1964年 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省宁乡县人,上将) 。

第二军(由第二军团改称)

军长:贺龙兼(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 湖南桑植洪家关,指挥南昌起义,元帅)

政治委员:关向应兼(1902年~1946年7月21日 满族,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上海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病逝)。

下辖

第四师

师长:卢冬生(1908年4月16日~1945年12月14日,湖南湘潭县 人,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东北哈尔滨市制止苏联红军士兵抢劫时被害。)

政治委员: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1989年4月24日 江西临川人, 参加南昌起义,四川省政府主席)

第五师

师长:贺炳炎(1913年2月5日~1960年7月1日 又名明言,原名向从炎,湖北松滋人,上将) (后为陈本新代理)

政治委员:谭友林(1916年11月~2006年5月22日 湖北江陵人,1930年参加红军,少将)

第六师

师长:郭鹏(1906年10月~1977年7月16日 湖南醴陵县人,参加秋收起义,中将)

(后)贺炳炎(1913年2月5日~1960年7月1日 又名明言,原名向从炎,湖北松滋人,上将)

政治委员:廖汉生(1911年11月14日~2006年10月5日 湖南桑植人,中将)

第六军(由第六军团改称)

军长:肖克兼(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 湖南嘉禾县,参加湘南起义,上将)

(后)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1974年2月6日 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号稚勉,四川达县人,黄埔六期,参加秋收起义,上将)

政治委员: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2月12日,字余开,曾用名正林、建成,湖南浏阳人,1929年参加红军,上将)

副政治委员:罗志敏(1913年3月~1997年5月9日,江西省泰和县咸宜村人,四川省司法厅厅长)

参谋长:谭家述(1909年~1987年,原名谭寿生,化名杨平。湖南省茶陵县人,参加了南昌起义,中将)

(后)彭绍辉(1906年9月6日~1978年4月25日 湖南湘潭人,参加平江起义,独臂上将)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后为刘道生)

下辖

第十六师

师长:张辉(1911年1月~1936年10月5日 湖南省平江县人,在甘肃天水罗家堡牺牲)

政治委员:晏福生(1904年2月28日~1984年4月7日 湖南醴陵人,原名晏国金 独臂中将)

第十七师

师长:贺庆积(1909年~1998年11月12日 江西永新人,1929年参加红军,少将)

政治委员:汤祥峰(籍贯不详,生卒年月不详。曾任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政治部代主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17师政委等职。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他贪生怕死、革命意志动摇,携枪带人叛逃,投靠国民党东北军。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被我党向国民党方面要回,受到公审)

第十八师

师长:张正坤(1898年~1941年1月 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 皖南事变中被俘 在越狱暴动中,中弹牺牲)

政治委员:罗志敏(兼)(1913年3月~1997年5月9日,江西省泰和县咸宜村人,四川省司法厅厅长)

模范师(新成立)

师长:刘转连(1912年9月11日~1992年10月28日 原名刘昌发,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中将)

政治委员:彭栋材(1914年6月29日~2002年7月24日 又名彭林,江西省庐陵(今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中将)  

第三十二军

军长: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1946年6月21日 原名罗德富,字宿星,中国云南彝良人,祖籍湖南邵阳,病逝)

政治委员:李干辉(1905年~1974年3月3日 原名李清,广东惠州人,1923年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参加省港工人大罢工)

(后)袁任远(1898年5月~1986年1月2日,湖南省慈利县人 原青海省委书记)  

下辖

第二八○团

团长:龙将元(1907年-1991年2月13日 湖南祁阳人,1930年参加红军,大校)

第二八二团

团长:彭尚昆

第二八六团

团长:曾庆云[2]

成立始末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第32军组成。红军第 2军团是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于1930年7月合编而成。第4军,1928年7月成立于湘西。军长兼前委书记贺龙,党代表恽代英(未到职,后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兼)。第6军,1930年2月成立于鄂西,军长孙德清(后为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兼,副军长段德昌。1930年7月,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在鄂西公安会师后,召开两军前委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第4军改称第2军,第2、第6军组成工农红军第2军团,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军共1万余人。

反围剿

1930年9月,邓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称)书记和红 2军团政治委员,孙德清调任第2军军长,朱勉之任政治委员,段德昌任第6军军长,柳直荀任政治委员。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2军团在湖北长阳县枝柘坪改编为红军第3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参谋长汤慕禹,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共有人和枪5000左右,在地方党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含洪湖革命根据地)。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的军队,对洪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10月,红3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北上大洪山,继转至湘鄂边地区。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决定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红3军进入黔东,接着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红军第 6军团是湘赣和湘鄂赣两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合编成的,辖第17、第18两个师。第17师由湘赣红军第8军改编,第18师由湘鄂赣红18军改编。改编后,第18师南渡袁水,到湘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17师会合,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两师。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6军团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与贺龙等领导的红3军取得联系。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县的横石出发,突围西征。依照中央训令,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随军行动,并与萧克、王震组成第6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为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军团率第17、第18师共9000余人,转战80多天,跨越赣、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里,冲破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贵州东部地区。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与红3军在贵州东部印江县木黄地区胜利会师。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阳县南腰界召开庆祝大会。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萧克王震继续任红6军团军团长和政治委员,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当时第2军团4000余人,第6军团3000余人,共约8000人,由红2军团首长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3]

策应转移

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军第 2、第 6军团于1934年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创建根据地。11月7日占领湘西永顺县城,16日在永顺的龙家寨北十万坪,打垮湘西军阀陈渠珍3个旅,俘其旅参谋长以下2000余人。继乘胜攻克永顺、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诸县城,包围常德,威震岳阳、长沙。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红军第2、第6军团在发展湘西攻势的同时,开展了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游击队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此时红军除占领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外,逐步控制了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县一部。

红军第2、第6军团的湘西攻势,震动了正在指挥围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迫其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何键及其所属第16、第19、第62师由通道之新厂,调向沅陵,进攻红2、红6军团。鉴于红2、红6军团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从1935年2月起调80余团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部署六路"围剿",以4个纵队(陈耀汉郭汝栋李觉陶广)从东南面向省委和红军主力所在地的大庸、永顺、桑植地区推进,以两个纵队(徐源泉张振汉)由西北方面推进,分进合击,企图达到围歼目的。

运动战

1935年2月1日,中革军委电示红军第2、第6军团:为建立军事上的集体领导,应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分会,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根据遵义会议关于反"围剿"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的指示精神,省委和军分会决定,退出塔卧、龙家寨基本区,集中主力在敌侧后方行动,打破包围,粉碎合击。反"围剿"战役从2月8日溪口战斗开始,4月12日省委退出塔卧北移,13~15日,红军在桑植县之陈家河桃子溪地区歼灭陈耀汉纵队第58师师部及所属两个旅,其余5路纷纷后撤,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一阶段。

4月底,红2、红6军团转入战略反攻,先东出慈利,调国民党军东移,巩固扩大根据地及补充休整红军。5月,蒋介石又调集兵力,再次"围剿"。红军根据敌情,西返大庸、永顺根据地,利用有利地形和群众条件,寻机歼敌。从6~8月初,红军连续在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地与敌激战,歼第41师师部和1个旅,生俘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歼第35师,击毙师长谢彬;击溃陶广纵队约10个团,胜利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二阶段。红军乘胜展开战略反攻,至8月底连续占领澧州、津市、石门、临澧诸县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区。

红军第2、第6军团在湘鄂川黔战斗十个月,歼国民党军两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等部,共计2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各种火炮20多门,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扩大一倍以上,达2万余人,新成立了第18师和第11、第17团,此外还成立了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红军的扩大不仅建设和保卫了根据地,而且钳制一部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战略转移

蒋介石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

红二方面军原图链接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调集130余团对红军第2、第6军团进行大规模"围剿"。1935年11月19日,红军第2、第 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声东击西,挥师东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直插湘中新化、溆浦,忽又西折而去,于1936年 1月11日于黔东江口与长征时留在该地区坚持斗争的第18师会合(该师12月21日突围转移)。红军在江口、石阡短暂休整后,横穿贵阳以北,直奔黔(西)大(定)、毕(节)。在此开展建立根据地工作,在战斗间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扩军5000余人。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旋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并试图于此建立根据地。3月下旬,根据红军总司令部的提议,遂从盘县地区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队,于4月25日夜从石鼓、巨甸诸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4月底进入中甸。

1936年4月,由任弼时、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到达丽江,受到纳西族民众的热烈欢迎。

1936年7月2日,红2、红6军团到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5日,中革军委指示,红军第2、第6军团与红军第32军(原第一方面军之第9军团改称),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副政治委员关向应。第2、第6军团及第32军的番号和领导人不变。红2、红6军团在长征途中,除与国民党军队不断作战外,还广泛宣传抗日反蒋、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政策,使沿途各省人民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

1936年7月上旬,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克服重重困难,于1936年10月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全部结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会师以后,红二方面军和其他红军一起,于11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蒋介石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围攻。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等部,改编为 八路军第120师。接着投入了抗日战争。[4]

1948年,在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纳西族人民在农村建立了"农民抗敌协会"等组织。

1949年4月,由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了丽江邻县剑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1日,丽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卫队经过整训,奉命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战员都是纳西族。这支人民自卫军支队在党的领导下,英勇作战,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解放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0年春,人民解放军进驻丽江县。

红二方面军原图链接

贺龙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原名贺文常,字云卿,中国湖南桑植县人,有白族血统。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各个时期

红二、六军团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后改称红2军)与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会师后组成的。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后邓中夏)。1931年3月,红2军团在湖北省长阳县枝柘坪缩编为红军第3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省东部地区,开辟了黔东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由湘赣苏区的红军第17师和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第18师于1933年6月合编而成的,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1934年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苏区遂川县出发,向湖南省中部转移。11日,进至桂东县寨前圩,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10月,红6军团到达贵州东部地区。24日,与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地区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所属第7、第9师改称第4、第6师。红6军团仍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所属第17、第18师缩编为3个团。这时,红2军团4400余人,红6军团3300余人。两军团的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为策应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红2、红6军团于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克大庸(今张家界)、桑植、桃源等县城,创建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司令员。部队进行扩编,红2军团所属2个师由4个团扩编为6个团,共6500余人;红6军团恢复第17、第18师建制,由3个团扩编为5个团,共5200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3000余人。

湘西攻势后,蒋介石急调国民党军80余个团的兵力分6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围剿"。1935年2月1日,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示,组成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统一指挥红2、红6军团。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2~8月,红2、红6军团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1个师部和1个旅。

9月,国民党军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根据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6军团第18师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后于黔东江口地区与主力会合),红2、红6军团主力于11月19日由桑植地区出发,实行战略转移。转移前,由地方武装组成第5师和第16师,分别编入红2、红6军团建制。这时,两军团共1.7万余人。红2、红6军团先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后又转师湘南,西入贵州省,到达石阡地区。1936年2月,准备在黔(西)大(方)毕(节)地区创建苏区,并扩军5000余人。旋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乃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3月下旬,从盘县地区出发,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于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进入中甸。6月3日,红6军团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洼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会师。6月30日,红2军团在西康省甘孜县(今属四川省)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师。7月2日,红2、红6军团齐集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师。

红二方面军原图链接

红二方面军时期

1936年7月5日,奉中革军委命令,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军(即红2军团)、第6军(即红6军团)、第32军,共1.3万余人。随即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关向应任方面军政治委员,周士第任参谋长,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参加山城堡战役。12月,西安事变后,南下参加准备迎击何应钦"讨伐军"的行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二方面军部队先后转战湘西、鄂西、黔东、湘赣以及湘鄂赣、湘鄂川黔等地区和苏区。在浴血奋战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并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评价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二方面军部队先后转战湘西、鄂西、黔东、湘赣以及湘鄂赣、湘鄂川黔等地区和苏区。在浴血奋战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并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红二方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

  1. 红二方面军长征序列2016-10-16 06: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 红二方面军个人图书馆 2015-10-09 秦岭军事
  3. 红二方面军个人图书馆 秦岭军事 发贴时间:2015年10月9日
  4. 红二方面军长征序列2016-10-16 06: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