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终南山下古楼观(李三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终南山下古楼观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终南山下古楼观》中国当代作家李三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终南山下古楼观

终南阴岭秀,楼观驿站新。这是几天前的文学笔会期间,面对青山巍巍的终南山,在头脑里突然冒出的一点思绪。

对于终南山,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相信在中国的文化阶层和识字人当中,只要是有过读书经历和历史常识的人,或多或少,在记忆中,都会留下一星半点印记的。

终南多隐士,终南捷径,曾经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往往成为一些人从一介布衣,荣显而涉足仕途的出世入世手段。以致在历代的文人墨客中,一提到终南捷径,便往往引发出诸如隐显发迹的种种遐想。

在大唐盛世那个以文字干谒为手段,希求得到当权者的赏识,继而获得进身之阶的时代背景下,风气所关,就连大诗人杜甫,也难免随波逐流而身陷其境。这有他自己”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样的诗句为证。

以终南捷径而升登青云之阶的人物,其中最具影响者,当是在唐代就被贺知章赞誉为谪仙人的陇西布衣李白,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在李白之后,以道士身份隐居终南山,后来受到皇帝恩遇和眷顾的道士司马承祯。他们以山野隐士自居,而当他们一旦得到某个秉持权要的当政者的青睐,便以高人逸士的姿态,得以一展鹏翼,从而改变往日的初衷,使自己的人生轨迹,走上一条由隐而显的通达道路。

终南山北麓的周至县,据《长安志》记载:“山曲为盩,水曲为厔,因以名之”。用现代人的话说,有绵延的山,蜿蜒的水,这是一块具足了好山好水的风水宝地。毫无疑问,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里应该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丰饶的好地方。

历史的长河,在漫漫的岁月中流淌。在悠悠岁月的洗礼中,这里的一切,一如亘古不变的渭河之水,在春夏秋冬的时光迭变中,自西向东,朝着万水归宗的方向,奔流不息,浇灌和滋润着它所孕育的八百里秦川。作为秦岭山脉的一段,古老的终南山,依然巍巍耸立,沿着渭河平原的南缘,如一条起伏无定踞卧南山的游龙,俨然如堵,山形沉雄伟岸,势成擎天立地姿态。在终南山北麓的这一方地域,积聚和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脉。从远古的洪荒时代,一路走来,在洞穿了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流光碎影里,孕育出八百里秦川雄风浩大的文明大观。泱泱乎如斯,浩浩乎博大,使这里的山川风物,蒙被上了一派神奇而瑰丽的人文气象。

历史上,这里是周族和周王朝活动的一方重地。以周至为县,当在西汉。唐代曾改周至为终南和宜寿。后周时县治东迁并改为恒州。以后又西迁,到了元代仍为周至。解放以后这里设周至县,现在为归属于西安市下辖的建制县域。

西安火车站西边位于北侧的站点,乘坐公交汽车在水司站下车,再乘坐位于附近的由西安市汽车站开往谭家寨的客车出城向西,沿着通向周至县的子午大道路径,由北向南,直抵位于秦岭山脉北边的环山路后,西向而行,大约有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在涝峪口和田峪河东边一带,便可直达以经营现代高科技农业产品为主体的曲江农业博览园。

这期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让我这个来自天水的外地人,感受到了生活在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在对待外地客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善良与热情,深深的感动于这里人民风的淳朴与好客之情,是那样的亲切自然而又美好。

由于对当地情况不太熟悉,也是我自己的一时疏忽大意,下车时竟然把报道地点的名称记错了。待下了车,才发现地点不对。也许是吉人自有天相吧,正当自己环顾四周后打定主意要步行继续往前走的时候,有一位开着微型三轮车的老人,由东向西从后面过来了。当我向他打听农业博览园的入口在哪儿时,他很爽快地说了声,你下车的地点不对,有点早了。说话其间,他把自己的车子停了下来,说你坐我的三轮车上,我正好要经过那儿,把你捎一段路!我也没有推辞,就跨步坐上了他的车箱。他提醒我坐稳抓牢之后,就拉着我,到了参加笔会指定的报名地,曲江农业博览园的大门前面的路口,说了声就是这儿,我也就下了车。在路上我们一起聊天,顺便问老人家多大年纪了,他说自已经过了七十岁的年龄了。而当我表示要给他付点车费以示谢意的时候,他顿时显得有些急了,拦着我说这有啥,我是要到西边去,顺路就过来了。他这种态度,倒让我自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便顺手拿出一包自己抽的猴王牌香烟,硬塞给他。点滴小事,但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从曲江农业博园5号展馆,见到提前一天就已入住的憨仲总编,陈文轩、杨玉泰几位山东作家,还有来自河北的女作家刘莉老师后,作了报到登记。因为去的早,就又从大门里出来,一个人随便在附近走走看看。在公路对面的不远处,通向南边山麓脚下田峪河村的路口,有一处放养蜜蜂的场地。看几位当地人和一位上了年纪的养蜂人,坐在帐篷前面,围着一个小桌聊天喝茶。当我过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对着蜂箱摄影并与他们交谈的时候,他们很热情的腾出自己坐着的小凳子,让我来坐坐,说话间,养蜂人已经走进帐篷,泡了一杯茶让我喝。

以上的经历,只是自己出远门来到周至以后,发生的两件平凡小事,但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细节和浓浓人情味,让我这个外地人,对这里的人和淳朴民风,体会和感受到一种来自于当地人的温馨自然的亲近感,让人再感动之余,足以铭记在心。

在后来的几天时间里,按照活动的行程安排,随着采风团成员,在导游人员的导引下,我们游览和参观了近几年新建成的财神文化区、道文化区以及唐玄宗的妹妹、引介大诗人李白进宫见到唐明皇的玉真公主出家修行的道教养生馆,还有老子试探弟子徐甲的地方化女泉等其他几处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景观,景教传入的大秦寺和薰衣草庄园。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来到这里之后的点点滴滴,让人对这里的一切,深切的感受到一种道与德无处不在的大气与自然景象。大道希夷。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扎根在这片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它以其大象无形的化育与浸润力量,已然深深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与精神领域,滋养和影响着这里淳朴而与自然相融的和谐社会风气。

我们的到来,如流水朝宗,因为曲江,因为楼观,更是缘于心迹里虔敬而又向往已久的访“道”之思。早在一个月前,知道了要在西安举办“曲江楼观’”笔会的通知,消息一出,沉埋已久的怀想,便在问道楼观的思绪里,跃动起一如温泉汤池般热烈而欢快的波浪。

周至,对于我这个生活在秦人发祥地古秦州境内的人来说,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显得有些眷念而不生疏的感情,是因为从小就喜欢看戏。对于生活在大西北这片广袤而阔大地域内的人们,秦腔这一古老的地方梆子戏剧种,在当地人的文化生活里,在民间庙会舞台上,甚至在人们的农闲时间和日常生活的中,以它粗旷苍凉和幽婉悲苦兼具的声腔韵味,充实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而对秦腔的痴迷与酷爱,对生活在陕甘一带的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和精神享受。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有唱春台和秋台戏的民间庙会活动。爷庙对戏楼。这是一句在当地流行的民间俗语。只要是有寺观神社,赶上逢年过节,或者是有庙会的日子,都要请当地或外地的戏剧班子来唱戏。有大戏,也有牛皮子戏(皮影戏)。看大戏,逛庙会,也就成了富裕起来的人们,文化生活里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的一部分。

对陕西周至这个地方的认知,正是缘于来自这里的秦腔戏班子的演出。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老家乡下,看周至县一个木偶剧团的秦腔演出。在以后的日子里,又陆陆续续地,得以有机会,看到一些来自周至县的秦腔戏剧班子,到当地的庙会舞台来演出。总的印象,觉得陕西的这个地方多出秦腔演员。他们的演出,无论是作派,还是唱腔韵调,都显得很有实力很有讲究。关于周至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 ,便让人有了一种耳熟能详的亲切感。

因为庙会唱戏,在看戏和逛庙会的同时,也对当地存在的为数众多的道观神社,或是方神寺庙,便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了解。随着自己思想意识里对道观和与道教相关的知识的积累与关注,因此也获得了一些关于道教人物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村子里一位从事阴阳风水的民间老艺人嘴里,知道了有关楼观台的话题。更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就是这里的出家人当中,有一位在终南山楼观台修道的天水当地人。顺口而出,他还说了一句当地流行的民谣,“凤凰山下凤凰鸣 ,凤凰山出了个任法融”。而这个任法融,就是楼观台的主持道长。他的显赫身份,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也是全国政协委员,而且被当选世界宗教组织的领袖人物。他的出生地,就是甘肃天水麦积区境内三阳川一带,人文始祖伏羲爷画卦的卦台山以西,中梁山系西端主峰新阳镇凤凰山人。 楼观台就在周至县境,原来如此!

渭水汤汤,陇山泱泱。陕甘两省山水相连。历史的渊源,文化的一脉相承,陕甘艺人在两地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演出,搭起了丝绸古道延续千年的文明通途。

楼观台 ,据传在东周时就建起了草楼观。秦汉时,这里建起了长杨宫,青梧观。到了唐代,风流天子唐玄宗以梦见老子为名,又因为天下归心于李氏,便把老子说经台所在的宗圣宫,改名为宗圣观,因为披上了皇家道观的光环,从此这里便成为道教圣地。

古楼观台,距周至县城东南约三十华里处,在现在的集贤镇,终南山北麓的高岗之上。传说周代大夫,函谷关令,天水伯阳人尹喜在此结草楼,以观天象,又叫草楼观。尹喜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曾经在洛阳掌管图书经籍的古代官员。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一位类似于图书馆长一样的人物。 据说有一天,他看见紫气东来,便知道有真人从此经过。后来老子骑青牛西游入关,便迎归草楼,老子在这里著道家五千言真经,即《道德经》。并在楼南筑台授经,所以这里也叫说经台或授经台。人杰地灵,楼观台因此而扬名天下。

周至楼观台作为道教圣地,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看重,这里也就成为他们经常吟诵和热衷游览的向往之区。唐代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代的米芾等书法家、还有元代的赵孟𫖯等,都在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书法墨迹,并且因为立碑石铭文而流传后世。

时至今日,伴随着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配合着国家建设关天经济区,丝绸之路大开发战略的序幕,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和激活地方经济。依托秦岭山地终南山一带丰富珍稀的自然资源,以打造终南山道文化,财神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为名片,在西出长安所在的周至一带,融合当地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传统人文景观,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已然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远景和一道亮色。

大道希夷,道法自然。魏巍终南山,伴随着时代大潮里涌动的现代文明足音,在不可言说的道意里,依然焕发着它古老厚重而神奇的道文化气息。它留给我们的,是作为现代文人墨客的我们这一群作家诗人,在登临揽胜之后,回味不尽,畅想无穷的人文之美与壮丽之思。

道可道之情怀,名可名之风物。在文学的天地里,以文字的笔触,以曲江和楼观的名义,述说又一段当代文人相聚在终南山下,问道周至古楼观的佳话。

很有幸,来到西安周至这里,自己参加了《东方散文》杂志社和西安曲江楼观道文化景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走进曲江楼观"采风的文学笔会。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作家和诗人们,因为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一时群贤毕至,欢聚在终南山下,下榻在曲江农业博览园5号展馆。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时光里,带不走的,是自己曾经留下的足迹。难以忘怀的,是这片热土上,让人流连忘返的优美风光,还有那扑面而来的厚重人文气息。

诸多美好,不由人想起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豪情满怀的诗句。短短几天的行踪里, 在文学和东方散文的感召下,我们心思里的怀想,恰如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水, 但江山如此美好,我们还会再来。 [1]

作者简介

李三祥,自号嶓冢山人,甘肃天水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