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源縣

於 2019年12月27日 (五) 09:04 由 流年似水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林业资源

羅源縣(閩東語:Lò̤-nguòng)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屬福州市轄縣,總人口25萬,其中畲族人口占8.1%,為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1]

羅源縣別號羅川,夏商屬揚州,周屬七閩地,秦屬閩中郡,西漢冶縣地,東漢為侯官地,晉屬溫麻地,隋屬閩縣。1956年移屬福安專區,1963年復屬閩侯專區,1970年歸屬福安地區,1983年7月劃屬福州市。

目錄

歷代建置

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羅源就有人類居住。西晉(公元290年前後)已有中州人移居於此。唐末開始有大批漢族畲族人徙入。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羅源場,咸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五代閩龍啟元年(933年)升為永貞縣,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永昌縣,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歷屬長樂府、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羅源。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福安專區,1962年屬福州市,1963年復屬閩侯專區,1970年又屬福安專區(1971年福安專區改稱寧德地區),1983年重劃歸福州市。

境域

唐 大中元年(847年)設羅源場,羅源場東、南兩面毗鄰 連江縣,西接 閩縣,北界感德場(今寧德市)。境域約相當於今鳳山、起步、白塔、西蘭、洪洋、中房、飛竹等鄉(鎮)及松山鄉大部、霍口鄉東部。

咸通二年(861年)割閩縣林洋地入永貞鎮,西部邊界擴展到雙口渡(《 八閩通志》稱「雙溪渡」,有誤),而與閩縣(公元982年後為 懷安縣)、 古田縣為界,其他三向疆界不變。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連江縣劃招賢里5圖地入羅源。縣東部邊界因以擴展至海,轄域增加今鑒江、碧里兩鄉(鎮)地區。

萬曆八年(1580年)裁懷安縣併入侯官縣,原屬懷安縣的霍口一帶(具體地界無考,疑為山壟塆溪以南的小塊地區)劃屬羅源,西界改與侯官縣為鄰。

1940年,連江縣又劃巽嶼、北山兩地入羅源,此後轄域未發生重大變動。1956年5月,大獲鄉漈頭自然村劃屬連江縣,香嶺鄉後山自然村劃屬古田縣嶺南鄉;同年7月,香嶺鄉活山自然村劃屬古田縣嶺里鄉。此時,羅源縣境域東端隔海與霞浦縣東沖半島相望,西端與閩侯縣接壤,南鄰連江縣,北連寧德縣,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分別與寧德、古田、連江諸縣及福州市郊區為界。地形呈東西向長條狀,東西最長距離78.5公里,南北最寬距離28公里,總面積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平方公里,灘涂53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2010年,羅源縣下轄: 鳳山鎮、 松山鎮、 起步鎮、 中房鎮、 飛竹鎮、 鑒江鎮、 白塔鄉、 洪洋鄉、 西蘭鄉、 霍口畲族鄉、 碧里鄉、 羅源灣。

自然地理

地貌

羅源縣位於鷲峰山脈東南麓,縣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為東西長條狀,地勢三高兩低,形如「W」:西部與閩侯縣、福州市交界處地勢最高,多中山,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12座,峰3座;往東,高度逐漸下降,至霍口盆谷海拔只有100米左右;霍口盆谷往東,地勢又漸次回升,至縣中、北部挺旗峰、飛仙岩一帶,平均海拔達500米以上;飛仙岩往東,高度再逐級下降,到起步、鳳山平原地區海拔已低於10米;平原以東的半島地區地勢又抬升為高丘、低山。

氣候

羅源縣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雨量充沛,溫暖濕潤。由於受複雜地形影響,各地氣候有明顯差異,災害天氣亦多。

水文

羅源縣水量來源於境內降水產生的徑流及縣外過境客水。全縣多年平均年來水量22.833億立方米,其中境內產流11.313億立方米,外縣過境客水11.52億立方米。1990年按境內產流計,人均占有水量4941立方米。

土壤

據1982年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羅源縣土壤的成土母質主要是火山岩、花崗岩的殘積物和運積物,形成土壤後分屬7個土類,17個亞類,33個土屬(其中耕地15個土屬,33個土種)。由於地處中亞熱帶,土壤脫硅富鋁化作用強烈,紅壤成為主要地帶性土壤。各種土壤類型按海拔高度呈垂直分布,從高到低依次為草甸土、黃壤、黃紅壤、紅壤和水稻土。

人口

2016年,全縣總戶數79024戶、戶籍人口268340,戶籍人口比上年增加1795人,平均每戶3.4人。男女比例:100:91.74,男性139949人,占52.2%;女性128391人,占47.8%;男比女多11558人。全縣出生人口5087人,出生率18.95‰;死亡人口2672人,死亡率9.95‰;人口自然增長241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0‰。全縣遷入4267人,遷出4796人,遷出多於遷入529人。[2]

縣內居民以漢族為主,畲族次之,還有少量的滿、壯、苗、回、藏等少數民族

畲族

羅源畲族占總人口8.1%,分布於全縣11個鄉(鎮)82個村,主要居住於霍口畲族鄉,使用畲語,兼通閩東語福州話羅源腔,有雷、藍、鍾3姓。畲族先民於唐時入境,長期以狩獵和游耕為主。明代定居後,從事種植糧食作物,逐步發展經濟作物和畜牧副業生產。經濟作物以茶葉油茶青靛(俗稱青、學名馬藍)為多。畲族衣飾靠苧麻線和蠶絲紡織,因此畲族家家戶戶皆種苧麻和種桑養蠶。男女老少喜唱山歌,酷愛武術,尤以拳術為最,畲族女子着「鳳凰裝」,梳「鳳凰髮式」,獨具風格[2]

疍民

疍民在中國官方的民族識別中被認為是漢族的一部分。羅源的疍民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鑒江、碧里、松山3個鄉鎮,傳統上以船為家,在羅源沿海從事捕撈業,使用語言為閩東語福州話羅源腔,陸地居民貶稱疍民為「曲蹄」。民國以前,疍民受到嚴重的歧視,許多疍民被禁止上岸。1952年以來,政府逐步對疍民進行上岸改造,大部分疍民已經上岸定居,主要聚居在鑒江海上、碧里先鋒、松山乘風三個陸上村莊[3]

自然資源

羅源縣,地處 鷲峰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勢自西而東,高低起伏。全縣最高峰牛母山海拔1251米。四季分明,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9℃,年平均降水量1652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691.1小時。境內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東部羅源灣口小腹大水深,海域面積達240平方公里,避風遏浪,不凍不淤,港口作業時間年平均360天,是 福建省六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

縣轄羅源灣北岸港區岸線長25公里,可建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7個,約14公里的岸線水深在10米以上;截止2009年,有1000—5000噸級碼頭4個、3萬噸級和5萬噸級碼頭各1個,年吞吐能力達800萬噸以上,在建的還有5萬噸級、15萬噸級碼頭各1個;擁有松山、白水兩大圍墾造地近5萬畝以及周邊可開發利用腹地,土地儲量近10萬畝,形成海峽西岸「人無我有,人有我多」的可供成片開發的港區工業建設用地。

羅源灣與台灣隔海相望,距 馬祖島38海里、 基隆港146海里、 上海405海里、香港435海里,位於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距離中心,北聯 寧德浙江,南接 福州廈門,是連接南北的重要節點。海陸空交通便捷,開闢了直抵 香港、 日本新加坡等航線, 104國道、 沈海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僅58公里,福州市區65公里,距寧德市僅25公里、 溫州200多公里。 溫福鐵路於2009年建成,並在羅源灣開發區內設站,羅源灣港區鐵路專用線從該站點連接貫穿港區三個作業區至將軍帽。

林業資源

截止2009年,全縣土地總面積1623354畝,其中林業用地1165242畝,占71.8%,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869784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4.6%,疏林地面積23918畝,灌木林地面積21147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58933畝,非林業用地面積458112畝。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91.29萬m3,毛竹立竹數1523萬根,雜竹489萬根,其中林分蓄積87.73萬m3,疏林地0.76萬m3,散生木和四旁樹2.79萬m3。

全縣林分面積652188畝,其中用材林面積376382畝,薪炭林面積2067畝,防護林267664畝,特用林6075畝,分別占林分面積的57.7%、0.3%、41%、1.0%。林分蓄積量中,用材林53.03萬m3,薪炭林0.12萬m3,防護林33.22萬m3,特用林1.36萬m3,分別占林分蓄積量的60.4%、0.1%、37.%、1.6%。

羅源縣地跨南、中亞熱帶兩個植被帶,以縣城所在地鳳山鎮為界,鳳山鎮以東(含 鳳山鎮)屬 閩江口鷲峰山南部潮濕南亞熱帶雨林小區; 南亞熱帶雨林是該地區的地帶性植被,原生植被被破壞後僅呈次生萌芽林,或稀疏陽性林,其中大部分已被人工馬尾松林所替代。鳳山鎮以西的羅源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闊葉林植被帶,以 米櫧、栲類、 樟樹酸棗楓香木荷等組成常綠闊葉林是本地區的地帶性植被。

農業資源

2012年全年糧播面積調減為195600畝,其中,糧食作物占111300畝,非糧食作物84300畝。糧食總產36262噸,茶葉總產5847噸,油料119噸。園林水果9100噸,肉類10422噸,水產品產量高達125370噸。

交通

羅源縣地處閩浙交通要道,自古驛運繁忙。但由於境內多山,道路崎嶇, 羅源縣政府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無公路,行旅往來多靠步行,貨物運輸靠肩挑。羅源東邊面海,大宗貨物多從水道進出。民國期間,縣內港口設施極為簡陋,運輸多靠外港來船,境內專業運輸船只有數艘,且在灣內航行。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五里、跡頭等處修建碼頭,改善港口基礎設施,並建立水運企業,更新船舶,壯大運輸實力。1952年縣新建的水運企業有1家,木帆船3艘42噸位,完成貨運量0.8萬噸、周轉量23.68萬噸公里。1955年福汾公路縣境段建成,羅源始有公路。從此縣內公路建設從不間斷,通車裡程逐年增多。

公路運輸量隨公路伸展而逐年增多。1978年全縣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和客運量、客運周轉量分別比1961年增加1.8倍、2.51倍、3.34倍和2.34倍。1979年,縣內有2家水運企業,共有7艘機動貨輪875噸位,貨運量達1.83萬噸,周轉量924.69萬噸公里。80年代改革開放後,船舶質量進一步提高,逐步從木質貨輪過渡到鋼質貨輪,航線擴大到國內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各港,並於1988年開通直達港澳航線。1990年2個水運企業共有12艘鋼質貨輪3290噸位,個體聯戶運輸船82艘620噸位,合計完成貨運量6.88萬噸,周轉量3776.17萬噸公里,比1952年分別增加7.6倍和158.5倍。

公路運輸隨運輸市場放開而日趨繁榮。1990年全縣有貨車182輛,客車44輛,運輸用拖拉機886輛,其他機動車512輛,貨運量48.99萬噸,貨運周轉量2421.65萬噸公里,汽車客運量159.99萬人,客運周轉量8397.04萬人公里,又比1978年分別增加2.22倍、8.39倍、4.22倍和8.63倍。當年全縣公路38條(段)總長420.71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5.44公里,每萬人占有18.13公里,全縣各鄉鎮政府所在地和78.92%的村均已通車,初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2008年,碧里作業區4#、5#兩個5萬噸級碼頭建設進展順利,4#泊位卸船機已安裝過半,基本具備靠泊條件;將軍帽作業區15萬噸級散貨碼頭動工建設。港區配套日益完善,在建成3萬噸級乘潮航道的基礎上,啟動疏竣5萬噸級全天候航道;臨時一類口岸開放獲得延續;口岸通關中心大樓完成主體工程。路網:開發區江濱北路完成拓寬,溫福鐵路羅源站已建成通車;港區鐵路支線已獲批。供電:動工建設碧里220千伏、德盛110千伏變電站,擴建億鑫110千伏變電站。供水:已啟動建設南榜等水庫,日可新增供水5萬噸,基本滿足開發區、港區項目用水需求。

經濟

福建省羅源灣列為「十一五」重點臨港重化工業基地和「建設中國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作為全省區域新增長極進行培育。福州市把羅源灣開發建設擺上重要地位,提出優化產業規劃布局、重點拓展南北「兩翼」、大力發展臨港工業的決策部署,這些都為羅源灣開發建設贏得了先機。初步構建起以治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輕工食品、機械製造為主導的臨港工業體系,形成以港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縣域經濟保持穩健、快速發展態勢,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安定穩定、人和業興,社會治安滿意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市前列。2011年全縣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2.8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5.1%; 工業總產值345.26億元,比增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4.46億元,比增24%;農業總產值34.36億元,比增4%;財政總收入9.43億元(力爭突破10億元),比增33.2%, 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38億元(力爭完成6億元),比增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億元, 比增37.9%; 實際利用外資2520萬美元,比增5.8%; 出口總值6000萬美元,比增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億元, 比增1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比增12.3%;農民人均純收入7850元,比增12.3%;人口自然增長率5.76‰。

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34.6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48.5億元,增長15.7%。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8.5%、59.9%和21.5%。

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八大類商品呈「五漲三降」的態勢:醫療保健類上漲9.4%,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7.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3.4%,交通和通信類上漲1.8%,衣着類上漲1.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1%,食品煙酒類下降1.2%,居住類下降7.2%。

旅遊

有「蓮峰月色、聖水聽泉、三川春漲、五里潮平、匹岩飛雪、茅頂留雲、紫霄蓋樹、金粟盤榕」等羅川八景和棲雲洞、白馬寺、禾山景區等名勝[4]

與東引列嶼的關係

羅源縣與東引列嶼於國共內戰前本無關係,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對於羅源縣全部區域的控制權力,1954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將仍由其控制的東涌鄉自長樂縣改劃羅源縣(在此前,東涌最早屬於霞浦縣,後改連江縣所轄,長樂縣大陸地區全面失守後東涌改劃長樂縣),並設羅源縣政府駐東涌鄉。1956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撤銷羅源縣政府,將東涌島、西涌島更名為東引島、西引島,改劃隸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東引鄉至今。

語言

境內漢族居民主要使用閩東語福州話的羅源腔,與福州市區使用的福州話在語音上有較明顯的差異。境內畲族使用畲話,兼通福州話羅源腔。近年來在官方語言政策的干涉下,普通話使用較為普遍,然而福州話在青少年中開始呈現萎縮的趨勢。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說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

文化

羅源屬於福州文化圈,文化習俗與福州大體相同。民間神坻眾多,鄉村各異,影響力最廣泛的神坻是媽祖和臨水夫人。民間流行的戲劇為閩劇。

羅源縣的六神經絡骨通藥製作工藝和畲族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

古蹟

羅源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處,分別為中房鎮陳太尉宮、城關聖水寺棲雲洞十八羅漢造像、中房翰林學士府。

視頻

與羅源縣有關的視頻

羅源一分鐘宣傳片
畲風海韻,大美羅川,羅源形象宣傳片
走遍羅川:解放羅源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