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軍 (臺灣客家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義勇軍 (台灣客家人) |
---|
圖片來源:Jeff Dahl |
存在時期 1895年—1895年 |
國家或地區 臺灣民主國 |
效忠於 臺灣民主國 |
種類 軍隊 |
參與戰役 乙未戰爭 |
指揮官 |
著名指揮官 簡大獅、吳湯興、徐驤 |
義軍,或稱義勇軍[1],為清朝時期臺灣客家人主要防衛力量。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納入太平軍、棟軍、新楚軍、六堆等軍以及各地民勇,和台灣原住民勇士,改稱「義軍」或「義勇軍」。奉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命令,由李秉瑞任軍務大臣、李惟義任正規軍總兵、吳湯興任義民大統領,曾因參加乙未戰爭聲勢受挫。
起源
清治時期臺灣客家人居住於平原與深山之際的丘陵地,為防止台灣原住民突襲出草,及大規模民變與分類械鬥,所建立的民間自我防衛力量稱之為「義民軍」。清1721年,朱一貴事件從民變釀成分類械鬥,威脅六堆客家地區的安全。客家先民為保護家鄉,組織「六堆義民團」。1786年[2],福建省臺灣府發生林爽文事件。數萬群眾加入民變,後因軍紀不良,百姓以鄉勇的形式組織義民軍保衛家鄉。在陳紫雲領導下,轉戰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地。
自清朝乾隆年間起,由於來台漢人源自不同地域及族群,致使分類械鬥不斷,人民為求自保紛紛自我武裝。1851年起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大清帝國各地人心浮動,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朱材哲命令各區「墾首」加強辦理鄉勇團練。1853年,小刀會起事,部分成員於1854年轉而來台,滋擾北台灣沿海,最後趁勢攻佔雞籠(今基隆市)。北路協副將曾玉明徵召林文察助戰,為台灣客家義民軍與林文察、林朝棟父子首次合作。
發展過程
客家義民軍出身的李惟義奉命「招降」太平天國和捻軍,官至「新楚軍」總兵花翎加提督銜,駐守於湖南,並將原本可能被清朝屠殺的太平天國軍民安置於桃竹苗深山。台灣義民軍在廣納太平天國戰士後實力大增,確立台灣中北部桃竹苗地區以客家人為主的墾荒型態。1862年,彰化縣發生戴潮春事件,義民軍再次出征,以劉維翰、姜殿邦、張元清為首,衝鋒陷陣保衛鄉土[3]阻擊戴潮春軍隊於大甲以南,無法深入客家地區。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不久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台灣北部,林朝棟徵召客家義民軍「禮」字營500人部隊北上馳援[4]。林文欽也到苗栗縣通霄徵召一營客家義民軍助戰。「禮」字營在中法戰爭(西仔反)的「第一次月眉山之役」與「第二次月眉山之役」表現傑出,不但多次擊退來襲法軍,並成功掩護潰敗清軍撤退至暖暖,防止法軍進一步攻勢。因此戰後全台三十多營鄉勇僅林朝棟與張李成兩營未被裁撤。其中林朝棟因受劉銘傳賞識,「禮」字營也獲得進一步擴充成棟軍。至此桃竹苗客家義民軍,遂由地方鄉勇發展成正式編制軍隊,且成為清治時期台灣中北部主要防衛力量。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日本。1895年5月,台灣民主國成立,北埔的「金廣福」姜家後代姜紹祖、頭份的武秀才徐驤、高屏六堆軍等,也紛紛決定響應參戰。此戰役史稱乙未戰爭。
日本近衛師團攻陷基隆後進入台北城,在佔領台北後開始南進,遭遇義軍激烈抵抗。由於義軍熟悉山地地形且採取游擊戰術,在桃竹苗等地抗日屢屢告捷。但隨著糧草及武器彈藥不足,並且在日軍優勢火力下義軍崩潰瓦解。其後,各地餘部仍然對日軍進行十幾年的武力反抗。
雖然《清史》與《台灣通史》等文獻強調乙未戰爭臺方守軍為劉永福的黑旗軍與唐景崧的廣勇。不過如美國記者Davison目睹的場景描述,中國軍隊常是:「華兵互相吵鬧,殺害軍官,勒索搶劫,橫行無忌」;反觀台灣三峽至台灣中南部的台灣兵勇(即義軍等),才是戰爭主角。有學者指出「乙未戰爭」台灣教科書竟只寫兩行字,是為客家人的悲哀。[5]
當徐驤於斗六光榮陣亡時,對於清朝不伸出援手,「劉永福」感歎說出:「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人」[6]。僅生死之交黃南球於其所編寫之新竹縣志中甚多表揚。
義軍主要將領簡大獅曾參加二次圍攻台北城的行動,並曾一度歸順台灣總督府但不久後又率眾繼續抗日。簡大獅走投無路下,於1899年時偷渡到福建。日本政府要求清廷交出簡大獅。1900年,清廷應日方要求將簡大獅逮捕並遣返台灣。簡大獅向清朝說:「簡大獅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表明寧願在中國被斬首之願。但清政府仍將簡大獅引渡回台灣,最後在台北被日本人處決。
後續發展
1895年義軍人物列表
主要將領
- 台北:胡阿錦、陳秋菊(泉州人)[7]、簡大獅、蘇力(泉州人)[8]、蘇俊(泉州人)[8]、林久遠、陳小埤(泉州人)[8]
- 桃竹苗:江國輝(漳州平和客家人)[8]、呂建邦(漳州詔安客家人)[9]、李家充、姜紹祖(陸豐客家人)、鄭以金、李惟義、李秉瑞、吳湯興(客家人)、徐驤(客家人)、邱國霖(客家人)、傅德生、黃南球(客家人)
- 台中彰化: 林朝棟、林文欽、謝天德
- 雲嘉南: 簡義、陳文晃、廖琛、黃丑、林崑岡
- 六堆高屏: 邱鳳揚、林宣三、魏開、陳魚、鄭吉生、林少貓
主要文官
紀念物
- 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紀念惠州府義民)
- 桃園市平鎮區「褒忠祠」(分香自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 苗栗縣頭份市「義民廟」(分香自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 苗栗縣銅鑼鄉「勤善寺」(義軍的關帝廟)
- 高雄市三民區「高雄褒忠義民廟」(分香自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 雲林縣北港鎮「旌義亭」(紀念泉州府義民)
- 屏東縣竹田鄉「六堆忠義祠」(原名為忠義亭,紀念嘉應州義民)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依主要將領黃南球所編定之苗栗縣誌,為義勇軍
- ↑ 國民中學歷史科教師手冊,康軒文教事業。
- ↑ 客家"義"字在新竹放大
- ↑ 鄭喜夫,《臺灣先賢烈專輯(第四輯)林朝棟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第29-30頁、第87頁
- ↑ 客家人的悲哀─ 「乙未戰爭」 教科書竟只寫兩行字 !
- ↑ 苗栗縣志
- ↑ 林惠娟; 孫瑞琴 (2004-12). "白馬將軍陳秋菊評傳(一)∼先世及其崛起". 東南學報. 東南技術學院.
- ↑ 8.0 8.1 8.2 8.3 吳昭英. 乙未戰役中桃竹苗客家人抗日運動之研究 (碩士论文).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2010.
- ↑ 陳建宏.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碩士论文).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