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航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历史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行 1: 行 1:
 航海,是人类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陆地去到另一方陆地的活动。在从前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人类的地理知识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从冒险行为,慢慢的转变于一种商业行为,因为当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船员开始在当地生活,习惯与风俗,渐渐地同化了当地的人种,此为航海最基础的成果,渐渐地各国的发展慢慢地开始了移民与殖民,有了贸易,商业行为慢慢的活络了起来,至今商业贸易还是航海的最主要目的。
+
[[File:航海1.jpg|350px|缩略图|右|[http://img1.juimg.com/160226/330446-16022611205441.jpg 原图链接][http://www.juimg.com/tupian/201602/shuhuayishu_816994.html 来自 聚图网 的图片]]]
 +
 
 +
''' 航海'''(''' navigation''' ) ,是[[ 人类]] 在海上航行,跨越[[ 海洋]] ,由一方陆地去到另一方陆地的活动。在从前是一种冒险[[ 行为]] ,因为人类的[[ 地理知识]] 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从冒险行为,慢慢的转变于一种[[ 商业]] 行为,因为当[[ ]] 到达了另一个地方,船员开始在当地生活,[[ 习惯]] [[ 风俗]] ,渐渐地同化了当地的人种,此为航海最基础的成果,渐渐地各国的发展慢慢地开始了移民与[[ 殖民]] ,有了[[ 贸易]] ,商业行为慢慢的活络了起来,至今[[ 商业贸易]] 还是航海的最主要目的。
  
 
==历史==
 
==历史==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夏商周时期出现的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
+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 晚期,[[ 中华民族]] 的祖先已能用[[ ]] [[ 石斧]]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夏商周时期]] 出现的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 木料]] ,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
  
春秋战国时期,在海上探险、大规模海上运输、海外贸易及频繁的海战中先后出现了海上强国——齐国、吴国和越国。
+
[[ 春秋战国]] 时期,在[[ 海上探险]] 、大规模海上运输、[[ 海外贸易]] 及频繁的海战中先后出现了海上强国——[[ 齐国]] [[ 吴国]] [[ 越国]]
  
 吴、楚、越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着高质量的船舶建造,其国家迅速发展。江南的沿海及江河航道中舟帆相继,航运成为当地诸侯的政治、经济命脉。在当时出现了所谓的“楼船”:楼船是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
+
 吴、[[ ]] 、越崛起于[[ 长江]] 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着高质量的[[ 船舶建造]] ,其国家迅速发展。江南的沿海及江河[[ 航道]] 中舟帆相继,航运成为当地诸侯的[[ 政治]] [[ 经济命脉]] 。在当时出现了所谓的“楼船”:[[ 楼船]] [[ 古代]][[ 中国]][[ 海军]] 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ref>[https://www.sohu.com/a/105504916_454366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航海史时间轴!],搜狐, 2016-7-1</ref>
  
 
==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
  
秦始皇出巡,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来到渤海边登上芝罘岛,一眼望去,海上有岛屿若隐若现,秦始皇很是兴趣,这本是海市蜃楼景象,但徐福就看到了机会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眼见为实,在虚幻的岛屿的诱惑下,秦始皇心动了,于是派数千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上演了蓬莱版的“三顾茅庐”,可是最后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了。
+
[[ 秦始皇]] 出巡,在[[ 泰山封禅]][[ 刻石]] ,又来到[[ 渤海]] 边登上[[ 芝罘岛]] ,一眼望去,海上有岛屿若隐若现,秦始皇很是兴趣,这本是[[ 海市蜃楼]] 景象,但[[ 徐福]] 就看到了机会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 蓬莱]] 、方丈、[[ 赢洲]] 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眼见为实,在虚幻的岛屿的诱惑下,秦始皇心动了,于是派数千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上演了蓬莱版的“三顾茅庐”,可是最后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了。
 +
 
 +
==[[汉武帝]]七次巡海==
 +
 
 +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沿海地区,发展近海与远洋的[[交通]]与贸易,积极致力于航海事业。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亲自七次巡海航行,并以军事实力扫清发展航海事业的阴力,畅通了沿海全线的海上航路。他在打通沿海[[航路]]之后,多次巡游海疆并亲自出海航行。对推动[[海洋探险]]与交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
 
 +
==[[郑和七下西洋]]==
  
==汉武帝 七次 巡海==
+
[[明朝|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8/07/content_8640450.htm 郑和],中国网,2007-8-7</ref>率领远洋船队,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历时28年,组织规模空前的远航船队, 七次 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沿岸、非洲等三十多余国,其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广、航技之高,在当时无与伦比。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沿海地区,发展近海与远洋的交通与贸易,积极致力于 航海 事业。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亲自七次巡海航行,并以军事实力扫清发展 航海 事业的阴力,畅通了沿海全线的海上航路。他在打通沿海 路之后,多次巡游海疆并亲自出 海航 行。对推动海洋探险与交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
==视频==
 +
===<center> 航海 相关视频 </center>===
 +
<center>  航海 者</center>
 +
<center>{{#iDisplay:f0024x2jnbw|560|390|qq}}</center>
 +
<center>  航海 学— 速 </center>
 +
<center>{{#iDisplay:n0373p6y9hb|560|390|qq}}</center>
  
== 郑和七下西洋==
+
== 参考文献==
  
  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历时28年,组织规模空前的远航船队,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沿岸、非洲等三十多余国,其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广、航技之高,在当时无与伦比。
+
[[Category:558 貿易]]

於 2022年8月2日 (二) 09:51 的最新修訂

航海( navigation ),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從冒險行為,慢慢的轉變於一種商業行為,因為當到達了另一個地方,船員開始在當地生活,習慣風俗,漸漸地同化了當地的人種,此為航海最基礎的成果,漸漸地各國的發展慢慢地開始了移民與殖民,有了貿易,商業行為慢慢的活絡了起來,至今商業貿易還是航海的最主要目的。

歷史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石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夏商周時期出現的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飛躍。同樣長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數倍的舟船。

春秋戰國時期,在海上探險、大規模海上運輸、海外貿易及頻繁的海戰中先後出現了海上強國——齊國吳國越國

吳、、越崛起於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以後,他們依江而居,憑藉着高質量的船舶建造,其國家迅速發展。江南的沿海及江河航道中舟帆相繼,航運成為當地諸侯的政治經濟命脈。在當時出現了所謂的「樓船」:樓船古代中國海軍裝備的一種大型戰船。船上建有重樓,因而得名[1]

徐福東渡

秦始皇出巡,在泰山封禪刻石,又來到渤海邊登上芝罘島,一眼望去,海上有島嶼若隱若現,秦始皇很是興趣,這本是海市蜃樓景象,但徐福就看到了機會給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長生仙藥。眼見為實,在虛幻的島嶼的誘惑下,秦始皇心動了,於是派數千童男、童女數千人隨他出海求取仙藥,上演了蓬萊版的「三顧茅廬」,可是最後一去再也沒有回來了。

漢武帝七次巡海

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沿海地區,發展近海與遠洋的交通與貿易,積極致力於航海事業。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水師,親自七次巡海航行,並以軍事實力掃清發展航海事業的陰力,暢通了沿海全線的海上航路。他在打通沿海航路之後,多次巡遊海疆並親自出海航行。對推動海洋探險與交通活動產生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鄭和七下西洋

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2]率領遠洋船隊,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歷時28年,組織規模空前的遠航船隊,七次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南亞、印度洋沿岸、非洲等三十多餘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

視頻

航海 相關視頻

航海者
航海學—航速

參考文獻

  1. 帶你了解中國古代航海史時間軸!,搜狐, 2016-7-1
  2. 鄭和,中國網,2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