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裂苦苣菜

原图链接长裂苦苣菜

长裂苦苣菜(学名:Sonchus brachyotus DC.)是菊科,苦苣菜属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多数须根。茎直立,基部直径达1.2毫米,伞房状花序分枝,基生叶与下部茎叶全形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

生于山地草坡、河边或碱地,海拔350-2260米,可通过种子或根状茎繁殖。以嫩芽苗食用,春季嫩芽长出4-6片叶时,叶色红绿,地下幼茎嫩白为最佳采收期。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

  • 中文名长裂苦苣菜
  • 别 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荬菜等
  • 拉丁学名Sonchus brachyotus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舌状花亚科 Cichorioideae
  • 族菊苣族 Lactuceae
  • 属苦苣菜属 Sonchus
  • 种长裂苦苣菜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有纵条纹,基部直径达1.2毫米,上部有伞房状花序分枝,分枝长或短或极短,全部茎枝光滑无毛。基生叶与下部茎叶全形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6-19厘米,宽1.5-11厘米,羽状深裂、半裂或浅裂,极少不裂,向下渐狭,无柄或有长1-2厘米的短翼柄,基部圆耳状扩大,半抱茎,侧裂片3-5对或奇数,对生或部分互生或偏斜互生,线状长椭圆形、长三角形或三角形,极少半圆形,顶裂片披针形,全部裂片边缘全缘,有缘毛或无缘毛或缘毛状微.齿,顶端急尖或钝或圆形;中上部茎叶与基生叶和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较小;最上部茎叶宽线形或宽线状披针形,接花序下部的叶常钻形;全部叶两面光滑无毛。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

总苞钟状,长1.5-2厘米,宽1-1.5厘米;总苞片4-5层,最外层卵形,长6毫米,宽3毫米,中层长三角形至披针形,长9-13毫米,宽2-5-3毫米,内层长披针形,长1.5厘米,宽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外面光滑无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瘦果长椭圆状,褐色,稍压扁,长约3毫米,宽约1. 5毫米,每面有5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横皱纹。冠毛白色,纤细,柔软,纠缠,单毛状,长1.2厘米。 花果期6-9月 。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草坡、河边或碱地,海拔350-2260米 。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黑龙江(具体地点不详)、吉林(安图、通余)、内蒙古(海拉尔、包头)、河北(内丘、石家庄、张家口)、山西(交城、榆次、宁武、垣曲)、陕西(商县、 榆林、延安)、山东(济南)。

国外:日本、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分布。

主要价值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对预防和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苦菜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

栽培技术

整地

种前深耕,施足基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化肥,保证苦苣菜品质。深翻细耕后浇透底水,水渗后将种子播于沟内,用细土将沟覆平即可。

种植

苦苣菜栽培季节主要为两季。春播应尽可能提早,可延长其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可利用温床育苗,当有7-9片叶时定植,株距20cm,行距30cm。露地播种可行直播,但需间苗以利植株生长。秋播可分早秋播晚秋播。早秋播种,于当年冬季收获;晚秋播种,于翌年3-4月收获。但是,在冬季寒冷地区越冬栽培时,应定植在阳畦、大棚等保护设施中。[1]  

管理

管理 在生长期间要注意浇水、追肥和中耕除。生长前期需浇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并根据土壤板结状况,结合浇水进行中耕松土。到生长盛期,结合浇水施速效性氮肥,以促进叶片生长,使其增大增厚,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减轻苦味,并使其品质柔嫩,可实行软化栽培。凡能使叶片不见光线并保持适度干燥的措施,均可达到软化的目的,例如将植株移植到地窖、覆盖草帘等。

收获

苦苣菜可多次采收嫩茎叶,一般植株有6片真叶或株高10厘米时,可用剪刀剪或手掐采收。春季半月采收1次;夏季10天采收1次;秋季1个月采收1次。采后马上浇水,并追速效性氮肥。每茬生长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产品质量。采收后要及时整理,去除杂草和老叶,食用或上市销售。

留种

苦苣菜留种多在秋季播种,防寒过冬,到春季带土移植于采种田,或就地间苗后留种。通常株行距均为30cm。在6月前后抽薹开花,可达到结实饱满的目的。

病虫防治

苦苣菜的病虫害较少。主要是防治霜霉病叶斑病蚜虫红蜘蛛

 
苦苣菜[1]

生长习性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缘、林下或平地田间、空旷处或近水处,海拔170-3200米。

下级分类

苣荬菜 Sonchus arvensis L.

花叶滇苦菜 Sonchus asper (L. ) Hill

长裂苦苣菜 Sonchus brachyotus DC.

南苦苣菜 Sonchus lingianus Shih

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

沼生苦苣菜 Sonchus palustris L.

全叶苦苣菜 Sonchus transcaspicus Nevski

短裂苦苣菜 Sonchus uliginosus M. B.

代表植物

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L.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圆锥状,垂直直伸,有多数纤维状的须根。茎直立,单生,高40-150厘米,有纵条棱或条纹,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伞房花序状或总状花序式分枝,全部茎枝光滑无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基生叶羽状深裂,全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或大头羽状深裂,全形倒披针形,或基生叶不裂,椭圆形、椭圆状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或圆形,全部基生叶基部渐狭成长或短翼柄;中下部茎叶羽状深裂或大头状羽状深裂,全形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7厘米,基部急狭成翼柄,翼狭窄或宽大,向柄基且逐渐加宽,柄基圆耳状抱茎,顶裂片与侧裂片等大或较大或大,宽三角形、戟状宽三角形、卵状心形,侧生裂片1-5对,椭圆形,常下弯,全部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下部茎叶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叶与中下部茎叶同型并等样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且顶端长渐尖,下部宽大,基部半抱茎;全部叶或裂片边缘及抱茎小耳边缘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锯齿或大锯齿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处的叶,边缘大部全缘或上半部边缘全缘,顶端急尖或渐尖,两面光滑毛,质地薄。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紧密的伞房花序或总状花序或单生茎枝顶端。总苞宽钟状,长1.5厘米,宽1厘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长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3-7毫米,宽1-3毫米,中内层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1毫米,宽1-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长急尖,外面无毛或外层或中内层上部沿中脉有少数头状具柄的腺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瘦果褐色,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3毫米,宽不足1毫米,压扁,每面各有3条细脉,肋间有横皱纹,顶端狭,无喙,冠毛白色,长7毫米,单毛状,彼此纠缠。花果期5-12月。

主要价值

医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2]

附方

  1. 治肝硬化:苦苣菜、酢浆草各一两。同猪肉炖服。(江西)
  2. 治朴蛇瘴:野苦马汁、灯心(浸水良久捻其末)。和朋之。(《普济方》)
  3. 治慢性气管炎:苦苣菜一斤,大枣二十个。苦苣菜煎烂,取煎液煮大枣,待枣皮展开后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药膏一匙,大枣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 治小儿疳积:苦苣菜一两,同猪肝炖服。(江西)
  5. 治对口恶疮:野苦荬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和服以渣敷。(《唐瑶经验方》)
  6. 治壶蜂叮螫:苦苣菜汁涂之。(《摘元方》)
  7. 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紫苦苣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3]

食用

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一直食用野菜,食法多样,在民间形成了传统的食用方法。苦苣菜的一般食法有:

  1. 鲜食:将幼苗或嫩茎叶洗净,用沸水焯2~3min,放人清水中浸泡,去苦味,凉拌,蘸酱,炒食或做馅。
  2. 晒干菜:将鲜菜去杂,洗净,开水烫一下,再用清水冲洗,晒干或烘干贮藏。食用前热水泡开,炒食或炖肉。
  3. 腌咸菜:将鲜菜洗净,沥干水,在缸内按一层盐一层菜排放,并拌入相关佐料,封贮,10d后即可食用。
  4. 做罐头:鲜菜去杂、洗净、整形,放入由食盐氯化钙柠檬酸配成的预煮液中煮沸2~3min,清水浸泡漂洗1~2h,去除苦味。鲜菜分级、整形、装罐,加入配好的汤汁,放入灭锅高温灭菌,冷却,贮藏。
  1. 速冻菜:将菜去杂、洗净、修整、分级,放入速冻机进行速冻,再置于冷库中贮藏。

饲用

苦苣菜的茎叶柔嫩多汁,嫩茎叶含水量高达90%,无刺、无毛、稍有苦味,是一种良好的青绿饲料最喜食;喜食;山羊绵羊乐食;少量采食。开花期以前切碎生喂或煮熟饲喂,每日用650g苦苣菜饲喂家兔,其采食率可达77% ,切碎喂鸡、鸭也有良好的效果。苦苣菜的干草是的好饲草,其适口性均可定为喜食级。苦苣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100g鲜草中,叶含维生素C11~68.2mg,茎中含维生素C11mg、含胡萝卜素14.5mg。秋季,维生素C、胡萝卜素含量比春、夏季高。苦苣菜的能量价值可评为中等。其总能对猪、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谢能、各种净能及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均属中等。与同属植物苣荬菜(S.brachyotus)相比并不逊色。苦苣菜的茎叶繁茂,叶量大,在抽茎之前全为茂密的叶丛。至开花期,其茎枝仍比较脆嫩,还可饲用。茎叶比为1:1.55,果期茎枝逐趋老化,饲用价值下降。在野生条件下,以苦苣莱占优势的草,鲜草产量一般可达30000~45000kg/hm2;单株重为150~250g,在栽培条件下,鲜草产量可达37500~60000kg/hm2,高产的可达75000kg/hm2。饲料基地。苦苣菜的茎叶脆嫩,不耐畜禽践踏,耐热性差,以刈割利用为好。尤以开花期之前利用为宜。除青饲外,还可晒制青干草,制成草粉;也可青贮利用。青草以喂猪、鹅、兔、山羊、鸭为好;干草以马、牛、羊等利用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