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阴陵泉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1]

中文名:阴陵泉穴 出处:《灵枢·经脉》

隶属经络:足太阴脾经 主治:腹胀,腹泻,小便不利

目录

阴陵泉穴的准确位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穴位祥解

在胫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阴陵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阴陵泉穴的作用

附注: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阴陵泉穴意义: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阴陵泉穴功效

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排渗脾湿,益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

阴陵泉穴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因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等。

遗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肾虚精关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致,取阴陵泉穴健脾益气、补肾固摄而治之。

足太阴经筋结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陵泉穴又位于膝关节部,故取之可治疗膝痛、阴茎痛、妇人阴痛等。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症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陵泉穴配伍

阴陵泉穴配肝俞穴、至阳穴治黄疸;

阴陵泉穴透阳陵泉穴治膝痛。

阴陵泉穴配三阴交穴,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穴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穴配三阴交穴、日月穴至阳穴胆俞穴阳纲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阴陵泉穴配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治腹胀、腹泻。

阴陵泉穴配中极穴膀胱俞穴、三阴交穴,治小便不利。

阴陵泉穴配水道穴、中极穴、复溜穴,治水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针灸

直刺1.0~2.0寸,局部有、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针刺阴陵泉、外陵等穴治疗急性菌痢,结果发现针治组凝集素平均效值最高且增长最快,较针组及药治组为优。

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加,扩张者紧张。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3 min,留针15~30 min,可治疗尿潴留。[2]

腾讯视频

将象和中医艾灸针灸取穴: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参考来源

  1. 阴陵泉穴:健脾祛湿第一穴, 养生奇葩_新浪博客,2019年6月29日
  2. 阴陵泉 , 搜狐,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