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顾颉刚 | |
---|---|
摄于1954年 | |
出生 |
大清江苏省苏州府 | 1893年5月8日
逝世 |
1980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87岁)
教育程度 | 北京大学 |
配偶 |
吴征兰(1911年-1918年结婚) 殷履安(1919年-1943年结婚) 张静秋(1944年-1980年结婚) |
亲属 |
祖父:顾之义 子女:顾德辉 顾潮 顾洪 顾谖 |
代表作
|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男,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生平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次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在史学界引起争论。后编入《古史辨》(八册)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辨文章。
1935年,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并于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宣传抗日。抗战期间,转入内地。
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常有强壮的异族血液渗进去,使得这个已经衰老的民族时时可以回复到少壮,所以整部的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就是内外各族的融合问题”。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顾颉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历史所劳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
思想
顾颉刚成长于晚清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最早接触到的时代思想便是戊戌维新思潮。五四以降引进的西方近代科学的怀疑论观点对于顾颉刚的早年学术活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催生了一个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批判的反传统的古史辨派。顾颉刚乃历代疑古辨伪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反对崇拜带有深厚儒家色彩的历史传统,而且也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实用主义,从一开始就受到维护中国史学正统人士的批评。虽然顾颉刚采用的某些方法和结论值得商榷,但是无庸置疑,他的理论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的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任何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人所无法回避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近年来的“走出疑古时代”的提倡者对于顾颉刚和古史辨派的攻击最为猛烈。
史学理论
中国传统的古史系统,在前汉时代已经大致确立,为:盘古开天,经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只是其前段的系统并不十分稳定。
中国疑古之风自古即有,惟1904年之后,西洋“中国民族西来说”、“中国古文明西源论”等观念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思考中国人种与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1895年,法国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沙畹所译的《史记》第一卷出版,其序论中曾指出尧舜禹等模范人王的传说,大都属于后人所伪造的。其后,夏德(F.Hirth)在所著《中国古代史》(1908年出版)中,对于尧舜等的传说亦致怀疑。当时深受西方近代史学家路德维希·里斯等人影响的东洋史学强调史料的严格考辨,在此背景下1909年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提出“尧舜禹抹杀论”宣称尧、舜、禹是春秋战国以后创造出来的,震惊日本汉学界。[1]在此背景下,胡适1918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则开启国内疑古派先声。胡适在这本书里质疑没有可靠材料证实的远古时代,直接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一次把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而不是作为一个圣人来研究。胡适大力倡导用欧洲、日本汉学方法整理国故,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截断众流”,直接以诸子百家开篇,开启一代疑古之风。他的古史观是:“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的轨道以后,然后用地下掘出的史料,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五四运动开始,疑古风潮大兴,传统的古史系统遭到破坏,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顾颉刚。顾颉刚创立古史辨则深受胡适等新文化运动者的影响,他说:“要是不遇见孟真和适之先生,不逢到《新青年》的思想革命的鼓吹,我的胸中积着的许多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不敢大胆宣布”,“总括一句,若是我不到北京大学来,或是孑民先生等不为学术界开风气,我的脑髓中虽已播下了辨论古史的种子,但这册书是决不会有的”。[2]1923年,顾氏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即层累造成说,顾氏认为传统古史有三个特点:
-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为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为一个孝子的模范。
-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如我们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但可以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
顾氏又提出推翻信史必须具备的四项标准:
-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 打破地域一统的观念
- 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 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在1926年的〈自序〉里,顾颉刚认为他“上古史靠不住的观念”来源有四:第一是自刘知几至崔述的辨伪传统,第二是康有为为代表的清代今文经学,第三是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第四是故事传说、民间歌谣的暗示。[3]顾氏一开疑古之风,学者蜂起跟随,若将疑古学者分类,概有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释古派。胡秋原则认为钱玄同是古史辨运动的关键人物,不但引导顾颉刚“把今古文的黑幕一齐揭破”,否定尧舜、否定六经、否定六经与孔子的关系、甚至否定《说文》,就是要通过“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来达到“废孔教灭道教”的目的。[4]
十大论点
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的最著名的十个论点:
-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 禹是动物,是神,与夏无关
- 尧舜禅让说是战国时代墨家所编造
- 孔子作《春秋》说是儒家所伪造
- 《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际
- 《尚书》中的《禹贡》作于战国,《尧典》写定于汉武帝时
- 《周礼》是刘歆伪造,《左传》为刘歆重编
- “炎帝神农氏”等古史人物名为刘歆所编造
- 夏“少康中兴”的历史是东汉人所编造
- 《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
师承
老师:
师兄弟:
主要弟子:
- 谭其骧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
- 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
- 侯仁之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
- 童书业 (山东大学)金石考古、先秦史、主编《古史辨》第七册
- 杨向奎 (山东大学)国学、红学、中国哲学等
- 刘起釪 (历史所)尚书、先秦史
轶事
1923年,顾颉刚发表所谓“大禹是条虫”的论点。顾颉刚引《说文解字》的“禹,虫也,从禸,象形”及“禸,兽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或神,大禹神话与龙王神话有关,而夏朝的禹传到周时变成了当时传说中最古的人[5]。此一论点受到刘掞藜[6]、胡堇人[7]等人的批评,并被大众夸张为“大禹是条龙”。1940年时,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提出禹的生日可不可考的问题。顾颉刚说:“禹是神话中的人物,有无其人尚不能定,何从考出他的生日来。不过在川西羌人住居的松、理、茂、懋、汶一带地方,他们习惯以六月六日为禹的生日的。”后来国民政府订于6月6日为工程师节,当天报纸上刊出陈立夫的一篇演说,说:“大禹治水是我国工程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现在禹的生日已由顾颉刚先生考出来了,是6月6日,所以我们就定这一天为‘工程师节’。”[8]。后来陈立夫打趣说:“你不是说大禹是条爬虫,怎么会有生日!”顾反驳:“你只叫我考证生日,我是根据现有的资料考证出来的,我是从学术考察,不是从爬虫考察。”
鲁迅与顾颉刚曾在厦门大学同事,但在广州中山大学两人并没有共事,因顾来时鲁迅已离开。两人在厦大时已有很深矛盾。《故事新编·理水》里的“鸟头先生”这个角色,被认为就是影射顾颉刚{据《说文解字》,"顾"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头}。
著作
编年
顾先生从1914年起至1980年止,写作从未间断,积累大量的学术专著,按出版先后胪列如下:[9]
-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用第五册,(与叶绍钧合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23年。
- 《本国史》(与王锺麒合编),商务印书馆再版,1925年。
- 《古史辨》第一册(编著),北平朴社出版,1926年。
- 《吴歌甲集》,北京大学出版,1926年。
- 《诸子辨》,朴社出版,1926年。
- 《妙峰山》,民俗学会丛书出版,1928年。
-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三册,民俗学会丛书出版,1928年。
- 《苏粤的婚丧》,民俗学会丛书出版,1928年。
- 《子略》(校点),朴社出版。1928年
- 《古史辨》第二册(编著),朴社出版,1930年
- 《古史辨》第三册(编著),朴社出版,1931年
- 《书序辨》,朴社出版,1933年
- 《古史辨》第四册(罗根泽编),朴社出版,1933年
- 《古史辨》第五册,朴社出版,1935年。
- 《崔东壁遗书》(编订)(清崔述撰),亚东图书馆出版,1935年。
- 《史记》(白文本)(与徐文珊合译),北平研究院出版,1936年。
- 《尚书通检》(主编),北平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6年。
- 《中国疆域沿革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 《古史辨》第六册,罗根泽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38年。
- 《古史辨》第七册,吕思勉、童书业编著,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1年。
- 《风物志: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史.社会史集刊》(与娄子匡合编), 中国民俗学会1944年。
- 《秦始皇帝》,上海胜利出版社,1946年。
- 《当代中国史学》,上海胜利出版社,1947年。
- 《汉代学术史略》,上海济东出版,1948年。
- 《西北考察日记》,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 《上游集》,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
- 《浪口村随笔》,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
- 《西北考察日记》(1944),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 《中国历史地图集》,与章巽合编,地图出版社,1955年。
- 《史林杂识》初编(改定),中华书局,1963年。
- 《四部正伪》(校)(明胡应麟撰) 台北华联,1968年。
- 《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苏州史志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
-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
- 《顾颉刚读书笔记》,台北联经出版,1990年。
- 《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2007年。
全集
《顾颉刚全集》总计八类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共计二千五百万字。全集最重要的是《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由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出版。
- 顾颉刚日记(附人名索引)(11卷,12册):其中日记部分始于1913年10月,自1921年起至1980年12月17日,此次全集都予以收录。
- 顾颉刚书信集(5卷,5册):书信部分收录顾颉刚书信1800馀封(包括家书700馀通。
-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12卷,13册):全集最核心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和对于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实的考辨。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上、下)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顾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卷十二收入《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国史讲话》、《当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入门》四部专书。
-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2卷,2册):部分除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外,还包括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 顾颉刚读书笔记(附篇目分类索引)(16卷,17册):顾先生六十馀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约600万字。
- 宝树园文存(6卷,6册):顾先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宝树园文存》部分。
- 清代著述考(5卷,5册):顾先生早年为研究清代学术而作,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辑录,并附相关的序跋及考证。其中一小部分曾经整理,陆续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此次收入原稿全部,另将排印的部分附于原稿之末。
- 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2卷,2册):著录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颉刚文库内约六千部线装书,著录方式按经、史、子、集四部,外加丛书、新学,共分六大类。并将书中各家题跋汇为“题记编”。
参考文献
- ↑ 李孝迁,《日本“尧舜禹抹杀论”之争议对民国古史学界的影响》,《史学史研究》2010年 第4期
- ↑ 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1册,上编,第80页。
- ↑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
- ↑ 《古史辨》第1册213页,1982
- ↑ 顾颉刚:〈致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读书杂志》第9期
- ↑ 1923年5月13日,刘掞藜《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说:“这种推想是很不能使人满意的。把‘禹敷于下土’的‘下土’说作对于‘上天’而言,并不见得遂有‘禹是上帝派来的神,不是人’的意思。”
- ↑ 胡堇人在《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中说:“最奇妙的是先生因《说文》禹字训虫便以为禹不是人类,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这般望文生义的解释,如何叫人信服呢?”
- ↑ 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 ↑ 其馀发表的论文,专著未收录著,详见《顾颉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