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鲁土司衙门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鲁土司衙门旧址位于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是明清时期鲁氏土司的衙门,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城鲁氏土司始祖脱欢为元皇室后裔,明初率部归降,被封为土司。三世什伽被明成祖赐姓鲁,并更名为鲁贤。至1931年土司被废,共传十九世。土司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后世多次扩建重修。宣德二年(1427年)在西侧建大通寺,光绪年间改称妙因寺。衙门、官园及妙因寺共占地近四万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面积2877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

该保护单位包括鲁土司衙门、妙因寺、显教寺、雷坛等等。

景点简介

位于兰州市永登县城西南六十五公里的连城鲁土司衙门,是甘肃青海边境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是由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自明代起连城成为鲁土司政权中心,也成为西北地区甘青交接地带的一个重镇。鲁土司以连城为中心,覆盖甘青多个县区,管辖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历代土司苦心经营,治理此地,为明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西北边陲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鲁土司衙门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主体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有祖先堂、神堂院、燕喜堂、大堂、仪门、六扇门、牌楼及廊房和配楼等。东西两侧有书房院、寝宫、仓院、家寺和小教场等。纵观全貌楼峻庭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1]

主要景点

自明代起连城成为鲁土司政权中心,也成为西北地区甘青交接地带的一个重镇。鲁土司以连城为中心,覆盖甘青多个县区,管辖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历代土司苦心经营,治理此地,为明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西北边陲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鲁土司衙门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主体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有祖先堂、神堂院、燕喜堂、大堂、仪门、六扇门、牌楼及廊房和配楼等。东西两侧有书房院、寝宫、仓院、家寺和小教场等。纵观全貌楼峻庭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鲁土司的历史

土司是元、明、清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鲁土司是明清时甘肃青海边界颇有势力的土司之一[2]

连城鲁土司的始祖脱欢,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为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是元朝宗室,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正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军队攻打大都(北京)时,元顺帝出逃,脱欢跟随不及,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脱欢降明,被安置在连城,为一世土司,因其夫人马氏捕捉达官戳只有功,治地连城,建楼七楹。永乐二十一年因脱欢之孙三世土司失伽屡有战功,升指挥同知,永乐帝给失伽赐姓为鲁,名鲁贤。

鲁土司历经明、清、民国,自1370年一世土司到1932年改土归流,世袭十九世共二十一位土司,历代土司地位显赫,品级很高,多位土司因战功而升任驻守西北的重要将领,官至一品。

鲁土司系蒙古族,信奉喇嘛教,是西北地区权势较大的一个集军事、司法、宗教于一体的地方特殊政权,有生杀大权,拥有土军千余人。连城鲁土司统治永登及周边地区长大560多年,对当地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视频

鲁土司衙门旧址 相关视频

甘肃大乘艺术公司制作鲁吐司衙门动画漫游
甘肃省永登县鲁土司衙门旧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