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沙大道

黄沙大道
图片来自siaoyin

黄沙大道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是一条基本沿珠江河岸略带弧度呈南北走向的主干道。

其南起六二三路[1] ,北至南岸路,全长2195,宽45米,双向6~8车道。清代时路旁有黄沙村,至20世纪50年代建成马路,故名黄沙大道。目前路上架设内环路双线高架路。

目录

与之交会道路

临路建筑及景点

荔湾区

荔湾区,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广州市西部,与芳村区合并之前是广州老四区之一,被广州市府定位为“最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2005年与芳村区合并后的荔湾区的总面积为59.10平方公里,总人口73.35万人,辖22个街道办事处。“荔湾”得名自“荔枝湾”。

历史

荔湾区原为古城广州之西郊,旧称西园、西关,因区内有著名的“荔枝湾”而得名。广州有一句老说话是:“东村、西俏、南富、北贫”,那个“西俏”就是指西关,这区的特色是富商巨贾聚居之处,和众多娱乐场所的立足地。西关风情就是形容清朝时期广州富人的生活。

秦始皇时代起曾先后隶属于番禺南海等县管辖,反复更变。至宋朝宋太祖开宝五年,荔湾地段属南海县管辖,此后一直未变。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时为中国唯一的外贸商埠───十三行的所在地。清咸丰九年,沙面被迫租借给租界。清末,荔湾地区西关为南海县衙直辖区,西村、泮塘一带农村属南海县恩洲堡管辖。

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号“广花”;“广之线纱”,于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在巨大利益驱使下,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西关农田被大量开发,修筑厂房街道,锦华、经纶、麻纱等地方便于此时期出现。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了印染、机具、浆缎、制衣、制帽、鞋袜、绒线等行业的兴盛。下西关涌郊区也被发展为高尚住宅区,业主有不少是因纺织业大旺而获益的洋行买办。西关在当时有所谓“八桥之盛”(汇源、蓬莱、三圣、志喜、永宁、牛乳、大观和德兴)。

辛亥革命后,西关工商业区划归广州市区范围。民国17至19年,原属南海县管辖的南岸、澳口、增埗、西场等农业区划入广州市区范围。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重新把广州划为28个行政区,收回的租界沙面也新设成区。此时荔湾区域内设有长寿、西禅、逢源、黄沙、陈塘、沙面各区,南岸、西山、太平区有部分地段属今荔湾范围。1949年10月14日,中共攻占广州后,在以上各区成立人民政府。

1950年6月,西禅区与长寿区合并称为长寿区,逢源区与黄沙区合并称为荔湾区,南岸区改名西村区。逢源区的三沙、泮塘农业区划归西村区。陈塘区并入太平区(后并入中区)。各区人民政府相应成立。而沙面区则改为市直辖沙面街办事处,后改辖于太平区。

1952年9月,长寿区、荔湾区及西村区的彩虹、西村、泮塘、西增、小梅街和南源镇合并成立西区,并成立西区人民政府,后改称西区人民委员会。

1959年4月,泮塘、三沙等农业社加入三元里人民公社,划出西区。1960年4至7月,原属中区的清平人民公社(含清平、岭南、沙面三街地段)与秀丽、光扬、华林、宝华四街并入西区。西区同时接管了三元里人民公社的同德、横沙、沙凤、三沙、西郊等5个大队和石井人民公社7个大队。

1960年8月,西区改名荔湾区。

1961年复建18个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区辖内农村大队全部划回郊区管辖。

2002年1月18日,荔湾区正式接管了原辖白云区的大坦沙岛。

2005年5月,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划,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2016年10月28日,荔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金花街道中山七路328号迁移至石围塘街道芳村大道西2号。

辖区

新荔湾区下辖22个街道,即原来荔湾区13个街道和原来芳村区9个街道。

经济

现在荔湾区是广州市唯一一个拥有一河两岸美丽景色的辖区。西岸为芳村,经济主要以花卉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为主,近十年主要发展花鸟鱼虫及茶叶、家具批发如南方茶叶市场花鸟鱼虫批发市场。而东岸则为传统商业繁华地段,有上下九步行街南方大厦华林玉器街等经济特色。

参考文献

  1. 六二三路,its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