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河之水天上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河之水天上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黄河之水天上来
作词 光未然
谱曲 冼星海
出自 《黄河大合唱》
歌曲时长 06:05
类型 配乐诗朗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是一首配乐诗朗诵。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曲。由瞿弦和(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复者之一和朗诵者,享有“天下黄河第一人”的美誉。)朗诵。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伴奏。[1]


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工作者热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里。冼星海光未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歌唱黄河、歌唱祖国、歌唱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在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激发了人民与日寇斗争到底的决心,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年,当瞿弦和接触到《黄河大合唱》时,第三乐章已不是完整版。新中国成立以后,演出《黄河大合唱》只演七段,唯独没有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个纯朗诵,没有唱,因此被“隐匿”足足有30年。


1986年,指挥家严良堃,作曲家施万春还有瞿弦和及其夫人张筠英以及中央乐团的交响乐队,一起恢复了第三段的表演。当《黄河大合唱》完整版在海外演出时,震撼了所有华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大合唱》唱响80周年时,人们再次唱响这首传承“黄河”精神的大合唱,融入血脉的“怒吼”依然让我们泪流满面。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仍然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让无数人一遍遍唱响这首民族之声。[2]


创作背景

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3]


冼星海创作札记

冼星海(前)指挥鲁艺学员演唱《黄河大合唱》   图片来自新浪新闻

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李焕之回忆

用汽油桶自制的贝斯   图片来自焦作晚报

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歌词

                (朗诵词)

                黄河![4]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我们在你面前,

                献上一首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歌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这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

                像一条飞龙,

                日行万里,

                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

                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从十里路外,

                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像烧着漫天大火,

                使你热血沸腾;

                其实──凉气逼来,

                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震荡着,

                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摇动了地壳,

                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啊,黄河!

                河中之王!

                它是一匹疯狂的野兽啊,

                发起怒来,

                赛过千万条毒蟒,

                它要作浪兴波,

                冲破人间的堤防;

                于是黄河两岸,

                遭到可怕的灾殃: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

                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使千百万同胞

                扶老携幼,流亡他乡,

                挣扎在饥饿线上,

                死亡线上!

                如今,两岸的人民,

                又受到空前的灾难:

                东方的海盗,

                在亚洲原野,

                放出杀人的毒焰;

                饥饿和死亡,

                像黑热病一样

                在黄河的两岸传染!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

                这五千年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没有看见

                黄帝的子孙像今天这样

                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

                穿插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

                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的血战!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勇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一般地壮烈!


                啊,黄河!

                你可曾听见

                在你的身旁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你可曾看见

                祖国的铁军

                在敌人后方

                布成了地网天罗?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不让敌人渡过!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啊,黄河!

                你奔流着,怒吼着,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出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叫啸着,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诗词赏析

瞿弦和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图片来自爱特延安

黄河,滋润了一片黄色的土地,抚育了一个黄皮肤的民族。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当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所孕育的文明相继隐退到历史的迷梦中去的时候,这不屈的民族却正以最顽强的毅力抗击着一切来犯之敌,谱写着民族胜利的凯歌。听,作为一名时代的歌手,光未然唱出的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独特的歌曲------朗诵歌曲。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从黄河悠久的历史到黄河的壮阔景观和炎黄子孙今日的觉醒、奋起与对未来的呼唤构成了宏伟的篇章。一般曲作无法表现如此丰厚的内容,于是作曲家借鉴西方歌词与伴奏互相独立的歌唱形式,采用民族乐器三弦(现在都用琵琶)进行伴奏,并融入古曲《满江红》和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一些旋律,以凸显民族化特色。[5]


在歌中,他先描述这“河中之王”的汹涌壮阔,再哭诉它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黄河泛滥和外族侵略,然后歌颂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而浴血奋战的英雄精神,最后借黄河的怒吼表达自己对胜利的呼唤。


曲作者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思想性与鲜明的主题性相结合,开辟出了中国交响音乐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之路。他指出:“建立一种新兴的民族音乐,代表进步的人民雄亮有生气的作风,代表着全民族的工农的朴实、耐劳、刻苦的强大集体力量,这种音乐才是我们民族我们时代所要求的,是有民族性而又有世界性的。”[6]


艺术成就

壶口岸边唱响《黄河大合唱》  图片来自宜川县人民政府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 ,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 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黄河大合唱》 艺术成就是全方位、深层次。水平的。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 的音乐,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黄河大合唱》 是民族音乐经典作品之-。根据《黄河大台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经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7]


在作曲家一生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该作品堪称扛鼎之作,散发着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黄河大合唱》既是诗,也是乐,它以多姿多彩的审美品格,为我们标示了一个将文学美与音乐美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的榜样! 它同时也成为了一座至今令我们仰望而无法逾越的丰碑!


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 ,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想必这首曲子的影力和号召力是多么的触动人心,促使人奋发前进,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作者简介

词作家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8]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9]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1949年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岁。


主要作品

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 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等。


曲作家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岭南大学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演奏过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在学习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教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生活、保证学习。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学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在院刊上发表《普通的音乐》的论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诜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冼星海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全部音乐创作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1938 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芦沟桥》《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为参加电影配乐工作离开延安去苏联。


1945年,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疗,病榻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后,病逝他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亲笔写下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题词。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群众歌曲,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芦沟桥》《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鼓动性为- -体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10]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11]


《黄河大合唱》曲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12]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这个乐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视频

超级震撼,《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