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103重型坦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wo對話 | 貢獻
行 3: 行 3:
  
  
'''M103重型坦克'''是[[美国]]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正式服役的制式重型坦克,研制于1945 - 1950年间。它设计之初是用于美国在日本登岛作战。登岛计划流产后,苏联 的IS-3重型坦克又给了其设计的动力。虽然这种坦克装备的数量不多,并且未曾参加实战,但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现代化改装后的M103A2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基本做到了对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兼顾,能称得上是战后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正是从M103等坦克开始,美国坦克工业开始真正发展出自己的特点,显现出赶超欧洲坦克强国的趋势。M103重型坦克于1976年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该坦克也被称为“美国最后的巨龙”。
+
'''M103重型坦克'''是[[美国]]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正式服役的制式重型坦克,研制于1945 - 1950年间。它 设计 思想 之初是用于[[ 美国]] [[ 日本]] 登岛作战。登岛计划流产后,[[ 苏联]]的[[IS-3重型坦克]] 又给了其设计的动力。虽然这种坦克装备的数量不多,并且未曾参加实战,但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现代化改装后的M103A2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基本做到了对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兼顾,能称得上是战后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正是从M103等坦克开始,[[ 美国]] 坦克工业开始真正发展出自己的特点,显现出赶超[[ 欧洲]] 坦克强国的趋势。M103重型坦克于1976年从[[ 美国]] 海军陆战队退役。该坦克也被称为“美国最后的巨龙”。
  
  
行 35: 行 35:
 
===研制背景===
 
===研制背景===
  
 对于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陆战场上装甲作战洗礼的盟军部队而言,德军精锐装甲部队的虎式坦克,虎王重型坦克可谓梦魇一般的存在。这些标志着当时最强作战能力,同样也是最强大的装甲武器可以轻松击毁任何一辆盟军装甲车辆还能全身而退,然而盟军作战部队想要打击他们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最后,盟军在击败德军后对其装甲武器发展资料进行了深刻地研究,以期待战胜之道。<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5496151_17f95e0d700100f71u.html  美国M103重型坦克非常庞大,实战性能却不尽人意,沦为鸡肋!]2019年01月09日 12:45</ref>
+
 对于经历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 欧陆战场上装甲作战洗礼的盟军部队而言,德军精锐装甲部队的[[ 虎式坦克]] [[ 虎王重型坦克]] 可谓梦魇一般的存在。这些标志着当时最强作战能力,同样也是最强大的装甲武器可以轻松击毁任何一辆盟军装甲车辆还能全身而退,然而盟军作战部队想要打击他们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最后,盟军在击败德军后对其装甲武器发展资料进行了深刻地研究,以期待战胜之道。<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5496151_17f95e0d700100f71u.html  美国M103重型坦克非常庞大,实战性能却不尽人意,沦为鸡肋!]2019年01月09日 12:45</ref>
  
  
1945年,美国计划了对日登岛作战, 那么 坦克便是重中之重,能抵御火炮的重型坦克当然更好,但结果是两颗原子弹促使了日本的投降。然而,1945年5月9日,在庆祝击败德国的柏林大阅兵上面,苏联军队展示了一款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新式坦克— —IS-3重型坦克。IS-3坦克前卫的箭簇型装甲、威武的122毫米炮,科幻的卵型炮塔,低矮的、隐蔽的车身以及迅捷的机动性,都给当时的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个大冲击,美国决定启动了重型坦克研制计划。
+
1945年,美国计划了对日登岛作战,坦克便是重中之重,能抵御火炮的重型坦克当然更好,但结果是两颗[[ 原子弹]] 促使了[[ 日本]] 的投降。然而,1945年5月9日,在庆祝击败[[ 德国]] [[ 柏林]] 大阅兵上面,[[ 苏联]] 军队展示了一款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新式坦克— —[[IS-3重型坦克]] 。IS-3坦克前卫的箭簇型装甲、威武的122毫米炮,科幻的卵型炮塔,低矮的、隐蔽的车身以及迅捷的机动性,都给当时的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个大冲击,美国决定启动了重型坦克研制计划。
  
  
行 50: 行 50:
  
  
 克莱斯勒还打算在K型坦克上采用电传动系统并搭配一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发动机采用横置布局,主减速齿轮组和主动轮全部前置。车身装甲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正面装甲倾角30°/178毫米,侧面则是76.2毫米。车宽约为3.91米。但如果要进行铁路运输需要拆除履带,突出的机枪塔和部分负重轮。炮塔内的武装包括一挺12.7毫米并列机枪和主炮,主炮备弹100发放置在炮塔内的环装弹药架中。车体前部的左右两角配备有两挺7.62毫米航向机枪,而后部的两个角落则为两个12.7毫米遥控机枪座。这些机枪由炮塔内乘员通过一种类 似B29 轰炸机遥控机枪塔的装置进行遥控。由于战后的军费削减,再加上电传动系统在当时不成熟,K型坦克方案并未得到军方的后续支持,但是K坦克所展现的许多理念都在后来的部分主战坦克项目中有所应用。
+
 克莱斯勒还打算在K型坦克上采用电传动系统并搭配一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发动机采用横置布局,主减速齿轮组和主动轮全部前置。车身装甲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正面装甲倾角30°/178毫米,侧面则是76.2毫米。车宽约为3.91米。但如果要进行铁路运输需要拆除履带,突出的机枪塔和部分负重轮。炮塔内的武装包括一挺12.7毫米并列机枪和主炮,主炮备弹100发放置在炮塔内的环装弹药架中。车体前部的左右两角配备有两挺7.62毫米航向机枪,而后部的两个角落则为两个12.7毫米遥控机枪座。这些机枪由炮塔内乘员通过一种类 似[[B29 轰炸机]] 遥控机枪塔的装置进行遥控。由于战后的军费削减,再加上电传动系统在当时不成熟,K型坦克方案并未得到军方的后续支持,但是K坦克所展现的许多理念都在后来的部分主战坦克项目中有所应用。
  
  
行 56: 行 56:
 
[[File:M103zxtk3.jpg|360px|缩略图|右|'''早期M103重型坦克四视图'''[https://www.duozhuai.com/article/2018/1203/25827.html 图片来自多拽网]]]
 
[[File:M103zxtk3.jpg|360px|缩略图|右|'''早期M103重型坦克四视图'''[https://www.duozhuai.com/article/2018/1203/25827.html 图片来自多拽网]]]
  
 亚瑟·斯图尔特中校曾在1944年9月在太平洋战场目睹过这样一场战斗。当海军陆战队按部就班地在某个岛屿进行登陆作战时,意外遭遇了日军某轻型坦克连的滩头反冲击。虽然日军的反击部队很快就被消灭,但斯图尔特中校任心有余悸。他认为眼下陆战队的反装甲能力远远没有到能沾沾自喜的时候。如果上述这场战斗中日军投入了更多更现代化的装备的话,那么滩头的美军很可能会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斯图尔特中校不久后便加入了军械技术委员会。
+
 亚瑟·斯图尔特[[ 中校]] 曾在1944年9月在太平洋战场目睹过这样一场战斗。当海军陆战队按部就班地在某个岛屿进行登陆作战时,意外遭遇了日军某轻型坦克连的滩头反冲击。虽然日军的反击部队很快就被消灭,但斯图尔特中校任心有余悸。他认为眼下陆战队的反装甲能力远远没有到能沾沾自喜的时候。如果上述这场战斗中日军投入了更多更现代化的装备的话,那么滩头的美军很可能会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斯图尔特中校不久后便加入了军械技术委员会。
  
  
 到了1947年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愈发地割裂,美军开始着手预备一年半内可能与苏联发生的全面武装冲突。北约军队人数占相对劣势,但却需要驻守诸多战略要地,例如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中东地区,日本本土,甚至还有冰岛,格陵兰和亚速尔群岛这些人迹罕至的地区。而他们面对的对手可是一支饱受战火洗礼,经验丰富且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更令美国担忧的是不断开下生产线 的IS-3重型坦克 和T54/55中型坦克,1948年美军立即启动T41,42,43坦克项目,这个项目囊括了轻,中,重三种吨位以满足不同作战需求。
+
 到了1947年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愈发地割裂,美军开始着手预备一年半内可能与[[ 苏联]] 发生的全面武装冲突。[[ 大西洋公 组织]] 军队人数占相对劣势,但却需要驻守诸多战略要地,例如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中东地区,[[ 日本]] 本土,甚至还有[[ 冰岛]] [[ 格陵兰]] 和亚速尔群岛这些人迹罕至的地区。而他们面对的对手可是一支饱受战火洗礼,经验丰富且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更令美国担忧的是不断开下生产线 的[[IS-3重型坦克]]和[[T-54/55中型坦克]] ,1948年美军立即启动T41,42,43坦克项目,这个项目囊括了轻,中,重三种吨位以满足不同作战需求。
  
  
行 77: 行 77:
  
 
===险些流产===
 
===险些流产===
[[File:M103zxtk3.jpg|360px|缩略图|右|''' 早期M103 重型坦克 视图'''[https://www.duozhuai.com/article/2018/1203/25827.html 图片来自多拽网]]]
+
[[File:M103zxtk12.jpg|360px|缩略图|右|'''M103 重型坦克 视图'''[https://www.duozhuai.com/article/2018/1203/25827.html 图片来自多拽网]]]
  
 到了1950年中旬正当朝鲜人民军大举南下之时,美军注意到了这场局部战争有诱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连一辆像样的重型坦克都拿不出来。由于情况紧急,陆军根据二战 时M4 坦克的经验,哪怕设计中的坦克性能不足也必须立即投入生产,并持续改进弥补不足。因此,同时开展的T41,42,43项目中,T42项目最惨,仅有炮塔留下来和M46的车体结合成为了M47坦克。T41坦克则未经测试便获得了首批1000辆的大订单,只好临时简化设计以提高产量。而T43坦克还停留在木制模型阶段,此时军中再次出现了以约瑟夫·柯林斯上将为代表的坦克无用论 ,时任陆军参谋长的柯林斯上将曾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区指挥第25步兵师和第七军,作战经验丰富的他却发表声明称中型和重型坦克早已过时
+
 到了1950年中旬正当[[ 朝鲜]] 人民军大举南下之时,美军注意到了这场局部战争有诱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连一辆像样的重型坦克都拿不出来。由于情况紧急,陆军根据二战 时[[M4谢尔曼 坦克]] 的经验,哪怕设计中的坦克性能不足也必须立即投入生产,并持续改进弥补不足。因此,同时开展的T41,42,43项目中,T42项目最惨,仅有炮塔留下来和M46的车体结合成为了M47坦克。T41坦克则未经测试便获得了首批1000辆的大订单,只好临时简化设计以提高产量。而T43坦克还停留在木制模型阶段,此时军中再次出现了以约瑟夫·柯林斯[[ 上将]] 为代表的坦克无用论。
  
  
 海军陆战队的斯图尔特和理查德森中校再次站了出来。理查德森中校的报告指出,军方寄予厚望的实验型90毫米炮所依赖的破甲弹,其可靠性未能得到验证。试验型90毫米破甲弹的低初速使其1000米外的精度无法保证,传统破甲弹的自旋会一定程度低削弱其穿甲威力,这些缺点导致其无法对现役和在研苏联重坦的间隙装甲构成足够的威胁。因此,能够发射大口径动能穿甲弹的重型坦克才能有效对付苏联坦克。最终1950年12月,陆军订购了80辆T43,而海军陆战队更是动用了下一财年的预算,采购220辆T43重型坦克。
+
 海军陆战队的斯图尔特和理查德森中校再次站了出来。理查德森中校的报告指出,军方寄予厚望的实验型90毫米炮所依赖的破甲弹,其可靠性未能得到验证。试验型90毫米破甲弹的低初速使其1000米外的精度无法保证,传统破甲弹的自旋会一定程度低削弱其穿甲威力,这些缺点导致其无法对现役和在研苏联重坦的间隙装甲构成足够的威胁。因此,能够发射大口径动能穿甲弹的重型坦克才能有效对付[[ 苏联]] 坦克。最终1950年12月,陆军订购了80辆T43,而海军陆战队更是动用了下一财年的预算,采购220辆T43重型坦克。
  
  
行 94: 行 94:
  
  
 就在这段时间,朝鲜战争的实战经验逐步改变了陆军对重型坦克的想法,比起早早下马T42项目,T43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历经了M47坦克的过渡,T48项目替换了T42,并吸收了部分来自T43坦克的设计经验, 让M48 中型坦克成为了陆军眼中的红人。朝鲜战争的结束使陆军的注意力重新返回欧洲大陆,而核武军备竞赛使陆军用在重型坦克上的预算进一步削减。
+
 就在这段时间,[[ 朝鲜战争]] 的实战经验逐步改变了陆军对重型坦克的想法,比起早早下马T42项目,T43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历经了M47坦克的过渡,T48项目替换了T42,并吸收了部分来自T43坦克的设计经验, 让[[M48 中型坦克]] 成为了陆军眼中的红人。朝鲜战争的结束使陆军的注意力重新返回欧洲大陆,而核武军备竞赛使陆军用在重型坦克上的预算进一步削减。
  
  
行 124: 行 124:
 
[[File:M103zxtk2.jpg|360px|缩略图|右|'''M103重型坦克可用弹药之一——M469 尾翼稳定破甲弹'''[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0421 图片来自gamecores]]]
 
[[File:M103zxtk2.jpg|360px|缩略图|右|'''M103重型坦克可用弹药之一——M469 尾翼稳定破甲弹'''[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0421 图片来自gamecores]]]
  
 随 着M60 主战坦克的服役,陆军以M60为标准同时也展开了对M48坦克的现代化升级,不仅动力全面柴油化,还改进了火控系统性能。本身就对载具可靠性和续航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海军陆战队自然也坐不住,计划将自身的主力坦克升级到M48A3,喷火坦克升级为M67A2,并且在1961年6月下令将两辆M103A1重型坦克改造为M103A1E1样车,4个月后又追加了一辆样车的预算。
+
 随 着[[M60 主战坦克]] 的服役,陆军以M60为标准同时也展开了对M48坦克的现代化升级,不仅动力全面柴油化,还改进了火控系统性能。本身就对载具可靠性和续航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海军陆战队自然也坐不住,计划将自身的主力坦克升级到M48A3,喷火坦克升级为M67A2,并且在1961年6月下令将两辆M103A1重型坦克改造为M103A1E1样车,4个月后又追加了一辆样车的预算。
  
  
行 135: 行 135:
 
===正式服役===
 
===正式服役===
  
1959年3月11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达成协议租借了72辆坦克并于五月和六月分批派往欧洲。租借协议的条款包括陆军有义务将这批坦克以良好的保养状态于1963年前归还,此外还有追加条款表示陆军需在有作战需求的条件下向陆战队提供72辆全新的M60主战坦克。
+
1959年3月11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达成协议租借了72辆坦克并于五月和六月分批派往[[ 欧洲]] 。租借协议的条款包括陆军有义务将这批坦克以良好的保养状态于1963年前归还,此外还有追加条款表示陆军需在有作战需求的条件下向陆战队提供72辆全新的M60主战坦克。
  
  
行 141: 行 141:
  
  
1964年10月至11月期间,陆战队的重型坦克参与了和平年代最大规模的两栖作战演习——Steel Pike演习,内容主要包括了横跨大西洋的调动以及在西班牙某处海滩进行的模拟登陆。8辆M103A1与友军中型坦克乘坐相同型号的登陆艇在韦尔瓦的滩头完成登陆,对21辆已经上岸的中型坦克进行支援。
+
1964年10月至11月期间,陆战队的重型坦克参与了和平年代最大规模的两栖作战演习——Steel Pike演习,内容主要包括了横跨[[ 大西洋]] 的调动以及在[[ 西班牙]] 某处海滩进行的模拟登陆。8辆M103A1与友军中型坦克乘坐相同型号的登陆艇在韦尔瓦的滩头完成登陆,对21辆已经上岸的中型坦克进行支援。
  
  
 
===海外部署===
 
===海外部署===
 +
[[File:M103zxtk13.jpg|360px|缩略图|右|'''在炮手为感受M103重型坦克内部'''[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0421 图片来自gamecores]]]
  
M103重型坦克最重要的海外部署任务发生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从1962年10月开始,美军在古巴周围部署了大量部队和舰队,不过陆战队第二师其实早已将部署在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的守备部队扩充到一个步兵连,一个中型坦克排和一个炮兵连。直到古巴危机结束后,这个配置甚至有增无减,最终的方案为步兵营级编制的6个月轮换制部署,而重型坦克也作为直射火力支援力量编入部队。首批的第二坦克营将2个中型坦克连在战舰上待命,而装备了M103的C连则加入基地的守备部队。
+
M103重型坦克最重要的海外部署任务发生在[[ 古巴导弹危机]] 期间,从1962年10月开始,美军在[[ 古巴]] 周围部署了大量部队和舰队,不过陆战队第二师其实早已将部署在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的守备部队扩充到一个步兵连,一个中型坦克排和一个炮兵连。直到古巴危机结束后,这个配置甚至有增无减,最终的方案为步兵营级编制的6个月轮换制部署,而重型坦克也作为直射火力支援力量编入部队。首批的第二坦克营将2个中型坦克连在战舰上待命,而装备了M103的C连则加入基地的守备部队。
  
  
越南战争期间部署在太平洋海域的陆战一师,陆战三师和陆战五师某部所属的装甲部队都开赴越南之前将重型坦克留在了基地里,还有一些在美国本土的部队比如第一坦克营的C连,在基地里将自己的重型坦克移交给了兄弟部队第五坦克营D连,然后换装中型坦克赶赴战场。
+
[[ 越南]] 战争期间部署在太平洋海域的陆战一师,陆战三师和陆战五师某部所属的装甲部队都开赴[[ 越南]] 之前将重型坦克留在了基地里,还有一些在[[ 美国]] 本土的部队比如第一坦克营的C连,在基地里将自己的重型坦克移交给了兄弟部队第五坦克营D连,然后换装中型坦克赶赴战场。
  
  
行 245: 行 246:
 
[[File:M103zxtk11.jpg|360px|缩略图|右|'''绘画:演习阻击敌军的M103重型坦克'''[https://www.duozhuai.com/article/2018/1203/25827.html 图片来自多拽网]]]
 
[[File:M103zxtk11.jpg|360px|缩略图|右|'''绘画:演习阻击敌军的M103重型坦克'''[https://www.duozhuai.com/article/2018/1203/25827.html 图片来自多拽网]]]
  
M103重型坦克是美国为了应对苏联“IS-3危机”而诞生的产物。虽然美国在重型坦克上的发展不如苏联,但M103重型坦克的研制成功还是在美国坦克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总体来说,M103重型坦克有一种生不逢时之感,当该坦克改成了M103A2型,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时,美国 的M60 主战坦克已经即将服役了,M103的光环彻底被掩盖,最后也只能选择解甲归田。但它同样是幸运的,因为从这款坦克开始,美国设计的坦克开始有了自己国家的风格。<ref>[https://www.sohu.com/a/135855172_701548  生不逢时的带头大哥,美国M103重型坦克 ]2017-04-23 10:18</ref>
+
M103重型坦克是[[ 美国]] 为了应对[[ 苏联]] “IS-3危机”而诞生的产物。虽然美国在重型坦克上的发展不如[[ 苏联]] ,但M103重型坦克的研制成功还是在[[ 美国]] 坦克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总体来说,M103重型坦克有一种生不逢时之感,当该坦克改成了M103A2型,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时,美国 的[[M60 主战坦克]] 已经即将服役了,M103的光环彻底被掩盖,最后也只能选择解甲归田。但它同样是幸运的,因为从这款坦克开始,美国设计的坦克开始有了自己国家的风格。<ref>[https://www.sohu.com/a/135855172_701548  生不逢时的带头大哥,美国M103重型坦克 ]2017-04-23 10:18</ref>
  
  
120毫米60倍径的M58坦克炮凭借高初速和尾翼稳定破甲弹,加上较为先进的测距仪及火控系统,能在较远的距离 对IS-3重型坦克 和T-54/55中型坦克造成很大威胁。虽然性能上足够完成其本职工作,但由于数量稀少并且不适合参加地形复杂的局部战争,M103重型坦克未能在战场上一试身手,缺乏实战检验这一点征服者 和T-10重型坦克也是如此(T-10参加过一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部冲突)。
+
120毫米60倍径的M58坦克炮凭借高初速和尾翼稳定破甲弹,加上较为先进的测距仪及火控系统,能在较远的距离 对[[IS-3重型坦克]]和[[T-54/55中型坦克]] 造成很大威胁。虽然性能上足够完成其本职工作,但由于数量稀少并且不适合参加地形复杂的局部战争,M103重型坦克未能在战场上一试身手,缺乏实战检验这一点[[ 征服者 重型坦克]]和[[T-10重型坦克]] 也是如此(T-10参加过一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部冲突)。
  
  
行 257: 行 258:
  
  
 岁月如梭,随着1976年美 国M103 重型坦克和1993年俄罗 斯T-10重型坦克的退役,重型坦克的发展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
 岁月如梭,随着1976年[[ 国]]M103 重型坦克和1993年[[ 俄罗 斯]][[T-10重型坦克]] 的退役,重型坦克的发展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於 2020年4月24日 (五) 23:06 的修訂


M103重型坦克美國第一款(也是最後一款)正式服役的制式重型坦克,研製於1945 - 1950年間。它的設計思想之初是用於美國日本登島作戰。登島計劃流產後,蘇聯IS-3重型坦克又給了其設計的動力。雖然這種坦克裝備的數量不多,並且未曾參加實戰,但其歷史地位非常重要。現代化改裝後的M103A2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基本做到了對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的兼顧,能稱得上是戰後第一代坦克中的佼佼者。正是從M103等坦克開始,美國坦克工業開始真正發展出自己的特點,顯現出趕超歐洲坦克強國的趨勢。M103重型坦克於1976年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該坦克也被稱為「美國最後的巨龍」。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M103重型坦克
        外文名稱         M103 Heavy Tank(英語)
        研製時間         1946年
        定型時間         1951年
        服役時間         1953年
        退役時間         1976年
        別   名         T43重型坦克
        衍生型號         M103A1、M103A2、M51戰場工作車


發展沿革

M103重坦的主要對手IS-3重坦圖片來自360圖書館

研製背景

對於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上裝甲作戰洗禮的盟軍部隊而言,德軍精銳裝甲部隊的虎式坦克虎王重型坦克可謂夢魘一般的存在。這些標誌着當時最強作戰能力,同樣也是最強大的裝甲武器可以輕鬆擊毀任何一輛盟軍裝甲車輛還能全身而退,然而盟軍作戰部隊想要打擊他們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最後,盟軍在擊敗德軍後對其裝甲武器發展資料進行了深刻地研究,以期待戰勝之道。[1]


1945年,美國計劃了對日登島作戰,坦克便是重中之重,能抵禦火炮的重型坦克當然更好,但結果是兩顆原子彈促使了日本的投降。然而,1945年5月9日,在慶祝擊敗德國柏林大閱兵上面,蘇聯軍隊展示了一款之前從來沒有過的新式坦克——IS-3重型坦克。IS-3坦克前衛的箭簇型裝甲、威武的122毫米炮,科幻的卵型炮塔,低矮的、隱蔽的車身以及迅捷的機動性,都給當時的西方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為了應對這個大衝擊,美國決定啟動了重型坦克研製計劃。


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裡,曾經製造了T28,T29,T30、T34一系列重型坦克,但是,這些設計都只停留在原型車階段。也就是說,美軍缺乏一款正式大批量服役的重型坦克。冷戰時期,美國不得不面對蘇聯重型坦克的存在,必須加快研製重型坦克了。


K型坦克

K型 克萊勃斯坦克木質模型圖片來自多拽網

1946年1月19日,克萊斯勒公司提交了一個頗為有趣的重型坦克設計草案。這台名為K型坦克設計重量60噸,車體採用不太常見的動力系統前置而炮塔後置的布局。後置炮塔的優勢之一是能讓坦克的全長做到僅比潘興多出76.2毫米,哪怕K型坦克裝備着一門長身管高初速的105毫米T5-E1坦克炮。本方案還有一大特點是所有四名坦克乘員都布置在炮塔空間內。坦克的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都能享受到炮塔裝甲帶來的可靠保護——炮塔正面178毫米,後部也有76.2毫米。雖然美軍在T23中型坦克上曾驗證過炮塔內電動遙控駕駛的技術,但K型坦克應該算是第一種採用炮塔內駕駛系統的美國坦克。[2]


克萊斯勒還打算在K型坦克上採用電傳動系統並搭配一台1200馬力的發動機,發動機採用橫置布局,主減速齒輪組和主動輪全部前置。車身裝甲採用軋制鋼板焊接而成,正面裝甲傾角30°/178毫米,側面則是76.2毫米。車寬約為3.91米。但如果要進行鐵路運輸需要拆除履帶,突出的機槍塔和部分負重輪。炮塔內的武裝包括一挺12.7毫米並列機槍和主炮,主炮備彈100發放置在炮塔內的環裝彈藥架中。車體前部的左右兩角配備有兩挺7.62毫米航向機槍,而後部的兩個角落則為兩個12.7毫米遙控機槍座。這些機槍由炮塔內乘員通過一種類似B29轟炸機遙控機槍塔的裝置進行遙控。由於戰後的軍費削減,再加上電傳動系統在當時不成熟,K型坦克方案並未得到軍方的後續支持,但是K坦克所展現的許多理念都在後來的部分主戰坦克項目中有所應用。


重拾計劃

早期M103重型坦克四視圖圖片來自多拽網

亞瑟·斯圖爾特中校曾在1944年9月在太平洋戰場目睹過這樣一場戰鬥。當海軍陸戰隊按部就班地在某個島嶼進行登陸作戰時,意外遭遇了日軍某輕型坦克連的灘頭反衝擊。雖然日軍的反擊部隊很快就被消滅,但斯圖爾特中校任心有餘悸。他認為眼下陸戰隊的反裝甲能力遠遠沒有到能沾沾自喜的時候。如果上述這場戰鬥中日軍投入了更多更現代化的裝備的話,那麼灘頭的美軍很可能會遭受難以估量的損失。斯圖爾特中校不久後便加入了軍械技術委員會。


到了1947年隨着東西方意識形態愈發地割裂,美軍開始着手預備一年半內可能與蘇聯發生的全面武裝衝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人數占相對劣勢,但卻需要駐守諸多戰略要地,例如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中東地區,日本本土,甚至還有冰島格陵蘭和亞速爾群島這些人跡罕至的地區。而他們面對的對手可是一支飽受戰火洗禮,經驗豐富且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更令美國擔憂的是不斷開下生產線的IS-3重型坦克T-54/55中型坦克,1948年美軍立即啟動T41,42,43坦克項目,這個項目囊括了輕,中,重三種噸位以滿足不同作戰需求。


雖然T34坦克由於機動性嚴重不符合指標而遭到軍方放棄,不過軍方在與主承包商底特律兵工廠商討過後,認為新型重型坦克可以參考T34的一些經驗,縮小坦克的體積,減少乘員,降低重量到58噸左右,並需要對其120毫米主炮進行升級。1948年12月1日,軍械局正式為項目賦予了T43重型坦克的編號。


研製伊始

最初的方案僅有一位裝填手,後因輔助裝彈機的拖延無奈採用人工裝填。相比T34,新坦克的炮塔座圈從80擴大為85英寸,負重輪減少到7對,發動機為810匹馬力的AV-1790汽油機,並換裝新型變速器,設計時速可達43.4千米。外形上T43坦克已經頗有辨識度,炮塔和車身都採用弧度較大的鑄造式裝甲,正面厚度為127毫米傾角60°。


作為重型坦克的獨苗,T43項目卻並不太受人待見。總參謀部對木製模型不太滿意,認為沒有達到1949年3月的會議中所達成的共識。同時交通部,後勤部等等部門對於重型坦克所帶來的運輸壓力,工業產能以及後勤保障問題都表示了擔憂。


隨着研究的深入,設計師們提出採用橢圓形鑄造炮塔和車身,能夠進一步減輕全車的重量,但又不降低防護能力.整車重量可降到55噸。後來由於自動裝彈機研製不順,必須考慮增加裝填手,於是1949年底設計小組對方案進行了大改:將炮塔內徑增加到2.15米,使內部空間增大,可容納第二名裝彈手;主炮不變,並列機槍增加到兩挺;為炮手加裝了周視鏡和測距機。1950年底,美國陸軍更改了坦克編號體系,不再採用輕型、中型以及重型來區分坦克,轉而採用以坦克主炮口徑來區分,所以T43重型坦克改名為T43型120毫米炮坦克。


險些流產

M103重型坦克剖視圖圖片來自多拽網

到了1950年中旬正當朝鮮人民軍大舉南下之時,美軍注意到了這場局部戰爭有誘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但是他們連一輛像樣的重型坦克都拿不出來。由於情況緊急,陸軍根據二戰時M4謝爾曼坦克的經驗,哪怕設計中的坦克性能不足也必須立即投入生產,並持續改進彌補不足。因此,同時開展的T41,42,43項目中,T42項目最慘,僅有炮塔留下來和M46的車體結合成為了M47坦克。T41坦克則未經測試便獲得了首批1000輛的大訂單,只好臨時簡化設計以提高產量。而T43坦克還停留在木製模型階段,此時軍中再次出現了以約瑟夫·柯林斯上將為代表的坦克無用論。


海軍陸戰隊的斯圖爾特和理查德森中校再次站了出來。理查德森中校的報告指出,軍方寄予厚望的實驗型90毫米炮所依賴的破甲彈,其可靠性未能得到驗證。試驗型90毫米破甲彈的低初速使其1000米外的精度無法保證,傳統破甲彈的自旋會一定程度低削弱其穿甲威力,這些缺點導致其無法對現役和在研蘇聯重坦的間隙裝甲構成足夠的威脅。因此,能夠發射大口徑動能穿甲彈的重型坦克才能有效對付蘇聯坦克。最終1950年12月,陸軍訂購了80輛T43,而海軍陸戰隊更是動用了下一財年的預算,採購220輛T43重型坦克。


首車測試

一輛M103重型坦克運至試驗場準備試驗圖片來自多拽網

首輛原型車於1951年6月完成總裝並送抵阿伯丁試驗場,其外觀特徵為炮塔頂部的早期型車長指揮塔,裝備有5個觀察口和一個潛望鏡,相同型號的指揮塔還裝備於M47中型坦克。前四輛原型車的駕駛員配有3架T36型潛望鏡,後由T25(M26)型潛望鏡替代,並且後續車輛的駕駛員艙蓋體積也小一些。在對樣車們進行了大量測試後,1952年7月17日,軍械局批准進一步優化T43的設計,新型號的編號為120毫米炮坦克T43E1.


美軍在這輛車的火炮上曾嘗試了新型號的動能彈藥,包括了高速穿甲彈和有彈托的脫殼高速穿甲彈,不過T123E1的高膛壓導致身管內燒蝕情況比較嚴重,主炮壽命大幅縮減,並且早期次口徑彈藥在對付傾斜裝甲時的效率不如同口徑的被帽穿甲彈。因此服役後的M58坦克炮主要使用的動能彈藥為M358被帽風帽穿甲彈,初速1067米每秒,2000碼穿深 196毫米。


就在這段時間,朝鮮戰爭的實戰經驗逐步改變了陸軍對重型坦克的想法,比起早早下馬T42項目,T43可以說是非常幸運了。歷經了M47坦克的過渡,T48項目替換了T42,並吸收了部分來自T43坦克的設計經驗,讓M48中型坦克成為了陸軍眼中的紅人。朝鮮戰爭的結束使陸軍的注意力重新返回歐洲大陸,而核武軍備競賽使陸軍用在重型坦克上的預算進一步削減。


問題連連

M103重型坦克可用彈藥之一——M358穿甲彈及發射藥筒圖片來自多拽網

克萊斯勒工廠在1953年到1954年間完成了300輛T43E1的總裝。自1954年5月起,6號和8號樣車就在諾克斯堡開始了緊張的試驗工作,一共完成了7028千米的行駛里程,並發射了176發120毫米彈藥。然而測試的結果卻令人沮喪,陸軍司令部認為T43E1並未達到他們的要求,尤其是炮塔控制和火控系統的性能。並且其使用的120毫米彈藥出現了質量問題,初期生產的彈藥性能不穩定,嚴重影響了武器的精度。另外試驗期間車輛還出現了乘員艙過熱和廢氣倒灌等等問題。


1955年8月,陸軍司令部決定暫時封存所有T43E1坦克。由於不忍看到這麼多新式坦克在倉庫里生鏽,隸屬於國防部的軍事裝備需求審查委員會成立了專家小組,除了炮塔和火控系外,對T43E1做了多達98處改進。陸軍批准的預算僅夠對大約74輛t43E1進行服役前的改裝,在陸軍購買的80輛坦克中還有6輛被留下用於後續的測試。


最渴望重型坦克的海軍陸戰隊拒絕接受陸軍標準的M103重型坦克,由於他們早就以220輛重型坦克的規模對裝甲部隊進行了改編而且全部坦克被陸軍封存,因此第8重坦營的坦克兵們正常服役但卻沒有裝備一輛重型坦克。由於陸軍刻意拖延M103的驗收測試,望眼欲穿的陸戰隊也別無選擇,只能盼望陸軍早日履行合同提供急需的坦克。


研究改進

一輛M103重型坦克正在進行涉水試驗圖片來自gamecores

1954年軍械委員會發現陸軍對T43E1並不滿意時,他們從4月份開始便着手對其進行大規模升級,並改造了兩輛原型車將它們命名為T43E2。升級方案包括了重新設計的炮塔,引入了炮塔吊籃,大幅改善了乘員舒適性和裝填手的工作難度。炮長的位置向前移動,緊挨在主炮右側,得以使用新加裝的瞄準鏡(取代了右側並列機槍)。


當然升級項目的進展並非一帆風順,主炮製退器的制退室側孔燒蝕現象較為嚴重。由於後來發現這種樣式的炮口制退器以及類似M48坦克的T型制退器在M58坦克炮上的制退效率都不高,因此工程師們乾脆閹割掉制退室。整個制退器一方面當作炮管的配重,也用來固定火炮抽煙裝置。


與車輛升級同時展開的彈藥研製也遇到了麻煩。T116系列被帽風帽穿甲彈的風帽附着,曳光追蹤性能出現了問題,密封塞也有鬆動的現象發生,諸多問題導致T116E5型穿甲彈在1954年8月所開始的測試工作不得不暫停整改。雖然後續型號T116E7最後在1957年1月通過了陸軍司令部的測試,但其發射時對膛內的燒蝕還是比較嚴重,發射150發此型彈藥就必須更換炮管,而發射榴彈時身管壽命約為500發。由於高初速動能彈藥對線膛炮的損耗很嚴重,因此美軍對遠距離也能保持高穿深的空心裝藥破甲彈寄予厚望。然而T153系列的破甲彈在實驗中卻出現了較為混亂的情況,1957年5月,測試中初速1219m/s, 精度最高可達0.16密位(標準為0.3密位)。但是在另外6次穿深試驗中,有4次出現了引信失靈的情況。工程師們只好又花費半年多的時間對彈藥可靠性進行了完善,並且此系列破甲彈在服役後一直沒有停止改進。


現代化改進

M103重型坦克可用彈藥之一——M469 尾翼穩定破甲彈圖片來自gamecores

隨着M60主戰坦克的服役,陸軍以M60為標準同時也展開了對M48坦克的現代化升級,不僅動力全面柴油化,還改進了火控系統性能。本身就對載具可靠性和續航能力有較高要求的海軍陸戰隊自然也坐不住,計劃將自身的主力坦克升級到M48A3,噴火坦克升級為M67A2,並且在1961年6月下令將兩輛M103A1重型坦克改造為M103A1E1樣車,4個月後又追加了一輛樣車的預算。


在經過改造後,M103A1E1原型車的發動機艙和原版M103有很大不同,不僅高度上有所增加還加裝了類似M60坦克的廢氣柵欄。因此原本的火炮行軍固定器和車外通話器都需要重新設計並更換安裝位置。新設計的發動機柵欄式艙蓋不僅對廢氣的紅外特徵有所遮蔽,而且使後勤人員對坦克的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廢氣系統的檢修更加便捷。火控系統方面告別了體視測距儀,換裝M24型疊像式測距儀,並且新的M14A1型彈道計算機強化了夜戰能力,並增加了破甲彈輔助程序。


1962年12月,M103A1E1正式定型更名為120毫米炮坦克M103A2。陸戰隊計劃率先將雷德河軍火庫的153輛M103A1坦克升級為M103A2。後來到了1968財年又追加了52輛的訂單,這樣陸戰隊總共擁有208輛M103A2坦克。


正式服役

1959年3月11日,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達成協議租借了72輛坦克並於五月和六月分批派往歐洲。租借協議的條款包括陸軍有義務將這批坦克以良好的保養狀態於1963年前歸還,此外還有追加條款表示陸軍需在有作戰需求的條件下向陸戰隊提供72輛全新的M60主戰坦克。


在海軍陸戰隊的裝備序列里,除了一些飛行器之外,很少有武器裝備如同M103重型坦克項目那般大費周章。在1948-58這十年間,如果缺少海軍陸戰隊軍官們的持續關注和支持,那麼M103的命運恐怕就會很悲慘了。1951年8月時,陸軍和陸戰隊原計劃訂購400輛T43坦克,對此陸戰隊還做好了申請緊急預算的準備,不過後來柯林斯上將的反對和T43性能的不成熟使得陸戰隊不得不更謹慎地對待這個項目。


1964年10月至11月期間,陸戰隊的重型坦克參與了和平年代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演習——Steel Pike演習,內容主要包括了橫跨大西洋的調動以及在西班牙某處海灘進行的模擬登陸。8輛M103A1與友軍中型坦克乘坐相同型號的登陸艇在韋爾瓦的灘頭完成登陸,對21輛已經上岸的中型坦克進行支援。


海外部署

在炮手為感受M103重型坦克內部圖片來自gamecores

M103重型坦克最重要的海外部署任務發生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從1962年10月開始,美軍在古巴周圍部署了大量部隊和艦隊,不過陸戰隊第二師其實早已將部署在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的守備部隊擴充到一個步兵連,一個中型坦克排和一個炮兵連。直到古巴危機結束後,這個配置甚至有增無減,最終的方案為步兵營級編制的6個月輪換制部署,而重型坦克也作為直射火力支援力量編入部隊。首批的第二坦克營將2個中型坦克連在戰艦上待命,而裝備了M103的C連則加入基地的守備部隊。


越南戰爭期間部署在太平洋海域的陸戰一師,陸戰三師和陸戰五師某部所屬的裝甲部隊都開赴越南之前將重型坦克留在了基地里,還有一些在美國本土的部隊比如第一坦克營的C連,在基地里將自己的重型坦克移交給了兄弟部隊第五坦克營D連,然後換裝中型坦克趕赴戰場。


逐漸退役

1972年海軍陸戰隊開始計劃讓M103A2和噴火坦克逐步退出現役,並且將把坦克營的編制改為4個全部裝備中型坦克的坦克連。由於陸戰隊對於MBT-70項目的XM803坦克寄予厚望,迫切地期待這型劃時代的新坦克能夠迅速代替老舊的M48中型坦克。然而事與願違,MBT70項目的下馬一時間讓陸戰隊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他們只好開始接收M60主戰坦克以替換老舊的M48和M103坦克。


M103系列重型坦克最終在1976年全部退役。


技術特點

M103重型坦克炮口制退器與抽煙器圖片來自gamecores

火力特性

T43E1坦克擁有一門最大膛壓可達48000psi的T123E1坦克炮(服役後稱為M58),T123E1坦克炮不僅具備快速更換炮管的能力,更擁有豐富的彈藥種類。該火炮源於120mm高射炮,改進與T34重型坦克T53E1坦克炮。M58坦克炮圓柱形的炮口制退器開有兩個圓形側孔,其同時也用作配重並且以螺栓的方式起到固定炮管抽煙裝置的作用。


火控系統方面告別了體視測距儀,換裝M24型疊像式測距儀(來源于海軍),並且新的M14A1型彈道計算機強化了夜戰能力,並增加了破甲彈輔助程序。高低射界-8~+15度。雖然採用了分裝彈藥,但是仰仗於兩名裝填手和寬敞的環境,射速仍然達到5發每分鐘。這種火炮在發射M358型穿甲彈時,可以在1000碼(914米)的距離上擊穿大約221毫米厚的的垂直均質鋼裝甲,在發射M469型破甲彈(HEAT)時,破甲深度為大約300毫米。


不過隨着火炮的膛壓承銑等技術的發展,火炮膛壓越來越大,高壓炮膛對於線膛炮來說是一個不好的結果。發射高壓炮彈對膛內的燒蝕還是比較嚴重的,發射150發此型彈藥就必須更換炮管,而發射榴彈時身管壽命約為500發。由於高初速動能彈藥對線膛炮的損耗很嚴重,所以美國只能從其他方面來延長火炮壽命。[3]


動力特性

M103重型坦克的AVDS-1790-2A 90°V12氣冷柴油發動機圖片來自gamecores

發動機採用一台大陸公司AVDS-1790-7CV12型十二缸V型四衝程風冷汽油機,功率為810馬力(604千瓦)。車重約57噸,傳動系統採用艾莉森CD850-4A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有2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懸掛系統為扭杆式懸掛,每側有7個負重輪,還有6個拖帶輪,主動輪在後,從動輪(導向輪)在前,並在第1、2、3、6、7個負重輪上加裝減震器。重型坦克的最大公路速度為34千米/小時,最大越野速度1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168千米,轉向系統則採用了當時非常洋氣的方向盤轉向,其優點是操縱性好,節省駕駛員體力。[4]


動力系統升級後,M103A1E1的油箱容量達到了1666升,續航里程從原來的129千米一下翻身為483千米,最高時速由33.8千米上升到37千米。憑藉柴油發動機在扭矩方面的優勢,坦克的越障能力也有所提高。改造後,M103A1E1原型車的發動機艙和原版M103有很大不同,不僅高度上有所增加還加裝了類似M60坦克的廢氣柵欄。因此原本的火炮行軍固定器和車外通話器都需要重新設計並更換安裝位置。新設計的發動機柵欄式艙蓋不僅對廢氣的紅外特徵有所遮蔽,而且使後勤人員對坦克的變速箱,主減速器和廢氣系統的檢修更加便捷。


防護特性

M103重型坦克的整體鑄造焊接車身圖片來自gamecores

炮塔用來容納反衝機構,並衍生了M48和M60炮塔。炮盾也很厚,厚度為9.8英寸(250毫米),炮盾最厚處11英寸(280毫米),側面3英寸(76毫米),頂部1.5英寸(38毫米)。然而炮塔內配置不標準,炮手在右手邊,裝載機在左手邊,指揮官在火炮後中間,有可旋轉M11指揮塔(三個側視塊,一個潛望鏡)和一個可調節的座位,放在炮塔的正中。指揮官還負責VHS,一個火炮發射接收器和發射器和另外兩個單獨的火炮發射接收器也安置在幾個成員可以接觸的地方。


車體是由焊接的冷軋鋼板和採用部分鑄造(車輛整體和前方凸起元素)所組成。凸起元素借鑑了蘇聯的IS-3重型坦克的箭簇型前裝甲。鑄造的「凸起」最厚處為3.9-5.1英寸(100-130毫米)。駕駛員坐在中間,上方有一個圓形的一體式小艙口,三個視野塊(潛望鏡)覆蓋着前面的弧線視野。他可以使用兩個控制台,一個用於基本性能指示器,另一個用於發動機狀況。橫移電機連同發電機和附件箱放在主炮軸線的中間。[5]


性能數據

M103重型坦克駕駛示意圖(上中下為前進駕駛、原地轉向、倒車)圖片來自gamecores
重量         62.5 噸
車長         6.7米;11.32米(包括主炮)
車寬         3.76米
車高         2.88米
車組         5 人(車長、炮手、駕駛員、裝填手×2)
發動機         810hp(馬力)AVDS-1790-2A V12氣冷柴油發動機
最大時速         34 千米/小時
行程         480 千米
油箱容量         1670 L
越壕寬         2.0米
越障高         0.9m
爬坡度         30°
涉水深         1.5m
主武器         120毫米 M58線膛坦克炮(膛壓48000磅/平方英寸,即3270個大氣壓)
副武器         .50 M2HB高射機槍×1;.30 7.62mm M1919A4同軸機槍×1
彈藥         120mm炮彈備彈38發 ; .50高射機槍備彈1000發 ; .30 7.62mm機槍備彈5250發
火炮俯仰角         -8 - +15度
火炮旋轉方向         旋轉方向 360°
炮盾裝甲         正面,280毫米 ; 側面,76毫米
炮塔裝甲         127毫米;76毫米(正面;側面)


坦克評價

繪畫:演習阻擊敵軍的M103重型坦克圖片來自多拽網

M103重型坦克是美國為了應對蘇聯「IS-3危機」而誕生的產物。雖然美國在重型坦克上的發展不如蘇聯,但M103重型坦克的研製成功還是在美國坦克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總體來說,M103重型坦克有一種生不逢時之感,當該坦克改成了M103A2型,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時,美國的M60主戰坦克已經即將服役了,M103的光環徹底被掩蓋,最後也只能選擇解甲歸田。但它同樣是幸運的,因為從這款坦克開始,美國設計的坦克開始有了自己國家的風格。[6]


120毫米60倍徑的M58坦克炮憑藉高初速和尾翼穩定破甲彈,加上較為先進的測距儀及火控系統,能在較遠的距離對IS-3重型坦克T-54/55中型坦克造成很大威脅。雖然性能上足夠完成其本職工作,但由於數量稀少並且不適合參加地形複雜的局部戰爭,M103重型坦克未能在戰場上一試身手,缺乏實戰檢驗這一點征服者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也是如此(T-10參加過一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部衝突)。


在美國陸軍眼中M103的地位遠不如第二代主戰坦克M60,與M103A2使用同型發動機的M60坦克不僅靈活性遠高於重型坦克,而且車體防護也達到了接近M103的水平。不過一直缺乏重型裝備的海軍陸戰隊不僅是M103成功研製服役的功臣,更是M103的主要客戶。在陸戰隊服役的十四年來,M103一直兢兢業業地守護在友軍的M48和陸戰隊員們身後。


戰後重型坦克的研製和服役一定程度上還是能代表重裝甲和重火力在實戰中的價值,雖然重型坦克的地位很快就被更加全能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取代,但卻無法完全替代其戰術價值。不過在通過燃氣輪機和高性能柴油機解決了動力問題後,同時擁有頂尖的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真正才顯露出人們在重型坦克上寄予的夢想。[7]


歲月如梭,隨着1976年美國M103重型坦克和1993年俄羅斯T-10重型坦克的退役,重型坦克的發展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視頻

末代美制重坦——美國M103重型坦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