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寶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萬壽寶塔位於中國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西南部荊江大堤觀音磯頭上,為明代樓閣式磚塔,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遼王朱憲遵嫡母毛太妃之命為皇帝祈壽而建萬壽寶塔,歷時四年竣工。清道光五年(1825年)以鐵箍加固外壁。1952年加高荊江大堤後,寶塔底層沒入大堤地面下。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塔,高40.46米。塔基為石質須彌座,高1.14米,邊長5.9米。塔身中空,內有石質旋梯通往頂層。塔門均南向。
發展歷史
1998年盛夏,荊江河段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觀音磯頭記載45.22米的超歷史最高水位線[1],舉世囑目,廣大軍民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響徹寰宇的抗洪凱歌。為了祭奠抗洪鬥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1999年初,荊州市委、市政府在萬壽寶塔西側修建了荊州抗洪紀念碑亭。寶塔所在的萬壽園,古樸典雅,竹木蒼翠。園內的臨江長廊、書法碑苑及奇石盆景匯展,與荊江磯頭、古塔長廊交相映襯,使這裡「分外妖嬈」。尤其是盛夏,江風習習,蔭涼片片,這裡更成為人們遊覽憩息的「人間天堂」。
主要景點
萬壽寶塔矗立於萬里長江第一磯━荊江大堤觀音磯頭之上,系明朝第七代遼王朱憲火(節)藩封荊州時,於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歷時4載。它是湖北省又一處重要的古建築,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寶塔建於荊江大堤之上,除了為皇帝祈壽的主旨外,另還有鎮鎖江流、降伏洪魔,保一方平安的寓意。數百年來,萬壽寶塔既是荊江兩岸飽經水患的歷史見證,又承載寄託了人們制服江流的美好願望。
萬壽寶塔檐下磚雕仿木額,枋、斗拱做工樸實大方。塔身外壁嵌有94龕漢白玉雕佛像[2],造型莊重,神韻生動。內壁也有許多漢白玉雕佛像,還有901塊花磚和文字磚,分別刻有漢文、滿文和藏文,為各地所敬獻。每層都有塔門。底層塔門上置一石匾,楷書「萬壽寶塔」四字。第四層塔室內有一塊「遼王憲鼎建萬壽寶塔記」碑,字跡斑駁,是研究塔的宮建歷史的珍貴資料。塔內設螺旋式石梯,一至五層為壁邊折上,第六層為室內折上。沿石梯攀上頂層,仰見薄雲片片,縈繞塔頂,俯見大江茫茫,浪奔濤涌。
簡介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亦名「接引塔」。位於荊州市沙市區荊江大堤內側素有萬里「長江第一磯」之稱的觀音磯(形似象鼻,又稱「象鼻磯」)頭上。系明藩遼王朱憲炯遵太妃毛氏命為嘉靖帝祈壽(或謂嘉靖帝為毛太后祝壽)而修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動工,嘉靖三十一年建成,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曾作維修。該塔向南,塔身以磚、石砌築,八角七級,通高40.76米。因泥砂淤積,長江河床逐年增高,塔身下部已掩埋於隨河床增高而逐年高築的荊江大堤堤身之中,塔基低於現堤面7.23米。成為荊江變遷的見證。塔基須彌座,八角雕力士,塔身中空。塔額、枋、斗拱皆仿木構建築形式,塔一層正中供一尊高8米的接引佛,甚是肅穆。塔身各層共飾有87尊冰清玉潤、生動傳神的漢白玉雕刻佛像;塔身內外壁還嵌有浮雕佛像磚、花紋磚、文字磚共2347塊,磚雕佛像或端坐、或肅立,各具風姿,據傳這些佛像都是嘉靖皇帝下詔各地敬獻,因而極具地方特色;字磚中所刻漢、藏、滿文今猶可辨。頂置銅鑄鎏金塔剎,上刻《金剛經》全文。
視頻
萬壽寶塔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連載】《荊州散記》(十四)萬壽寶塔與觀音磯頭︱余大中 ,搜狐,2017-11-20
- ↑ 湖北有座塔,往「下」生長,如今已深入地下7米,寶塔中的奇塔 ,搜狐,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