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典籍里的中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典籍里的中國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國家/地區;中國內地

類型;文化

導演;盧小波、左興

主持人;撒貝寧(當代讀書人)、

王嘉寧(主持人)、張舒越(圖書館講解員)

主要嘉賓;倪大紅、李光潔、王學圻、王勁松、吳鎮宇、王洛勇

製作公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

首播時間;2021年2月12日

播出頻道;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

播出時間;20時

在線播放平台;央視頻、央視網

每集長度;約 95 分鐘

播出狀態;已完結

中文名;典籍里的中國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文化類節目,包含《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和《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由撒貝寧擔任當代讀書人,王嘉寧擔任節目主持人,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

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

節目第一季於2021年2月12日20: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2021年10月10日完結;第二季於2022年9月24日20: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

2022年10月27日,第27屆電視文藝「星光獎」正式公布入圍名單,《典籍里的中國》入選。

11月21日,《典籍里的中國》陳列館開館暨《茶經》開拍儀式在浙江湖州舉行。[1]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洞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關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判斷、新的概括和新的定義,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此同時,如何解讀好、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機遇,更是一大挑戰。《典籍里的中國》製作團隊感到,從優秀典籍入手傳播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當代中國已經快速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閱讀的便利性、豐富性已經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但是再輝煌的文化,一旦失去傳承就必然衰敗。作為重要的傳播陣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責無旁貸。因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聯手,運用創新的手法,把傳統經典搬上了熒屏讓「典籍活起來」。

節目定位

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從中甄選最值得講述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以「文化節目+戲劇+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的成書、核心思想以及流轉中的閃亮故事,讓書寫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展現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節目特色

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講述從典籍出發的中華文明史。節目依託典籍的文化IP,另闢蹊徑捕捉典籍中的亮點,把「珍珠」串聯成文化之鏈,構建成深刻全面且有洞見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對中華文明脈絡進行梳理。節目設立「歷史空間」、「現實空間」兩大舞台創新節目形態,在歷史空間中採用影視化拍攝手法,對典籍的故事進行可視化呈現。節目邀請知名導演擔當影視指導,口碑佳實力派的影視嘉賓進行故事演繹,結合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舞台技術,展現千年歷史中經典書籍的誕生源起和流轉傳承。節目針對新媒體平台進行深度開發,設計網絡衍生綜藝、短視頻、新媒體互動產品等多種內容產品,實現大小屏聯動的「疊加刷屏」。

創作團隊

第一季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請查閱詞條:《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節目列表目錄。

第二季

請查閱詞條:《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節目列表目錄。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專家學者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藝術總監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表演嘉賓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前期宣傳

2021年1月2日,央視新聞微博公眾號發布《撒貝寧與秦朝博士共讀尚書》預告;2月10日,《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舉行開播啟動儀式並宣布於2021年2月12日首播。

2022年9月23日,舉行節目第二季啟播儀式。

播出平台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收視率

數據來源為索福瑞,調查範圍為四歲以上觀眾。

排名為晚間19:30-24:00自辦節目和所有綜藝節目收視率排名,並不一定為同一時段。

節目評價

典籍里的中國》仿佛是進入了深邃的時空隧道,「當代讀書人」引領讀者,完成了一次次穿越。觀眾在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中,感受「弦歌不絕」的傳承,激發「思接千載」的心緒。多個舞台,不同場景,以一部古籍串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為同一典籍發聲。節目既是忠於歷史的講述,也有屬於當代的表達:既有聲光電交織的宏大場面,又有特寫演繹的細膩情境,舞美設計、氛圍營造、觀眾席及表演位置的安排等都承擔着空間敘事的功能。也正是在歷史空間與現實空間交錯的舞台上,觀眾們看到藉由典籍,一個文化的共同體悄然形成。數千年傳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傳,那些古雅的文字中蘊藏人生感悟、社會哲思,在時間的長河中匯入中國人的血脈,成為心靈深處的文化基因。一種文明「亘古亘今」,一個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蘊於此,秘密正藏於此。(人民日報評論 評)

典籍里的中國》同樣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其聚焦在典籍中的經典名篇,第一期選擇解讀《尚書》用意深遠,讓這部雖然詰屈聱牙但位列「五經」之中,實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經典古籍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同時,節目綜合運用了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輔以舞台分區的形式,實現古今讀書人的跨時空相見。這種把書中文字可視化,典籍精華故事化,達到視覺、情感衝擊直觀化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妙不可言。(人民網 評)

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獨闢蹊徑,聚焦《尚書》《論語》《道德經》《傳習錄》《天工開物》《紅樓夢》《本草綱目》《孫子兵法》《史記》《詩經》《楚辭》等經典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戲劇化呈現方式,成為節目一大亮點。節目牽引着觀眾的思緒和情感,讓人們能夠在收穫知識的同時產生共情。(《今晚報》 評)

典籍里的中國》等作品,展現了厚重的中華文化底蘊。這些文化類節目「破圈」傳播,激活了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孟冬評)

參考來源

《典籍里的中國》之《徐霞客遊記》

參考資料

  1. 典籍里的中國內容提要?,360問答 , 2021年08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