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
圖片來自baike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監獄管理局的分局。該分局轄6所監獄,並設有1個監獄醫院,轄區總面積115平方公里,常年押犯占北京市全部押犯一半以上。該分局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茶淀鎮

沿革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2月25日,新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貼出布告,限令國民黨的軍警憲特等人員到指定地點報到。同時在炮局胡同監獄原址成立「清河訓練大隊」,對前來報到的上述人員進行「強制集訓」。至臨近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清河訓練大隊已集中1000餘人。[1] 1949年底,中共北京市委發出「不能使大批國民黨特務和反動黨團骨幹分子坐吃閒飯,要通過勞動把他們改造成為自食其力新人」的指示。為解決管訓人員不斷增多且坐吃閒飯的問題,經請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於1949年12月開始籌建清河勞改農場。

敘述

1949年11月,受北京市市長聶榮臻的委託,清河訓練大隊大隊長安林(他也曾是國共內戰時期中共冀東區北平情報委員會的負責人)來到天津以東當時屬於河北省寧河縣的被稱為茶淀地區的一片30多萬畝(100多平方公里)無人開墾的鹽鹼荒灘。這裡位於津山鐵路上的茶淀站以西,被薊運河曾沽河金鐘河三河環抱,水源充足,交通便利。1949年11月16日,北京市公安局派出先遣隊員深入茶淀地區為「清河訓練大隊」考察選址。1949年12月27日,第一批開赴此地的46名幹部、警衛戰士、技術人員押解25名敵特分子,開始建設清河農場。

1950年2月24日,北京市地方國營清河農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的大型罪犯改造場所。安林成為該農場首任場長。該農場隸屬於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財政局批了2000萬斤(一說2400萬斤)小米,以貸款的形式作為該農場的開辦費。截至1951年3月,該農場建立了8處新村,蓋了2200餘間房屋,修了13座橋,設了2座電力揚水站,挖渠150餘萬土方,全農場安裝了電話電燈;農場場部以下設有科室4個,大隊6個;農場設有運輸隊、工程隊、醫務所、化驗室、文教隊、機電組;油印出版了內部刊物《改造園地》;開辦了磚廠、草袋廠、碾米廠;開荒共7000,收穫水稻260萬斤。此後該農場增加了開荒和插秧面積,並開辦了飼養副業[2]

建場初期,條件十分艱苦。農場幹警和被改造人員同吃同住,合作搭席棚子作為住處。搭好的棚子也很難住,大風不停地從蓆子之間的縫子往棚子裡吹。勞改幹部多數出身貧寒,沒有文化。農場工作人員盧鳳來說,當時我們屬於北京市公安局五處,因為沒文化,被人稱為「傻老五」。 而被改造人員卻有許多是官紳子弟,甚至是大學生。後來曾任清河農場副場長的王根福說,說實在的,因為咱們掌握政權了,所以才管教他們,要是論文化,咱比不了人家。 農場因勢利導,公開宣布「改造態度、表現好壞,出勤與勞動工效高低,是決定將來對其量刑輕重的條件之一」,調動了被改造人員的積極性,使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被改造人員積極發揮知識技能,建設農場。如據農場工作人員盧鳳來說,渠道設計得相當科學,有的是自己設計的,有的是請蘇聯專家設計的,也有的是被改造的反革命分子設計實施的。

1950年3月,農場先後挫敗了原軍統興安站少將站長馮蘭亭和原軍統塘大分局局長杜錫進分別組織的越獄密謀。1950年7月12日,清河農場舉行首次全場宣判大會,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軍法處對440名國民黨特務宣判了勞動年限,刑期從五年到半年不等。此後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該農場部分罪犯被押解進京鎮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