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洋大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洋大臣(老照片)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北洋大臣即北洋通商大臣,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牛莊、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務。開始是專職,首任大臣是崇厚。同治九年(1870年)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擔任過北洋大臣的有李鴻章王文韶榮祿袁世凱等。

職能

北洋大臣,又稱北洋通商大臣[1]。清末辦理北部中國洋務的欽差大臣。1870年(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發生,工部尚書毛昶熙上奏認為,這是由於三口通商大臣無統轄地方之責,地方官不肯協助造成的。經總理衙門議復,同治帝批准,三口通商大臣改由直隸總督兼任,頒給欽差大臣關防。職掌承繼三口通商大臣,又有所擴大。

北洋大臣除對外交涉、通商、海防事務,還負責辦理招商、電報、煤礦、鐵路以及訓練北洋海陸軍、統轄海關關稅等事務。第一任北洋大臣是李鴻章,專此責28年之久。王文韶、榮祿、袁世凱也先後任職。

由來

北洋大臣,清朝官名,北洋通商大臣的簡稱。清朝末年官職,設立於1870年,全稱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 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

北洋通商大臣,清官名。簡稱北洋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同為清末的在地方管理外交事務官員。

1870年初(同治九年)因通商事務擴大,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除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外,並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各項事務,例由直隸總督兼任。

1870年8月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11月4日接辦了天津軍火機器總局,改稱天津機器製造局。此後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達28年之久,專辦清政府外交,興辦北洋海陸軍,並在北方兼長江流域籌辦輪船、電報、煤鐵、紡織企業,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斷提高,職權不斷擴大,勢力遠遠超過本來地位與之對等的南洋大臣。

史料

天津在洋務運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1861年(咸豐十一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置了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同治九年),由於通商事務的擴大和洋務運動的發展需要,清政府把三口通商大臣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負責辦理外交、通商、海防、關稅和興辦近代工業等各項事務。北洋大臣位高權重,是洋務運動中權勢最大的地方官員。

五六十年代,隨着中國農民戰爭空前高漲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以天津為中心的北方防務變得日益緊要起來。天津是北洋防務的中樞,而且臨近海口,便於進口機器設備和工業原料,因此很快被清政府看中,成為興辦近代軍用工業的基地。

1870年,清政府讓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主持北洋防務。為了籌辦北洋防務,李鴻章在天津大規模發展以軍用工業為主的近代工業,並建造鐵路,創設電報,開辦各種新式學堂。在他的主持下,天津成為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1866年,清政府派大臣籌建天津機器局,"專制外洋各種軍火機器"。從次年起,開始在天津城南海光寺興建槍炮廠,在城東賈家沽興建火藥廠。1870年,清政府派李鴻章接辦天津機器局。李鴻章對機器局大加整頓和擴充。他辭退一些不精技藝的洋匠,另從香港等地募來工匠,並增建廠房,添置設備,把機器局擴大為東西兩局,東局在賈家沽道,西局在海光寺。經過多次擴建,機器局的規模越來越大,設有火藥廠、洋槍廠等十幾個分廠。

洋務運動對近代天津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在洋務運動期間,天津第一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早期近代工業。特別是由天津機器局和大沽船塢為主的官辦軍用工業,裝備着比較先進的機器設備,擁有金屬冶煉、材料加工、機器製造、船舶修造等多種生產能力,並且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工人,不僅為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而且對北方近代工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由於天津機器局和大沽船塢需用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促使清政府在華北開發礦產和修築鐵路。此外,在天津開辦的各種新式學堂,對打破封建文化的桎枯,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知識[2],培養我國最早的科學技術人員,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視頻

北洋大臣 相關視頻

大清帝國籌建南洋和北洋水師,任命沈葆楨和李鴻章為南洋和北洋大臣!
在1847年同科進士的二人,多年後再次攜手同心出任南洋和北洋大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