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三伯公福佑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三伯公福佑宮
圖片來自hakkaworld

十三伯公福佑宮,是位於臺灣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兒六公園的土地祠,由當地農民羅阿東所推動,合祀因興建竹北高鐵特區而被迫拆遷的土地公與石母。

歷史沿革

拆遷

1990年代末,竹北市六家地區三百餘公頃被列為竹北高鐵特區。

1998年6月4日,高鐵局官員指出他們已經詳細了解地方人文史蹟和伯公廟的位置和背景,列冊有十九處,共有八處必須指定遷移、一處遷與不遷仍可能有變:棃田頭伯公、詹屋伯公、林屋伯公(永興宮)、竹北市文小一預定地的福德宮、林屋伯公福德宮、田尾伯公、魏屋旁有應公、計畫住宅區內的萬善爺皆須遷移;吳屋伯公、張屋伯公、十三甲伯公隘口伯公、麻園伯公、番子寮伯公原地保留;電信事業用地東北側的魏屋伯公先予考量原地保存,如必要時應先協調再予以遷移。

次年12月14日,內政部中部辦公室和負責規畫竹北高鐵特區的亞新工程顧問公司赴新竹縣府,提出將保留具有客家文化的伯公廟、水圳等,特別是較罕見的桂竹林圍成、卵石砌成的伯公廟。在同一日新竹縣長林光華則針對縣治二期都市計畫區內的多尊伯公廟說將劃分三個定點集中安置,後建了竹北伍福宮文化福德宮等。當地文史工作者吳慶杰則反對像是金山集福宮、新竹伍福宮的集中合祀法,認為土地公有各自管區,集署辦公非常違反神倫,因此呼籲六家地區不要再用這方法處理。

之後,原先分佈在隘口里七座、中興里三座、十興里一座、東平里兩座的廟並沒被妥善安置。其神像暫時放置集中於鐵皮屋,由於乏人管理,有的被偷走,或外觀被破壞、置身在荒草堆中。《中國時報》記者跟著住民、玄奘大學教授黃運喜所提供的線索,發現被被譽為六家地區最美的永興宮、東海里的旱溪子伯公、隘口里四鄰東興圳旁的彭屋伯公的石板廟宇都在高鐵施工皆被竊。有一尊在高鐵動工時候,連同廟宇都被偷走,只留下祭祀杯。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