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卑南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卑南文化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期中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大致包含台東平原、花東縱谷南段與東海岸南段。

命名

卑南遺址為代表遺址命名[1]。該遺址位於台東市南王部落附近,舊稱卑南社,故以當地地名命名。與台灣原住民卑南族無直接關係,反與排灣族、魯凱族、阿美族一些部落文化高度相關。

出土遺物

卑南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外表都十分光滑細緻,稜角突出,比例對稱。不論是石刀石鐮石鑿石錛石鏃或其他石器,製造水平頗高,可謂精琢細磨,是新石器時代最盛期的代表性石器。陶器紡錘陶壺、陶罐、陶杯及大量陶片。此外還有玉環、玉玦、玉簪、管珠等飾物。經測定,該遺址為3000年前的文化遺存。

文化要素

從出土器物的列形與製造水準分析,卑南文化雖帶有若干恆春半島文化的要素,但已有相當大的進步,與浙江良渚文化福建曇石山文化江蘇青蓮崗文化相近似。

文化內涵

卑南文化的遺址範圍較台灣多數史前文化遺址為大,像卑南遺址廣義的範圍約可達100公頃(100萬平方米)。遺址通常包含龐大的聚落,其建築物成排分布,格局嚴謹,已經是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在代表性遺址,卑南遺址所發現的文化內涵,生業型態以農業為主,斧鋤形器雖不多,但有大量的石刀,石鐮和去殼用的石杵,推測是種植小米和旱稻;此外狩獵工具的也很多,但漁具就相當缺乏。生活用具的陶器以夾砂素麵紅陶為主,墓葬內有特別製作的陪葬用豎把罐。很可能有人專門從事玉石飾品製作,並以玉制器物來交易。

有數以千計的蛇紋岩石板棺埋在建築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座向相同。棺內更有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從玉器可看出,當時有階級之分。

代表的遺址有台東縣境的卑南遺址、富山遺址都蘭遺址掃叭遺址巴蘭遺址、花蓮縣境的公埔遺址[2]

視頻

卑南文化 相關視頻

[台灣史前史1]台灣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時代劃分
史前台灣的原住民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