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
圖片來自pixnet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2004年發行的講述耶穌基督生命中最後十二個小時的獨立製片電影。導演梅爾·吉勃遜籌措資金,根據《新約全書·四福音書》的內容而改編的劇本。[1]

影片中對話採用拉丁語希伯來語亞拉姆語(耶穌的母語),配以字幕。許多基督徒和一些政治立場保守的猶太人對這部電影給予讚賞。

劇情介紹 

《受難曲》是講述納匝肋(拿撒勒)人耶穌受難前十二小時的痛苦經歷。電影故事由革責瑪尼莊園(客西馬尼園)開始。耶穌與十二門徒吃完最後的晚餐後,門徒伯多祿(彼得)、雅各伯(雅各)、若望(約翰)三人跟隨耶穌來到革責瑪尼莊園祈禱。

耶穌知道自己將要受死,非常難過,求父親(天父)將這杯(上十字架受死)挪去,但是耶穌更願意順服天父的計畫──上十字架受死,而魔鬼在旁邊看好戲,自以為已得勝。耶穌如此禱告三次,並責怪門徒為何不能與祂同心禱告;禱告完後,耶穌被門徒猶達斯(猶大)出賣,耶穌被捕並被帶回耶路撒冷城內,接受大司祭蓋法(祭司長該亞法)的審判。大司祭指控耶穌自稱天主之子(神的兒子;上帝之子),為異端,犯了褻瀆神的行為,並應判死刑。

大祭司帶耶穌到總督府,並向羅馬總督比拉多(彼拉多)道出耶穌的罪名。總督有一個慣例,每逢逾越節都會隨群眾要求,釋放一名囚犯。比拉多給公眾選擇釋放殺人犯巴辣巴(巴拉巴)抑或是耶穌。猶太群眾選擇釋放巴辣巴,並要求處決耶穌。

比拉多於是判耶穌行鞭刑以作懲戒,但當羅馬士兵鞭打耶穌後,亦未能平息群眾,群眾要求判耶穌釘十字架。比拉多見無濟於事,恐群眾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表示撇清責任,然後吩咐百夫長做猶太人所想的去做。

耶穌背著十字架,經過了耶路撒冷的街道,到了哥耳哥達(各各他)。耶穌經歷最後掙扎,明白祂的父親(天父)為甚麼捨棄他,並在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馬利亞)面前,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斷氣之時,地面震動,看守的羅馬軍隊因害怕逃回城內,只留下在十架前的百夫長。殿裏的幔子裂開為二,使該亞法和祭司都惶恐。最後,耶穌從死裏復活,並走出墓穴。

與傳統故事不同處

電影中的一些描述並沒有出現在有關耶穌受難的記載。電影開頭的客西馬尼園的一幕,撒但出現並嘗試引誘正在禱告的耶穌。耶穌接着把撒但派出的蛇踏死,這印證了創世記中有關彌賽亞的預言,但四福音都沒有記載耶穌這一個動作。此外,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上吊自殺前,被魔鬼化身的許多小孩折磨。電影也關注羅馬皇帝提庇留彼拉多的關係,透過彼拉多和他的妻子講及提庇留的命令防止猶大地的騷亂。電影清楚指出古利奈人西門是一個猶太人,雖然符類福音只提及他的名字和出生地。

其他獨有情節包括一個在十字架上嗤笑耶穌的強盜被烏鴉啄去一隻眼,和插敘耶穌當木匠時替羅馬人造桌子。耶穌受鞭打時,撒但抱著魔鬼嬰兒是在模仿傳統的聖母瑪利亞繪畫,是要突顯出魔鬼把原為美善的變為醜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