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古浪縣博物館成立於1992年,位於古浪縣城昌松路宣傳文化中心大樓,隸屬於古浪縣文化體育局。博物館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08平方米,館藏各類文物1208件,其中珍貴文物84件,以明清時期水陸畫[1]為館藏特色。舉辦有「館藏歷史文物展」一個基本陳列,年接待觀眾3萬人次。
古浪縣博物館館藏特色文物
考古
新石器時代,是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石器是中國新石器文化中主要的遺物之一。大量的是各種生產工具廣泛應用於農業原始手工業、漁獵和日常生活,在當時的生產和生活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我縣博物館館藏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以及玉璧、玉斧、玉鑿為典型藏品。這些都是遠古時期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出土的數量也最多,人們既可以用它作為武器,也可用來打擊野獸,還可以用來砍伐森林加工木材,製造木器和骨器。
彩陶產生在沒有階級壓迫的原始社會,所以彩陶藝術熱烈、明朗、有童真的稚氣。彩陶藝術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國藝術的審美基礎。
我縣博物館館藏的彩陶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2]以及沙井文化的典型藏品。
出土於古浪不同時期的青銅器就是古浪歷史的縮影與再現。漢代的大司農平斛是東漢初年,朝廷恢復經濟,統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鎏金銅尊,裝飾精美,筒狀獸足,充分體現出青銅禮器的明顯特徵。不同紋飾的銅鏡,工匠們將人們對神靈和仙界的尊崇作為紋樣的主要素材,融合美好的寓意意在其中,展現出漢代人們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銅弩機,印證了古浪是軍事咽喉重地。大量的銖錢和大泉五十錢範的出土,反映了那個時期貿易經濟已經滲透到了邊關重鎮。唐代,作為絲綢之路交匯的古浪,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宗教文化興盛,特別是佛教文化興盛,出土的鎏金銅佛是最好的佐證。
宋代,武威作為西夏輔郡,古浪自然被西夏統治。這個時期,是全國陶瓷業創新發展的繁榮時期,武威的制瓷業也空前發達,在整個武威境內的西夏遺存也相當豐富,僅古浪縣博物館的西夏瓷器就多達四十幾件,特別精美的有茶葉末綠釉瓷扁壺、白釉瓷碗、白釉高足碟、綠釉瓷蒺藜、黑釉小羊哨等,器型多樣,有的質樸厚重,有的小巧玲瓏,表現出了西夏遊牧民族純真質樸的民族性格和濃郁厚重的鄉土氣息。
元代瓷器的發展雖不及宋代那麼引人注目,但也開始表現出新的發展特色。
另外,元代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燒窯方法,即分室龍窯。元末明初,在此基礎上還出現了葫蘆型窯,之後演變為蛋形窯,且延續使用至今。
泰定元年大扁壺
水陸畫最初是佛教寺院中舉行水陸法會時所用的宗教畫,至明清時期水陸法會已向着世俗化方向發展,民間色彩愈益濃厚,它是根據水陸法會奉請的神祗名目及水陸儀軌進行繪製的,所以它負載了一定的宗教意義與社會功能,它們的製作總體上講是把宗教觀念具體化和形象化,它不是為了創造可供獨立欣賞的美術作品,而在於構造所從屬《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古浪縣博物館收藏的這套《淳化閣帖》,系清拓明代肅府本,一函10冊,紙質,長30.4厘米,寬20.4厘米,厚(十本)40.8厘米。前五冊是歷代帝王、名臣和諸家的篆、隸、草、行、楷各體,選入唐以前各家的書法。後五冊是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有原古浪縣民眾教育館1955年徵集收藏,後劃撥古浪縣博物館收藏至今。本套法帖裝裱成冊頁,封面由草綠底團花錦綾裝裱而成,質地考究,拓印清晰,裝裱精美,保存完整。是目前保存完整的拓本珍品,也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非常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和重要的歷史文獻之一,具有極高的文物、藝術、學術價值。古浪縣博物館館藏佛教典籍藏文大藏經,紙本,梵篋裝,共2萬多頁,原藏於古浪縣大靖鎮的奶子佛寺。文革期間,寺廟被毀,大藏經轉由古浪文化館收藏,後劃撥古浪博物館收藏至今。現存的藏文大藏經,1990年經藏文專家初步整理為80函,其大多內容屬於《甘珠兒》部,其餘為《丹珠兒》部,保存基本完好。三分之一為刻印本,三分之二為手寫本,據專家稱,有元明清及民國等不同時期的版本,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研究與保護價值。禮儀的特定場合和空間,通過參加水陸法會的信徒和民眾在置身於儀式所構建的整體情緒氛圍中,面對所奉請神祗的圖像產生的既崇敬又畏懼的心理情緒而實現的。
古浪縣博物館收藏的這套水陸畫,是一套珍貴的明代繪畫作品,共42幅,除中央的3幅大佛像外,其餘均高約260厘米,寬約110厘米,以細絹為底,用藏藍和黃色團花花綾裝裱,繪製精美,裝幀考究,大部分畫面清晰,保存完好,少數因受潮或被煙熏,絹色變暗或稍有裂紋。2004年由甘肅省文物局立項統一組織修復,它既是美術藝術研究,又是歷史考證方面珍貴的實物資料,曾被專家譽為「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
視頻
古浪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82件明清水陸畫珍品齊聚一堂,描繪一幅幅古代社會風俗、世態百相 ,搜狐,2020-01-17
- ↑ 齊家文化: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 ,搜狐,201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