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代傳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代傳奇

 

 

 

小說體裁。唐代文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唐以前中國小說創作基本處於萌芽狀態,「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唐代傳奇內容除部分記述神靈鬼怪外,大量記載人間的各種世態,人物有上層的,也有下層的,反映面較過去遠為廣闊,生活氣息也較為濃厚。

發展歷程

中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還處於萌芽階段,當時大量的是記述神靈鬼怪的志怪小說,少數記人事的小說如《世說新語》,則多記上層人士的談吐和軼事。這些小說,大抵篇幅短小,文筆簡約,缺少具體的描繪。到唐代傳奇產生,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藝術形式上,篇幅加長,「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部分作品還塑造了鮮明動人的人物形象。唐代傳奇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短篇小說於成熟。宋洪邁說:「唐人小說,不可不熟。小小情事,悽惋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與詩律可稱一代之奇。」(《唐人說薈》例言引)他把唐傳奇同唐詩相提並論,給予很高的評價。

唐代傳奇的繁榮,有一定的歷史、社會原因。唐朝統一中國以後,長期來社會比較安定,農業和工商業都得到發展,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一些大城市,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為了適應廣大市民和統治階層文娛生活的需要,在這類大城市中,民間的「說話」(講故事)藝術應運而生。當時佛教興盛,佛教徒也利用這種通俗的文藝形式演唱佛經故事或其他故事,以招徠聽眾、宣揚佛法,於是又產生了大量變文,促進了「說話」藝術的發展。從民間到上層,說話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郭湜《高力士外傳》記載,唐玄宗晚年生活寂寞,高力士經常讓他聽「轉變說話」即說變文和小說以解悶取樂。王建《觀蠻妓》、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詩,都說到了女妓演唱王昭君的故事。《目連救母變文》的故事則為白居易、張祜所熟悉和引用(孟棨《本事詩》、王定保《唐摭言》)。

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篇記他於太和年間觀雜戲,中有「市人小說」,講名醫扁鵲的故事。所謂「市人小說」,即指街坊藝人講說的故事。當時文人聚會時,也有以「說話」消遣的。元稹《酬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詩:「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自注:「樂天每與余游從,無不書名題壁,又嘗於新昌宅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也。」「一枝花話」講的就是白行簡《李娃傳》所記的故事,歷四個時辰,即今八個小時尚未講完,可見敘述非常細緻。在某些唐傳奇篇末,往往述及本文的寫作是由於朋友間的「說話」,如「晝宴夜話」(《任氏傳》)、「宵話征異」(《廬江馮媼傳》)、「話及此事」(《長恨傳》)、「因話奇事」(《續玄怪錄.尼妙寂》)等。文士間流行「說話」風氣,其「說話」藝術又很細緻,是促使唐傳奇大量產生並取得突出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代科舉取士,重視文學。在各科中,考試詩賦雜文的進士科最受重視。士人應試之前,常以所作詩文投獻名公巨卿,以求稱譽,擴大社會名聲,為考中進士科創造條件,當時稱之為「行卷」。傳奇文也常用作「行卷」。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說,「唐代士人行卷,逾數日又投,謂之『溫卷』,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也」。傳奇以敘事為主,文體近於野史,中間常穿插詩歌韻語,結尾綴以小段議論,即所謂「文備眾體」。唐代後期傳奇專集產生頗多,大約同這種「行卷」、「溫卷」風尚有關。但趙彥衛的說法,在唐宋文獻資料中缺乏有力佐證,因而有的研究者對此表示懷疑。

魏晉南北朝作者把小說作為記錄異聞奇事的野史一類看待,略敘梗概,不講究語言的藻飾。《文心雕龍》詳述各種文體,下及諧辭隱語,於小說一類卻隻字不提。說明在當時區分文筆,注意藻繪的風氣中,志怪記人之類的小說,因缺乏文采而不為論者所重視。唐傳奇情況則大不相同。魯迅說:唐人「始有意為小說」,認為「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其趣矣。」(《中國小說史略》)這就指出了唐傳奇作者是有意識地進行文學創作,虛構曲折情節,注意語言華美,富於文采與意想,從而取得了突出的文學成就。

繼南北朝之後,佛道兩教在唐代有進一步的發展,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兩教的經典和文藝作品,如變文、壁畫等其中包含着不少情節離奇曲折、想象豐富奇特的故事。它們對一部分唐傳奇(主要是神怪一類作品)的題材、構思以至細緻的描繪有一定影響,同時也給它們羼入了大量宗教迷信的雜質。

影響

對小說戲曲等的影響

唐代傳奇對後代小說、戲曲及講唱文學有較大的影響。傳奇體成為宋以後歷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主要樣式,即使在白話小說興起後,仍有一定勢力。宋代就出現過不少傳奇作品,雖然一般說來寫得比較平實,缺少飛動的文采,但也有一些流傳的佳篇,如魯迅《唐宋傳奇集》中收錄的《綠珠傳》、《楊太真外傳》和《梅妃傳》、《李師師外傳》等。明代著名的傳奇小說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餘話》和邵景瞻的《覓燈因話》。其中《剪燈新話》的文筆意境,頗能新人耳目。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更是繼承並發展了唐傳奇人物形像鮮明、故事情節曲折、語言華艷生動的特色,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白話小說的影響

唐傳奇對宋以後的白話短篇小說即話本也有明顯影響,很多題材和人物為話本所採用。據宋羅燁《醉翁談錄》記載,宋代已有不少根據唐傳奇故事編成的話本,但多亡佚。明人所輯話本集《清平山堂話本》、「三言」,「二拍」中,也保存了好些取材於唐傳奇的話本。傳奇中敘事、詩筆、議論結合的形式,即所謂「文備眾體」的特點,以及傳奇描寫人物的手段,如比較細膩的細節描寫,傳神的人物對話等,話本也都有所借鑑和發展。

對文學的影響

唐傳奇的題材、故事對後世戲曲以及講唱文學的影響,一向為研究者們所注意。大凡著名的傳奇故事,在後代都各自產生若干同一題材的戲曲。最為人所知的是《長恨歌傳》對元代王伯成的諸宮調《天寶遺事》、白樸的雜劇《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傳奇戲曲《長生殿》的影響,《鶯鶯傳》對宋代趙令畤的《崔鶯鶯雙調蝶戀花鼓子詞》、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的影響,《霍小玉傳》、《枕中記》、《南柯太守傳》對湯顯祖的傳奇戲曲「玉茗堂四夢」的影響等等。由於唐傳奇成為後世戲曲、小說汲取題材進行再創作的寶庫之一,因而有人把這種現象與希臘神話對後來歐洲文學的影響相比擬。

語言特點

唐代傳奇的語言,一般運用散體,但多四字句,句法較整齊,沿襲了六朝志怪小說的傳統。六朝志怪小說如《搜神記》等,語言比較質樸,不講究對偶和辭藻,在當時區別「文」「筆」的風氣下,屬於「筆」這一類,但因受駢文盛行的影響,一部分語句句法比較整齊,風格上也有與駢文接近的一面。唐代傳奇的語言,就是沿着這一路子發展的。個別篇章如《遊仙窟》,甚至以駢體為主,但多數作品雖夾雜駢句,基本上仍是散體。不過由於作者有意重視文采,不少作品語言頗為華艷。

中唐時代傳奇繁榮,名篇迭出,古文大家韓愈、柳宗元在當時風氣影響下,也寫了幾篇接近傳奇的文章,如韓愈的《毛穎傳》、柳宗元的《河間傳》之類。但它們不象傳奇那樣注意講述有趣味的故事,着重表現作者的意想和文采,而是如魯迅所說「以寓言為本,文詞為末」,其實「無涉於傳奇」(《中國小說史略》)。 傳奇敘事一般具體細緻,文辭比較華艷,古文則敘事簡略,文辭力求古雅。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寫登樓所見景物,鋪陳較為具體,句法亦較整齊,接近駢體,便被古文家尹洙譏為「傳奇」(《後山詩話》),此事頗足說明二者文風的區別。所以《毛穎傳》等一類作品,實際上不能算作傳奇文。

結集整理'

晚唐陳翰採錄唐傳奇的許多優秀篇章,編成《異聞集》10卷,原書已佚,其中一部分為《太平廣記》所採錄。宋初李昉等所編《太平廣記》500卷,分類編纂漢、魏以迄宋初的小說、野史、雜記等,取材宏富,是保存漢魏六朝和唐代小說的淵藪。明清時代所編的《說海》、《五朝小說》、《唐人說薈》等書,則往往「妄制篇目,改題撰人」(魯迅《唐宋傳奇集序例》),不可憑信。「五四」以後,魯迅據《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書,去偽存真,專采唐、宋單篇傳奇為《唐宋傳奇集》一書,末附《稗邊小綴》,對所收各篇傳奇及其作者進行考訂,把這方面的整理研究工作引入科學化的道路。後汪辟疆又編《唐人小說》一書,除單篇外,還選錄了一部分專集中的代表作品,各篇均有說明考訂,可與《唐宋傳奇集》相輔並行。唐傳奇的專集,今人亦在分別加以校點整理中,已經出版的有《博異志》、《集異記》、《傳奇》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