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歌 (交響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地之歌》(德語: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一部大型聲樂交響曲。馬勒寫明作品「取材於漢斯·貝特格的《中國笛》」。作品一共六個樂章,採用了詩人漢斯·貝特格的意譯詩集《中國笛》[1](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七首唐詩作為歌詞。
《中國笛》中的詩歌並非直接從中文譯為德文,而是來源於兩本法語中國古詩譯集——法國女詩人、作家及東方學家朱迪·戈蒂埃的《玉書》(法語:Le Livre de Jade)和漢學家德里文(Marie-Jean-Léon,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 Denys)的《唐詩》(法語: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德國人Hans Heilmann將這兩部法語譯集的相關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出版。漢斯·貝特格在三部法、德文翻譯的基礎上譯成《中國笛》。除了馬勒之外,理查德·斯特勞斯、阿諾德·勛伯格、安東·韋伯恩等其他許多著名作曲家也從《中國笛》中獲得過靈感。
經過轉譯,加上所據法語譯本,特別是《玉書》中的隨意、錯誤和缺漏,辨認《中國笛》譯詩的唐詩原作成了一個難題。為了找到《大地之歌》中詩歌的原作,中國學者做了不少努力。尤其對於第三樂章用詩的出處,目前意見仍不統一。馬勒在創作過程中,對漢斯·貝特格的文字又進行了多處的改動和調整。
《大地之歌》的創作時間是1908年至1909年,在《第8號交響曲》之後完成。雖然沒有被編為「第九交響曲」(該標題被分配給稍晚所作的D大調交響曲),但其副標題為「一個男高音與一個女低音(或男中音)聲部與管弦樂的交響曲」。作品於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揮是布魯諾·瓦爾特,女中音Mme. Charles Cahier及男高音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當時馬勒已經離世,沒能親臨首演。《大地之歌》的演奏時間約為65分鐘。
粵語版本
新加坡交響樂團於2005年邀請香港馬勒愛好者伍日照將漢語原詩(《悲歌行》、《效古秋夜長》、《宴陶家亭子》、《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送別》)重新填入《大地之歌》,並由男高音莫華倫及女高音梁寧以粵語演唱。由於第六樂章由馬勒自己加詞,故將第六樂章原本的的德語版本也收錄於SACD中[2]。新加坡交響樂團首演於該年7月22日。
配器
木管樂器:3長笛(第3兼短笛2)、短笛、3雙簧管(第3兼英國管)、高音單簧管、3單簧管(B♭)、低音單簧管(A/B♭)、3低音管(第3兼倍低音管)
打擊樂器:定音鼓(第四樂章)、小軍鼓、大鼓、鈸、三角鐵、鈴鼓(第四樂章)、銅鑼(末樂章)、鐵片琴、鋼片琴(末樂章)
弦樂器:2豎琴、曼陀林(末樂章)、小提琴I/II、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安裝低C音弦)
視頻
大地之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外國人能理解唐詩嗎?,知乎
- ↑ 馬勒 大地之歌,豆瓣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