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屈原公祭 真情」 施毅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屈原公祭 真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屈原公祭 真情》中國當代作施毅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屈原公祭 真情

屈原公是一座以詩魂之名命名的聖潔的之島。

屈原公,唐朝稱鴻儒嶼,宋末稱屈原公嶼,清朝稱屈原島,民國至今稱屈原公。位於漳浦縣佛曇灣,距佛曇鎮石埕村東北岸約0.7公里,島嶼呈東西走向,形似鴨蛋,面積0.26平方公里,東西長120米,南北寬58米,最高處海拔12米,岸線長370米。

都說一江春水向東流。然而,閩南著名開漳重鎮、濱海僑鄉——佛曇鎮的鴻儒江卻自北向南流入佛曇灣,流向海峽、奔向東海……

冬雨綿綿,寒風瑟瑟。船行鴻儒江,宛如行駛在2000多年前的古汨羅江上,那千年的思緒,那千年的哀思,那千年的幽情不禁湧上心頭。我心中暗自思忖,這條流淌在閩南沿海的鴻儒江,這座兀立於東南一隅的無人島,本應與屈原沒有什麼淵源關係,為何屈原文化卻在這條江、這座島完整地得到傳承和演繹呢?

屈原公和屈原神像的歷史由來已久。唐垂拱二年(686),開漳聖王陳元光建置漳州和漳浦縣後,在佛潭橋設置行台,屈原的故事便開始在當地廣為傳播。每逢端午節,佛曇百姓就在鴻儒江組織龍舟競渡,龍舟賽事以海濱渡口為起點,終點至屈原公嶼。賽後在島上祭奠屈原,為屈原招魂。宋末,國舅楊亮節第三子楊世隆於佛曇開基時,也將划龍舟習俗從中原帶到佛曇,划龍舟比賽也必經此島。明初,屈原逐漸成為當地漁民心中的海上保護神,每當漁民途經屈原島,都要在此停泊靠岸,點香添油,祈禱平安。而或出行東南亞,或東渡台灣時,他們都要登上島嶼,摘一棵植物,抓一把泥土、撿一塊小石頭帶在身邊,向屈原島三叩首後才出海遠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佛曇鄉賢、長沙知府林敬致仕回鄉,途經漳州靖城江邊屈原宮時,將宮中被洪水衝垮的樟木屈原神像請回家鄉,供奉於島上。清康熙六十年(1721),漳州龍溪縣郭姓和漳浦佛曇林、陳等姓先賢聚集族人東渡台灣,參加朱一貴反清復明起義。當他們的船隻經過屈原島時,佛曇港頭村林姓和大坑陳姓等族人將島上的屈原神像奉為保護神,隨船前往台灣。2005年,佛曇鎮當地鄉賢用優質花崗岩石重新雕塑一尊屈原公像,屹立於島上。2008年後,國家地圖出版社正式標註此島為屈原公。

漁船行駛在鴻儒江上,宛如遊蕩在千年的楚辭文化的優美畫卷之中,讓人親身感悟這千年的端午「扒龍舟」「包粽子」祭拜屈原公的悠揚故事和執着精神。遠遠望去,整座屈原公猶如一隻游龜,靜靜地兀立在佛曇灣中,潮漲巍迎激流,潮落仰臥伏灘。漁船漸漸地停靠在島上的小碼頭上,沿石級而上,一尊碩大的花崗岩屈原雕像展現在眼前,只見屈原雕像面對大海,手持《楚辭》,疑神遠眺,仿佛在構思《離騷》,又像對天吟誦《天問》,或亦在解讀《卜居》,指點漁民下一站該往何方……佇立在雕像前的礁石上,環顧四野,但見魚帆點點,千帆競渡,島嵩歷歷,那白芒芒的鴻儒江與佛曇灣交相融會,與海岸上綺麗的大薈山、芙蓉山遙相呼應,與浩浩蕩蕩的萬畝蝦池渾然一體,令人不禁吟起佛曇白石村人、宋代解元鄭少嘉在《鴻江賦》描寫的「時或沙草迷青,海鷗點白;漁唱蘆汀,雁棲葦澤;嶠海收雲,崦嵫掛日;霞騖齊飛,水天一色」「江水兮泱泱,雲山兮蒼蒼。民恬物熙兮,俗厚而康」的優美詞句。

相傳,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子夜漲潮時刻,海面便會升起一團紅彤彤的火球,從整美半島鼻頭進入佛曇灣,環繞屈原嶼三圈後才逐漸消失。當地老百姓都說這是「遠遊」的屈原回到島上了。於是,當天清晨,各家各戶都要攜帶香燭、供品、紙錢、鞭炮和粽子來到鴻儒江畔祭拜屈原,迎接「屈原公入港」,由此也拉開了鴻儒江流域群眾端午「扒龍舟」、祭拜屈原的序幕。五月初二、初三,佛曇鎮家家戶戶開始包粽子、準備三牲、果品、白酒等祭品。初四、初五兩天則是「扒龍舟」的高峰期,鴻儒江兩岸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呈現出一幅「龍舟競渡,其樂無疆」的壯觀景象。初五近午,佛曇鎮各村參賽者吹着八音、敲着大鼓齊聚鴻儒江,參加「扒龍舟」比賽。獨具特色的是,比賽當天,整美村隊一色戴「戽額笠」,岱嵩村隊則穿「紅紗澀褲」,人坪村隊個個腰扎「蘭花仔手巾」,港頭村隊一律「船肚墊青仔棉裘,身上穿半袖流缸衣」裝束。比賽開始時,各村長輩的帶領下,船上參賽者敲鑼擊鼓,齊聲吶喊,一邊奮力划槳,一邊高唱閩南民謠《龍船歌》,迅疾駛向江中的屈原公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起,各村採取分日舉行競渡的規則,使原來數百舸爭劃變為幾十舟聯賽,形成有條不紊的新秩序,一直沿襲至今。自2004年起,佛曇鎮連續舉辦了11屆「屈原民俗文化節」和3屆「龍舟文化節」及鴻江詩會、美食節、木偶表演、歌詠比賽等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龍舟賽規模盛大空前。端午節期間,每天登島祭奠屈原的人數超過10萬人,島上信眾、遊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蹱,虔誠地在屈原像前跪拜,祈求平安。全國各地的詩人也聚集佛曇吟詩頌詞,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無獨有偶,每年的端午節,在海峽彼岸的台灣,也在演繹着與佛曇相同的龍舟競渡祭屈原的傳統民俗。台灣的龍舟競渡最早是從閩南漳州沿海傳入的,先在台南盛行,後來傳遍台灣全島。相傳,200多年前由佛曇港頭林和大坑陳等族人奉迎到台灣的屈原樟木神像,在朱一貴起義失敗後,尚留在台北洲美地區,由洲美村民「擲筊」輪流迎回家中奉祀,信眾們則紛紛前往其家中燒香膜拜。因此,屈原神像所到之處,成了早期大陸先民集會結社的地方,成了台灣民眾頂禮膜拜的場所。後來,這尊神像被安放在台北屈原宮,祀奉為「水仙尊王」,成為全台灣唯一一座以屈原為主神的廟宇。據說,台北屈原宮內供奉的樟木神像不知何故,至今也已失存。現在供奉的屈原石雕神像,是從湖南屈原故里「過爐」後安放在宮中的。每逢端午節,台北洲美鄉到處燈籠高懸、彩旗飄飄,台灣政要為龍舟點睛,鄉親們齊聚江邊,舉行隆重的祭奠屈原典禮、獻江、謝江儀式和「扒龍船」比賽。期間,台北市也舉辦踩街游境、彩繪龍舟和書法、作文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蕭蕭江水兮雲飛揚,登屈原公兮祭屈公。此時,站在這江水與海水交匯的礁石上,抑鬱之情在胸中纏繞!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流放他鄉的屈原佇立江邊高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仿佛看見憔悴枯槁的屈子面對朝野忠佞是非不分,黃鐘毀棄,瓦鑾雷鳴,讒人高張時,在愁思沸郁中發出「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的詩句;仿佛看到悲憤交加的屈原奔至汨羅江畔,振臂高呼:「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啊!屈子,你以「自覺」思想,追求美政,雖九死而未悔;你以神遊天界的浪漫精神,透過遊仙遠離的志趣,縱橫馳騁,在虛幻與真實的對比中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你以「寧廉潔正直毅自清」「寧超然高舉以保真」的生命原型,將欲望幻化為高翔的理想、高蹈遺世的化外遐思,實現「以情悟道」的生命意境;你以「長太息以掩涕」之情,深沉地眷念着祖國和人民,留給華夏子孫的是永恆的信念和追思,可謂千古遺愛,千秋鄉愁!

啊!千百年以來,端午競渡祭屈的傳統民俗在海峽兩岸之間世代傳揚,在大中華文化圈中廣為傳播。人們信奉屈原,祭奠屈原,信的是屈子憂國憂民、至死不悔的偉大情懷;祭的是屈子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潔品質。祭祀屈原紀念屈原,成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信仰,成了華夏民族奮發圖強、走向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激勵着中華兒女為追求夢想而奮進! 21世紀初,韓國「江陵端午祭」、中國「端午節」均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屈原,屬於中國,屬於世界。[1]

作者簡介

施毅平,1967年生,福建漳浦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