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位於崇左市城南新區石景林路西段,2012年10月正式開館,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務於一體,以展示崇左壯族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全國首家地級市壯族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廣西特色博物館。全館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展區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外形融入了花山岩畫、銅鼓、壯錦等典型的壯族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一樓設大廳、報告廳、辦公區及配套的遊客休閒場所,二、三樓均為展區。

基本介紹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務於一體,以展示壯族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的全國唯一的地級市壯族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廣西特色博物館、國家AAA級旅遊景區[1]。全館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展區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外形裝飾主要是將花山岩畫這一極具鮮明壯族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現代建築設計中。一層設序廳、報告廳、辦公區及配套的遊客休閒場所,二、三層均為展區。

目前館基本陳列為「百里岩畫 駱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陳列」、「甌駱傳承 壯家歡歌—壯族歷史文化展」,還不定期推出主題鮮明的臨時展覽。依託「百里岩畫 駱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陳列」,成為人們了解花山的窗口。該陳列獲得「第十三屆(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依託「甌駱傳承 壯家歡歌—壯族歷史文化展」,成為人們了解壯族的窗口。該陳列獲得「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本館經常深入學校、社區、部隊開展豐富多彩的展覽推介和民族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治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範基地、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基地、崇左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崇左市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基地、中國岩畫保護與岩畫研究新藝術人才培訓崇左基地。

景點景觀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為1.2萬平方米。南面外牆用花山岩畫裝飾,充分體現了壯族文化特色;採用智能化系統,在館內通過繪畫、雕塑、燈光、音響等多種藝術形式,再現了壯族歷史的滄桑巨變。目前,館藏文物五千多件(套),包括歷史、民俗、革命三大類文物。

一、展覽介紹

甌駱傳承 壯家歡歌——壯族歷史文化展

壯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2]豐富多彩,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甌、駱越的後裔。壯族聚居地區山清水秀、物產豐富。風景如畫的自然風光與獨特的人文氣息相融合,構成了壯地特有的民族風貌。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本特徵和核心內容之一,壯族自古以來包容、開放,是民族團結的典範。

2018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崇左市壯族博物館推出「甌駱傳承 壯家歡歌——壯族歷史文化展」,既符合民族團結政策,也是對自治區60周年的獻禮。廣西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而崇左市是壯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地級市,具備開辦壯族主題展覽的有利優勢。展覽以崇左市壯族面貌為基點,放眼壯族整體,展示壯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重點突出廣西和崇左壯族的特點,傳達壯族民族性格,呈現壯族在新時期、新機遇下的新面貌。

展覽彌補了國內博物館沒有大型的全國性壯族專題陳列的空白,成為全國乃至周邊國家各界觀眾認識壯族的窗口,有利於豐富大家對壯族文化的認識,增加壯族人民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號召對壯族寶貴文化遺產的傳承,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壯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溝通和交流,對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共建美好家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展覽文物

「鎮館之寶」揭壯族久遠歷史

木欖山智人洞早期智人下頜骨化石,它是在2008年5月18日,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在江州區羅白鄉木欖山智人洞中發現的,經鑑定距今11.1萬年。

這件寶物雖然尚未定級,但意義重大,這是迄今為止東亞現代人起源的第一件智人下頜骨化石。11.1萬年,非洲出現人類,這裡也同時有了人類。

舊石器時代,左江流域廣泛分布的岩溶洞穴為古猿和早期智人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步入新石器時代,史前人類活動範圍逐步擴大,足跡幾乎遍及整個左江流域,出現了原始農業、畜牧業、制陶業,創造了有極高製造水平的大石鏟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炭化稻種,在今人看來並不稀奇,可在當時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東西,表明那時人們已經從抓魚果腹發展到馴化野生稻充飢。

面對骨魚鈎,我們能想到的是壯族先民是何等聰明,懂得用它釣魚;而看見魚紋狗牙飾品,我們不禁莞爾,原來他們也是愛美的。

時光的車輪飛速向前,進入二十世紀,崇左開始出現手工榨汁機。把甘蔗榨成汁,然後製糖——崇左製糖的歷史從這裡發軔。

「古壯字手抄本」也是館中一寶。手抄本從龍州金龍鎮徵集而來,上面的字粗看形如漢字,筆畫看似很熟悉。這是因為古壯字有三種類型:自創、仿漢造、借漢。這說明,壯族文化自始都和中原文化有淵源。

1000多年前,壯族人民利用漢字及其偏旁、部首和聲義,創造了古壯字。直到今天,在一些農村,仍有巫師、巫婆在使用古壯字巫術、歌本。

古壯字《字學篡要》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字典。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中原漢族逐漸進入左江流域和壯族先民雜居,開始了共同開發左江流域的歷程。當時,壯族中的知識分子為接受漢文化,用已在本民族流行的3000多個古壯字來解釋常用的漢字,並以此書作為壯族地區的壯漢文字教科書。

左江青銅器佐證花山岩畫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地處廣西崇左市左江流域。左江流域現已發現岩畫點90處,延綿200多公里,其中38處岩畫點與其所依存的山體、台地、河流一起構成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2016年7月15日,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廣西第一項世界文化遺產,也填補了中國岩畫類世遺項目的空白,駱越先人的歷史貢獻載入了世界文明的史冊。

花山岩畫已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但花山岩畫圖案究竟表達的是什麼?博物館館藏文物給出了答案。

花山,漢語直譯為麻面的山,意譯為有畫的山。除模糊不清外,可數的圖像尚有1900餘個,大約包括111組圖像。岩畫以人像為主體,輔以馬、狗、銅鼓、刀、劍、鍾、船、道路、太陽等圖像。

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龍州縣撈沙船在寧明花山至龍州棉江花山的左江河段中撈出一批青銅器,崇左壯族博物館先後徵集、保護。這次展出的雷紋鎏金青銅戈、鳥喙形青銅大戈、一字格短劍、環首劍、靴形青銅鉞、青銅矛、青銅提桶、羊角鈕鍾,仿佛是從岩畫上「走」了下來。

環首劍、羊角鈕鍾、一字格短劍可以在岩畫上找到一模一樣的圖像,青銅提桶上的鳥頭船紋飾也與岩畫上的弧線形鳥船飾紋相似。這些青銅器是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的標誌性文物,為左江花山岩畫上的主要器物圖像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證據。

因為這些青銅器,我們有幸知道了花山岩畫實際是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祭祀、節慶等活動的真實寫照,駱越人創造的花山文化是壯族文化的精粹。

視頻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 相關視頻

峰程7080航拍崇左市壯族博物館高清航拍視頻
壯族"三月三"之崇左市壯族博物館參觀vlog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