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伯苓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伯苓故居南開大學南開中學等南開系列學校的創始人、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住宅,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號(今和平區大理道87號)。

歷史

張伯苓故居始建於1920年代中葉,是磚木結構的三層英式別墅,機磚牆身,多坡式瓦頂,屬於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室內裝潢均為菲律賓原產的木製地板、門窗和樓梯,並配有巴洛克式壁爐。房屋前後有寬敞的庭院。張伯苓夫婦於1950年9月15日從北京回到天津,租住於此。

簡介

張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區大理道78號,是南開中學、大學等南開系列學校的創始人、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住宅,原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號,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

張伯苓故居始建於1920年代中葉,是磚木結構的三層英式別墅,機磚牆身,多坡式瓦頂,屬於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室內裝潢均為菲律賓原產的木製地板、門窗和樓梯,並配有巴洛克式壁爐,裝修講究。房屋前後有寬敞的庭院,種有名貴的草樹,環境幽雅。張伯苓夫婦於1950年9月15日帶着周總理的一片關懷從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於此[1]

創辦南開

1903年,張伯苓乘暑假航海東渡,親眼看到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盛況,領略了日本對教育的重視及辦學規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啟發。1904年5月,經過四個月的細心考察後回國,他決定成立中學,遂將嚴、王兩館合併,成立「私立中學堂」。從此他結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為學堂的學監。

每看到各屆畢業生依依不捨地離開學校,他覺得應該向大多數學生提供繼續升學的機會,於是他決心赴美學習和考察。1918年,適逢嚴修與范靜生也赴美,張伯苓乃與嚴、范游遍美國各地,考察了許多私立大學的組織和實施。12月,張伯苓與嚴修游美歸國。不久便積極籌募經費,並獲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紳之助,開始籌劃創辦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的興辦和發展,對張伯苓來說,並不意味着興辦教育的終結。1923年建立了南開女中。接着在1928年,張伯苓又興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對面建築小學校舍,設立了小學部。在興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學之後,張伯苓分別於1927年和1932年創辦了南開經濟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南開教育體系[2]

「公」「能」做校訓

1934年,在南開創辦三十周年校慶紀念會上,張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為南開校訓。張伯苓先生講,南開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他詳細闡述道:「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過是本位主義而已,算不得什麼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主義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設現代化國家,要有現代化的科學才能。而南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培養具有現代化才能的學生,不僅要求具備現代化的理論才能,並且要具有實際工作的能力。」

視頻

張伯苓故居 相關視頻

愛國教育家——張伯苓
張伯苓舊居將被拆?文物局:不實消息,現有專人看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