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德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張德慈

張德慈(1927年4月3日-2006年3月24日),男,出生於上海,中國農業學家,環境學家,生物學家。植物遺傳學大師。

梵蒂岡宗座科學院(Linceorum Academia)首位華裔院士,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生平

194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52年併於南京大學)農學院,後赴美留學,先後獲康乃爾大學理學碩士、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技佐-技正、菲律賓大學客座教授、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特別顧問、國際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學家。[1] 梵蒂岡宗座科學院(Linceorum Academia)首位華裔院士,第21屆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2]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59年學成返國,回任農復會技正職,開始先生為人所稱道之不朽鴻業 ─ 水稻品種之改良。首將未命名有半矮生習性之台中在來一號水稻,經檢定、試驗、與示範後,予以命名推廣,績效良好,奠定台灣秈型稻種改良之基礎,同時亦建立了台灣水稻育種程序之標準規範。

1961年赴菲律賓參與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簡稱IRRI ﹞之工作,任遺傳學家職。首將台中在來一號引入印度試種,因其具有耐肥高產之特性,在該地適應極佳,迅即大規模推廣栽培,為熱帶地區增產糧食,創綠色革命之先聲,此亦為台中在來一號揚名國際之濫觴。

先生更進一步與IRRI 育種家利用台灣之低腳烏尖、矮子尖等帶有半矮生習性基因﹝sd1﹞之親本與熱帶高杆低產品種雜交,育成多個性能優異、國際馳名之優良品種,其中命名為IR8 之高產耐肥新品種,其表現更超越台中在來一號,在東南亞迅速傳播,成就非凡,創較原有品種增加三倍之高產紀錄。由於此等半矮性高產品種的推廣種植,解決了當時﹝1966 至1968 年﹞之普遍糧荒,也避免了當初所預測1972 至1973 年會發生之糧食危機。對此廣大區域高人口密度國家之糧食供應有莫大貢獻。因為IR8 的育成先生與IRRI 育種同仁在1969 年榮獲美國費城約翰史考特獎﹝John Scott Award ﹞。

1988 年又榮獲英國蘭克獎基金會﹝Rank Prize Foundation﹞所頒予之農藝與營養獎金及獎狀,推崇先生等造福開發中國家,在糧食增產上的卓越貢獻。1970 年12 月11 日諾貝爾和平獎頒予墨西哥國際玉米與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簡稱CIMMYT﹞的Norman Borlaug 博士,表彰其1968 年之後的小麥綠色革命奇蹟與貢獻;先生等1966 年之IR8 綠色革命之貢獻,相較不遑多讓,而竟未受獎,令人扼腕。

自1962 年至1991 年主持IRRI 國際稻作遺傳資源中心﹝International Rice Germplasm Center﹞之水稻遺傳資源計畫。在先生之策劃領導下,亞洲與非洲國家二十多國參加蒐集工作,在1972 至1985 年間,從窮鄉僻野徵集各種農家品種與野生稻種,共獲得四萬四千份,使不斷被改良品種替代的舊品種與野生親緣種不致消失。現IRRI 保存有八萬五千份稻種,已成為全球最大作物種源,供給全球稻作人員暨稻農之稻種已逾七十萬份。世界水稻改良品種近九成以上親本均利用IRRI 種源,作為增產、早熟、抗病、抗蟲與品質改良之用,由先生所領導推動之國際水稻種源交換與合作研究數量,已高佔全世界各種作物之首位。

1970 年代,植物遺傳種源保存屬一新興學門,先生憑其IRRI 自行探索的經驗及與外界廣泛接觸,凝聚多種科學技術,創建種源中心制度,先生即被推崇為一具有創始性的實踐者,先生在此一新興領域所撰寫之論文,已逾六十篇;其中1984 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 ﹞植物科學講座﹝ Plant Science Lecture﹞所講述之六篇論文1. Principles of genetic conservation; 2. Collection of crop germplasm; 3. Preservation of crop germplasm; 4. Evalua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crop germplasm; 5. Germplasm enhancement and utilization; 6. Crop history and genetic conservation: Rice -- a case study. 已被奉為經典。先生由於此項成就,繼1980 年獲得美國農藝學會的國際農藝服務獎後,再度於1990 年10 月在美國作物學會﹝CSSA﹞年會上,獲頒法蘭克梅耶植物種源獎﹝Frank N. Meyer Award and Medal in Plant Germplasm ﹞,成為亞洲獲此殊榮之第一人。

此外先生也致力於水稻進化演變史及中國稻作歷史之研究。先生提出以地球板塊移動過程,推論出稻屬﹝genus Oryza﹞在Gondwana 超級洲開始分化,隨地球板塊之分裂與轉動,在稻屬下有二十二種﹝species﹞終至分佈於現今之非洲南美洲澳洲南亞東南亞。此項推論為作物演進史上最有豐富材料並彙集地質、地理與生物知識之一學說,已為生物界學者所認同。先生藉此學說,肯定稻作之祖先,早在中國境內存在,在秈稉二型馴化與分化過程上,吾國亦扮演一重要角色,並駁斥稻作僅在印度分化之偏見。此又為先生在生物科技上之另一創見與貢獻。

繼1990 年獲得美國作物學會之法蘭克梅耶植物種源獎後,先生在1991 年11 月再度榮獲該會之作物學國際服務獎﹝International Service in Crop Science Award ﹞,亦為亞洲得此獎之第一人。

在IRRI 工作逾三十年後,先生在1992 年自該所退休,返國定居。是年起,先生又受聘為國家作物種源中心顧問及省政府農林廳農業研究評議員。1992 年3 月先生以亞洲育種研究協進會會長身份主辦國際性討論會。夏間應美國加州大學之邀,主持國際植物遺傳資源保存訓練班,秋間參與墨西哥國際玉米與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小麥資源工作的諮詢工作。1994 年至1997 年先生受聘為我國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特約顧問。先生在農業科技學術上的積極帶領及參與,依舊僕僕風塵,可謂退而不休,令人肅然起敬,由衷欽佩。

先生雖退休返國,然來自國際間之獎項、榮譽依然不斷,例如:1993 年亞太育種學會﹝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Breeding Research in Asia and Oceania,簡稱SABRAO﹞禮聘先生為榮譽研究員;1994 年IRRI 青年科學家協會致贈「明燈」﹝SINAG, Guiding Light Award ﹞,表彰先生在植物遺傳育種研究之帶領,有如一盞燈塔上指引方位之明燈,孺慕之情溢於言表。同年先生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Foreign Associat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1996 年先生當選第2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Fellow, The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及印度國家農業科學院院士﹝Fellow, Nation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dia﹞。1997 年4 月18 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命楊振寧及先生同為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Fellow,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 年先生獲頒泰勒世界環境成就獎﹝Tyler World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 ﹞等。先生於泰勒世界成就獎典禮立將獲頒之獎金支票轉捐母校明尼蘇達大學,飲水思源,令人動容。[3]

2006年3月24日逝世於台北。

獎項和榮譽

亞洲推動綠色革命,解決印度菲律賓等許多國家的糧食問題,功勳卓著。被譽為「世界水稻大王」。[4]1999年,曾獲世界環境科學領域最高獎泰勒環境成就獎(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5]

曾獲約翰斯科特獎和明尼蘇達大學傑出成就獎。他有《植物遺傳資源-未來生產的關鍵》等170多篇冊論文(著)。張德慈在國際水稻研究所工作30年,其收藏的水稻品種來自亞洲及整個世界。

後世紀念

2006年3月24日因病逝世。同日,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 IRRI )董事會主席 Dr. Kei Otsuka 已宣布,即日起將遺傳資源中心改名為「張德慈遺傳資源中心」﹝ TT Chang Genetic Resources Center ﹞,以紀念張院士。

參考資料

  1. 台大農藝系-張德慈院士生平簡介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5-02.
  2. 張德慈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3. 張德慈博士 是以設立「中華農學會張德慈先生獎學金」,特頒予農職、農專學生之獎勵。晚年先生猶關心年輕學子之養成教育,乃經常提筆書寫雋永小品,傳授科學家之成長與涵養,其中常...
  4. World Food Prize Laureate Prof (PDF格式)[失效連結]
  5. Tyler Prize Hom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2-2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