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戲曲劇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戲曲劇種

 

 

 

戲曲劇種,是用來區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不同種類的特定稱謂。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而在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3] 其它戲曲劇種有:崑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晉劇、蒲劇、雁劇、上黨梆子、秦腔、武安平調、二人台、吉劇、龍江劇、越調、河南曲劇、山東梆子、淮劇、滬劇、滑稽戲、婺劇、紹劇、徽劇、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贛劇、採茶戲、漢劇、湘劇、祁劇、湖南花鼓戲、粵劇、潮劇、桂劇、彩調、壯劇、川劇、黔劇、滇劇、傣劇、藏劇、皮影戲等。

概念來源

「戲曲劇種」這一概念確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用來區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不同種類的特定稱謂。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使傳統戲曲藝術形成了各自獨有的特色。

戲曲音樂是中國漢族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喧染氣氛、調節舞台節奏與戲曲結構的重要因素。

劇種分類

戲曲劇種的分類方法具有多種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內容,可分為秧歌戲、道情戲、花鼓戲、花燈戲、二人台與二人轉、皮影戲、木偶戲及各地方戲曲種類等;按流行地域可將劇種歸類為北方劇種和南方劇種;按聲腔系統可分為崑腔系、皮黃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聲腔劇種和各地方戲、劇等。而戲曲藝術中不同種類之間的區別,主要以演唱腔調的不同特點為劃分依據,戲曲劇種按各自同類性質的唱腔來分布,因此聲腔系統就成了各劇種分類的主要係數,戲曲中的語音與音樂所呈現的藝術特徵是區分各劇種的重要標誌。

在漫長的歲月河流中,明代以來所形成的各聲腔系統在長期的發展流布、衍變過程中,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形成了許多戲曲劇種。這些戲曲劇種進一步可劃分為單聲腔劇種和多聲腔劇種。單聲腔戲曲劇種指由一種聲腔腔調為主的劇種,如崑劇是僅用崑腔的單一聲,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是由梆子腔為主的單聲腔劇種;多聲腔戲曲劇種指由幾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如京劇是以皮黃腔、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和吹腔等腔調所組成的多聲腔劇種,川I劇則是由崑腔、高腔、胡琴腔、彈戲、燈戲等聲腔組成的多聲腔劇種等。這些劇種在群眾中稱之為「大戲」。

單聲腔劇種和多聲腔劇種構成了中國眾多戲曲劇種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戲曲劇種則是清代末葉以來在民間歌舞、說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稱之為「地方小戲」,如由琴書發展起來的山東呂劇,貴州黔劇等,其演唱的腔調大多為當地的民歌小曲和戲曲腔調(如高腔、二黃腔、梆子腔等);除此以外,還包括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戲曲劇種,如安徽的儺戲、目連戲、廣西師公戲等。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豫劇、評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河北梆子、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武安平調、武安落子、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漫瀚劇、河南墜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劇種簡介

崑曲

崑曲——中國戲曲之母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崑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北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京劇

京劇,有「國劇」之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國劇」之稱。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

越劇

越劇,公認為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9]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10] 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2] 與京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 [11]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12-14]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15] 除中國外,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亦有當地的越劇團存在。

黃梅戲

黃梅戲——芬芳的泥土氣息

黃梅戲,中國漢族地方戲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 [16] 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一帶。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群眾喜愛。[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