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鱉
圖片來自chinatimes

斑鱉學名Rafetus swinhoei)又稱黃斑巨鱉斯氏鱉,是產自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一種大型淡水,棲息於長江下游水系紅河水系,可能為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類動物[1]

與生活在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西亞斑鱉(幼河斑鱉 Rafetus euphraticus)為近親,二者是斑鱉屬(斯氏鱉屬)僅存的兩個物種

在2016年1月越南還劍湖的一隻野生個體和2019年4月中國蘇州動物園飼養的一隻雌鱉相繼死亡後,目前已知的活體斑鱉僅剩四隻:蘇州動物園尚有一隻雄鱉,系中國最後一隻斑鱉,一隻雌性和一隻性別不明的野生個體生活在越南河內的同莫湖,一隻性別不明的野生個體生活在越南的宣漢湖。

雖然斑鱉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認為是黿中華鱉,直到2002年後才被確認為有效物種,因此未被列入中國在1989年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分類簡史

斑鱉在1873年始被西方學界認識,大英博物館的動物學家約翰•愛德華•格雷描述羅伯特•史溫侯上海寄往的斑鱉標本並命名為 Oscaria swinhoei,同時形容斑鱉為從未被發現、最美麗的鱉科物種。

1880年,總部位於上海法國耶穌會韓伯祿上海附近的黃浦江蘇州太湖附近獲得此龜的幾個標本,並認為牠們為五個不同的物種Yuen leprosusYuen maculatusYuen elegansYuen viridis 以及 Yuen pallens。屬名 Yuen 大概是來自中文的「黿」字(音譯自威妥瑪拼音現代漢語拼音),意為大鱉。

後世學者先後將斑鱉歸入鱉屬Trionyx)、中華鱉屬Pelodiscus)及黿屬Pelochelys),Meylan 在1987年正式將斑鱉歸入斑鱉屬Rafetus)。

種群現狀

斑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主要致危因素是棲息地的喪失,以及過去被人類捕捉作為食物或藥物[2]

在古代,班鱉曾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斑鱉已知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江蘇浙江兩省處的交界太湖,以及雲南紅河流域的個舊元陽建水縣

由於肆意捕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1972年以來,未發現任何野生個體。中國已知的最後一隻野生個體於1998年在元陽及建水縣之間的紅河中捕獲,後被放生。

至今斑鱉僅有四隻個體殘存,分別生活在越南河內的同莫湖與宣漢湖,以及中國蘇州動物園。同莫湖與蘇州動物園的個體廣為人知,而宣漢湖的個體則由龜鱉保育組織 TSA(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urtle Survival Alliance)在2018年4月12日宣布發現,通過測定宣漢湖的環境DNA確認其存在。

2020年10月23日,越南同莫湖的一隻斑鱉被保護工作者成功捕獲,並被確認為雌性。保護工作者對其進行健康檢查、採集拭子和血液樣本、植入識別微芯片後,將其放回湖中。保護工作者也確認了同莫湖存在另一隻斑鱉。[3]這為斑鱉的繁育帶來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