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昌邑區位於吉林市區西北部。北緯43°50′-44°6′35〞,東經126°31′-126°47′。城區三面環江,一面靠山。北、東、南與龍潭區、豐滿區以江為界,西側與船營區為鄰(西側以吉林大街、桃源路和桃園山、鍋頂子山為界,與船營區的南京街道、沙河子、南山道、張久和、大紅土、於溝子、二官地、銅匠匠鋪村接壤;南、東兩面以松花江為界,與豐滿區、龍潭區相隔;北側與九台市相連接)。
全區總面積769.92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34平方千米。總人口5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4萬人[1]。轄13個街道、3個鎮、2個民族鄉:興華街道、文廟街道、東局子街道、新地號街道、延安街道、站前街道、民主街道、蓮花街道、通江街道、哈達灣街道、新建街道、延江街道、雙吉街道、孤店子鎮、樺皮廠鎮、左家鎮、兩家子滿族鄉、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區政府駐興華街道中興街105號。此外,九站街道由吉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地處松花江中遊河谷盆地,地勢平緩。松花江由南向北流貫境內,水源充足。年降水量672.2毫米。年均溫3.4~5.2℃。哈達灣為工業區,有鐵合金、碳素、造紙、水泥等廠。長圖鐵路、長吉高速、101省道過境,吉林火車站、汽車站在轄區內。長沙路商店及服務網點密集,俗稱東商場,為全市繁華商業區之一。吉林文廟為清代建成的孔廟,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昌邑區以境內昌邑屯得名。乾隆九年(1744年),山東省昌邑縣李家郜、西營莊、徐家官莊饑民逃荒來吉林城東五里許(今維昌街道境內)落戶,從而形成屯落,按原籍取名昌邑屯,昌邑屯屬奉天府永吉州所轄。乾隆十二年(1747),永吉州改為吉林廳,昌邑屯隸屬吉林廳。光緒八年(1882年),設立吉林分巡道,吉林廳改為吉林府,昌邑屯歸屬吉林分巡道吉林府所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將軍衙門該立行省,昌邑屯歸屬吉林省吉林府管轄。
1913年(民國2年)吉林府改吉林縣。昌邑屯為吉林省吉林縣所屬。1915年(民國4年)3月吉林省城警察廳改為省會警察廳,昌邑屯劃歸省會警察廳第三警察區所屬。1929年吉林市政籌備處成立,警察區改為行政區,昌邑屯又為吉林市第三行政區所轄。
東北淪陷後,1936年(民國25年)4月1日,偽市公署成立。以昌邑屯為中心,將全市劃為5個行政區。區以昌邑屯命名,設昌邑區事物所。團山子屯、八家子屯、東大灘、向陽屯為吉林市屬昌邑區。1938年廢保、甲制,設東旭、同昌、護昌、東局子、東大灘、維昌町會。管界,西起吉林火車站場東牆外和市制材廠鐵路專用線,東至嫩江接街和農安街,北起鐵路三角線,南至松花江沿,面積2.65平方千米。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同年4月29日將全市劃為城內五區,城外五區,廢區公所建制,置區人民政府。昌邑區為城內五區之一,設振昌等八個閭,下為鄰。8月13日,廢閭、鄰制,建立維昌等8個街政府,下為居民組。1949年1月12日,按市人民政府決定,昌邑區增設錢家屯、江灣路、振昌三個街政府。同年7月16日,昌邑區政府改制為昌邑區公所,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1951年8月23日,恢復區政權,昌邑區改稱第一區人民政府。
1953年4月25日,撤銷第二區(朝陽區)人民政府,將其所轄的怡春里、文廟街公所全部及民主路、車站街公所大部劃歸本區、增建怡春里、文廟、民主路、車站4個街公所。共計領屬九個街公所。管界,東、南兩面至松花江,西面則以重慶街、陽春、東寧胡同、民主路(吉林大街北段)分界,與第二區(原三區,即通天區)接壤,北止吉沈鐵路線與第八區(哈達灣區)毗鄰。面積由11.24平方千米增至15.91平方千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666927人,其中:興華街道43840人、文廟街道31720人、東局子街道54648人、新地號街道29958人、延安街道38934人、站前街道23960人、民主街道41532人、蓮花街道33165人、通江街道29381人、哈達灣街道46992人、新建街道15139人、延江街道50286人、雙吉街道14486人、九站街道34825人、孤店子鎮25240人、河灣子鎮22354人、樺皮廠鎮45858人、左家鎮12478人、兩家子鄉18643人、土城子鄉21298人、九站鄉32190人。
2001年3月22日,區政府決定將左家鎮和河灣子鎮合併為左家鎮,鎮政府駐河灣子(2001年10月26日吉林省民政廳批准)。2002年12月30日,吉林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九站鄉,併入九站街道。至此,昌邑區轄東局子、新地號、延安、文廟、站前、民主、蓮花、通江、興華、哈達灣、新建、延江、雙吉13個街道和兩家子、土城子2個鄉,孤店子、樺皮廠、左家3個鎮[2]。
2006年末,昌邑區戶籍總人口186481戶、547801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2.73%,其中非農業人口428312人,占全區人口的78.19%。共設64個社區、403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