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德鎮民間故事-瓷窯的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德鎮民間故事-瓷窯的傳說

景德鎮民間故事-瓷窯的傳說

主題詞;民間文學,傳說,瓷窯

認證級別;省級

項目分類;民間文學

國家;中國

起源時間;宋代

認證時間;2008年

認證批次;第二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景德鎮市

《景德鎮瓷窯的傳說》的流傳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產某一特產而著稱的手工業城市,是聞名世界的瓷都。在一千多年的制瓷歷史進程中,景德鎮逐步形成、流傳下來無數的民間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文化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先後出版了《瓷都激浪》《五子羅漢》《美人祭》等民間故事集。1979年以後,在"十大集成志書"的編纂過程中,又補充搜集了一批傳說、故事,於1987年編印了有142篇傳說、故事的《景德鎮民間故事集》(一、二)。

景德鎮瓷窯的傳說,將有關景德鎮窯工(如:龍床、龍缸、風火仙、風火仙師、智燒"棕樹墩")、瓷工(如:佑陶神、高嶺土、五子羅漢、太平窯)以及瓷器品種(如:美人祭、釉里紅、青花姑娘、銅匠與祭紅、玲瓏瓷)的傳說整理出來的。

這些民間傳說大多散落民間、口口相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曾有民間鼓書藝人說唱過。此後,再無專人傳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搜集過程中,故事的口述人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個別的老人在《故事集》的編印時就已故去),現已大多離世。現有的傳說、故事依靠寥寥幾人傳承。

歷史淵源

景德鎮是最早的瓷業城市,景德鎮瓷業建築及營造技藝堪稱一絕。景德鎮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條件,這是形成瓷業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鎮四面環山,從祁門的大洪山向西貫穿江西的昌江流經景德鎮。昌江各支流流經的地方,多為陶瓷原料和燃料產地,在歷史上對景德鎮的瓷業發展至關重要,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燃料供給和陶瓷產品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趙恆下旨,在浮梁縣昌南鎮辦御窯,並把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隨着宋室南渡,南遷的工匠把北方先進的制瓷技術帶到景德鎮,景德鎮在五代生產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在宋代創燒了名揚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青花瓷),並成為這一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產的單一品種。它一經問世,就立即和當時中國其他名窯一爭高下,與北方的定窯、南方的龍泉窯等所生產的瓷器一起,並稱宋代六大瓷系,景德鎮瓷窯從此開始躋身於中國名窯之列。到元代,景德鎮因燒制青花瓷而聞名於世。至明代中期,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繁榮的瓷器生產中心,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被視同拱璧。明代後期以來,景德鎮的城市範圍和規模基本穩定,兩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密布各類瓷業建築,這裡坯房、窯房密集,陶舍重重,構成景德鎮的一大景觀。清代各地制瓷名手雲集景德鎮,制瓷技術又有不少創新。在景德鎮淵源流長的制瓷歷史中,產生了許多涵義豐富精彩紛呈的故事。[1]

基本內容

《景德鎮瓷窯的傳說》包括14個故事,大致可分成三類:

一、反映景德鎮窯工、瓷工如何與封建勢力、剝削階級勇敢鬥爭的故事,如龍床、龍缸、風火仙、風火仙師、智燒"棕樹墩"等;

二、反映景德鎮窯工、瓷工如何開發陶瓷新領域和新品種的故事,如美人祭、釉里紅、青花姑娘、銅匠與祭紅、玲瓏瓷等;

三、反映景德鎮窯工、瓷工生產、生活習俗的故事,如佑陶神、高嶺土五子羅漢、太平窯等。

基本特徵

1、反映景德鎮瓷窯工人與封建特權階級和邪惡勢力作鬥爭,甚至以身殉瓷的故事。如《風火仙師》、《龍缸》、《龍床》等。其中《風火仙師》的童賓,見陶瓷工人為了完成太監潘相催逼的燒制古怪瓷器的任務,在惡劣條件下日夜燒烤,因而紛紛倒在窯里,便自告奮勇用生命祭火,換得工友待遇的改善,後被陶工奉為"風火仙師"。在《龍缸》中,童賓為了完成潘相催逼趕燒的青花大龍缸而投身火海的。以身殉瓷的故事還有《龍床》。皇帝偶然夢見自己睡在鑲有八條金龍的瓷白龍床上,醒後,便逼令景德鎮瓷窯工人一年內造好此龍床,若是延誤工期就要全部處死。為拯救陶工父親,孝女陳翠芳以童賓為榜樣,舉身赴窯火,終得金龍瓷床。

2、反映景德鎮瓷窯工人開發陶瓷新領域和新品種的故事,如《美人祭》、《釉里紅》、《青花姑娘》、《銅匠與祭紅》、《玲瓏瓷》等。《美人祭》講述名叫梅英的景德鎮姑娘,為了找到能燒出紅顏色的珍貴瓷器,以身赴險峻峭拔的高嶺山上採集紅釉石,結果傷痕累累,殞命山頂上。她躺過的地方被鮮血浸透,變成紅艷艷的紅釉石。其父將此石帶回窯上,研磨燒制,果然製成了釉面殷紅、光彩奪目的瓷器。後來瓷工,就把這種瓷器取名為"美人祭",以紀念梅英。又如《釉里紅》中的趙全能,為了發明適合畫瓷的顏料,多方貸錢試驗,結果被逼賣女,內心痛如刀割。不料女兒自願賣身,替父解憂。功夫不負有心人,趙全能終於創製出了畫瓷顏料釉里紅,從此結束了靠刻花來裝飾瓷器的歷史。《青花姑娘》的故事更加悽美動人。相傳從漢代至元代,一直沒能開發出用彩料在瓷器上描繪花紋圖案的技術。有位名叫廖青花的姑娘,決心尋找這種能燒畫在瓷器上的顏料,便同舅舅一起趕赴遙遠的小青山挖採石料,時值寒冬臘月凍死在山下。後其未婚夫將她採挖的石料帶回,經細心研磨、配料、上釉和燒制,終於在瓷器上繪出了美麗的藍色花朵。為了紀念青花姑娘,人們把這種釉下彩繪的藍花起名為"青花"。

3、記錄有關景德鎮生產習俗、幫會風俗、崇拜習俗、節日習俗、語言習俗、工具習俗、服飾習俗、飲食習俗、建築習俗等民俗事象中的民間故事。如《佑陶神》、《高嶺土》、《五子羅漢》、《太平窯》等。《佑陶神》是其中著名的一篇。相傳新平(景德鎮古稱)古代有殺人祭窯的惡習,祭品則在有子女的陶工中輪流簽抽點派。名匠陶公之女陶香不幸中籤,正要被祭殺時,被路過此地的官員趙慨巧妙救下。為革除這種人祭惡習,趙慨冒險搗毀泥土偶像"窯鬼"。到又留在此地專心制陶,在備料、成型、施釉及燒煉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把新平制陶推進到瓷器階段。因此被新平百姓尊稱為"佑陶神",陶工們稱他為製造瓷器的"師主"。

主要價值

瓷窯的民間傳說來源廣大勞動人民,反應的也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尤其是一些神話故事,充滿了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飽含着對勞動人民美好精神品質的讚美和戰勝自然的渴望。例如風火神-童賓的故事、"太平窯"的傳說等,從中可以發現,瓷窯民間傳說故事與陶瓷民俗文化和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瓷窯的民間傳說中品味到陶瓷民俗文化的實質,同時這些美妙的、感人的傳說,不僅給陶瓷文化增加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為廣大學者考究歷史,沿襲古代民風,提供了依據。

瀕危狀況

這些民間傳說大多散落民間、口口相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曾有民間鼓書藝人說唱過。此後,再無專人傳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搜集過程中,故事的口述人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個別的老人在《故事集》的編印時就已故去),現已大多離世。現有的傳說、故事依靠寥寥幾人傳承。

保護措施

為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2015年5月,昌江區教育體育局組織開展了"景德鎮民間故事"講故事比賽活動。邀請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景德鎮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景德鎮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余昌華做為評委。此次活動共分中學、小學兩個組,共有31名選手參加比賽。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學生進一步了解了瓷都悠久的歷史文化,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了學生愛家鄉的熱情。

參考資料

  1. 春節民間傳說故事 , 360搜索 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