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板橋氣象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板橋氣象站

圖片來自pixnet

臺北氣象站板橋站區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上,又稱為板橋氣象站,其前身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高空探測站,擁有北臺灣唯一的「無線電氣象探空任務」。[1]

目前轄屬於臺北氣象站,為中央氣象局轄下的二等氣象測報機構。因應觀測環境改變,板橋站區預計將搬遷至新北市新店區安康段基地,並與氣象儀器檢校中心合併合署辦公。板橋站區在搬遷後也計畫將配合政府組織再造,更名為新北氣象站

歷史

1960年中央氣象局為促進臺灣航海航空安全,除了在澎湖東吉島設立東吉島氣象站外,擇定於臺北地區設置高空氣象觀測設備,而當時臺北市區都市發展迅速,考量若於氣象局本部施放高空探測儀障礙甚多,且原使用之探空系統僅能探測氣壓、氣溫、濕度3項要素,風向、風速須另以測風經緯儀配合之,而其接收機之天線部分亦須以人工操作極為不便。因此擇定於當時的臺北縣板橋鎮大觀路265巷購買1,500土地作為高空探測系統設置點,稱為中央氣象局高空探測站。

1971年7月高空探測站動工興建,並於1972年2月26日竣工,3月1日完成新式自動追蹤探空儀器安裝工作正式啟用,每天2次施放直徑約2公尺的白色汽球綁著探空儀,升空蒐集氣壓、風向等資料,藉此判斷北部地區的降雨機率。

2002年1月起因應中央氣象局人力配置調整,原僅有高空探測業務的板橋站區增設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因此板橋站區除原有探空站的編碼46692外,再增設地面氣象觀測的編碼46688。

2013年起浮洲合宜住宅動工興建,共計37棟樓高21~24層樓物住宅於2016年陸續完成,站區東側對風向、風速、能見度參考點,及日照等氣象觀測影響甚大,對高空觀測的無線電接收,亦會造成屏蔽作用。加上2014年7月因應新北市「浮洲都市更新計畫」進入通盤檢討階段,及周圍高樓林立,整體觀測環境已與建站之初有極大差異,不適合進行氣象觀測作業。

經中央氣象局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擇定新北市新店區安康段基地,將與氣象儀器檢校中心合併至該處合署辦公,舊有板橋站區土地目前已劃為國有財產署的機關用地,未來板橋站區搬遷後,將移撥新北市政府做為新建消防局警察局使用。2019年9月12日新店新站區工程動工興建,同年12月底竣工。板橋站區在搬遷後也計畫將配合政府組織再造,更名為新北氣象站。

建築結構

板橋站區占地1,500坪,大門右側1棟3層「國」字型白色建築物為辦公廳舍所在,屋頂架有風向風速計鐵塔

新店新站區已於2019年9月12日動工,新站區規劃3棟建築,並融入周邊環境景色,採三棟建築以水平曲線作為視覺銜接效果,並以透光玻璃增加輕量感。三棟建築配置上A、B兩棟地上2層建物作為板橋站區與氣象儀器檢校中心辦公廳舍,C棟為地上1層、地下1層風洞實驗室,並且地下深度達8公尺。板橋站區搬遷經費由內政部營建署編列預算新臺幣1億5,925萬元土木工程,及儀器設備費6,425萬元,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辦理施工,並預計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新式觀測儀器,提升氣象測報準確性。

編制

臺北氣象站板橋站區依據中央氣象局二等氣象測報機構,配置有主任1人、職員6人,作業方式採24小時輪班。

觀測項目

地面氣象觀測

板橋站區設有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定時實施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濕度、天氣現象、降水日射日照能見度蒸發量等氣象要素觀測,其中除了雲、天氣現象與蒸發量為人工觀測外,其餘項目均採自動化觀測。

高空氣象觀測

每日施作兩次高空觀測業務(颱風警報發布時增為4次,或視特定需求增加觀測次數)觀測項目包含高空各層之氣象要素:氣壓、溫度、濕度、以及風向與風速,經由自動化處理,繪製P-T圖及高空風圖,並立即編輯高空氣象電碼。

參考文獻

  1. 板橋氣象站,pi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