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之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之源
出生 浙江溫州
國籍 中國
別名 號石門山樵、冷香居士
職業 書畫家
知名於 曾任中國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中國書畫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教師等職。
知名作品 《懲罰者》
《再造戰士》
《敢死隊》



林之源,林之源,男,字半溪,號石門山樵、冷香居士,浙江溫州人,中國著名山水畫家。曾任中國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中國書畫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教師等職。

林之源生於儒醫世家,幼時天資聰穎,好讀書,喜臨池。及長學詩書、習字畫,且兼攻金石。後移居滬上十數載,廣交四方名流。他曾被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館館刊《中華書畫家》大型刊物聘為特邀編審;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破格聘為文史館員。入選《中國當代山水畫十大名家》。當代隱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個人簡介

林之源曾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等職。1997年於桂林資江百卉谷創建「冷香書屋」,潛心書畫。以山水畫見長,兼攻金石,其作品傳遞着濃郁的當代隱士文化。

2007年5月18至22日在北京榮寶齋舉行了個人詩書畫印展。林之源成長於儒醫世家,家學淵源的潛移默化給了他巨大的影響,使他自幼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師從江南「永嘉學派」柯逢春諸方家。他學詩習字作畫治印,廣泛涉獵,既吸收了新舊傳統的技法,又應物象形所表現的物體加以變化。

林之源的藝術創作思想:「攻而不守」、「隨類賦彩」。他經常去博物院看畫,並且自己收藏傳統書畫、和鑑賞家一起看古畫,讀其藝、品其言。因此,他的畫既有傳統的特色,又絕不似某一家某一派。他的作品始終表露着鮮明的對歷史和社會的思想感情的取向,始終運用生動、明快和寫意的造型語言作為思想與情感的載體,充分反映了一個畫家領異標新的情懷。在資江隱居的時間裡,林之源的作品中進一步去除了稚嫩的寫實、以景寫景創作期,留下大氣與脫俗創新道路。此外,他的書法以「二王」為宗,歷數法帖,融魏碑於一爐,線條灑落流暢,章法疏密錯落,隨意發揮。他的篆刻,吸漢印之乳汁、擷明清之精華,布局錯落有致,刀法峻爽有力。

人物特寫

林之源在書畫創作中,是以作品的藝術生命力來寫其藝術價值的。所謂藝術生命力,是指作品不但要解決筆墨紙色等技法上的問題,還要從形態上有自我審美的定位,最關鍵的是作品要有書卷氣,要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植根在中華民族文化上的藝術語言。他認為,只有像宋明時代一樣的古典式書院教育,有着優美寧靜的山水,充足的供給,從容和閒暇的環境,才能靜讀書,讀通書,悟人生,得其筆,識其意,理其神,寫丹青,表其情,留其名。

任何一幅書畫作品,都應包含了創作者本人具有的文化素質、藝術素質、歷史素質、思想素質和對書畫技法的運用。它既展示了創作者本人對上述功能的結合所反映出的個性,又能引導觀者從中得到感悟,引起共鳴,誘發其思維的二次活動。一幅書畫作品僅僅以外表美來評判是不夠的,它必須達到書畫技法的神來之筆,表現形式的創新和深刻的主題思想。

林之源的畫盡態極妍,生面別開,大寫意,氣旺神暢,筆墨華滋,整個一「風卷星河下碧溪」的詩化詮釋。他的畫用色仍很保守,基本採用中國畫的傳統顏料:硃砂、花青、石綠、藤黃,然而在沿用黃賓虹、吳昌碩用色的基礎上,大自然的基本色是他追隨的色調。他將西畫的一些表現理念揉進國畫的創作中,顯現出其他畫家筆下全然沒有的繽紛天地。在構圖上,他的畫以「滿」取勝,幾乎不留白,但能讓整個天風白雲漲滿眼睛,密集而能透風,營造出一種「亂巒迷人眼」的古典意象,給人以一種強烈的原始自然美的視覺衝擊力。在題材上,他既致力於寫意小品,又鍾情於工筆花鳥人物,尤潛心於水墨山水畫的突破。

作為一個畫家,林之源對山水有着天生的敬畏。他在廣西資源縣深山的10年隱居生活經歷,自此而自稱「山野村夫」,每天都以一個學者的眼光來看山水,感受山的穩健,領悟水的靈性,他把自己當成和山水一樣的大自然的一分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耕在《冷香書屋記》里有這樣一段話;「 至於庭院之內,隙地遍植翠竹,每當風欺寒玉,時聞響作環佩,又有籬落叢菊,窗外孤松,可寄傲東軒,悠然忘言,境幽室雅如此,故時來高朋,常聚良友,或放歌縱酒,頻呼冷香舊釀,或汲泉烹茗,印證陸羽茶經,文壇辭宗、點評風骨神思,畫界方家,往往筆超畫論,書屋富藏,可信手取讀,其樂又無窮也。」這是寫他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這日復一日與人、與物、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先生讀懂了山,融入了水,進而把自己融入山水之中,最終真正感悟到山水的性情,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在隱居山林的10年讀書論理中,林之源對中國經、史、子、集作了選讀,對《昭明文選》、《古文觀之》作了學習的批註。讀書的得法,做人的感悟,使其書畫作品更加充盈着真實的可愛,山水作品更加形神兼備,令人神往。他認為,「小橋流水人家」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現代人們嚮往的「桃花源」。

行為風範

林之源的行為,常常意出塵外。在西安搞畫展,他一舉將上百幅展品捐給陝西慈善協會。同道不解,朋友震動。在一個市場化社會中,人們往往想當然推論:這樣做還不是為了曲線出名。但是,林之源這樣做,卻拒絕上報紙、上電視。他說,他想讓自己的行為,喚醒社會公眾,喚醒眾多畫家,喚醒經濟富裕的人,多一點善心善舉,多一些精神追求。

「先做人,後做事。」林之源多次這樣說。他在山中住了10餘年,面山獨思,捫心自問,撫山觀雲,讀書悟道,終於悟透一個最簡單的法則,就是做人和藝術之間的關係——人到達什麼境界,畫才能到達什麼境界;先誠懇做人,再翩然作畫。

林之源對山水的深情,還來自於他對大自然的體認。他認為,中國象形文字是將天地萬物作為符號來描繪世界,山水多麼可愛,它包容、養育了動植物,才有了人類與自然萬物共存的感受。

在自然界中,林之源感受到了人與萬物之間的和諧共鳴。他充滿感情地說,我們憑什麼輕薄一塊石頭,一株古樹,抑或是一根枯藤。他曾問古藤:你跑到這兒幹什麼?忽然間,他又意識到,我能這樣問嗎?我能懂什麼?老枯藤會說,你爺爺的爺爺,我是看着他們長大的。這是林之源對待自然的態度,有敬畏有謙卑。只有深刻理解了自然的人,才能從內心發出這樣的聲音。

惟其如此,林之源將「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書寫在自己心中;惟其如此,他掛在口邊的話是「先做人,後做事」;也惟其如此,他的作品裡才能充溢清明雋永、朗然澄澈之氣。我慶幸,能收藏他的印章、山水畫,如同把天地情懷攬於陋室之中。

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七日,北京大學燕南園六十三號(原馬寅初講習堂)迎來了林之源為一百位北大教授講述《生活與藝術》課,此次講座,層次清楚,論述明確,鋪敘精當,思辨清晰,把生活與藝術融會貫通,課間講座氣脈連絡,前後縱收自如,掌聲一片,老教授們為之振奮,聽後意境清新,眾說講座言辭清麗,刻畫細緻,情致綿綿,是北大講座中劃時代的人物。

任職情況

林之源年青時曾任職於多個地方群眾書畫組織,省級文化藝術團體,後在北京任(國際)書畫、藝術研究院任職,於北京重要藝術機構用事藝術活動。二零零七年八月與著名人物畫家董承生,版畫家彥涵、同時被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聘為高級藝術顧問,時為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書畫家》國家藝術類大型專業期刊任特邀編審;歷任桂林第二屆人大代表,第三屆、四屆政協委員。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西文史研究館館員。

遊學經歷

林之源曾遊學東瀛,繼赴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北等地,以書畫會友,曾客居滬上十餘載。然而,他竟放棄上海大埠的優越生活,隻身單影,閒雲野鶴般週遊祖國名山大川,最後卜地越城之腹,資水之濱,百卉之谷,結廬而居,名之曰「冷香」,竟日以松竹為友,書畫作伴,悠哉游哉,其樂融融。在世人眼中,儼然一個新時代的「林下隱士」。他依舊仙風道骨,神態飄然。可能這種塵俗生活與他的人生意趣大相經庭,未幾,他又遠離五光十色的社交場面,蠍居斗室,或讀書作畫,或獨釣寒江,終日浸沉在青山碧水,丹青翰墨中。

作品參展情況

作品

林之源藝術生活及作品[1]入選《大地》人民日報社,《共和國嬌子》中國文聯出版社、《當今最具升值潛力的畫家》、《人民美術》人民美術雜誌社、《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北大出版社,《亞洲新聞人物》、《山水意境》榮寶齋、《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慶邀請展作品集》、《山水畫研究》,《中國畫人物林之源》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香港楓葉出版社出版《隱士林之源》。人民日報多次刊出他的事跡並刊登其作品,解放軍報等全國各大媒體六百多次宣傳他的藝術生涯。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在北京《榮寶齋》,成功舉辦了個人詩書畫印展,藝展引起京城書畫藝術界的高度注意,此展被《榮寶齋》認為是建齋三百年來集詩書畫印展的中國第一人。同年年底在西安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成功舉辦了詩書畫印展,陝西省四班子領導全部出席為其剪彩,陝西省美協、書協、陝西國畫院為其舉辦林之源詩書畫印展研討會,被認為是將南方山水帶給北方黃土的「當代隱士」。在北大、多個延海城市舉辦個展。

二00九年三月,林之源被國家民委《民族出版社》入編為《中國當代山水畫十大名家》最年輕名家之一。入選的有張仃白雪石龍瑞郭公達姚治華雷正民陳大章於志學官布,林之源十位當代十大山水畫名家,此書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九日在國內發行。

2010年6月6日,為期三天的林之源詩書畫印展今天在人民大學開幕。嘉賓如雲,這次由徐悲鴻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林之源個人詩書畫印展,黨政軍領導和學界、商界、媒體名流到場祝賀。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曾成鋼委託陳春江為開幕宣讀賀詞、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林文肯、廣西自治區高級法院院長羅殿龍等分別為展覽發來賀信。

開幕式結束後,林之源詩書畫印研討會在人民大學逸夫樓會議廳舉行。

參與研討會的有陳傳席劉福順徐慶平劉松林劉大椿張振國鄭岩毛佩琦韓國崔成仁等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研討會氣氛熱烈,與會專家學者紛紛發表個人看法,對林之源的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肯定,林先生是在文化方面搞通了,才有那麼豐富的筆墨情思畫出這麼好的作品,名利方面想通了,淡泊明志,才能獲得今日的成功。他畫功的獨特風貌,可用幾句話來概括他:『深沉與輕快並存,直觀與含蓄共處,無聲與有聲完美交融,筆墨凝重與書法功力齊進共生!」

研討會進入佳境,各位賢者高人紛紛發表觀點。圍繞着林之源先生的詩書畫印成就,在當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當代傳統國畫的新生命力,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等問題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本次人民大學林之源詩書畫印展暨中國書畫研討會在一片熱烈的,學術性濃厚的氣氛中,獲得了圓滿的成功,林之源在研討會上表態,」這次詩書畫印展,得到了專家學者們對我讀書、做人、學藝道路的充分肯定,山人覺的這次畫展是我藝術生涯中的一個豆號,此次畫展結束後,我將重入新的山谷,探索山水哲學的新問題,潛心研習國學,以隱逸文化的理念賦予詩書畫印新的藝術生命,開創隱逸學繪畫領域。也許十年後北京的某展覽廳,獨闢蹊徑的詩書畫印展將會成為劃時代的一個完美句號」!

文章摘錄

「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囿於成見,很難有大作為。這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保持良好的心態,悟道一以貫之。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如果你想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所為道家的本色。進得去,出得來,是藝術的代名詞,更是人生的哲學。」[2][3]

參考文獻